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疏钞曰】言灭度一切众生已者。时中妄想。取舍人我。贪嗔嫉妒。一切不善心。即是一切众生。以无我心。将忍辱以降伏。令邪恶不生。即是灭度一切众生已。已。即尽也。言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即烦恼妄想。取舍贪嗔。一切不善心。本自不有。因贪财色。恩爱情重。方有此心。今既知觉。以正智而灭之。亦不可见实有灭者。本自不生。今亦不灭。故云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陈雄曰】大涅槃经曰。自未得度先度他。忏法曰。先度众生。然后成佛。故度一切众生者。我佛之所应为也。不然。则绝物矣。又何以作佛耶。佛了真空无相。则能所俱寂。虽众生已灭度。且不起能度之一念。亦不见所度之众生。故曰。无一众生实灭度者。

  【李文会曰】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者。注见善现起请分中。当生如是心者。谓二乘之人执著诸相。起诸妄念。如来指示。令其心常空寂。湛然清净。

  【马祖云】常教心如迷人。不辨方所。

  【文殊师利云】心如虚空故。敬礼无所观。

  【百丈禅师云】心如虚空相似。学始有成也。

  【黄檗禅师云】心净其心。更无别法。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染。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与众生。心亦如是。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者。佛言我今欲令一切众生。除灭妄念。令见真性。

  【白乐天云】澹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

  【圭峰禅师云】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

  【慈受禅师云】有利根者。一拨便转。性顽钝者。只在梦中。山僧有个醒磕睡底道理。不免倾心吐胆。而为诸人说破。良久云。且勤照管鼻孔。愚者若见此。一如路逢客。智者见点头。恰如饥得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谓不可见有众生是自已度者。若有此念。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非菩萨清净心也。

  【川禅师云】有时因好月。不觉过沧洲。颂曰。若问云何住。非中及有无。头无纤草盖。足不履阎浮。细似鳞虚析。轻如蝶舞初。众生灭尽知无灭。此是随流大丈夫。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六祖曰】须菩提问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当发度脱一切众生心。度脱一切众生。尽得成佛已。不得见有一众生。是我灭度者。何以故。为除能所心也。除有众生心也。亦除我见心也。

  【王日休曰】此分大概如第三分所言。须菩提于此再问者。岂非为续来听者问乎。佛再言之。唯增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且上既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生如是心。则是法矣。若无法。乌能得见真性而成佛乎。然此乃言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也。盖上言当生如是心者。是心亦非真性中所有。亦为妄尔。故此言实无有法。其意乃在于实字。谓究其实。则真性中无此也。佛恐弟子误认。所谓当生如是心者为真实。故此又说破以为非实也。然则非徒本无一切众生。而发此求真性之心者。亦本无法。盖真性中本来荡然空空。所谓一法不立。一尘不染者是也。

  【颜丙曰】当生如是心者。当发这个心。佛度众生已尽。性本空故。无一众生可灭度者。若生四相望报心。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盖实际不受一尘。何有于法。

  【李文会曰】即非菩萨者。谓二乘之人。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解注已见前。实无有法者。谓初悟人。尚有微细四相也。但少有悟心是我相。见有智慧能降伏烦恼是人相。见降伏烦恼意是众生相。见清净心可得是寿者相。不除此念。皆是有法。故云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傅大士云】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萨者。当了现前因。行悲疑是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川禅师云】少他一分又争得。颂曰。独坐翛然一室空。更无南北与西东。虽然不借阳和力。争奈桃花一样红。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王日休曰】如来。佛自谓也。然灯佛。乃释迦牟尼佛本师也。佛呼须菩提问云。我始于本师然灯佛处有法所得。名之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否。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祖曰】佛告须菩提。我于师处。不除四相。得授记不。须菩提深解无相之理。故言不也。

  【李文会曰】佛言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三菩提不者。须菩提谓若有般若了悟心在。即是有法。尚有所得之心。故云无有法得三菩提也。

