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日月殊光如来解曰】言肉眼者。照见胎卵湿化。色身起灭因缘也。言天眼者。照见诸天宫殿。云雨明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缘也。言慧眼者。照见众生慧性深浅。上品下生。轮回托阴因缘也。言法眼者。照见法身遍充三界。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因缘也。言佛眼者。照见佛身世界无比。放光普照。破诸黑暗。无障无碍。圆满十方。寻光见体。如有涅槃国土也。此五眼如来其中若有上根上智之人。能识此五种因缘。即名为大乘菩萨也。

  【陈雄曰】华严经云。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故。(一是处非处如实力。二知三世报业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力。四知众生诸根上下力。五知众生种种欲力。六知世间种种性力。七知一切道至力。八得夙命智力。九得天眼能观一切力。十得漏尽智力。)大般若经。所谓清净五眼是也。世尊设五眼之问。须菩提皆答以有如是之理。可谓善问答矣。

  【颜丙曰】化身观身为肉眼。普照大千为天眼。智烛常明为慧眼。了诸法空为法眼。自性常觉为佛眼。有僧问尊宿云。观音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尊宿云。通身是手眼。若人于这里荐得。一眼也无。岂更落三落四。然虽如是。须是个汉始得。能具足此五眼者。唯自性如来也。五眼度世品经云。佛言随世开化。入于五道而净五眼。一肉眼。处于世间。现四大身。因此开化。度脱众生。二天眼。诸天在上。及在世间。未识至道。示以三乘。三慧眼。其不能解智度无极。皆开化之。使入大慧。四法眼。其在褊局。不能恢泰。悉开化之。解法身一无去来。令平等三世。五佛眼。其迷惑者。不识正真。阴盖(盖者。遮也。)所覆。譬如睡眠。示以四等四恩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善权方便。进退随宜。不失一切。令发正真道意。

  【李文会曰】一切凡夫皆具五眼。而被迷心盖覆。不能自见。若无迷心妄念。如得翳障退灭。五眼开明。见一切色也。内外空寂。名为肉眼。见自真性。是法平等。名为天眼。见自性中。般若之智。名为慧眼。见诸色相。心不动摇。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无一切相。是名法眼。见前际无烦恼可断。中际无自性可守。后际无佛可求。三际清净。是名佛眼。又云若以无相为法身者。名为慧眼。而见如来指空论有。假立名相。名为法眼。而见如来若了有无。即非有无。二边寂灭。全体法身周遍法界者。具足佛眼。而见如来。

  【傅大士颂曰】天眼通非阂。肉眼阂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川禅师云】尽在眉毛下。颂曰。如来有五眼。张三祗一双。一般分皂白。的的别青黄。其间些子爻讹处。六月炎天下雪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六祖曰】恒河者。西国祗恒精舍侧近之河。如来说法。常指此河为喻。佛说此河中沙。一沙况一佛世界以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王日休曰】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者。谓一粒沙为一恒河也。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者。是诸恒河。为一粒沙。为一恒河。如此恒河中所有之沙。则不胜其多矣。佛世界如是者。谓世界如是之多也。此其为多。不在所言矣。然而佛又以问须菩提者何也。亦以广坐说法。欲人先明了于心。故不厌其详复。而将为下文之说也。佛世界者。谓凡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故凡大世界。皆谓之佛世界。

  【颜丙曰】以沙数世界。言其多也。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者。等者。比也。将如此沙。比恒河之多。又将诸多恒河中之沙。而数佛世界。佛举此以问。如是宁为多不。须菩提答云。甚多。

