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百二十三 元祐四年(己巳,1089)

  起哲宗元祐四年三月壬申盡是月甲申

  三月壬申朔,監察御史王彭年言:「月朔、四孟、臘享太廟及奏告諸室,羣官執事循奉典禮,殫竭精恪,惟恐不嚴。其在交接神明之際,先則祼地,次則獻爵,為獻官躬行之事;而瓚之實鬱鬯、爵之實齊酒,今皆遣有司酌之,又以入於室,獻官始受而祼、獻。且有司賤隸,安得褻近祼獻之實,交乎堂室之間?按開寶禮:(案「鬱鬯醴齊」四句,係開寶禮文,下云「開元禮亦然」,則為開寶禮無疑。原本俱作「開元」,今改正。)鬱鬯、醴齊,惟親祠侍中贊酌之;遣官行事,則太尉親酌之。開元禮亦然,未聞一委之有司也。望詔禮官博士討論故常,舉酌酒奉爵之義,稱嚴祀欽奉之意;及郊壇諸祠酌酒奉爵禮文,皆請修定。」從之。

  詔:「融州管下舊係皇祐敕差置全家成丁係籍之戶,每年遇教閱,並三丁抽一丁,兩丁之家亦抽一丁赴教,其單丁者即二年一赴外,戶內餘丁依舊存留係籍,以備邊防,更不教閱。」從廣西經略司請也。

  東上閤門使、嘉州刺史、知雄州王崇拯為威州團練使,俟任滿日令再任。駕部郎中邵〈龠虒〉權知鄭州。

  甲戌,詔錄張知白族子沂為郊社齋郎。

  吏部尚書兼侍讀蘇頌等奏:「臣等譔進漢、唐故事,得旨分門編修成冊進呈。」詔以邇英要覽為名。

  乙亥,中大夫、中書舍人劉攽卒。

  丙子,景靈宮衍慶殿亡北珠,(此據政目增入。政目云「勾當官行遣」,今附呂公孺云云,削此五字。)事下開封府,繫治甚久。知府呂公孺言:「殿成,主者不一,又物之名數,代者未嘗交也。且諱日宮嬪遝至,今有所亡,豈可盡指吏卒?獄雖具,顧非聖裁不可。」上深以為然。時幕人遷黼坐,誤毀其角,當徒者數十人,公孺奏狀而釋之。(此以呂公孺墓誌增入,更詳考之。)

  戊寅,詔以季秋擇日有事于明堂。

  詔故朝請大夫趙鼎與一子郊社齋郎,從呂大防請也。(鼎,治平御史。趙彥若誌其墓。)

  右正言劉安世言:「臣伏自去年四月後來,凡十七次奏疏,論列胡宗愈罪狀,乞行罷免,至今未蒙施行。臣聞齊桓公之郭,問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致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臣每讀至此,未嘗不掩卷太息,以謂鄙夫固陋,燭理不明,人之所非,反以為是,眾之為惡,復以為美,此乃愚者偏暗之常態,固不足論;若夫能知天下之善惡,如辨黑白而無疑惑之心【一】,豈非知者有所不及?然而郭君反以此而亡國,其故何也?夫郭君【二】能知善之為善、惡之為惡,則不可謂之不智。特以其見善而不能用,使君子無以自立,知惡而不能去,使小人足以成朋,因循積累,其害遂至於國亡,然則有天下者,可不視此以為戒乎?臣竊惟宗愈欺君亂法,毀滅廉恥,其罪惡顯著,為中外共知者十有二事,臣固已極言之矣。自後相繼奏章,申執前論,惓惓之懇,必已盡關聖覽。若臣言為妄言,則是熒惑天聽,誣陷大臣,宜正典刑,以威天下。若宗愈之罪如臣所奏,則是陛下知其惡矣,知惡而不去,此古人之所戒也。臣官在言責,實畏公議,苟不能排斥姦慝,振舉紀綱,使羣惡盛強,壞亂政事,則臣雖受異日之戮,亦無補國家之患。惟陛下辨之以早,斷之以獨,出臣前後章疏,付外施行,不勝幸甚!」

