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本行经车匿品第十二

菩萨以普慈,目睫绀青色。眼雨泪且言,尽心晓车匿。

金鞘明珠靶,拔剑如抽虺。自以剃其头,天敬接发去。解宝璎珞付车匿,遥跪敬意嘱及曰:以此宝珠拜上王,执慈意启唯莫忧。

畏死怀惧甚苦剧,乃令父王失所侥。未还膝下之报养,乃令慈母宿天上。未致父子,慈孝恩养,畏死别痛。入山灭意,觉生死恶,事甚众多。

我性本调,强变令疏,如父恋爱。以加於我,我亦慈敬,尊重於父。今卿车匿,具达此义,何烦殷勤。广及嘱启,闲缓丰饶,快乐之时,

亲厚良友,甚易可得,遭患遇厄。良友难值,能以快善,济人厄者,或有仆使,不蒙恩爱,众劳事役。不悉堪能,如卿车匿,受恩堪能。

遭恶有卿,亦难可遇,凡人居於。快乐中时,疏远外人,来归为友。人遭困俭,苦厄中时,骨肉亲友。叛为他人,此吾曩先,诸释种族。

驰声四远,家私风俗,是我先人。所由山泽,诸释亦复,不宜蚩我。以财施者,甚移众多,莫有能以。善法广施,能以善法,广施与者,

无央数劫,甚难遭值,如卿车匿。今还归家,宜向父王,陈吾缺断。世人由知,捐除爱著,爱著已除。则无忧恋,吾见普世,皆沈没在。

忧恼苦患,大海深渊,所以舍家。欲除老病,不宜相恼,增益忧患。人生堕地,常追逐人,老病死患。甚弊恶害,谁能开心,信不畏是。

拔刀恶贼,追人走者,若不自劝。开意远离,家属亲族,恩爱染著。必当强遭,别离之患,死对不避。贤愚贵贱,

亲族恩爱会,必当强别离。奚不别求度,不令强死别。王若怀此想,子非时入山。行善莫待时,命如烛遇风。

胜情於父王,遥跪叉手启。世间遭剧苦,莫念脱苦者,吾已脱老病,逮得最荣乐。天帝受五欲,不及我受乐。

所以离亲族,後图获大利。欲令一切生,永灭憎爱离。卿知吾素慈,父王爱重我。车匿方便启,谏王令释忧。

车匿闻教敕,愕然怀悲感。悚息战栗闷,心如被毒箭。雨泪下连珠,长跪啼且言:如何转轮族,今殄灭於尊。

尊口恒习言,与是复与是。今反行乞求,如何不耻世。生性柔体婉,今反卒被恶。本犹芙蓉花,今出火相烧。

尊今唯宜速,出心之恶奇。毒蛇卒入舍,当寻掷弃去。今不审王意,念尊心摧伤。不忆缘尊恼,犹昼更遭冥。

不谓当有是,妙德柔软子。望应节雨泽,反雨火释族。如是大慈父,以善养育尊。忽舍养父王,如行欺失善。

姨养犹如母,系育如亲生。愿尊莫忽忘,如识反复士。如是诸亲族,及昆弟乡邑。愿莫舍是会,如慳人吝财。

尊与城别後,国人狂怀忧。如龙遇金鸟,举国动如是,尊生时普国,吉祥如天上。今舍入山泽,坠苦如堕狱。

初施德於国,犹冬日阳和。後施忧恼热,如夏亢燋然。咄哉苦无德,审为天所迷。致马来与尊,致忧恼一国。

施目泪於民,心忧口祝祷。王以下男女,覆以忧雾雲。先师训礼仪,当普慈众生。恼二亲种族,自守有何道。

象马千祠祀,若慈愍众生。假称量二德,慈福万亿重。今王求宝子,垂老忧体重。狂行失志思,如野象失子。

涕泣目眩赤,失寐颜色变。今王叹呼吟,犹山鸟失子。吾当用活为,失丰德神子。从子遭恼报,王当云如是,

尊面习盖荫,何忍日暴露。在宫寝寐时,宝帐綩綖褥。宝枕文绣被,五音以寝寐。今布草枕臂,鸟鸣如何眠。

若人闻此问,纵令金刚心。他闻心当裂,况亲族知识。卿莫放吾志,奉我有大劳。今还马犍陟,吾以居山泽。

马闻太子语,目即雨热泪。跪地畅悲鸣,便跪舌舐足。以百福相手,太子摩马头。犹如晓良友,吾当识汝勤。

车匿启太子,已割意舍国。愿莫见遣还,离尊用活为。恋尊心燋恼,何忍能还命。舍尊旷野路,云何独堪谐。

卿但将马去,可来还见吾。事成当还国,不成愿形枯。车匿啼且还,顺道而牵马。顾视而无厌,蹋地强还归。

太子舍家出,愿逮不动处。

欲令一切生,皆逮得是处。

猜你喜欢
  不空罥索陀罗尼经序·佚名
  法华义疏卷第七·吉藏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八下·智顗
  大生义经全文·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三卷·佚名
  舍邪皈正无祸有功·印光
  文殊师利菩萨·佚名
  释迦氏谱·道宣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七·慧立
  刊行法眼禅师十规论叙·文益
  卷第三·李遵勖
  卷五百七·佚名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八(之二)·子璇
  第四·宗鉴
  跋·永觉元贤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白莲集卷九·齐己

