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七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菩萨观察品第三之余

复次佛告舍利子言。云何名为不放逸法。所谓常当摄护诸根。云何名为摄护诸根。谓眼见色已不执其相。亦复不执随形妙好。亦不爱箸色等诸味。如实了知出离之法。如是耳闻其声。鼻嗅其香。舌了其味。身觉其触。意知其法。皆不执相。亦复不执随形妙好。亦不爱箸诸法等味。如实了知出离之法。如是所说名不放逸。

又舍利子。不放逸者。谓自调心已善护他心。去除烦恼现证法乐。无所伺察。欲寻嗔寻害寻无所伺察。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无所伺察。身业恶行语业恶行意业恶行。无所伺察。不深固作意。无所伺察。总略乃至一切罪业不善诸法。皆无伺察。如是所说名不放逸。

又舍利子不放逸。菩萨深固作意勤行相应。若法是有如实知有。若法是无如实知无。云何是有。云何是无。所谓正道勤行能生信解即有。邪道勤行能生信解即无。诸业有报即有。诸业无报即无。眼即是有。彼眼实性即无。耳鼻舌身意即是有。耳鼻舌身意实性即无。色是无常是苦。是不究竟。是不坚牢。是散坏法即有。计色是常是乐。是究竟是坚牢。是不散坏法即无。受想行识。是无常是苦。是不究竟。是不坚牢。是散坏法即有。计受想行识。是常是乐。是究竟是坚牢。是不散坏法即无。

复次无明缘行等诸法中。不实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即有。定实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即无。行布施者能感大富即有。行布施者返招贫匮即无。持戒生天即有。破戒生天即无。多闻大慧即有。愚痴大慧即无。修习相应即有。修习不相应即无。深固作意相应即有。不深固作意相应即无。发勤精进菩萨得菩提果即有。懈怠菩萨得菩提果即无。无增上慢人作出家事即有。增上慢人证涅槃即无。于一切处通达空性即有。计执我人众生寿者即无。

复次舍利子。是故当知。不放逸菩萨。能深固作意勤行相应。即普遍世间。有诸智者广为开示。普遍世间。若无智者即不能开示。于世俗谛。不知其有。不知其无。何能随顺诸佛世尊所说实义。舍利子。诸佛如来总略以其四种法印。摄一切法。何等为四。一者诸行无常。二者诸行是苦。三者诸法无我。四者涅槃寂静。而一切众生于诸行无常中。计有常想。若诸众生断除常想。此即是为如来所说。又诸众生于诸行苦中。计为乐想。若诸众生断除乐想。此即是为如来所说。又诸众生于一切法无我中。计为我想。若诸众生断除我想。此即是为如来所说。又诸众生于涅槃寂静理中。起有所得颠倒之心。若诸众生断除有所得颠倒心者。此即是为如来所说。又舍利子。若能了知诸行无常。即能解入空无常性。若能了知诸行是苦。即能离诸愿求。若能了知诸法无我。即能观想空三摩地解脱法门。若能了知涅槃寂静。即能于诸相中有所修作。亦不非时取证实际。舍利子。如是等法。若诸菩萨勤行相应。即不减失一切善法。速能圆满一切佛法。

如来不思议品弟四之一

尔时佛告舍利子言。信心住菩萨。于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十种不思议法中。信解清净超越分别。离诸疑悔。后复生起身喜心喜适悦之相。发希有想。何等为十。一者于佛如来最胜身相不可思议。信解清净乃至适悦之相发希有想。二者于佛如来妙好音声不可思议。信解清净乃至发希有想。三者于佛如来最上大智不可思议。信解清净乃至发希有想。四者于佛如来微妙光明不可思议。信解清净乃至发希有想。五者于佛如来圆满戒定不可思议。信解清净乃至发希有想。六者于佛如来广大神足不可思议。信解清净乃至发希有想。七者于佛如来十种智力不可思议。信解清净乃至发希有想。八者于佛如来四无所畏不可思议。信解清净乃至发希有想。九者于佛如来大悲之心不可思议。信解清净乃至发希有想。十者于佛如来不共佛法不可思议。信解清净乃至发希有想。如是十种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不可思议希有之法。住信菩萨精进勤求。不怖不懈心无动转。乃至身肉皮骨筋脉血髓干枯焦瘁。若未能得如来十种不思议法。于其中间不生疲倦。精进勤求必当获得。舍利子。住信菩萨于佛如来如是十种不思议法。应当如是信解清净。乃至发希有想。