  又言:「臣伏自去年四月以後,凡十八次奏疏,論列胡宗愈罪狀,乞行罷免,至今未睹施行,夙夕慚悸,如負芒刺。臣自領職以迄於今,知無不言,每蒙聽納,獨是宗愈累章未出,竊惟聖慮所以兼容,必謂日月已深,艱於追褫,是以特屈公議,使之兩全。萬一如此,臣竊以為過矣。臣嘗觀仁宗皇帝用陳升之為樞密副使,是時,呂誨方在言路,指其私行,極力彈劾,仁宗初亦難之,而誨論奏不已,章至十八上,涉歷數月,卒罷升之而後已。宗愈自始進用,不協物望,與升之無異,臣言宗愈之疏,其煩多與誨略同,而宗愈冒昧居位,又與升之月日不甚相遠。豈仁祖能受盡言於昔,而陛下不能聽之於今?呂誨能逐姦人於前,而臣不能去之於後?以微臣之譾薄,猶見賢而思齊;如陛下之聖明,豈知惡而不去?若謂進退執政,必有跡狀,則臣按宗愈不無顯罪。初除御史中丞,與見任宰臣明是姻家,隱而不言,盜取要任。當時幸人之不知,而知者亦不以告陛下,欺君亂法,孰甚於此!以至身任風憲,不修廉節,欠所居房緡,不肯償還,送至開封爭訟,御史彈糾,朝廷一切置而不問,玷辱國體,隳廢臺綱。宗愈坐此二罪,自合明行貶黜,而況其餘姦慝事狀尚多,陛下何故優容如此之久?臣又嘗考尋呂誨所論陳升之章疏,不過以謂資歷甚淺,聞望素輕,尹京無狀,遽叨大用,疑其陰有趨附,由徑而進;及升之妻有重表疏遠之妹,嫁於中官,嘗與往還,不避嫌疑。若此之類,止於數事,蓋未有姦回貪猥如宗愈之甚者。臣備耳目之寄,而使陛下股肱心膂之任,容有此人,叨據經年,不能排斥,尚何面顏出入朝廷,而以諫官自名乎?臣若未至竄逐,終不敢緘默,以負陛下拔擢之意。伏望聖慈早出臣前後章奏,付外施行。」

  又言:

  臣輒瀝血誠,仰凟天聽,事出迫切,無復文飾,惟聖慈留意省覽。臣自去年四月初八日延和殿與左司諫韓川【三】同奏胡宗愈姦邪朋黨,不堪大任,自後十九次上疏,條陳罪狀,而五月中臺臣亦有彈劾,遷延至此,未蒙施行。向者孫覺、楊康國相繼辭職而去,獨臣與川始終論列,未嘗敢置。自十一月後,川見陛下未賜聽納,堅乞外補。臣本欲歲前上殿,更以公論開陳,而川別有除命,不復供職。臣以左右省並無諫官,拘礙文法,不敢獨員乞對;同時言事之人,去之殆盡,臣若更顧身計,不為陛下亟辨邪正,則臺諫之風日益衰替,姦慝之勢日益盛強,實於聖朝所損不細,此臣所以憤懣感發,而不能自已也。

  臣歷觀祖宗以來,言者彈擊執政,未嘗有是非不決,枉直兩存之理。今御史中丞李常、侍御史盛陶迫於眾議,亦嘗以宗愈為言,而依違觀望,不敢深論。臣竊料其意,不過以謂陛下若逐宗愈,則常輩將欺罔搢紳曰:「朝廷用我之言,已罷執政矣。」若臣所論太過,忤旨獲譴,則常輩初無切直之言,又可免責。進退無患,足以竊位。陛下用此等人為綱紀耳目之任,亦何補於聖德乎?臣非特患宗愈之汙廟堂,又憂常等之壞風憲也。

  臣伏觀陛下即政之初,首開言路,擢用忠良,使在臺諫,如劉摯、王巖叟等論蔡確、章惇之罪,則陛下為之罷蔡確宰相,罷章惇知樞密院;又論張璪姦邪,則璪罷中書侍郎;孫覺等論韓縝不協人望,陛下用縝為右僕射纔數月,遽令外補;傅堯俞等論李清臣無狀,則清臣罷尚書左丞【四】。自是四海之內,莫不歌頌厭服,以為陛下用人納諫,有仁宗之風,故三四年間,公議得行,大臣知畏,姦人斂跡,君子道長,豈非用此道歟?今宗愈自進用以來,其朋黨之外,無一人以為可者。其懷姦為利,與璪輩何遠;其昏繆無補,則又甚於縝與清臣。豈陛下前日去此數人之易,而今日去一宗愈為難哉?

