首页 / 正文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八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二一○)晡利多品法乐比丘尼经第九(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毗舍佉优婆夷往诣法乐比丘尼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法乐比丘尼曰。贤圣。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毗舍佉。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毗舍佉优婆夷便问曰。贤圣。自身。说自身。云何为自身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世尊说五盛阴。自身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是谓世尊说五盛阴。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云何为自身见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不多闻愚痴凡夫不见善知识。不知圣法。不御圣法。彼见色是神。见神有色。见神中有色。见色中有神也。见觉.想.行.识是神。见神有识。见神中有识。见识中有神也。是谓自身见也。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云何无身见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多闻圣弟子见善知识。知圣法。善御圣法。彼不见色是神。不见神有色。不见神中有色。不见色中有神也。不见觉.想.行.识是神。不见神有识。不见神中有识。不见识中有神也。是谓无身见也。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云何灭自身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色盛阴断无余。舍.吐.尽.不染.灭.息.没也。觉.想.行.识盛阴断无余。舍.吐.尽.不染.灭.息.没也。是谓自身灭。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阴说阴盛。阴说盛阴。阴即是盛阴。盛阴即是阴耶。为阴异.盛阴异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或阴即是盛阴。或阴非盛阴。云何阴即是盛阴。若色有漏有受。觉.想.行.识有漏有受。是谓阴即是盛阴。云何阴非盛阴。色无漏无受。觉.想.行.识无漏无受。是谓阴非盛阴。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云何八支圣道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八支圣道者。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是谓八支圣道。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八支圣道有为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如是八支圣道有为也。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有几聚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有三聚。戒聚.定聚.慧聚。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八支圣道摄三聚。为三聚摄八支圣道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非八支圣道摄三聚。三聚摄八支圣道。正语.正业.正命。此三道支圣戒聚所摄。正念.正定.此二道支圣定聚所摄。正见.正志.正方便。此三道支圣慧聚所摄。是谓非八支圣道摄三聚。三聚摄八支圣道。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灭有对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灭无对也。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初禅有几支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初禅有五支。觉.观.喜.乐.一心。是谓初禅有五支。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云何定。云何定相。云何定力。云何定功。云何修定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若善心得一者。是谓定也。四念处。是谓定相也。四正断。是谓定力也。四如意足。是谓定功也。若习此诸善法服。数数专修精勤者。是谓定修也。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有几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

法乐比丘尼答曰。有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云何为三。一者寿。二者暖。三者识。是谓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有何差别。

法乐比丘尼答曰。死者寿命灭讫。温暖已去。诸根败坏。比丘入灭尽定者寿不灭讫。暖亦不去。诸根不败坏。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是谓差别。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有何差别。

法乐比丘尼答曰。比丘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是谓差别。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若从灭尽定起及从无想定起者。有何差别。

法乐比丘尼答曰。比丘从灭尽定起时。不作是念。我从灭尽定起。比丘从无想定起时。作如是念。我为有想。我为无想。若从灭尽定起及从无想定起者。是谓差别。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比丘入灭尽定时。作如是念。我入灭尽定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比丘入灭尽定时。不作是念。我入灭尽定。然本如是修习心。以是故如是趣向。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比丘从灭尽定起。作如是念。我从灭尽定起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比丘从灭尽定起时。不作是念。我从灭尽定起。然因此身及六处缘命根。是故从定起。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比丘从灭尽定起已。心何所乐。何所趣。何所顺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比丘从灭尽定起已。心乐离.趣离.顺离。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有几觉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有三觉。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此何缘有耶。缘更乐有。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云何乐觉。云何苦觉。云何不苦不乐觉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若乐更乐所触生。身心乐善觉。是觉谓乐觉也。若苦更乐所触生。身心苦不善觉。是觉谓苦觉也。若不苦不乐更乐所触生。身心不苦不乐。非善非不善觉。是觉谓不苦不乐觉。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乐觉者。云何乐。云何苦。云何无常。云何灾患。云何使耶。苦觉者。云何乐。云何苦。云何无常。云何灾患。云何使耶。不苦不乐觉者。云何乐。云何苦。云何无常。云何灾患。云何使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乐觉者。生乐住乐。变易苦。无常者即是灾患。欲使也。苦觉者。生苦住苦。变易乐。无常者即是灾患。恚使也。不苦不乐觉者。不知苦.不知乐。无常者即是变易。无明使也。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一切乐觉欲使耶。一切苦觉恚使耶。一切不苦不乐觉无明使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非一切乐觉欲使也。非一切苦觉恚使也。非一切不苦不乐觉无明使也。云何乐觉非欲使耶。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是谓乐觉非欲使也。所以者何。此断欲故。云何苦觉非恚使耶。若求上解脱乐。求愿悒悒生忧苦。是谓苦觉非恚使也。所以者何。此断恚故。云何不苦不乐觉非无明使耶。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不苦不乐觉非无明使也。所以者何。此断无明故。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乐觉者有何对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乐觉者以苦觉为对。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苦觉者有何对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苦觉者以乐觉为对。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乐觉苦觉者有何对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乐觉苦觉者以不苦不乐为对。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不苦不乐觉者有何对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不苦不乐觉者以无明为对。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无明者有何对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无明者以明为对。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明者有何对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明者以涅槃为对。