  佛言。如是如是。

  【李文会曰】佛言如是如是者。善契如来之法意也。

  【川禅师云】若不同床卧。争知纸被穿。颂曰。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江上晚来初雨过。数峰苍翠接天霞。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佛深以须菩提之言为当。故再称如是。复呼须菩提而随其言。以为实无有法。如来所得。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者。深然之之意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王日休曰】若有法可得。则然灯佛即传之矣。何待授记当来世。方得作佛耶。释迦之义。此云能仁。牟尼之义。此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无边。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体本寂。动静不迁也。释迦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岁在甲寅。四月八日。化从母右2而生。自行七步。举其右手。作师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九龙空中。吐清净水。濯太子身。名悉达多。此言顿吉。至穆王五十三年。岁次壬申。二月十五日。于俱尸罗国大城。娑罗树间。示般涅槃。世尊住世七十九年也。

  【一注本不显名曰】万法本空。若于法有得。是为执相。心即有碍。若于觉有证。是于有我。能所未除。佛岂即证哉。授记者。谓能了悟真性。必得成佛也。

  【李文会曰】若有一切法。是有一切心。故云即非佛性。若无一切法。是无一切心。云何不是佛。

  【龙牙和尚云】深念门前树。能令鸟泊栖。来者无心唤。去者不慕归。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与我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者。始因智慧而得见性。若有能所之心。即是有法可得。性同凡夫。如何得授记耶。然无记可记。是名授记。若于心上无纤粟停留。即是无法可得。自性清净。故云来世当得作佛。

  【慈受禅师云】一颗灵丹大似拳。服来平地便升仙。尘缘若有丝毫在。蹉过蓬莱路八千。

  【傅大士云】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川禅师云】贫似范丹。气如项羽。颂曰。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日往月来。不知是谁。噫。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王日休曰】且此所谓如来者。本谓真性佛。盖如者。谓真性遍虚空世界而常自如。若欲现而为一切。无不可者。故谓之如。又随所感而来现。故名如来。是如来者。真性之名也。故详言之。则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言之。则为如来。又略言之。则为佛。然则佛与如来者。有时指色身而言。若如来有肉眼不。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是也。此则谓真性耳。真性又名真如者。谓外物皆妄。唯性为真。其言如者。乃上文所谓真性自如。而无所不可现之意也。故以真实之性为真如。而又谓之如来也。

  【僧若讷曰】如来者。即真如也。真如不离诸法。故云即诸法如义。

  【陈雄曰】佛辨论如来膺释迦尊号者何故。盖以了诸法空。得如如之义也。如者。真如也。楞伽经云。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维摩经云。如者不二不异。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李文会曰】一切诸法。本来清净。盖由取舍分别诸法。所以浊乱。不得自如。心若清净。即自然如中天杲日。历历分明。于诸法上都无取舍分别。即是诸法如义。又云。若不修因。即无证果。须无因果法之可得。诸法皆如。如理即佛。

  【傅大士云】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

  【川禅师云】且住且住。文殊与净名对谈不二。如何是不二。不得动著。动著则三十棒。颂曰。上是天兮下是地。男是男兮女是女。牧童撞著看牛儿。大家齐唱啰啰哩。是何曲调。万年欢。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佛谓若有人言。佛得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是人则为妄语。何则。真性者。佛本来自有之。止为除尽外妄。乃见真性耳。凡言得者。皆自外而得。此真性岂有自外而得哉。故言得者。则为不实语也。佛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非有法如来得之名其法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也。盖性则吾之本有。法则自外而来。惟假法以去除外妄而明真性。岂谓于法有所得而名为真性哉。

  【陈雄曰】如来于菩提无上道。得之心传。于法实无所得。不善言如来者。言如来有所得。是不明如来心传之语。佛故呼须菩提而告之曰。实无有法可得。盖沮人言之谬妄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王日休曰】如来所得正觉之法者。谓佛所得以明真性之法也。此非真性中所有。故曰非实。谓亦为妄也。然必赖于此以明真性。故云非虚。

  【陈雄曰】如来了无所得。而其所得者。菩提无上道耳。盖菩提无上道。有真空妙理存乎其间。实而无实。虚而无虚。与十四分如来所得法同。

  【僧微师曰】无实者。以菩提无色相故。无虚者。色相空处即是菩提。故知如来所证菩提之法。不空不有。故曰无实无虚。

  【李文会曰】于是中者。清净心也。无实者。真空无分别。故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无虚者。妙用也。具河沙德用也。