  【僧若讷曰】明诸恒河中沙。一沙为一世界。举此为问。

  【李文会曰】恒河沙数者。欲明众生有种种妄念。故举无穷之沙以为喻耳。

  【楞严经云】琉璃光法王子。观世间众生。皆是妄缘风力所转。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尽同一虚妄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王日休曰】所有众生。谓彼世界中。凡有之众生。乃一切众生也。其众生之心。如来所以悉知者。以此心为妄想。乃自真性中现。既生此妄想心。自佛观之。则有形相矣。有形相。故可得而知也。若寂然如虚空。则无得而知矣。且所谓他心通者。(六通。天眼通。彻视大千。天耳通。洞听十方。他心通。悉知种类。宿命通。达三世事。神境通。形无窒碍。如意通。任运自在。)谓彼既起心念。则此可得而知也。闻有人把□子于手中。令他心通者观之。则知其为□子。以己知为□子故也。然己则不知其数之多寡。使彼言之。则亦不知其数。以己不知其数故也。由是言之。若一起心念。则如有形相。故可得而知。如佛者。岂止他心通而已哉。故无量众生。一起心念。皆悉知见无可疑也。

  【颜丙曰】若干。乃几多之意。若几多心。如来悉知。心镜一明。无不遍知。

  【僧若讷曰】若干者。若。如也。干。数也。颜师古云。设数之辞也。若干有二种。一世间凡夫心。二出世间圣人心。如来尽能知之。故名正遍知也。

  【李文会曰】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者。眼耳鼻舌身意。若起心动念处。皆是国土。于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种差别之心。心数虽多。总名妄心。既觉是迷。故云悉知。

  【川禅师云】曾为浪子偏怜客。惯爱贪杯识醉人。颂曰。眼观东南。意在西北。将谓猴白。更有猴黑。一切众生一切心。尽逐无穷声与色。喝。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六祖曰】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干差别。心数虽多。总名妄心。识得妄心非心。是名为心。

  【颜丙曰】如来说诸心。实无心可得。故曰非心。但强名曰心。

  【李文会曰】觉妄之心。即是非心。本无妄念。不起妄心。即是自性本心。故云是名为心。即是菩萨心。亦名涅槃心。亦名大道心。亦名佛心。

  【临济禅师云】若一念心能解缚。此是观音三昧法。

  【川禅师云】病多谙药性。颂曰。一波才动万波随。似蚁循环岂了期。咄。今日为君都割断。出身方号丈夫儿。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肇法师曰】闻说诸心。谓有实心。故须破遣。明三世皆空。故论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

  【疏钞云】未觉不知。随时流转。故有三世。若悟真一之心。即无过去现在未来。若有过去心可灭。即是自灭。若有未来心可生。即是自生。既有生有灭。即非常住真心。即为依他心。虚妄心。若一念有生灭心。即成六十二种邪见。九百种烦恼。

  【王日休曰】常住真心。即真性也。是以自无量无数劫来。常一定而不变动。岂有过去未来现在哉。若有过去未来现在。则为妄想。此三心是也。且若饱而未欲食。则饮食之心为未来。饥而正欲食。则欲食之心为现在。食毕而放匕箸。则欲食之心为过去。是此心因事而起。事过而灭。故为妄想也。不可得者。谓无也。言此三心本来无有。乃因事而有耳。圆觉经所以言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谓众生以六种尘缘之影。为自己之心相也。

  【僧若讷曰】本生心地观经云。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源。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唯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可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

  【颜丙曰】谓思念前事者。为过去心。思念今事者。为现在心。思念后事者。为未来心。三念总放下者。谓之不可得。经云。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见染。此为三心不可得。古云。一念不生全体现。亦谓三际俱断。三念俱妄。了不可得。

  【傅大士颂曰】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法华经二卷。世尊偈言。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毗婆沙论云。六十二见者。五蕴中各起四见。四五二十。三世各二十。通为六十。断常二见为根本。总为六十二见。且于色蕴中。即色是我。离色非我。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五蕴中具有此四。疏钞解三心云。若一念有生灭心。即成六十二种邪见。九百种烦恼。)过此灭无灭。(一作不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去声)真妄坦然平。(晁文元公遇高士刘惟一。访以生灭之事。刘曰。人常不死。公骇之。刘曰。形死性不灭。是知此性历长存。)

  【川禅师曰】低声低声。真得鼻孔里出气。颂曰。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依然对两眼。不须遗剑刻舟寻。雪月风花常见面。