毗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毗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圣贤。涅槃者有何对耶。

法乐比丘尼告曰。君欲问无穷事。然君问事不能得穷我边也。涅槃者。无对也。涅槃者。以无罥过.罥罥灭讫。以此义故。从世尊行梵行。

于是。毗舍佉优婆夷闻法乐比丘尼所说。善受善持。善诵习已。即从坐起。稽首礼法乐比丘尼足。绕三匝而去。

于是。法乐比丘尼见毗舍佉优婆夷去后不久。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与毗舍佉优婆夷所共论者。尽向佛说。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如是说.如是答。非为诬谤世尊耶。说真实.说如法.说法次法耶。于如法中。非有相违.有诤.有咎耶。

世尊答曰。比丘尼。汝如是说.如是答。不诬谤我。汝说真实。说如法.说法次法。于如法中而不相违。无诤咎也。比丘尼。若毗舍佉优婆夷以此句.以此文来问我者。我为毗舍佉优婆夷亦以此义.以此句.以此文而答彼也。比丘尼。此义如汝所说。汝当如是持。所以者何。此说即是义故。

佛说如是。法乐比丘尼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乐比丘尼经第九竟(三千四十九字)。

(二一一)中阿含晡利多品大拘絺罗经第十(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尔时。尊者舍黎子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尊者大拘絺罗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尊者舍黎子语曰。贤者拘絺罗。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尊者大拘絺罗白曰。尊者舍黎子。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尊者舍黎子问曰。贤者拘絺罗。不善者说不善。不善根者说不善根。何者不善。何者不善根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身恶行。口.意恶行。是不善也。贪.恚.痴。是不善根也。是谓不善。是谓不善根。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善者说善。善根者说善根。何者为善。何者善根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身妙行。口.意妙行。是善也。不贪.不恚.不痴。是善根也。是谓为善。是谓善根。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智慧者说智慧。何者智慧。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知如是故说智慧。知何等耶。知此苦如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如是故说智慧。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识者说识。何者识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识识是故说识。识何等耶。识色。识声.香.味.触.法。识识是故说识。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智慧及识。此二法为合为别。此二法可得别施设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所以者何。智慧所知。即是识所识。是故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知者汝以何等知。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知者我以智慧知。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智慧有何义。有何胜。有何功德。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智慧者有厌义.无欲义.见如真义。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云何正见。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知苦如真。知苦习.灭.道如真者。是谓正见。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几因几缘生正见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二因二缘而生正见。云何为二。一者从他闻。二者内自思惟。是谓二因二缘而生正见。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支摄正见。得心解脱果.慧解脱果。得心解脱功德.慧解脱功德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五支摄正见。得心解脱果.慧解脱果。得心解脱功德.慧解脱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真谛所摄。二者戒所摄。三者博闻所摄。四者止所摄。五者观所摄。是谓有五支摄正见。得心解脱果.慧解脱果。得心解脱功德.慧解脱功德。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云何生当来有。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愚痴凡夫无知.不多闻。无明所覆。爱结所系。不见善知识。不知圣法。不御圣法。是谓生当来有。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云何不生当来有。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若无明已尽。明已生者。必尽苦也。是谓不生于当来有。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觉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三觉。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此缘何有耶。缘更乐有。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觉.想.思。此三法为合为别。此三法可别施设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觉.想.思。此三法合不别。此三法不可别施设。所以者何。觉所觉者。即是想所想。思所思。是故此三法合不别。此三法不可别施设。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灭者有何对。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灭者无有对。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谁为彼尽受境界。谁为彼依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自受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意者依何住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意者依寿。依寿住。