尔时世尊。重明斯义说伽陀曰。

如来身相不思议应观微妙净法身

无相亦无对碍门菩萨能生于信解

乃至诸趣广分别音声惟佛不思议

于一切处宝法门应当信解佛境界

所有一切众生类上中下根有差别

惟佛胜智普能知信解智力不思议

诸佛无边大光明净光明网不思议

广大照曜于十法无边刹海皆洞彻

牟尼出世净妙戒而不依止世间法

住信菩萨净信心信佛神足不思议

诸佛神通境界门而诸菩萨不能知

诸佛常住等引心佛解脱门不思议

法界广大无分别惟佛胜力悉能知

具足智力大仙尊无边无际虚空等

假使一切众生类互发问端辞犹海

随问遍答生喜心如来无畏不思议

为一众生作利益无边众生亦复然

普令安住调伏心如来大悲不思议

如来诸相皆具足而能觉了一切法

不共佛法功德门于一切处智显示

如是十种不思议摄诸佛法入法性

若能遍起信解心菩萨善住于净信

复次舍利子。云何名为住信菩萨于佛如来最胜身相。信解清净乃至发希有想。谓佛如来其身清净。于彼一切不善法中。普能除断。复于一切善法之中。皆悉具足。如来身者。已离一切不净秽恶筋骨血肉流散漏失诸染污法。如来身者。自性明亮清净莹洁。永离一切烦恼垢染。超出世间。不为一切世法所染。如来身者。积集无量福智妙行。长养众生。修习无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诸善法。严具一切胜功德花。如大圆镜现众色像。复如清净水月影现。又如来身者。如虚空界普摄一切。复如法界最上最胜。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虚空身。无等等身。一切三界量胜之身。又如来身者。不可喻身。无所喻身。清净无垢离诸染污。自性光明非先际可观。非后际可观。非现在可观。非种族可观。非色可观。非相可观。非随形妙好可观。非心可观非意可观。非识可观。非见可观。非闻可观。非念可观。非表了可观。非蕴可观。非处可观。非界可观。非生可观。非住可观。非灭可观。非取可观。非舍可观。非出离可观。非行可观。非显色可观。非状貌可观。非形色可观。非来可观。非去可观。非戒可观。非定可观。非慧可观。非解脱可观。非解脱知见可观。非有相可观。非离相可观。非法相可观。非诸相成办可观。非无所畏可观。非无碍解可观。非神通可观。非大悲可观。非不共佛法成办可观。诸佛出现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性妙身。空无相无愿无际岸身。无种类身。无积聚身。无分别身。无依止身。无别异身。已得善住不动转身。无色非色自性身。无受非受无想非想无行非行无识非识自性身。无实无生非大种身。未曾有未曾有业身。非眼所生不从色中出。亦非在外。非耳依止不从声中出。亦非在外。非鼻所嗅不从香中出亦非在外。非舌了别不从味中出。亦非在外。非身和合不从触中出。亦非在外。非心所转。非意所转。非识所转。亦非不转亦非随转。得安住无动等虚空身。法界最上混入虚空界。舍利子。如是等法。住信菩萨。能于如来不可思议净妙身相。信解清净超越分别离诸疑悔。后复生起身喜心喜适悦之相。发希有想。

