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14.李特的流民大营

西晋的腐朽统治和混战,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许多地方的农民没有粮吃,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成群结队到别的地方逃荒。这种逃荒的农民叫做“流民”。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略阳(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东北)、天水等六郡十几万流民逃荒到蜀地。有一个氐(dī)族人李特和他兄弟李庠、李流,也跟着流民一起逃荒。一路上,流民中间有挨饿的、生病的,李特兄弟常常接济他们,照顾他们。流民都很感激、敬重李特兄弟。

蜀地离开中原地区比较远,百姓生活比较安定。流民进了蜀地后,就分散在各地,靠给富户人家打长工过活。

益州刺史罗尚,却要把这批流民赶回关中去。他们还在要道上设立关卡,准备抢夺流民的财物。

流民们听到官府要逼他们离开蜀地,想到家乡正在闹饥荒,回去也没法过日子,人人都发愁叫苦。

流民们向李特诉苦,李特几次向官府请求放宽遣送流民的限期。流民听到这个消息,感戴李特,纷纷投奔他。

李特在绵竹地方设了一个大营,收容流民。不到一个月,流民越聚越多,约摸有两万人。他的弟弟李流也设营收容了几千流民。

李特收容流民之后,派使者阎彧(yù)去见罗尚,再次请求缓期遣送流民。

阎彧来到罗尚的刺史府,看到那里正在修筑营寨,调动人马,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他见了罗尚,说明了来意。罗尚对阎彧说:“我已经准许流民缓期遣送了,你回去告诉他们吧!”

阎彧直爽地对他说:“罗公听了别人的坏话,看样子恐怕不会饶过他们。不过我倒要劝您,不要小看了老百姓。百姓看起来是软弱的,您若逼得他们无路可走,众怒难犯,只怕对您没有好处。”

罗尚假惺惺地说:“我不会骗你,你就这样去说吧!”

阎彧回到绵竹,把罗尚那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李特,并且对李特说:“罗尚虽然这样说,但是我们不能轻信他,要防备他偷袭。”

李特也怀疑罗尚的话不可靠,立刻把流民组织起来,准备好武器,布置阵势,准备抵抗晋兵的进攻。

到了晚上,罗尚果然派部将带了步兵、骑兵三万人,偷袭绵竹大营。

晋军进入李特的营地,李特故意镇静自若躺在大营里。晋将自以为得计,一声号令,叫兵士猛攻李特大营。

三万晋军刚进了营地,只听得四面八方响起了一阵震耳的锣鼓声。大营里预先埋伏好的流民,手拿长矛大刀,一起杀了出来。这批流民勇猛无比。一个抵十个,十个抵百个。晋军没有料到流民早有准备,心里一慌,已经没有斗志,被流民杀得丢盔弃甲,四散逃窜。两三个晋将逃脱不了,被流民们杀了。

流民们杀散晋军,知道晋朝统治者不会罢休,就请求李特替他们作主,领导他们抗击官府。

李特和六郡流民首领一商量,大家推李特为镇北大将军,李流为镇东将军,几个流民首领都被推举为将领。他们整顿兵马,军威大振。过不了几天,就攻下了附近的广汉,赶走了那里的太守。

李特进了广汉,学汉高祖刘邦的样子,宣布约法三章,打开了官府的粮仓,救济当地的贫苦百姓。流民组成的军队在李特领导下,纪律严明。蜀地的百姓平时受尽晋朝官府的压迫,现在来了李特,生活倒安定起来,怎么不高兴。民间编了一个歌谣说:“李特尚可,罗尚杀我。”

罗尚表面上派使者向李特求和,暗地里勾结当地豪强势力,围攻李特。李特在奋勇抵抗之后,战败牺牲。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过了两年,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成。后来到李雄侄儿李寿在位时,改国号为汉。所以历史上又称“成汉”。

猜你喜欢
  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十四·赵尔巽
  ●卷五十九·徐梦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八·李心传
  第九十六回 何无忌战死豫章口 刘寄奴固守石头城·蔡东藩
  第一百三十六回 瘸围公府陈逆干纪 避军舰总理蒙尘·蔡东藩
  第十二回 假神道鱼腹藏书 收众心狐鸣篝火·黄士衡
  卷二十四·杨士奇
  卷之三百十二·佚名
  九○七 吏部为知照清字经馆等承办《清文鉴》人员清册事致典籍厅移会(附连单)·佚名
  卷七 昭帝纪 第七·班固
  徐豁传·沈约
  卷二百四十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四·佚名
  罗运炎·周诒春
  十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幕·老舍

    时间 第一幕的二三日后。地点 同第一幕。人物 乔 绅 吕以美 乔莉香 桃 云 乔 妻 丁影秋李 颜〔开幕:乔绅正和吕以美谈生意。乔绅 丁影秋那笔港币,没拿进来?吕以美 已经催了他三次,他说您出十八块四作不到。

