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91.三家咏史诗十首

咏史诗不是一种特定形式的诗,而是一种特定题材的诗。凡是歌咏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实的诗,都是咏史诗。《文选》第二十一卷有《咏史》一类,选王粲《咏史》诗一首至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一首,共九家,诗二十一首。其中惟王粲、左思、张协、鲍照四人的诗题作《咏史》,此外,曹植称《三良诗》,卢谌称《览古诗》,谢瞻称《张子房诗》,颜延年称《秋胡诗》、《五君咏》。可知虽不以“咏史”为题,只要题材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实,都属于咏史诗一类。这是咏史诗的先决条件。

我曾在讲陈子昂诗的时候提到过咏史诗。我说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有一部分是咏史诗,也是根据那些诗的题材内容来区分的。从陈子昂以后,许多诗人都做过咏史诗,不过很少以“咏史”为题目。例如杜甫的《武侯庙》、《八阵图》是咏史诗,但《咏怀古迹》八首却是“怀古”诗,而不是咏史诗了。这里就牵涉到另一个条件,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实为题材的,也可能不是咏史诗。借历史人物或事实来抒发自己身世之感的,属于咏怀。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的,属于怀古。只有客观地赋咏历史人物或事实,或加以评论,或给前人的史论提出翻案意见,这才是本色的咏史诗。但这样的咏史诗,也还很难与咏怀或怀古分清界线。诗人笔下总有感情,绝对客观的咏史诗,毫无意义,恐怕许多诗人都不屑下笔。

但是,晚唐时期,咏史诗似乎时行起来,先后出现了三位咏史诗作者:胡曾、汪遵、周昙。

胡曾的传记,以《唐才子传》所载为较详,现在全抄在这里:

胡曾,长沙人也。咸通中进士。初,再三下第,有诗云:“翰苑几时休嫁女,文章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闲人折一枝。”曾天分高爽,意度不凡,视人间富贵,亦悠悠。遨历四方,马迹穷岁月。所在必公卿馆縠。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奇士也。尝为汉南节度从事。作咏史诗。皆题古君臣、争战、废兴尘迹。经览形胜、关山、亭障、江海深阻,一一可赏。人事虽非,风景犹昨。每感辄赋,俱能使人奋飞。至今庸夫孺子,亦知专诵。后有拟效者,不逮矣。至于近体律绝等,哀怨清楚,曲尽幽情,擢居中品,不过也。惜其才茂而身未颖脱,痛哉!今《咏史诗》一卷,有咸通中人陈盖注。及《安定集》十卷行世。

这篇传记虽然对胡曾的生平出处没有详细记录,但可知其人品相当高尚。他的咏史诗在当时已普遍为人传诵。他的《安定集》诗十卷,今已亡佚,《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杂律绝诗十二首,亦未见有哀怨幽情之作。《咏史诗》,《全唐诗》说原有三卷,今并作一卷。《唐诗纪事》说胡曾“有咏史诗百篇行于世”。现在《全唐诗》中共存一百五十首,都是七言绝句。所咏以历史古迹为多,没有时代次序,似乎随感随作。现在选录四首,以见一斑:

居廷

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

停骖一顾犹魂断,苏武争禁十九年。

垓下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华亭

陆机西没洛阳城,吴国春风草又青。

惆怅月中千岁鹤,夜来犹为唳华亭。

姑苏台

吴王恃霸弃雄才,贪向姑苏醉绿醅。

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

这四首,都有些象咏怀古迹,但没有诗人的感慨。除了第一首结句可以说是作者感怀以外,其他三首都只是概括了一个历史事实。第一首咏苏武被匈奴王扣留了十九年,现在我来到居延,如此荒凉的沙漠地,驻马一看也都要心惊魂断,想到苏武在这个地方住了十九年,怎么受得了。这首诗不坏,可惜不是胡曾的创作,他是剽窃了杜牧的诗:

边上闻胡笳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第二首写项羽兵败别虞姬的故事,第三首写陆机的故事。陆机在洛阳被杀时叹息道:“从此不能再听到华亭鹤唳了。”陆机是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这地方海滨常有白鹤来栖息。第四首写吴王夫差耽于酒色,杀戮英雄,以致被越兵所灭。这三首诗都没有作者的意见。既无所感,又无评论。它们只是一个历史故事的歌诀,读了这个歌诀,就记起这个故事。正如《幼学琼林》、《龙文鞭影》这些通俗书一样,以一个四字句概括一个典故,给小学生念,帮助他们的记忆。胡曾的咏史诗,到明代还是农村蒙馆先生教小学生的历史课本。此外,我们又在《宣和遗事》中看到许多胡曾的咏史诗,被引用来作为“有诗为证”的唱词,可知这些诗曾为说唱史书的评弹家所利用,讲到有关的历史故事,就弹唱一首胡曾的诗。这又是咏史诗的第二个作用。由以上所举两个情况看来,这一类的咏史诗之所以在晚唐时候忽然有许多人大量的写作,一写就是一百多首,可知它们是当时的大众文学。

