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百二十二

 

  卷822_1 【皇太子频赐存问,并索唱和新诗,因有陈谢】广宣

  望苑招延后,禅扉访道馀。祗言俟文雅,何意及庸虚。

  率性多非学,缘情偶自书。清风闻寺响,白日见心初。

  重道逢轩后,崇儒过魏储。青宫列芳梓,玄圃积琼琚。

  郑鼠宁容者,齐竽久舍诸。空怀受恩感,含思几踌躇。

  卷822_2 【禁中法会应制】广宣

  天上万年枝,人间不可窥。道场三教会,心地百王期。

  侍读沾恩早,传香驻日迟。在筵还向道,通籍许言诗。

  空愧陪仙列,何阶答圣慈。从今精至理,长愿契无为。

  卷822_3 【降诞日内庭献寿应制】广宣

  庆寿千龄远,敷仁万国通。登霄欣有路,捧日愧无功。

  仙驾三山上,龙生二月中。修斋长乐殿,讲道大明宫。

  此地人难到,诸天事不同。法筵花散后,空界满香风。

  卷822_4 【寺中柿树一蒂四颗咏应制】广宣

  珍木生奇亩,低枝拂梵宫。因开四界分,本自百花中。

  当夏阴涵绿,临秋色变红。君看药草喻,何减太阳功。

  卷822_5 【早秋降诞日献寿二首应制】广宣

  秋蓂开六叶,元圣诞千年。绕殿祥风起,当空瑞日悬。

  道光中国主,人识大罗仙。敢赞无疆寿,香花上法筵。

  万方瞻圣日,九土仰清光。磬地山河壮,弥天福寿长。

  瑞烟薰法界,真偈启仁王。看献千秋乐,千秋乐未央。

  卷822_6 【驾幸天长寺应制】广宣

  天界宜春赏,禅门不掩关。宸游双阙外,僧引百花间。

  车马喧长路,烟云净远山。观空复观俗,皇鉴此中闲。

  卷822_7 【九月菊花咏应制(一作清江诗)】广宣

  可讶东篱菊,能知节候芳。细枝青玉润,繁蕊碎金香。

  爽气浮朝露,浓姿带夜霜。泛杯传寿酒,应共乐时康。

  卷822_8 【驾幸圣容院应制】广宣

  大唐国里千年圣,王舍城中百亿身。却指容颜非我相,

  自言空色是吾真。深殿虔心随宝辇,广庭徐步引金轮。

  古来贵重缘亲近,狂客惭为侍从臣。

  卷822_9 【圣恩顾问,独游月磴阁,直书其事应制】广宣

  禅居河畔无多地,来往寻春物正华。磴道上盘千亩竹,

  栏干低压万人家。檐前施饭来飞鸟,林下行香踏落花。

  自解刹那知佛性,不劳更喻几尘沙。

  卷822_10 【安国寺随驾幸兴唐观应制】广宣

  东林何殿是西邻,禅客垣墙接羽人。万乘游仙宗有道,

  三车引路本无尘。初传宝诀长生术,已证金刚不坏身。

  两地尽修天上事,共瞻銮驾重来巡。

  卷822_11 【贺王起(一作贺王侍郎典贡放榜)】广宣

  从辞凤阁掌丝纶,便向青云领贡宾。再辟文场无枉路,

  两开金榜绝冤人。眼看龙化门前水,手放莺飞谷口春。

  明日定归台席去,鶺鴒原上共陶钧。

  卷822_12 【贺幸普济寺应制】广宣

  南方宝界几由旬,八部同瞻一佛身。寺压山河天宇静,

  楼悬日月镜光新。重城柳暗东风曙,复道花明上苑春。

  向晚銮舆归凤阙,曲江池上动青蘋。

  卷822_13 【红楼院应制(一作沈佺期诗)】广宣

  红楼疑见白毫光,寺逼宸居福盛唐。支遁爱山情谩切,

  昙摩泛海路空长。经声夜息闻天语,炉气晨飘接御香。

  谁道此中难可到,自怜深院得徊翔。

  卷822_14 【再入道场纪事应制(一作沈佺期诗)】广宣

  南方归去再生天,内殿今年异昔年。见辟乾坤新定位,

  看题日月更高悬。行随车辇登仙路,坐近炉烟讲法筵。

  自喜恩深陪侍从,两朝长在圣人前。

  卷822_15 【寺中赏花应制】广宣

  东风万里送香来,上界千花向日开。

  却笑霞楼紫芝侣,桃源深洞访仙才。

  卷822_16 【九月十五日夜宿郑尚书絪东亭,望月寄杜给事】广宣

  霜天晴夜宿东斋,松竹交阴惬素怀。迥出风尘心得地,

  可怜三五月当阶。清光满院恩情见,寒色临门笑语谐。

  霄汉路殊从道合,往来人事不相乖。

  

猜你喜欢
  卷六百九十一·彭定求
  卷四百四十·彭定求
  卷四百二十三·彭定求
  卷二百八十三·彭定求
  房舜卿·唐圭璋
  第十八章 祖饯都门·屠隆
  㑇梅香骗翰林风月·臧懋循
  樗庵类藁卷一·郑潜
  卷十五·仇兆鳌
  三集卷六·乾隆
  海岱会集序·冯琦
  玉山纪游·袁华
  第六回 愤杀恶徒·蒲松龄
  张泌诗鉴赏·佚名
  甲乙集目録·罗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秋月·徐志摩