  【未曾有经云】妙吉祥菩萨。因见一人。言我造杀业。决堕地狱。如何救度。菩萨即化一人。亦曰。我造杀业。决堕地狱。前人闻已。言我亦然。化人告之。唯佛能救。相随共诣。化人白佛。我造杀业。怖堕地狱。愿佛救度。佛即告言。如汝所说造杀业者。汝从何心而起业相。为过去耶。未来耶。见在耶。若起过去心者。过去已灭。心不可得。若起未来心者。未来未来。心不可得。若起见在心者。见在不住。心不可得。三界俱不可得故。即无起作。无起作故。于其罪相何所见耶。善男子。心无所住。不在内外中间。心无色相。非青黄赤白。心无造作。无作者故。心非幻化。本真实故。心无边际。非限量故。心无取舍。非善恶故。心无转动。非生灭故。心等空虚。无障碍故。心非染净。离一切数故。善男子作是观者。即于一切法中。求心不可得。何以故。心之自性。即诸法性。诸法性空。即真实性。由是义故。汝今不应妄生怖畏。是时化人闻佛说法。即白佛言。我今得悟罪业性空。不生怖畏。尔时实造业者。亦白佛言。我今得悟罪业性空。而不复生怖畏之心。

  【李文会曰】谓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而生。

  【肇法师云】闻说诸心。谓有实心。故须破遣。明三世皆空。故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故云若悟无法无相无事平常真心。即法体空寂。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岂有前念今念后念可得也。

  【马祖云】道不用修。但莫洿染。何谓洿染。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洿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即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憎爱。无圣凡。是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赵州问南泉云】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

  【圜悟禅师颂曰】欲识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举棹。走马即加鞭。若遇饥来饭。还应困即眠。尽从缘所得。所得亦非缘。

猜你喜欢
  致 蒋 主 席 书·太虚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八·佚名
  缵 日 宗·太虚
  阿弥陀经疏·智圆
  众金刚三昧大仪轨分第九·佚名
  卷第十四·智旭
  卷二十二·性音
  小乘佛学概略之科目·太虚
  叹会品第二·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三·王亨彦
  佛说须赖经(曹魏白延译)·佚名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行阴十魔·印光
  卷第九·朝宗通忍
  重订憨山禅师八十八祖道影传赞目录·德清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十三·费隐通容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布袋和尚忍字记·臧懋循

    布袋和尚忍字记杂剧(元)郑廷玉撰●布袋和尚忍字记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乞儿点化看钱奴 正名 布袋和尚忍字记楔子〔冲末扮阿难上诗云〕明性

  • 卷八十一·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八十一兵部主事陈焯撰黄 溍【字晋卿婺州义乌人母童氏梦大星坠怀而生溍溍成童能记经书迨长以文名四方中延佑二年进士授台州寜海丞迁两浙都转运盐使改诸暨州判官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翰林

  • 五集 四卷·钱德苍

    祝发记做亲(末扮管营,净扮掌礼,杂扮吹手灯夫齐上)(末)你们众人齐了么?(众)多齐了。(末)将军自己去迎亲的。掌礼师父请一请。(净)晓得。伏以牡丹金雀百花仙,四喜双珠燕子笺;此日邯郸万事足,千金一捧奈何天。奉请新贵人抬身缓步。请行。

  • 慎终第四十·吴兢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假令内安,必有外扰。当今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魏征对

  • 卷第三十五·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二十八秦良玉 杨之明(补) 马京(弟亭等)(补) 龙在田 禄永命(王克猷)那嵩(子焘) 龙吉兆(弟吉佐)秦良玉杨之明(补)马京(弟亭等)(补)龙在田禄永命(王克猷)那嵩(子焘)龙吉兆(弟吉

  • 卷三十·唐·蒋一葵

    【裴度】 〔字中立。元和末为宰相,历事四朝,以全德始终。李义山称为圣相。微时寓洛,尝策蹇天津桥,有二老人倚柱而立,语云:“适忧蔡州未平,须待此人为将。”其仆携书囊从后闻之,归述其事,度曰:“见我龙钟,相