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寿者依何住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寿者依暖。依暖住。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寿及暖。此二法为合为别。此二法可得别施设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寿及暖。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所以者何。因寿故有暖。因暖故有寿。若无寿者则无暖。无暖者则无寿。犹如因油因炷。故得燃灯。彼中因[火*僉]故有光。因光故有[火*僉]。若无[火*僉]者则无光。无光者则无[火*僉]。如是因寿故有暖。因暖故有寿。若无寿者则无暖。无暖者则无寿。是故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云何为三。一者寿。二者暖。三者识。此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有何差别。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死者寿命灭讫。温暖已去。诸根败坏。比丘入灭尽定者。寿不灭讫。暖亦不去。诸根不败坏。死及入灭尽定者。是谓差别。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有何差别。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比丘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是谓差别。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若从灭尽定起及从无想定起者。有何差别。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从灭尽定起时。不如是念。我从灭尽定起。比丘从无想定起时。作如是念。我为有想。我为无想。从灭尽定起及从无想定起者。是谓差别。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比丘入灭尽定时先灭何法。为身行。为口.意行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入灭尽定时。先灭身行。次灭口行。后灭意行。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比丘从灭尽定起时。先生何法。为身行口.意行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从灭尽定起时。先生意行。次生口行。后生身行。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比丘从灭尽定起时触几触。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从灭尽定起时触三触。云何为三。一者不移动触。二者无所有触。三者无相触。比丘从灭尽定起时触此三触。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空.无愿.无相。此三法异义.异文耶。为一义.异文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空.无愿.无相。此三法异义.异文。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因几缘生不移动定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四因四缘生不移动定。云何为四。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四因四缘生不移动定。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因几缘生无所有定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三因三缘生无所有定。云何为三。若比丘度一切色想。至得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有三因三缘生无所有定。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因几缘生无想定。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二因二缘生无想定。云何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无想界。是谓二因二缘生无想定。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因几缘住无想定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二因二缘住无想定。云何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无想界。是谓二因二缘住无想定。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因几缘从无想定起。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三因三缘从无想定起。云何为三。一者念一切想。二者不念无想界。三者因此身因六处缘命根。是谓三因三缘。从无想定起。

如是。彼二尊更相称叹善哉善哉。更互所说。欢喜奉行。从坐起去。

尊者大拘絺罗经第十竟(三千七十五字)。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八(六千一百二十四字)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五(闰字号)·朱时恩
  根本的止息战乱·太虚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一·费隐通容
  应尽还源品第二·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一卷·世亲
  卷第十二·佚名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一·宗喀巴
  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佚名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二·佚名
  卷四十二·佚名
  卷第十六(声闻无学第四僧部第五)·宝唱
  卷六·佚名
  真心直说序·知讷
  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卷之六·函可
  卷第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易祓妻·唐圭璋

      一剪梅   染泪修书寄彦章。贪做前廊。忘却回廊。功名成就不还乡。铁做心肠。石做心肠。   红日三竿懒画妆。虚度韶光。瘦损容光。不知何日得成双。羞对鸳鸯。懒对鸳鸯。

  • 拷栳山人诗集巻中·岑安卿

    (元)岑安卿 撰○古诗【七言】题太真春睡图东风吹香荡晴昼长安宫苑花如绣海棠一夜折轻红淑气薫蒸困醇酎太真徙倚沈香亭宿酲未解春冥冥眉峰敛翠翳秋水侍儿夹拥花娉婷玉床腻滑芙蓉展水沉烟枭金屏暖丹腮融润珊瑚温寳钗斜鬌

  • 卷三百六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六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雁山吟吕大亨字声之【名字与集互异】新昌人与仲弟冲之同师陈傅良友蔡行之在太学齐名然困戹久之乃授宿松尉徙平阳丞时严秤提之令大亨上不废法下不病