《唐诗纪事》记载了一段胡曾咏史诗的轶事:据说五代时蜀王衍也是个好色酗酒的荒淫国君,有一次在宴饮席上,他自己高唱一首韩琮的《柳枝词》,诗云:“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何如思想千年事,谁见杨花入汉宫。”这是一首借咏杨柳来悼惜隋炀帝亡国的诗。当下有一个宦官就唱了胡曾的一首“吴王恃霸弃雄才”诗。蜀王听了便发怒罢宴。这件事也反映了胡曾咏史诗在当时的普遍流行。

汪遵是宣州泾县(今安徽宣城)人。幼年即为县中小吏。勤学苦读,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登进士第。与胡曾是同时同辈。《全唐诗》中收录他的咏史诗五十九首,也都是七言绝句,风格与胡曾的诗一样。这里也选抄四首为例:

梁寺

立国从来为战功,一朝何事却谈空。

台城兵匝无人敌,闲卧高僧满梵宫。

燕台

礼士招贤万古名,高台依旧对燕城。

如今寂寞无人上,春去秋来草自生。

陈宫

椒宫荒宴竟无疑,倏忽山河尽入隋。

留得后庭亡国曲,至今犹与酒家吹。

白头吟

失却青丝素髮生,合欢罗带意全轻。

古今人事皆如此,不独文君与马卿。

第一首咏梁武帝佞佛,被侯景围困,饿死台城事。第二首咏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聘贤士事。第三首咏陈后主荒宴亡国,留下“玉树后庭花”歌曲至今犹为酒家妓女吹唱。这二句显然是用杜牧《泊秦淮》诗意。第四首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周昙的生平,我们所知更少。《全唐诗》小传只说他是唐末人,官为守国子直讲,有咏史诗八卷。现在《全唐诗》中改编为二卷,计诗一百九十首,不知是否全帙。但诗的数量已比胡曾和汪遵多了。

周昙的咏史诗是有组织有计划写作的,它按历史朝代分为十门,计唐虞门诗四首,三代门十六首,春秋战国门九十三首,秦门六首,前汉门十六首,后汉门十七首,三国门五首,晋门十一首,六朝门十九首,隋门四首,共一百八十八首。每首诗都以帝王将相为题,不象胡曾、汪遵那样用许多地名古迹为题,近似怀古诗。卷前还有二首序诗,题作《吟叙》及《闲吟》。《吟叙》云:

历代兴亡亿万心,圣人观古贵知今。

古今成败无多事,月殿花台幸一吟。

这是说明他作这些诗,虽然是在月殿花台闲暇之时偶然吟咏,目的还是提供读者观古知今,为历史的借鉴。但诗却做得不好,很有些道学气,观点也有些迂儒气,似乎比不上胡曾。今抄录二首供比较:

项籍

九垓垂定弃谋臣,一阵无功便杀身。

壮土诚知轻性命,不思辜负八千人。

颜回

陋巷箪瓢困有年,是时端木饫腥膻。

宣尼行教何形迹,不肯分甘救子渊。

第一首咏项籍垓下一败便轻生自杀,未免对不起八千子弟。第二首咏颜回,怪孔子教育门生太拘于形迹,为什么不教富有的子贡拿出钱来救济贫困多年的颜回?这样的史论,岂不很迂气?

以上唐末三家咏史诗,看来还是胡曾写的较为高明,所以还有单行本流传着,其馀二家都未见专集。但即使胡曾所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说:“其诗兴寄颇浅,格调亦卑。惟其追求兴亡,意存劝戒,大旨不悖于风人耳。”

咏史诗虽然并非开始于胡曾、汪遵,但大量结集,多至一百首的咏史专著,则是开始于晚唐的胡曾、汪遵。这就为后世文人开辟了一条著作道路。南宋诗人刘屏山作《汴京纪事诗》,专咏北宋汴都史事;清代诗人厉鹗作《南宋杂事诗》,专咏南宋史事,这一类的诗集,可以说都是晚唐三家咏史诗的苗裔。

一九八五年五月三日

猜你喜欢
  卷七百零三·彭定求
  第四折·佚名
  第一折·佚名
  第四折·康进之
  贯石屏·隋树森
  卷二·周权
  榖城山馆集卷十四·于慎行
  榖城山馆集卷四·于慎行
  二集卷八十九·乾隆
  卷十七·佚名
  卷136 ·佚名
  原序·杨基
  卷十五·郭元釪
  后集卷七·孙存吾
  卷二·陈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沈德潜

      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今夫观水者,至观海止矣,然由海而溯之,近于海为九河,其上为洚水,为孟津,又其上由积石以至昆仑之源。《记》曰:“祭川者先河后海”,重其源也。唐以前之诗,昆仑以降之水也。汉京

  • ●瑶峰集叙·王尔烈

    辽阳王瑶峰先生以文章书法鸣于干嘉之盛更以二甲进士第一人入翰林为侍从臣洊升卿贰至今邑之父老每喜谈其轶事虽至妇人孺子亦能举其姓名所以致此诚非偶然盖科名之见重于世人也久矣余访求先生遗着积有岁时仅见同邑孙氏弃