    唐 释齐已 撰春寄尚顔含桃花谢杏花开杜宇新啼燕子来好事可能无分得名山长似有人催檐声未断前旬雨电影还连后夜雷心迹共师争几许俗人嫌处自迟回寄梁先辈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覔同年陈

  • 四集卷八十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五古今体六十五首【壬寅一】壬寅元旦壬寅年值壬寅月献岁祥重符发春任养鸿蒙敷大德始生煦妪沐深仁物含喜意宣舒叠人语宫声远鬯誾元会太和移五日遇斋祈谷倍?申

  • 志第一 礼上·萧子显

    礼仪繁博,与天地而为量。纪国立君,人伦攸始。三代遗文,略在经诰,盖秦余所亡逸也。汉初叔孙通制汉礼,而班固之志不载。及至东京,太尉胡广撰《旧仪》,左中郎蔡邕造《独断》,应劭、蔡质咸缀识时事,而司马彪之书不取。魏氏籍汉末大

  •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五·宋濂

        梁曾   梁曾,字贡父,燕人。祖守正,父德,皆以曾贵,赠安定郡公。曾少好学,日记书数千言。中统四年,以翰林学士承旨王鹗荐,辟中书左三部令史,三转为中书省掾。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佩银符。久之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纪昀

    宋纪 【十一】高宗 【二】○高宗二绍兴八年春正月戊子朔帝在建康丙申减临安府夏税折输钱戊戌张守罢辛丑伪齐知寿州宋超率兵民来归蔡州提辖白安时执其 守刘永寿来降诏以方议和好禁沿海州郡过淮招纳戊申以兵部侍郎胡世

  • 卷四十一·朱轼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四十一大学士朱轼譔名臣传三十三元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托云八世孙父?以学行事金世宗见亲任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羣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

  • 历代名贤确论卷十·佚名

    康王化商顽民【东坡】宣王中兴【栁州】平王东迁洛邑【东坡】敬王苌洪【栁州】威烈王封赵韩魏为诸侯【温公】通论周之仁礼【温公】小雅兼周之盛衰【东坡】豳列国风宣王北伐列小雅【东坡 颍滨】文王宣王陶冶人材【荆公

  • 卷四上·沈枢

    <史部,史钞类,通监总类>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四上     宋 沈枢 撰太后门 茅焦谏秦始皇迁母太后於萯阳宫 九年初王即位年少太后时时与文信侯私通文信侯恐事觉乃诈以舍人嫪毐为宦者进於太后太后幸之生二子

  • 卷三百五·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五明 杨士奇等 撰灾祥宋徽宗宣和元年起居郎李纲论水灾状曰臣伏覩陛下以积水暴集渰浸民居廹近都城累降御笔分遣官吏固护堤防拯济漂溺仰见陛

  • 卷二百五十一·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五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水利宋哲宗元佑二年翰林学士苏辙论黄河必非东决疏曰臣去岁领户部右曹以财赋不足而开河之议不决河北费用不赀曾上三章

  • 卷二百九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十一世职表十四正蓝旗满洲世职下骑【都尉 云骑尉 恩骑尉】骑都尉<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十一><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十一><史部,政书

  • 卷二十七·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二十七    明 湛若水 撰 进徳业二 诗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脩厥徳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防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臣若水通曰周公戒成王脩徳而曰永言配命者何盖

  • 卷三十五·朱熹

    <经部,四书类,四书或问,卷三十四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巻三十五宋 朱子 撰孟子或问三子之偏如此而孟子以圣名之何也曰三子之圣因其气质之偏而力行以造极卒至乎不思不勉之地而表里洞然无一毫人欲之私者虽谓之圣然于

  • 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读解】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

  • ●牧鑑卷之九·杨昱

    汀郡楊 昱東谿輯長白榮 譽子譽校接人四(二)◆接人四(二)困窮四之五(共二十七條)黠詐四之六(共二十七條)賓旅四之七(共九條)貴勢四之八(共二十九條)○困窮四之五(共二十七條)大禹謨曰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梓材曰無胥戕無胥虐至于敬寡至

  • 卷二十三·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二十三     婺源江永撰士喪禮上    凶禮六經【鄭目録云士喪其父母自始死至于既殯之禮士喪于五禮屬凶】士喪禮右篇目 周禮黨正凡其黨之喪紀教其禮事掌其

  • 卷三十六·赜藏主

      ○投子(大同)和尚语录师示众云:“你诸人。来者里觅言觅语。新鲜句簇花。四六徒口里。有可道。我老儿气力稍劣。口觜迟钝。亦无闲言语与你。你若问我。我便随你问答。也无玄歼可及你。亦不教你垛根。终不向上向下。布

  •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南北朝道士所造。原书二十六卷,今《正统道藏》,本仅残存第十二及二十二卷,收入太平部。第十二卷载「清明何童天」二百位天尊名号;卷二十二载「无思江由天」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