  臣讀魏鄭公之諫唐太宗曰:「貞觀之初,恐人不言,導之使諫;三年以後,見人諫諍,悅而從之;一二年來,不悅人諫,雖勉強聽受,終有難色。」臣竊謂太宗之烈足以比跡湯、武,庶幾成、康,然責之以備,則有愧於三代之隆者,特在於不能終始如一而已。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論語【五】曰:「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願陛下以古聖之言為法,以唐太宗之事為戒,無使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也。書曰:「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臣之狂愚,逆陛下之心多矣,惟求諸道,則或有萬一之補。伏望陛下以宗廟社稷為計,早罷宗愈,斷之不疑;更擇忠厚端正之人,置於言路,以代常等,庶幾協力上裨聖治,天下幸甚!貼黃稱:「臣叨被上恩,不次擢用,未能報塞萬一,豈敢輕為去就?然自來論列執政,是非固難並立,言之悃愊,盡於此章。若聖意確然不回,則是臣言無補,須至援引故事,自求貶黜。況宗愈顧惜名位,不知廉恥,儻陛下務為優容,俟其自請,以理度之,必無是事。又慮君慈不欲出臣之奏,恐傷體貌,臣已一面申三省,乞奏請前後章疏付外施行去訖。伏乞早賜睿斷,去邪勿疑,以慰天下之望。」

  又以狀申三省云:「安世自去年後來,凡二十次具狀論列胡宗愈除尚書右丞不協公議,及以欺君冒進、姦邪貪猥之罪十二事,條列以聞,乞行罷免,至今未奉指揮。重慮上件章疏不曾降出,伏乞特賜奏請付外施行。」

  又言:「臣伏惟前後二十次論奏胡宗愈罪狀,乞行罷免,而聖德寬厚,務全體貌,章皆留中,未蒙施行。宗愈幸累疏之不出,盜據丞轄,包羞朞年,辱國已甚。臣忝居言路,職在繩糾,遂舉彈文之大略,以申三省。宗愈並不避位,視事自如,中外指目,無不鄙笑。近世輔弼,毀滅廉恥,未見如此之極也。臣竊伏思念:輿情之所以共惡者,不過責其無恥之一節;而臣之所以深疾者,特誅宗愈之意爾。臣聞國家設諫官、御史之職,本欲肅正綱紀,防察姦邪,故風采揚振,貴賤震恐,非一二小臣敢作威福,蓋朝廷上下之體,待此而後嚴也。今宗愈知臺諫之彈劾,而力排公議,若無所睹,惟其以言者為不足恤,是乃陵蔑陛下之風憲。為大臣而有輕視人主之心,陛下縱欲赦之,其如朝廷何,其如天下何!使宗愈實無它罪,止有此事,猶在譴訶之列,而況欺君亂法,姦邪貪猥,罪狀顯著,至於數十,尚安足以預廟堂之論,處具瞻之地乎?伏望聖慈深加省察,以臣前後章疏付之有司,公行推究。若宗愈之罪如臣所言,即乞特賜睿斷,早令罷出,若臣所論無實,亦乞重行竄逐,庶分邪正,以服天下。」

  己卯,尚書右丞胡宗愈為資政殿學士、知陳州。(劉安世言行錄云:「安世申三省,凡二十次論胡宗愈,乞請章疏付外。翌旦,三省奏事罷,執政皆退,簾中有語云:『右丞且住。劉某有章疏言右丞,知否?』宗愈對:『不知言臣何事。』宣仁曰:『章疏更不降出,右丞宜自為去就。』遂罷政。」此事當考。)

  詳定製造水運渾儀所奏:「太史局直長趙齊良狀:『伏睹宋以火德王天下,所造渾儀,其名水運,甚非吉兆,乞更水名,以避刑剋火德之忌。』案張衡謂之刻漏儀,一行謂之水運俯視圖,張思訓所造,太宗皇帝賜名『太平渾儀』,名稱並各不同。今新制備二器而通三用,乞特賜名,以稱朝廷制作之意。」詔以「元祐渾天儀象」為名。(四年四月八日事,附許將等言前。)