  【川禅师云】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颂曰。生涯如梦若浮云。活计都无绝六亲。留得一双青白眼。笑看无限往来人。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王日休曰】因是之故。佛说诸法。皆是用之以修行。而成佛之法也。然则法又岂可以无哉。今禅家绝不用法。大背经义矣。佛所以随说而又扫去者。盖谓不可泥于法耳。岂可绝无法哉。傅大士之颂曰。渡河不用筏。到岸不须船。今禅家不用法。乃未到岸而不须船者。岂不自溺于苦海。且误人于苦海哉。

  【陈雄曰】佛即心也。心即法也。有是佛心。则必有佛法。如来说一切法。无一切外道邪说厕于其间。故断之曰。皆是佛法。

  【李文会曰】一切世法。皆是佛法。涅槃经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佛。

  【马祖云】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中著衣吃饭。言谭只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所以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光返照。全体圣心。何处不是佛法。

  【川禅师云】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颂曰。会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琴弹碧玉调。炉炼白朱砂。几般伎俩从何得。须信风流出当家。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王日休曰】佛又恐人泥于法。故又呼须菩提而言。所言一切法者。即非真实一切法。但假此以修行耳。非真性中所有。故虚名为一切法而已。

  【颜丙曰】如来者。即诸法佛义。乃如如不动之意。于是中。无实无虚。无实者。向甚处摸索。无虚者。何处不分明。虚实乃断见常见。大士云。断常俱不染。所以道。即非一切法。

  【李文会曰】谓于诸法心无所得。了诸法空。本无一切法也。

  【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古德云。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即寂而常知。方契妙觉。是故名一切法也。

  【川禅师云】上大人。邱乙己。颂曰。是法非法不是法。死水藏龙活泼泼。是心非心不是心。逼塞虚空古到今。秪者是。绝追寻。无限野云风卷尽。一轮孤月照天心。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须菩提以尝闻佛说此语。故晓此理。乃呼世尊而答云。如来说人身长大。则非真实大身。是虚名为大身而已。第十分所言是也。(傅本第十分。王本十二分。)

  【李文会曰】色身有相。为非大身。法身无相。广大无边。是名大身。

  【黄檗禅师云】虚空即法身。法身即虚空。是名大身也。

  【川禅师云】唤作一物即不中。(南岳怀让禅师见六祖。祖问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是什么处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颂曰。天产英灵六尺躯。能文能武善经书。一朝识破娘生面。方信闲名满五湖。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王日休曰】梵语菩萨。此云觉众生。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菩萨亦如是者。此如是乃指上文。盖谓觉众生者。亦非为真实。亦如大身之不为真实。徒虚名而已。何则。真性中岂有觉众生哉。惟有佛谓之觉。觉即真性也。若作是言者。此是言乃指下文。谓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者。谓以众生为有。而我乃化之成佛。而得灭度。如此见识。则不可名之为觉众生。以一切众生于真性中本无。惟从业缘中现。故不可以有为也。

  【李文会曰】即不名菩萨者。二乘之人若有烦恼妄想。不能除灭。即同凡夫。灭色取空。不了色性。即非菩萨。

  【净名经云】色性自空。非色灭空。如病眼人。见空中花。无有是处。

  【傅大士云】名因共业变。万象即微生。若悟真空色。翛然独有名。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王日休曰】佛又自问。何故上文之意。谓一切众生为有者。不名为觉众生乎。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实无有法。名为觉众生者。谓真性中实无法以名为觉众生也。且修行而至于菩萨者。诚赖佛所说之法。故知修行之理。而此言实无有法者。特谓真性中无此法耳。

  【李文会曰】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者。一切空寂。本来不生。不见有生死。不见有涅槃。不见有善恶。不见有凡圣。不见一切法。是名见法。正见之时。了无可见。即是菩萨。故云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王日休曰】是故者。谓上文所言之故也。乃谓实无有法名为觉众生之说也。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谓佛说诸法。皆谓我人众生寿者本无有也。此四者统而言之。皆谓之众生。此众生既本无有。乌得有觉众生乎。

  【陈雄曰】上文言实无有法。尚何有法可说耶。然佛本无言说。其所说者。不过真空无相。维摩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此真空无相法也。佛说一切法者此耳。外此则我佛无所说。