  • 卷三·唐圭璋

    【长筌子:词作76首】○抛球乐道人心印悟来,自然惺洒。这妙用、玄关造化,神功巧笔,今古难画。见壶中、不夜春光,有锦绣、江山相亚。处处花萼楼台,秀吐香风,高耸蟠桃架。玩紫微绛阙,瑶池阆苑,岂羡世间,园林郊野。

  • 徂徕诗钞·吴之振

    石介庆历圣德颂三月二十一日大昕,皇帝御紫宸殿朝百官,相得象、殊,拜竦枢密使,夷简以司徒归第。二十二日,制命昌朝参知政事,弼枢密副使。二十六日,敕除修、靖、素并充谏官。四月八日,皇帝御紫宸殿朝百官。衍枢密使,仲淹、琦枢密

  • 卷三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脱脱

        白时中 徐处仁 冯澥 王伦 宇文虚中 汤思退   白时中,字蒙亨,寿春人。登进士第,累官为吏部侍郎。坐事,降秩知郓州,已而复召用。政和六年,拜尚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宣和六年,除特进、太宰兼门下,封崇国公,进

  • 卷九 晋语三·左丘明

    1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舆人诵之曰:“佞之见佞,果丧其田。诈之见诈,果丧其赂。得国而狃,终逢其咎。丧田不惩,祸乱其兴。”既里、丕死,祸,公陨于韩。郭偃曰:“善哉!夫众口祸福之门。是以君子省众而动,监戒而谋,谋度而行,故无不济。

  • 种世衡传·脱脱

    种世衡字仲平,种放兄长的儿子。年少时崇尚气节,兄弟有想分其资产的,全数辞让给与,只取图书而已。因种放荫补为将作监主簿,累迁太子中允。世衡曾任泾阳知县,里胥王知谦以非法手段求取利益事情败露,按照法令应判徒刑,王知谦逃走

  • 耶律沙传·脱脱

    耶律沙,字安隐,其先祖曾担任遥辇氏之国相。应历年间,累官至南府宰相。景宗即位,耶律沙总领南面边事。保宁年间,宋军攻打河东,耶律沙率兵相救,有功,被升为守太保。乾亨初,宋军再度北侵,耶律沙率兵抄小路到白马岭,隔着大涧遭遇敌军

  • 卷一百十八·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八宋 宋敏求 编政事招谕遣裵敦复往江东招讨海贼勅谕西京逆官勅招谕仆固怀恩诏招谕金商邓州界逃亡官健制谕泾州将士诏谕梁崇义诏招谕朱滔诏招谕河中李怀光诏诏谕河中勅招谕淮西将吏诏

  • 选举二八·徐松

    举官二英宗治平元年二月,枢密院言:「请自今使臣冲替及降监当者,历任曾经亲民,实有 武勇,堪捕贼者,元犯情轻,许举充权巡检,理监当资序。其入亲民差遣,曾犯赃私罪,实武勇者,亦听举沿边任使。」从之。 。不如所举,即坐举主之罪外,有他

  • 卷一·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一钱塘程川撰易一统论经义一季通云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声音皆出于乾坤坤音麕以韵脚反之乃见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奇一耦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尽只起于乾坤二画【程

  • 卷十·王引之

    彼彼,匪也。《詩·桑扈》「彼交匪敖。」襄二十七年《左傳》說此詩曰:「匪交匪敖,福將焉往?」成十四年引《詩》:「彼交匪傲。」《漢書·五行志》作「匪徼匪傲」。《采菽》曰:「彼交匪紓。」《荀子·勸學》

  •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五   訶棃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聞聲品第五十   汝言人在遠處小語則不聞故知聲到耳者.是事不然.所以者何.如汝言人在遠處語   從聲有聲相續

  • 摄大乘论本卷下·无著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彼修差别分第六  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由菩萨十地。何等为十。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

  • 笏山记·蔡召华

    演义小说,三卷六十九回。东莞冷道人守白氏(蔡召华)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广智书局活版部印行。“笏山”,据书中自云“在云南蒙化之西,天日晴朗,人遥望万笏柱天,曰此笏山也,亦呼万笏山”(第一回),全书记的是笏

  • 断肠词·朱淑真

    词别集。南宋朱淑真(贞)撰。一卷。淑真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海宁人。据传由于婚嫁不满,一生抑郁。长于绘画,通晓音律。《蕙风词话》以为朱氏系北宋人。一说系朱熹侄女,待考。此集《直斋书录解题》著

  • 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

    佛教律仪书。唐道宣撰。一卷。唐乾封二年(667)道宣在终南山麓清宫精舍创立戒坛,同年“博寻群录,统括所闻”,撰写此书,以明戒坛创立始末及立戒坛之法。书分十一章:戒坛元结教兴第一、戒坛立名显号第二、戒坛形重相状第

  • 肇论新疏·文才

    佛典注疏。元文才撰。三卷。是对《肇论》的疏释。据作者自称,此书是在“云庵达禅师”之疏及唐“光瑶法师”和宋“净源法师”二家注记的基础上,并采摭华严宗“诸先贤之说”撰集而成。先释论名、撰者,后依《宗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