  翰林學士許將等言:「詳定元祐渾天儀象所先被旨製造水運渾儀木樣進呈,差官試驗,如候天不差,即別造銅器。今周日嚴、苗景等晝夜校驗,與天道已得參合,臣等試驗,晝夜亦不差。」詔以銅造,仍以「元祐渾天儀象」為名。

  其後本所又言:「前所謂渾天儀者,其外形如丸,其內則有璣有衡。其外形如丸,即可徧布星度【六】,大率若本所造渾象之制;其內有璣有衡,即可仰窺天象,大率若本所造渾儀之制。若渾天儀,則兼二器有之,同為一器。既言渾天,則其為象可知,然於渾象中設璣、衡,使人內窺天象,以占測為主【七】,故可總謂之渾天儀,其實兼儀、象而有之也。今所建渾儀、渾象,別為二器,而渾儀占測天度之真數,又以渾象置之密室,自為天運,與儀參合。若并為一器,即象為儀,以同正天度,則渾天儀、象兩得之矣,此亦本朝備具典禮之一法也。乞更重作渾天儀。」從之。

  詔罷石州葭蘆寨監酒稅官,其商稅令寨主并監押輪監。

  辛巳,詔上清儲祥宮依圖修蓋,和雇工匠。(此據政目三月十一日所書增入。)

  甲申,尚書省言京西北路蔡、潁州界近來驚劫賊盜稍多,人民不得安居。詔蔡、潁州今後彊盜三人已上及窩藏人,並權依重法地分施行,候盜賊衰息取旨。

  詔保甲出身使臣,昨添差充諸處指使,除合管職事外,不許別差權刑獄、錢穀、民政去處勾當。(編錄冊三月十三日聖旨。)

  是日,中書侍郎劉摯上書曰:

  臣待罪近輔,再歷年所,日奏職事,親聞德音,退伏思念:皇帝陛下以日躋之聖,上資慈訓,而太皇太后陛下以寬仁之德,勤邦儉家,四年之間,用人立政,施德布惠,所以綏養天下,上以昭祖宗之盛業,下以為社稷無窮之休,天下之幸,萬臣之賴也。臣於此時,得依日月之末光,備位輔佐,念雖殺身,何以報稱。然臣嘗讀西漢之書,觀孝文皇帝承高、惠之後,人心思治,而上方躬仁履儉,克勤率下。當時民俗醇厚,府庫充羡,四方無犬吠之驚,亦可謂治安之世,而賈誼之論,乃謂:「方今之勢,如抱火厝於積薪之下,火未及然,因謂之安。」及其忠憤之所發,至於慟哭流涕,臣嘗怪其論之過也。其後不數十年,而治亂之跡,若合符契。臣於是知居安慮危之心,唯聖智乃能有之,而私憂過計之論,亦未可以迂而棄也。

  臣近與同列奏事延和殿,兩蒙宣諭,大意今日朝廷之事,固已盡心,略有成法,唯以久遠守之為念。又聖慮深遠,因論及它日還政之後,任用左右,常得正人,則與今日用心無異,若萬一姦邪復進,熒惑動搖,則反覆可憂。然辨別邪正,全在一人,此乃持盈守成之大戒也,而皇帝陛下深加省領。臣退而歎息歡喜,以謂愚臣平日之所懷為國遠慮者,正在此事,未及上達,而陛下先知之矣。區區之誠,雖殫千慮,何以及此?臣今因得敷陳本末,以畢其說,惟陛下寬其罪,試一覽之。恭惟先皇帝以聰明睿知,承累世丕平之業,思欲力致太平,復見三代之盛,以漢、唐為不足道也。當時之議,以謂非國富則無以為也,非兵強則無以為也,非人才足用則無以為也。是三者,圖治之偉論也。而當時輔臣如王安石、呂惠卿輩,不能副先帝委任之意,乃奮其私智,肆為乖謬,大失先帝之本旨。其富國也,則助役、青苗變而為聚斂之法;其強兵也,則保馬、保甲流而為殘擾之政;其用人也,則進辯給輕捷之子,以為適時,退老成敦厚之人,以為無用。於是四海興議,而先帝頗知其事,故罷退安石等不用。繼而王珪、蔡確之徒,尤不能將順主意,踵事增患,而先帝又知政令有未便於民者,方將改作,遽以棄天下。忠臣義士至今長為先帝惜之者,常在此也。