  【颜丙曰】色身长大。争奈有生灭。有限量。即非大身。若造作此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迷则佛众生。悟则众生佛。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四相可得。

  【川禅师曰】唤牛即牛。唤马即马。颂曰。借婆衫子拜婆门。礼数周旋已十分。竹影扫□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疏钞云】言佛土者。心土也。佛土无相。云何庄严。若有庄严。法即是增。

  【陈雄曰】以定慧之宝。庄严心佛土者。菩萨也。不言其功。而人莫见其迹。以金珠之宝。庄严世间佛土者。凡夫也。自言其功。而常急于人知。文殊般若经云。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菩萨如是。岂肯自言其功哉。若作是言。是四种相未除。即凡夫之见。其谁名为菩萨耶。

  【李文会曰】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者。妙定经云。若人造作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虽有无量布施福德。谓心有能所。即非菩萨。不如一念无能所心。所得功德。胜前功德百千万倍。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肇法师曰】此明不达法空。取庄严净土。故非菩萨。复明离相无为庄严佛土也。

  【王日休曰】此取第十分之意同。(傅本第十分。王本十一分。)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故兼说下文也。

  【陈雄曰】如来所说者。庄严心佛土也。心佛土本来清净无相。何假庄饰。故云即非庄严。常人以庄严为庄严。而如来则以非庄严为庄严。有妙庄严存焉。是则所以名其为庄严也。故净土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世人著世间佛土而不知反。佛前言而此复言。救弊云尔。

  【颜丙曰】心常清净。不染世缘。是为庄严佛土也。虽曰庄严。不可作庄严相。故曰即非庄严。但强名而已。

  【李文会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者。实无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岂复取庄严相如是。即逍遥自在。无纤毫挂碍。云何是庄严。云何不是庄严。故云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王日休曰】据楞伽经说二无我。谓人无我与法无我也。人无我者。谓人无本体。因业而生。法无我者。谓法无本体。因事而立。若作富贵之业。则生于富贵中。作贫贱之业。则生于贫贱中。是人无本体也。若因欲渡水。则为舟楫之法。因欲行陆。则为车舆之法。是法本无体也。一切法皆因事而立。即是假合。假合即为虚妄。若信此理而悟解之。是真菩萨之见识。故云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颜丙曰】通达无我法者。直下大悟。如漆桶底脱。四通八达。廓然无我。我身既无。何更有法。人法双忘。只这真是菩萨。更莫别求。

  【李文会曰】通达无我法者。于诸法相无所滞碍。是名通达。若作有所能解。是名我相。若作无所能解。湛然清净。是名无我。故云真是菩萨。僧问马祖作何见解。即得达道。答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方唤作道。人的取善舍恶。观空入定。皆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一念妄想。便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是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傅大士颂曰】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川禅师曰】寒即普天寒。热即普天热。颂曰。有我元无我。寒时烧软火。无心似有心。半夜拾金针。无心无我分别道。不知道者是何人。呵呵。

猜你喜欢
  卷第四·佚名
  折疑论卷第五·佚名
  序·纪荫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法照
  摄大乘论释 第十三卷·世亲
  卷第十七·寒松智操
  三十九、云门话堕·慧开
  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卷上·佚名
  云外泽禅师语录原序·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名号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十二·佚名
  王师愈诤潮中的闲话·太虚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二·宗喀巴
  在仰光与宇连令沓谈话·太虚
  卷第二十九·道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十七·志第二十·五行五·脱脱

        ◎五行五   ○土   稼穑作甘,土之性也。土失其性,则为灾凶。旧说以恒风、脂夜之妖,华孽、臝虫之孽,牛祸、黄眚、黄祥,皆属之土,今从之。   建隆元年,河南诸州乏食。   乾德元年,齐、隰等州饥。二年,州

  • 卷一百二十一 寶元元年(戊寅,1038)·李焘

      起仁宗寶元元年正月盡是年三月   春正月癸卯,元昊請遣人供佛五臺山,乞令使臣引護,并給館券,從之。元昊實欲窺河東道路故也。   刑部員外郎、直史館、同知禮院宋祁上疏曰:   臣伏見頃歲以來,災眚數見,依類託寓【一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一·徐乾学