  • 黄庭坚诗全集十·黄庭坚

    送薛乐道知郧乡黄山叶县连墙居,谢公席上对摴蒱。双鬟女弟如桃李,早许归我舍中雏。平生同忧共安乐,岁晚相看青云衢。去年樽酒辇毂下,各喜身为反哺乌。城头归乌尾毕逋,春寒啄雪送行车。解佩我无明月珠,折柳不对千里驹。念君胸

  • 卷四百六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六十三竹鸡类【泥滑滑同】长短句禽言          【宋】朱 子泥滑滑泥滑滑秦望云荒镜湖阔绿秧刺水水拍堤牙旗画舸凌风发使君行乐三江头泥滑水深君莫忧五言絶句泥滑滑 

  • 雁门集卷一·萨都剌

    (元)萨都拉 撰过池阳有怀唐李翰林我思李太白有如云中龙垂光紫皇案御笔生青红羣臣不敢视射目目尽盲脱靴手污蔑蹴踏将军雄沉香走白兔玉环失颜容春风不成雨殿阁悬妖虹长啸拂紫髯手捻青芙蓉挂席千万里遨游江之东濯足五湖水

  • 卷十一 孝宗·王夫之

      〖一〗  汉之于匈奴也,高帝围,吕后嫚,掠杀吏民,烽火通于甘泉,文帝顾若忘之,而姑与款之。垂及于景帝,休养数十年,人心固,士马充,武帝承之,乃始举有余之力,拔将于寒微,任其方新之气,以绝幕穷追,而匈奴破败以遁。东晋之势,弱不能支

  • 春秋别典卷十一·薛虞畿

    鲁定公【元年壬辰在位十五年周敬王十一年】楚昭王欲之荆台逰司马子綦进諌曰荆台之逰左洞庭之陂右彭蠡之水南望猎山下临方淮其乐使人遗老而忘死人君逰者尽以亡其国愿大王勿往逰焉王曰荆台乃吾地也有地而逰之子何为絶我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五·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二百十一·佚名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春。正月。丁未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宫。拜神毕。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诣皇太后宫、行礼。御殿。王以下、文武各官、外藩王、及使臣、上表朝贺。停止筵宴  

  • 萧允传·姚思廉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其曾祖父萧思话,为宋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爵位封陽穆公。祖父萧惠..,任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父亲萧介,为梁侍中、都官尚书。萧允少时出名,他神采庄重,性情豁达有鉴赏力,举止含蓄不

  • 春秋大全卷十一·胡广

    明 胡广等 撰闵公公名启方史记名开葢为汉景帝讳庄公子年九岁即位在位二年諡法在国逢难曰闵周 详见隐公元年郑 详见隐公元年齐 管仲为政宋 详见隐公元年晋 献公十六年是年晋作二军衞 鲁闵公二年狄灭卫宋桓公立

  • 佛说四自侵经·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佛言。夙夜不学老不止淫。得财不施不受佛言。是四出心。还自侵身。往古豪富。傲尊自恣。国王帝主。世俗愚人。但知昼夜过疾不觉命尽。常欲嗔怒强佷。自用淫憍贪富。今为所在。不好经道恶闻自侵。走心

  • 序·佚名

    曹洞语录序荆山之璞。非逢明世与和氏。则空藏荆石之中。灿然连城之美。岂得显乎哉。玉实不乏。明世与和氏。实难相逢而已。新丰荷玉之语录。初先是往。盛行于世。鱼目淆珠。纯金在沙。宜默上座伤其弊深矣。就郭氏五宗

  • 卷第四十五(女庶人部下)·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五(女庶人部下)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长发女人舍发供养佛一·独母见沙门神足愿后生百儿二·母人怀妊遇佛愿以儿为道三·老母悭病时见地狱婢行善睹有天堂四·母人为

  • 卷第十·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十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南岳下第五世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法嗣 益州大隋法真禅师(凡十二) 示众云。夫上代诸德。莫非求实。不自瞒昧。岂比飞蛾赴火。自伤自坏。他明白了。彼生死轮回枸障不得

  • 巴马修道院·司汤达

    18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是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重要作品。小说以虚构的巴马小公国为背景,反映1796至1830年意大利北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争取自由独立的正义斗争。小说主人公法布里斯仰慕拿破仑,

  • 仁端录·徐谦[明]

    十六卷。明徐谦(生卒年不详)撰。陈葵删定。又名《仁端录痘疹》。徐谦字仲光,号澄观,嘉兴 (今属浙江)人。陈葵字尽夫,武水(今属山东)人。此书专论痘病诸法。徐氏认为治痘应分明五脏所主及经络传变,观形察色,因证施治。

  • 萧琛诗集·萧琛

    萧琛诗四首,和元帝诗,别萧咨议前夜以醉乖例今昼由酲敬应教诗,饯谢文学诗,咏鞞应诏。

  • 修行道地经·佚名

    梵名Yoga -ca^rya-bhu^mi-su^tra 。凡七卷。略称修行经。印度僧伽罗刹(梵Sam!gharaks!a )作,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书纂集众经所说有关瑜伽观行之大要。现行本共三十品,品目如下:集散、五阴本、五阴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