  及皇帝陛下紹膺大曆,太皇太后陛下同覽萬機,臨御已來,法度之難久行者修完之,臣下之害政者改易之,正所以述成先帝之盛德美志【八】,傳於無窮,可謂備矣。自改更之後,在陛下無所愧也;天下公議正論,以為當然也;天下百姓莫不安樂,以為當然也。然陛下亦知有以為不然者乎?臣雖至愚,尚能臆度知之。夫前日之事,乃前日之人所緣而進者也。政在則人存,政異則人息。今譬之芟草也,枝葉雖除,根株尚在,能保其不復生乎?前者,二三大臣之朋黨,皆失意怏怏,自相結納,睥睨正人,腹非新政,幸朝廷之失思,欲追還前日之人,恨不能攘臂於其間也。今布列內外搢紳之間,在職之吏,不與王安石、呂惠卿,則與蔡確、章惇者,率十有五六,此臣所以寢食寒心,獨為朝廷憂也。

  然臣之區區,非欲陛下苦治朋黨也【九】,朋黨之大,亦豈易治哉?但欲陛下知其事,常加防察,不使得行其術則可矣。臣亦常深計其術矣,不過日夜窺伺間隙,異日可以進說,則造眩惑之謀,文飾姦言,以感激聖意,動搖政事而已。其所進之說,臣竊料之,其大者必為離間之計,此最易入易聽,而其禍亦最大,不可不防其漸而深察之。其次又有二說:其一曰,先朝造法為治,而皇帝陛下以子繼父,一旦聽臣民之言,有所更改;其二曰,先朝之臣多不任用,如蔡確等受顧命,有定策之功,亦棄於外。此二說者,自人情言之,則淺近而易聽;自義理考之,則無所取也。

  臣謹按:天下之治,有不可不因者,有不可不革者。可因者,雖亂世猶因之,故周武王克商,反商政,政由舊,是也。可革者,雖父道猶革之,故漢文除肉刑,至景帝改之;漢武造鹽鐵、榷酤,至昭帝罷之是也。自二聖臨政,首進任司馬光,其餘輔臣繼有出入者,天下之人曉然知道之所在,延頸跂踵,以望新政。而陛下又能虛己公心,開廣言路,延納忠讜於天下,無有遠邇,上章論事,願改政令者,莫知其數,而聖慮深遠,猶再三謹重,有不獲已,方取十之一二最大者,詔講議施行之。如青苗、免役、保甲、保馬、市易之類,敢不改乎?改之所以順人心、救民命爾,豈喜變更哉?試考察今日百姓安與不安,便與不便,則改更是耶非耶,立可見矣。若謂凡繼體之君,於先朝之政皆不可改,則古聖帝明王繼政而有改者皆非耶?我祖宗之法,有久而不便者,先帝嘗改之矣,亦可以為非邪?知所宜因,知所宜革,是先帝之志也。

  至如臣僚之進退,蓋法既有改,則昔日緣法而進者,非己之便,稍自引去,而聖恩寬假,各盡禮數,獨有一二奉法尤無狀,如呂惠卿、吴居厚輩者方罷斥之,天下之議莫不以為允。是時,蔡確身為上宰,自請補外,繼以家人犯法,言者沸騰,遂坐左遷;章惇亦以悖慢忿戾,無禮於君父而罷之,此豈固欲不用父之臣哉?蓋法者,天下萬世之公也。陛下縱欲以功而屈法,如天下萬世何!夫皇帝陛下乃先帝之正嗣,承繼大統,實天下之至公大義也。方先帝違豫彌留之日,與太皇太后陛下已有定命,宣示大臣,則大臣奉行而已,何策之定哉?豈可貪以為己功,常誦於口,假以謀進哉?古之所謂定策者,謂遭變之際,未知所立,大臣能於此時挺身忘禍,有所擇而立之,以安社稷,則是策計由此人定之,故曰定策。古之人則漢霍光是也,今之人則韓琦是也。然霍光死才三年,宗族犯法衰廢,未聞古今之論以宣帝為忘功臣也。故曰:「法者,天下萬世之公也。」然則二說者豈足取哉?