尔时世尊。重明斯义。说伽陀曰。

无量俱胝那庾多历劫广修菩萨行

身业三种善净中勤求无等善逝身

十方世界起慈意广以身命行布施

常离欲邪行染心勤求无上虚空身

清净微妙上衣饰无量劫中行布施

施波罗蜜妙行圆广施最上诸佛子

牦牛爱尾犹护戒能舍身命忍无怨

愿求佛身无懈心广修精进波罗蜜

乐观诸佛定境界内心乐起慧方便

法界最上善逝身愿我如是当获得

诸佛善行广作已得菩提果人中上

当获广大虚空身善离尘染净无垢

离我人相自性空无相无言无所得

出过诸眼境界门大牟尼身如是得

离色离声意清净无生无作本来空

当得如来无动身十力善逝亦如是

如幻化出种种身诸象马等及人相

愚痴虚妄颠倒心佛十力尊色相见

过去无量诸善逝未来诸佛亦复然

同一无等法性身法界最上虚空等

舍利子。彼住信菩萨。于如是等诸佛如来最胜身相不可思议。信解清净超越分别离诸疑悔。后复生起身喜心喜适悦之相。发希有想。

复次舍利子。云何名为住信菩萨。于佛如来妙好音声不可思议。信解清净乃至发希有想。舍利子。谓佛如来于彼一切众会之中。所出音声皆为调伏。随顺作诸善利。所有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普遍意乐悉令生喜。然佛如来不作是念。我能为此苾刍众会宣说诸法。为此苾刍尼众会。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刹帝利。长者居士梵众会等。为其说法。又佛如来随宜宣说契经讽颂记别应颂自说譬喻缘起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如是等法。普为一切众会乃至梵众。如应宣说。所有上中下根。种种差别诸众生类。悉闻法句。而彼法句。皆从如来口门而出。随诸根性各得解了。于其中间亦无语言互相违碍。各各于法明了知解。此即如来宿福果报现转妙音。令诸众生随转解入。

又舍利子。如来声者。所出细滑悦意可乐。清净无垢美妙乐闻。复善明了不粗不恶。闻者身喜心无厌倦。闻者心喜喜乐随生。分明解了咸生爱乐。心意调适如师子音声。云雷音声。海潮音声。迦陵频伽微妙音声。清梵音声。太鼓音声。吉祥音声。柔软音声。振响音声。令彼众生诸根适悦净妙音声。一切众会忻乐音声。诸相具足最胜音声。诸佛如来若此若彼。皆悉具足无量功德清净音声。舍利子。此如是等。是为住信菩萨于佛如来妙好音声不可思议信解清净乃至发希有想。

尔时世尊。重明斯义。说伽陀曰。

如来梵音妙声相所出音声善调伏

梵众不及佛音声如是诸法皆具足

佛声能与慈相应广大悲心复高胜

喜舍相应亦复然牟尼圣尊妙音出

闻声能息众生类贪火嗔毒诸不善

愚痴暗冥亦消除如是音声皆具足

种种方处诸人众普遍一切人类中

乃至极此阎浮提种种语言佛善了

众生随闻佛音声地居空居诸天众

得闻牟尼妙音声随佛音声能解入

二足四足及多足无足等类闻佛声

随触随闻寂意生彼一切处随声转

三千大千世界中开明调伏众生类

普摄上中下诸根随佛音声而善转

应调伏者闻解脱离诸分别非分别

等引心说圣谛门是中无执亦无缚

无边众生闻佛声闻已息除诸烦恼

志诚归命佛法僧闻已戒忍皆具足

如来最上妙音声是声深广无边量

音声无边智无边菩萨智信无疑悔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七

猜你喜欢
   第五則  雪峰盡大地撮來·胡兰成
  佛说月明菩萨经一卷·月明菩萨经
  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佚名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释法海
  卷第三十五·李通玄
  由青年路向问到佛教革兴·太虚
  圆瑛法汇序一·圆瑛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佚名
  在中央公园谈话·太虚
  卷一百四十三·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欧阳竟无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六·湛然
  第十 夜叉相应·佚名
  卷第四·行策
  主席南普陀寺是日有信士弟子请上人上堂·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十六郭震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以字显少有大志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武后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劔篇后览嘉叹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

  • 卷一五六 梁紀十二·司马光

      起昭陽赤奮若(癸丑),盡閼逢攝提格(甲寅),凡二年。   高祖武皇帝中大通五年(癸丑,公元五三三年)   春,正月,辛卯,上祀南郊,大赦。   魏竇泰奄至爾朱兆庭,軍人因宴休惰,忽見泰軍,驚走;追破之於赤谼嶺,衆並降散。兆逃於窮山,命左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佚名

     隆庆六年九月甲申朔升户部右侍郎傅颐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太仆寺少卿董尧封为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兼管巡江○升刑部狭西司郎中华汝砺为浙江副使河南右布政使吴道直为左布政使○总督蓟辽侍郎刘应节题议处抚夷买