  • 涌幢说·朱国祯

    犹之乎寓也。而性好动。动则东西南北无不之矣。动而迂僻。无所谐。顾好寂。寂则烟霞泉石无不守矣。寂而冥心未透。县解实难。计必有所寄。寄则形影神情无不适矣。抚孤松而结庐。寻云水而泛宅。皆所寄焉。以适其适。是

  • ·上督抚宪将军禀并致司道书·丁曰健

    窃查台地自本年入秋以来,雨泽愆期,米价腾踊;嗣虽甘霖渥沛,地瓜、杂种尚可补救,而晚禾收获未免损伤。民间食贵堪虞,匪徒争端易起。旋又探闻内地漳郡不守,风谣一播,四境骚然。虽彰化余匪当经先期出剿,不致复肆鸱张;

  • 光化·周绍良

    №光化001【盖】刘公墓铭【志文】唐故魏博刘府君墓志铭并序府君讳会,远祖命氏彭城郡,高祖之后裔,冠裳朱紫,录在国章;义列忠良,存於史策。因官随仕,今为魏人也。曾祖讳;祖讳鲁;皇不仕。烈考讳朝,皇不仕。□府君即先

  • 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范晔

    ◆蔡邕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县人。六世祖蔡勋,好黄帝老子之术,平帝时为眉阝县令。王莽篡位初年,任命他为厌戎连率。蔡勋对着官印仰天叹息说“:我是汉朝的官吏,死也不能失正道。从前曾子不接受季孙送的东西,何况是奉侍二姓呢!”

  • 职官六八·徐松

    黜降官五【宋会要】崇宁元年九月十四日,诏开具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 邪上尤甚:范柔中、邓考甫、封觉民、李新、吴朋、衡钧、胡端修、赵令畤、周谊、安信之、孙琮、高公应、郭执中、王察、赵峋、李杰、李贲、石芳、吴

  • 卷二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二十五户部十漕运国朝自永乐迁都於北军国之需皆仰给东南漕运之法日益详备今特具列於後事例运粮卫所南京三十四卫锦衣卫     府军左卫府军右卫    府军卫虎贲左卫    鹰扬卫广洋卫 

  • 十二年·佚名

    (丙戌)十二年大明成化二年春正月1月1日○甲辰朔,御勤政殿受朝賀,設會禮宴。王世子與領議政申叔舟、河東府院君鄭麟趾等,以次上壽。奏《定大業》、《保大平》之舞,五爵而罷。倭、野人亦與爲。倭、野人爭馬,相與鬪於道,野人被逐

  • 卷五十四【起定公元年尽四年】·杜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五十四【起定公元年尽四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定公【音义】【陆曰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諡法安民大虑曰定】【疏】【正义曰鲁世家定公名宋襄公之子

  • 序·湛若水

    春秋正傳序夫春秋正傳之作其有憂乎昔者仲尼慨道不行於天下而文武之法廢是故援魯史而直書以昭掲之使后之覩之者得考其善惡是非以為永鑒焉耳其為心固渾乎其天而皎乎其日月也廼義例興而諸傳出焉而後春秋之學始若法家者流

  •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欲乐味甚少。忧苦患甚多。是以智者。应修方便。速离众欲。勤行净行。我昔曾闻。千福王子。名优陀延。绍父王位。住拘舍弥城。其城殊妙。宽博严净。晃烂宫观。映饰绮丽。窗牖通疏。

  • 易冒·程良玉

    十卷,清程良玉撰。《系辞传》说《易》能冒天下之道,故其书命名《易冒》。因作者是一位职业卜者,所以《周易》“四尚”,此书集中发挥“以卜筮者尚其占”。全书介绍和讨论的占法基本不同于《春秋》内外传所载古占法,多秦汉之

  • 还山录·为霖道霈

    凡四卷。全称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又作为霖禅师还山录。明末清初曹洞宗僧为霖道霈(1615~1702)撰,兴灯等编,康熙二十七年(1688)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五册。辑录道霈再住鼓山以后之语录,故称还山录。内容包括上堂、示众、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