  夫立政而違民,改之是也。而異論者非之,以謂改父之道【一○】,此豈公議哉?是讒間之說也。若昨者,陛下坐觀政令未安,姦邪當路,生民咨怨,而恬不為慮,以避改易之小嫌,則得為孝乎?無乃負先帝所以傳授皇帝陛下、顧託太皇太后陛下之心乎?而況不聞天下有此嫌也。

  大抵自司馬光不幸死亡之後,朝廷之事,肯不顧患禍,身任其責者少矣,此固不能逃陛下之聖鑒。傳曰:「百年之計,莫如植人。」夫所與共守天下,傳之永久,非有同心一德,守正不惑之人,將誰託之?嗚呼!君子小人之辨,何其難耶!君子之進,未嘗有心於害小人,但遠之而已;若小人進,必欲盡覆君子。所以今日邪正之士,不可以不早辨也。觀漢元帝之世,弘恭、石顯用事,是時賢士如蕭望之、劉向、周堪之徒,上雅知其才用之,而忤恭、顯,終抵以罪,或至於死。此無他,正人之勢不勝也。仁宗皇帝慶曆中,韓琦、富弼、范仲淹輩當代名臣,一時並進,其後未久,皆不免為小人讒毀排陷,相繼逐去。然上賴聖明,終得免大禍,復被收進,建立功業者,內外多正人,姦不能勝也。故君子在上,小人失志,必為傾害之計。今朝廷清明,幸無恭、顯之患,而陛下聖哲,好正直而惡邪佞,臣之所憂者,恐正人之勢,不得如慶曆時能勝小人也。

  小人之志,趨利而已。自二聖臨御以來,開廓大度,并包同異,無所不容,宜皆得其盡心為用;而怏怏之人,尚敢陰懷二心,潛藏恚恨,投隙害政,依違觀望者,彼誠見皇帝陛下淵默謙恭,未甚可否朝政,不知聖意他時所屬,將謂天下之事未大定也。殊不知太皇太后陛下保佑輔翼之者,罔不備盡,而皇帝陛下虛心聽納,灼見是非者,蓋已久矣。臣載念人主以一身臨天下,其動止語默之微,上係宗社之重,下統生民之命,雖皇帝陛下仁聖之德,出於天稟,而修心正身之道,宜深有資於太皇太后陛下母儀之訓也。

  昔者,周公之輔成王,復辟之後,作立政以戒用人,故成王宜民宜人,見於假樂之詩;作無逸以戒逸豫,故成王持盈守成,見於鳧鷖之詩,後世稱三代之隆者必先焉。霍光有功於漢室,而姦臣上官桀與藩王等謀為姦變,上書誣光之罪。是時,孝昭帝年十四,察見忠之與詐,誅滅桀等,益信任光,於是漢室幾危而復安。臣不勝愚懇,伏望太皇太后陛下深念周公所以戒成王之意,擁佑開導,以成就皇帝陛下之德;凡人之才如何為正,如何為邪,事之理如何為是,如何為非,日夕講論,以立萬世不拔之基。伏望皇帝陛下深鑒古事,體漢昭帝之明,以辨忠邪,使它日姦言異論,不可得而入;常思太皇太后陛下之言,無疑於心,無怠乎聽,庶以永承祖宗之業,天下幸甚!臣孤外之臣,蒙陛下拔擢不次,由言路而進,不敢避怨,不敢希恩,唯期循守公道,以報萬一。然前日失意之人,其黨布滿內外,皆與臣為讎也。身跡惴惴,危若累卵,非陛下洞照愚直,力賜保全,安有今日?故臣緣近日兩蒙宣諭之旨,輒為此言,以推廣聖意。若使涓塵有助海嶽,則臣雖死無憾。貼黃:「臣奏此書,別無施行,止為昨蒙宣諭,故因而欲推廣聖意。願無疑無懈,常以辨別忠邪為心,堅守今日政事,庶免他日姦諛之言可以浸潤動搖,臣書大意如此而已。伏乞留中省覽,使螻蟻之誠,或補萬一。」