  • 列传第九十三·刘昫

    ○李怀仙 硃希彩附 硃滔 刘怦 子济 澭 济子总程日华 子怀直怀直子权 李全略 子同捷 李怀仙,柳城胡人也。世事契丹,降将,守营州。禄山之叛,怀仙以裨将从陷河洛。安庆绪败,又事史思明。善骑射,有智数。朝义时,伪授为燕京

  • 卷三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三·脱脱

        陈康伯 梁克家 汪澈 叶义问 蒋芾 叶颙 叶衡   陈康伯,字长卿,信之弋阳人。父亨仲,提举江东常平。康伯幼有学行。宣和三年,中上舍丙科。累迁太学正。丁内艰。贵溪盗将及其乡,康伯起义丁逆击,俘其渠魁,邑得全

  • 卷十七 元帝·王夫之

      〖一〗   元帝忌岳阳王詧而欲灭之,遂失襄阳,襄阳失而江陵之亡可俟矣。及武陵王纪称帝于成都,复请于宇文泰使袭纪,而成都又入于周,则江陵未有不亡者。非宇文能取之,皆自亡也。蜀亡,江陵陷,襄阳北折而为宇文之先驱,江左之

  • 卷之一千三百八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张日韦传·刘昫

    张日韦,汝州襄城人。祖父名德政,武德年中(618)为郓州刺史。日韦在景龙初年(710)为铜革是令,家境豪富,喜爱结交宾客,以射猎自娱。适逢临淄王为潞州的别驾,日韦暗记其英姿,全身心供奉,每天侍奉游玩。直到乐人赵元礼从山东来,带有

  • 卷一百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一乐考【臣】等谨按马氏乐考序以为声音之道与政通故审乐以知政其兴衰治乱固未必由乐是则然矣乃谓议乐必如师旷州鸩有自得之妙无法可传後之君子

  • 附录三·史洁珵

    净意说明.罗桢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嘉靖时人也。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前后应乡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

  • 卷六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六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六十七宗庙制度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取诸乾坤【注垂衣裳以辨贵贱干尊坤卑之义也】书益稷帝曰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

  • 卷五·佚名

    △无依行品第三之三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大德世尊,若有真善刹帝利真善宰官真善居士真善长者真善沙门真善婆罗门。如是等人能自善护亦善护他善护後世善护佛法。出家之人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无戒剃除须发被袈裟

  •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三·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信值法品第六  尔时阿耨达龙王。心甚悦豫。又及龙王五百太子。宿发无上正真道意。闻佛说是。寻即皆得柔顺法忍。忻心无量各乐供养。辄为如来施饰宝盖。进上世尊。同时白佛言。圣师如来至真

  • 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次结莲华涂香菩萨印。二手莲华合掌。当胸上分散。如涂香势。想从印中流出涂香云海。普遍供养一切如来海会。即诵莲

  • 坏女人·松本清张

    《坏女人》继《大手笔》之后,一代宗师松本清张短篇小说杰作选的第二部。同样由日本作家天后宫部美雪主编,并专文撰写导读。《坏女人》正如书名所示,从男女两个视角叙述犯罪等社会问题,进而揭发或批判社会上的一些普遍问题

  • 太上元始天尊说消殄虫蝗经·佚名

    太上元始天尊说消殄虫蝗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对太极真人讲述。谓天下人民不生敬信,故虫蝗兢起,水旱不调。天尊命神将神君、风伯、雨师、雷公、雷母、龙王龙神等降

  • 三楚新录·周羽翀

    宋初周羽翀撰。周羽翀籍贯不详,自署称“儒林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前桂州修仁 令”。全书三卷,分别记叙长沙马殷、武陵周竹逢、江 陵高季兴事迹,因三家皆据楚地称王,故称“三楚”。书 中所述兴废始末,与欧阳修《新五代史》

  • 春秋集注·高闶

    四十卷。高闶撰。高闶字抑崇,鄞(今浙江宁波)人,宋代着名经学家。高闶八岁即通经史大义,宋高宗绍兴初赐进士第,累官至国子监司业。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高宗然之。南宋初学制多为其所创建,官至礼部侍郎。后因忤执政,一斥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