  • ◎师长将司令绑票谁是谁非·宣南吏隐

    章景惠自遭败绩,终日在寓痛哭,谓雨亭此失,实损失我辈二十年精华。京中旧传有叙五为真张作霖之说。观于此语,颇有玩味。报载奉张父子抱头大哭之说:“并非确讯。”章景惠之临风辍涕:“实有此事。”人言章景惠并无通直之事,奉方

  • 世家卷第四十四 高丽史四十四·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恭愍王七。○(癸丑)二十二年春正月癸卯朔太白昼见。甲辰王诣太后殿上寿。壬子幸魂殿饭僧三百。癸亥以濒海诸郡不能抚字分遣安集别监。

  • ●碑传选集目录·钱仪吉

    多尔衮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传郑虎文(一)多铎和硕豫通亲王多铎传冯培(九)豪格和硕肃武亲王豪格传郑虎文(一二)图赖议政大臣昭勳公图赖传冯培(一七)佟图赖勤襄公佟图赖传李绂(一九)张朝璘浙闽总督张朝璘传(「八旗通志」)(二一)张存仁兵

  • ·牒台湾府城隍文·丁曰健

    伏以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中元郊外设祭,载在国家祀典,所以妥无主之游魂。惟城隍尊神,实莅其事。台郡人民,半自内地冒险而来,进出以鹿耳口为门户。船只或阻浅、阻风,不得径出、径入,间值滔天巨浸,人力难施,往往失事,

  • 卷一百八十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九兵考【十一】直省兵广东广西八旗驻防广州将军一人【驻劄广州府】满洲副都统一人汉军副都统一人统辖满洲协领四人佐领四人防御十六人骁骑校

  • 卷三十二·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三十二请召对疏【万历二十一年】    王鍚爵臣请题昨日鍚爵於三月中以病乞骸蒙皇上不即放弃许其召见啇量国事使之心安臣因自念去国二年到京三月

  • 春秋集传详説卷十九·家铉翁

    宋 家翁 撰襄公一【名午简王十四年即位母定姒成公妾是岁晋悼二年】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衞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左传曰非宋地追书也杜注成十八年楚取彭城以封鱼石故曰非宋地夫子作

  • 卷十八·孔颖达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注疏卷十八汉郑氏笺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小雅 【鸿鴈之什】序鸿鴈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笺宣王承厉王衰乱之敝而起兴复先王之道以安集众民为始也书曰

  •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卷下·书玉

      清 古杭昭庆万寿戒坛传律比丘书玉笺记展钵【记】展者。开巾揩钵也。谓钵恐有尘。先当开巾揩过。安置几上。以俟食至也。如来应量器。我今得敷展。愿共一切众。等三轮空寂。唵。斯麻摩尼莎诃(三遍)【记】梵语多陀

  • 卷第四·宗密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四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撰别行疏 圭峰草堂寺沙门宗密述随疏钞 △疏第四忏除业障三一牒名。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忏者梵音具云忏摩此云悔过。 △若别说者忏名陈露先

  • 辩诬笔录·赵鼎

    在绍兴八年(1138)罢相之后,赵鼎多次受到奸佞小人的迫害,致使他屡遭迁谪。在其被贬期间,即绍兴十年(1140),朝中大臣诬陷他有“亲奉玉音之语”“纠结保甲以拒勤王之师”“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勾结叛将”“汲引亲党”等罪

  • 素问悬解·黄元御

    医经著作。13卷。清黄元御(坤载)撰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作者认为“先圣传经本以起死,讵知下工学古反以伐生,良由文义玄深,加之编写凌乱”使然,故力纠错简。于是按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

  • 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合印叙·梁漱溟

    本文写成于1965年3月。《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主要内容为伍庸伯的讲学记录和严立三的著作,由梁漱溟与他人合作编辑,于1988年12月由巴蜀书社出版。本文即为此书序言,表达了著者关于儒家养工夫的见解。此书于1991年收

  • 末利支提婆华鬘经·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从《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出,佛在祇园,因舍利子问,故说。

  • 比丘尼受戒录·弘赞

    律学著述。清弘赞述。一卷。先略述得戒缘由。后录得戒和尚、阿阇黎、二部(即僧部、尼部)僧名,并记自受戒年月日时,以识戒腊之尊卑。并附作法略仪,使初受具足戒之比丘尼,在熟读戒本时了解布萨、受衣、净施等诸作法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