  又貼黃:「今內外異議之人,日欲搖動陛下之政,不可不察者。昔時,王安石所行事,逆民而背理,然人不敢搖者,何謂也?蓋有嚴刑峻責,言之者有罰,故人畏之,敢言者少也。今朝廷為政,順民而循道,然人敢言者,何謂也?蓋陛下寬仁大度,招言納諫,唯恐人之不言,言之者無罪,故姦人妄意而作也。故役法一事,自元祐元年改作差法,乃是將祖宗差役法及先帝雇役法參而用之,又令監司、州、縣博訪利害,逐旋申明,自後四方論列不一,雖小官賤士,肆口所言,以申其憤,今其法搖動改變者,十之六七矣,近日又將科場一事,搖動熒惑。昨元祐元年,兩制、侍從、臺省臣僚,講議定奪,凡一年有餘,又經聖覽,方此施行,亦是將祖宗先帝之法,合詩賦、經義為一科,是萬世有利無害可行之法。今人情已定,止是安石之黨,力要用經義。臣願陛下堅守已行之法,勿為浮議所動。」

  又貼黃:「科場事,臣見與宰相已下參議,必為陛下堅守此良法,非久必須進呈。然為論列者不已,故先奏知,區區孤忠,惟冀省察。」(立進士試四場法【一一】,在四月十八日戊午。)

  注 釋

  【一】如辨黑白而無疑惑之心「如」原作「知」,據盡言集卷四論胡宗愈除右丞不當改。

  【二】郭君「郭」原作「國」,據同上書改。

  【三】左司諫韓川「左」原作「右」,據本書卷四○九元祐三年四月甲申條、太平治蹟統類卷一八宣仁垂簾聖政、宋史全文卷一三上及同上書改。

  【四】清臣罷尚書左丞「左」原作「右」,據盡言集卷四論胡宗愈除右丞不當、宋史卷二一二宰輔表、卷三二八李清臣傳改。

  【五】論語「論」字原脫,據論語子張補。

  【六】即可徧布星度「徧」原作「偏」,據宋會要運歷二之一三改。

  【七】以占測為主「主」原作「言」,據閣本及同上書改。

  【八】正所以述成先帝之盛德美志「之」原在「德」下,據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九四變新法改正。

  【九】非欲陛下苦治朋黨也「朋」字原脫,據閣本補。

  【一○】以謂改父之道「道」原作「臣」,據長編紀事本末卷九四變新法改。

  【一一】立進士試四場法「士」原作「七」,據閣本及本書卷四二五元祐四年四月戊午條改。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七 沈君理 王瑒 陆缮·姚思廉
  建康实録卷十四·许嵩
  第九章荆公之政术(一)总论·梁启超
  千百年眼卷六·张燧
  卷之三百五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八·佚名
  卷之二十五·佚名
  两朝纲目备要卷五·佚名
  第三五四谕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五日一二二○三--一五·佚名
  第五节 胎权·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二十·杜大珪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司马迁
  卷二百二十四·佚名
  食货三○·徐松
  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六出 飞舸·李渔

    〖传言玉女前〗(生带女官上)伫盼行云,何事尚羁芳讯?倚琼楼频将目瞬。寡人昨差内使去接刘美人入宫,只要试他一点真心,竟不曾熟筹利害,万一惊坏了他,怎生是好?去的人又不见转来,好生放心不下。〖太平令〗(小生、外上)车马纷纷,来去空

  • 卷九十一·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九十一目録禾麦蔬果题刘伯山蕃殖图【宋杨万里二首】嘉禾图【元袁桷】题忻州嘉禾图【元吴澄二首】题万知府瑞麦图【元王恽】题灌畦图【元马臻】陶缜菜【宋王安石】宣和御画紫芥【元牟巘

  • 表第十四 宰相世系四·欧阳修

    表格略

  • 第七回 杖策相从片言悟主 坚冰待涉一德格天·蔡东藩

      却说王宪拥兵入宫,官吏已皆逃散,只有一班妇女,无从趋避,统是缩做一堆,抖得杀鸡相似。宪见妇女们多有姿色,免不得惹起氵㸒心,当令众兵出外驻扎,只说是妇女无辜,不宜侵犯,但发出库藏金帛,分犒众兵。大众得了犒赏,却也应令趋出,