    丧制四守礼上干学案孟子曰亲丧固所自尽也信哉至性所发一往而深虽功令有所不及制若原涉薛修之伦是已晋之君贤矣扵是始有固请终制而见许者焉由宋迄眀正论益昌乃复有大臣夺情小臣攻之贬窜笞辱至死不悔者焉而期功以下之丧

  • 卷之三百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第九卷 太仓州 镇洋 嘉定 宝山 崇明·缪荃孙

    太 仓 州经 部四声类韵二卷 宋·郏升卿诗传通证 明·陈 济书传补注 陈 济周易传义会通十五卷 张 洪尚书补传十二卷 张 洪诗正义十五卷 张 洪春秋说约十二卷 张 洪礼记纂

  • 第三十七章 郑州会师前后·冯玉祥

    我到长安,仍是住在旧皇城一民十一年时我所建造的督军署中,省政府另设他处,此地已由于右任先生改名为红城(后来石敬亭同志为陕西主席,又改名为新城)。首先来见谈的就是于右任先生。他和我详谈陕西军政党各方情形,讨论今后治标

  • 世宗宪皇帝上谕旗务议覆卷四·允禄

    上谕古有讳名之礼所以昭诚敬致尊崇也朕临御以来恐臣民过于拘谨屡降谕防凡与御名声音相同字様不必回避近见各省地名以音同而改易者颇多朕为天下主而四海臣民竭诚尽敬如此况孔子徳髙千古道冠百王正彞伦端风化为往圣继絶

  • 附錄·佚名

    ○成化六年庚寅二月,受命出草。至七年辛卯十二月,撰《世祖實錄》訖,始撰八年壬辰五月畢。纂修官〈前後官幷錄〉領館事:輸忠協策靖難同德佐翼保社炳幾定難翊戴純誠明亮經濟弘化佐理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兼領經

  • 卷十九 康王之诰第二十五·孔颖达

    康王既尸天子,尸,主也,主天子之正号。○马本此句上更有“成王崩”三字。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既受顾命,群臣陈戒,遂报诰之。因事曰遂。康王之诰求诸侯之见匡弼。[疏]“康王既”至“之诰”○正义曰:康王既受顾命,主天子之

  • 卷三十六(玄奘译)·佚名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二金毗罗天受记品第二尔时世尊,於彼中道不移其处。令诸长者建立圣果。以如来威势入王舍城。四众围绕容仪庠序。时有护王舍城诸天药叉大善神王。名金毗罗。作如是念。今者如来形相殊异。於世间中最胜

  • 菩萨戒羯磨文释·智旭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 义净译·佚名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僧义净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名称大城战胜林施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及大菩萨众。尔时世尊于日初分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

  • 佛说摩邓女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阿难持钵行乞食。食已阿难随水边而行。见一女人在水边担水而去。阿难从女丐水。女即与水。女便随阿难。视阿难所止处。女归告其母。母名摩邓。女于

  • 见善恶境界如何对待·印光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见善境,心地清凉,了无躁妄取著

  • 大唐内典录卷第三·道宣

    京师西明寺释氏撰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之三·东晋·前秦·后秦·西秦·北凉东晋朝传译佛经录第五序曰。经云。三界无常有为非久。晋氏之基。魏室远系。高标。诛曹爽而绝其宗。设帝策

  • 卷五·佚名

    嘉兴大藏经 山晖禅师语录荆南开圣院山晖禅师语录卷五住瓮安县云居门人镫世录嵩山首座龙光法孙宗上编小参报恩寺秉拂小参释迦老子四十九年不曾说着一字底分付迦叶递相委付直至今日者谓之教外垂宗所以诸方浩浩商量只

  • 少年·陀思妥耶夫斯基

    《少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7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少年》中,作者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主人公阿尔卡季十九岁时的几段难忘经历,体现了主人公逐渐走向思想成熟、性格完善以及精神丰富的过程。这部小说打破了

  • 新平妖传·冯梦龙

    全名《墨憨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章回小说。明罗贯中编著,冯梦龙增补。四十回。书成于明泰昌元年。系依据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改编而成。除文字改动外,加了二十回,把每个人物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白猿被罚往白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