    一样是月色,今晚上的,因为我们都在抬头看——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云堆里升起——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它展开在道路上,它飘闪在水面上,它沉浸在水草盘结得如同忧愁般的水底;它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二·徐乾学

    宋纪一百三十二【起昭阳大渊献正月尽柔兆摄提格十二月凡四年】宁宗法天备道纯徳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泰三年春正月庚辰右丞相谢深甫罢初深甫力求罢政帝曰卿能为朕守法度惜名器不可言去至是固请之乃许 甲午参知

  • 卷之下·川口长孺

    三年癸卯(清康熙二年),永历讣至于台湾,经犹奉明正朔,称永历十七年。去岁黄昭之图经也,郑泰实与其谋,且将导清兵;至是事露。经伪不知,托入澄,过金门置酒,邀泰缢之;泰子缆绪、弟鸣骏亡降清。籍泰家,积赀累巨万(郑成功传。「导清兵」,据

  • 续集卷四·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四 宋 李幼武 纂集 欧阳珣 字全美吉之永和人中崇宁五年进士乙科授忠州教知杭州盐官罢起授南安録靖康初如京师遇国难议割地力争忤时相命出使河朔进秩朝请郎将作监丞至深州犹力争金

  • 长沙王陈叔坚传·李延寿

    长沙王陈叔坚字子成,是陈宣帝的第四个儿子。他母亲原是吴郡中一位开酒店人家的婢女,会看相的人说她必当生下贵子。宣帝地位低下的时候,因为饮酒和她私通,生下了陈叔坚。他富贵之后,召来婢女拜为淑仪。陈叔坚最小而又厉害,会

  • 魏礠传·脱脱

    孔子称“礼乐以外的小技艺也必有它的有用之处”,医术和卜筮便是。医术用来救免人们因染疫病而早夭,卜筮用来帮助犹豫不决的人下决断,二者均于国事有补益,于百姓有惠济。从前的史书录其名而不传其事,所以我为之做传。魏瞞,不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二 洪武三十年夏四月癸未朔,享太庙。 赐国子监生夏衣人五件,有家室者人加帛二疋。 甲申,礼部奏:“先王制礼,所以辨上下,定尊卑,国朝定为礼制,行之既久,玩习为常,相见之礼,往往淩越等分,有乖礼意,请

  • 卷十八 辨物·刘向

    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

  • 第八章 15·辜鸿铭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辜讲孔子在评价当时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师挚,鲁国的乐师)演奏时说:“他所演奏的这篇古老乐章(《关雎》)从开始到结束,洋洋洒洒、铿锵有力、杂而不乱,演奏地极为宏大壮观,好像总在耳边

  • 第44章·老子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1)?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2)。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3)。【题解】此章,老子宣扬利己主义思想(即“为我”思想,为以后杨朱一派所继承发挥),提出“知足不辱,知

  • 僖公·僖公二十九年·左丘明

    【经】二十有九年春,介葛卢来。公至自围许。夏六月,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翟泉。秋,大雨雹。冬,介葛卢来。【传】二十九年春,葛卢来朝,舍于昌衍之上。公在会,馈之刍米,礼也。夏,公会王子虎、晋狐偃、

  • 楞严经卷第八文句·智旭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文句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戊)二明灭妄名真。立六十圣位转依号三。初总明三渐次为能转之行。二别明诸位次为所转之号。三合结诸位次由三行而成

  • 卷七十四·佚名

    释转不退轮品第五十六之下【经】“复次,须菩提,今当更说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行类相貌,一心谛听!”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常不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不说五众事,不说十二入事,不说十

  • 佛说法集名数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归命顶礼一切佛一切智智天人师。无边无数佛说法。略集所说正法名。先归命三宝。所谓佛法僧。云何三乘。所谓大乘缘觉声闻。云何七种最上供养。所谓礼拜供养忏悔

  •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卷上·佚名

        善寂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归命一切佛。归命诸法藏。顶礼一切智。广大甚深理。我今造论名曰宝上。是诸法中最上真实决定胜义。论曰。若人若天及诸情类。

  • 卷第四·佚名

      施设论卷第四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六之二论中问曰。有何所因。而能了知正觉。世尊于诸众生。大悲超胜。答世尊为见世间众生。染烦恼病。烦恼逼迫。

  • 卷第九(二诵之三)·佚名

    十诵律卷第九(二诵之三)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明九十波夜提法之一佛在舍卫国。尔时南天竺有论议师。以铜鍱鍱腹头上然火来入舍卫国。时人问言。汝何因缘尔。答言。我智慧多。恐腹裂故。汝头上何以著火。欲照闇故。

  • 平夏录·邓士龙

    平夏录,一卷,明邓士龙辑。载明太祖平定蜀夏之事。后附刘基平夏颂并序。记明初太祖平定蜀夏事,今有黄标平夏录、佚名平蜀记传世较广广。本卷乃邓氏辑合二书而成。前半部与黄氏之录相合,自洪武四年春正月丁亥起则与平蜀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