  • 卷第二百一十·胡三省

    唐纪二十六〔起上章阉茂(庚戌)八月,尽昭阳赤奋若(癸丑)凡三年有奇。〕《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下》景云元年〔(庚戌、七一0)〕1八月,庚寅,往巽第按问。〔此承上卷洛阳县官微闻其谋。〕重福奄至,县官驰出,白留守;群官皆逃匿,洛州长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七·佚名

    正统五年五月壬寅朔给西河王校尉月粮冬衣布花○甘肃总兵官定西伯蒋贵奏纪录幼军零丁失所乞循例优给从之○顺天广平顺德河间四府蝗 上命行在户部速令府州县官设法捕之○裁省辽东都司安乐自在二州同知判官各一员○谪刑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正德十四年三月甲午朔 孝肃太皇太后忌辰 奉慈殿行祭礼遣驸马都尉崔元祭 裕陵○太监温祥传旨以管家将千把总管贴队万全等都司宣府前等卫都指挥指挥千百户等官朱涌等四十七人俱填注锦衣卫带俸舍余朱郭刚等一千人各充御

  • 王肃传·李延寿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  他从小聪明,善于词辩,博览经史典籍,胸怀大志。入仕南齐,位至秘书丞。父亲王奂和他的弟兄都被齐武帝萧矦杀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王肃从建邺投奔北魏。孝文帝当时正在邺城,听说他到来的消息,

  • 刘安世传·脱脱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父亲刘航,进士及第,历任虞城、犀浦知县。虞城多奸猾之徒,喜欢掠夺盗窃;犀浦百姓懦弱而驯服。刘航为政,宽猛缓急不同,两县都太平。任宿州知州。监督相伴西夏使臣,使臣多所要挟请求,执礼不恭敬,而且想穿皮衣饰

  • 翁正春传·张廷玉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中期,担任龙溪教谕。万历二十年(1592),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升任少詹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九月,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代替吴道南负责礼部事务。十一月,出现日蚀,翁正春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皇帝

  • 卷二十四·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二十四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丧服第十一之三大功布衰裳牡麻绖无受者注曰大功布者其鍜治之功麤沽之【之集説作也】疏曰章次此者以其本服齐衰期为殇死降在大功故在

  • 卷五百八十七·佚名

    △第十二净戒波罗蜜多分之四又满慈子。有二菩萨。俱证无上正等菩提。一有菩萨。有方便善巧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二有菩萨。无方便善巧故。迟证无上正等菩提。具寿当知。宁为菩萨迟证无上正等菩提。不堕声闻或独觉地

  • 佛说四泥犁经·佚名

    东晋西域沙门昙无兰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大泥犁。云何为四。诸比丘。提舍大泥犁。瞿波离比丘大泥犁。禘婆达兜大泥犁。末佉梨大泥犁。诸比丘。彼提舍大泥犁。身出火焰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佚名

    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百宝幢幡,周匝悬列。尔时,如来于彼座上,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与无央数菩萨摩诃萨俱,其名曰

  • 辩正论卷第五·法琳

    十代奉佛篇第二下魏大丞相渤海王。神气精灵。天姿秀异。德备文武。艺兼礼乐。圭璋社稷之器。廊庙柱石之才。实有王佐之风。咸称静乱之托。至于归心服道。独超名辈。不吝象马。无爱珠玑。于定国寺兴建宝塔。魏侍中大保

  • 卷第三十四·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三十四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青六 福州长庆慧棱禅师(青六雪峰存嗣) 因僧问。众手淘金谁是得者。庆曰有伎俩者得。曰学人还得也无。庆曰太远在。 雪窦显代者僧当时便喝。复云。有伎俩者得

  • 第一 蕴相应·佚名

    第一 根本五十经第一 那拘罗父品[一]第一 那拘罗父一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婆祇国设首婆罗山之恐怖林鹿园。二彼时有那拘罗父居士,来诣世尊之住处。诣已,坐于一面。三坐于一面之那拘罗父居士白世尊曰:&ldquo;大德!我乃瘦

  • 二十四赋品·魏谦升

    《二十四赋品》是清朝魏谦升仿照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创作的,是关于诗歌、辞赋创作的理论著作。《二十四赋品》对于诗赋的结构、声律、情韵、骈俪等方面逐一进行了阐述,涉及语言艺术风格,语法修辞等方面,对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