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卷上

    善寂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归命一切佛。归命诸法藏。顶礼一切智。广大甚深理。我今造论名曰宝上。是诸法中最上真实决定胜义。论曰。若人若天及诸情类。从无始来痴暗为因。有语言道是恶趣根。若有乐入彼一切智清净界者。是故归命佛曰光明。此中云何所谓离我等性及一切因当知一切烦恼业生杂染等法。无初无住而无实体。虽有所生与梦幻等。如梦幻故从分别起。当知诸法皆从缘生。是故诸佛缘生义中。宣说诸法诸物性空空无自性。而亦不应于中作无实想。是故清净阿赖耶识。虽有所受而无所著。此义甚深又复广大。诸经教中皆如是说。诸有乐欲求解脱者。应当如实觉了诸法。当知诸法不离于识。若离识者是性即断。是故法中无实有性。法集经中作如是说。

  若法是实若法不实。若有自性若无自性。是二不应将幻喻等。诸法非有性而亦非无性。此中所说若实无性。无性名空空即成断。若实有性是性为常。当知言空与非空异。离空非空亦无所得。又如明暗二不相合。离暗离明俱无所得。是故应知。此中所说明不现前暗云何离。智之与愚二不相合。离智离愚亦无所得。非智非愚是二中间我想皆空。彼一切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无法可取无法可舍。宝积经中作如是说。

  若说言有此为一边。若说言无是为二边。若一若二若彼中间。皆无有相而不可见。无相见故亦不可说。无形无像不可表示。无种类法无所摄藏。亦非中边有所安立。此中所说是真实说。性与无性本来如是。作此解者真观圣谛能离贪等烦恼过失。设复烦恼有所生起。于圣谛中而无所著。若如是知如是解者。即得如来功德聚身。作师子吼转大法轮。普令一切皆悉见闻。楞伽经中作如是说。

  我语无相而不可取。转识经中作如是说。

  离识有法理不相应。授记经中作如是说。

  当知识心遍一切法。十地经中作如是说。

  色法无实不可取舍。那耨俱梨经中作如是说。

  若了诸法性即非智所知。是故此中无实可得。智体无实当知如幻。诸经教中作如是说。

  诸菩萨者随诸相转。是相无实义无所得。胜义谛中言不可立。宝云经中作如是说。

  若本是无不可言有。识离分别名不可立。彼胜义谛真理离言。而诸物性实无所得。此如是说是决定语。佛所说意破诸无智。现爱经中作如是说。

  若言有物是为空者。众生业报应有染净。若有染净即是有作。若有所作即种种相随世间转。有相转故见有所成。若能安住无颠倒想。即知物性无别实体。此如是义者慈氏菩萨问。世尊如实说。我本无边菩提亦无边。菩提无边故无菩提可得。我无边故无求菩提者。亦无少法是智所知。唯诸佛智而能照了。彼真如法即是无性。无性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生性。飒钵多设多经中作如是说。

  彼一切法若说言有此为常语。若执为无即成断见。若非有非无又中间不立。宝星经中作如是说。

  贪等烦恼一切染法。若解脱者是无尽相。若能了知烦恼自性本来清净。胜义谛中脱无所脱。若欲真实观如来者。当观如来解脱所生。不从因生不从缘生。非有相生非分别生。远离一切名言差别。非色相非色。真如乃至非识相非识。真如非晦非明。非即非离。非见非知。离诸识法非所了别。不于一切识法中住。若能如是观如来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以邪观故彼不能见如来真实。此中所说如实义者。离有离无。非性非无性。如是名为真见如来。无垢称经中作如是说。

  华严经中有一天下。问妙吉祥菩萨言。云何实语不实语。一切烦恼云何调伏。妙吉祥答言。如人梦中见彼大蛇。是人虽见非毒所害。烦恼虽生而无实性。是性清净而自调伏。此为实语非不实语。

  又海慧菩萨问不思议梵天言。法本无证及无所说。云何有佛及诸佛法。不思议梵天答言。若佛如来出兴于世。及彼演说诸佛法分。若有若无本自如是。本来无说亦无所证。无说故无闻。无证故无得。但为众生烦恼业生诸果报性引生诸佛大菩提心。住诸菩萨悲心境界。若诸众生烦恼等性能自调伏。所有诸行而不常行无求无愿。彼烦恼性悉清净者。诸佛亦复无证无说。

  又善财童子言。当知诸法皆悉如幻。我于幻中而求解脱。如是等义华严经说。

  当知诸法如幻如梦如阳焰如聚。沫如乾闼婆城。三界一切法从识心所生。心如幻故三界如幻。若有一物有实体者。此说幻喻理不相应。三摩地王经中作如是说。如上诸义诸经中说。

  复次我今依经略释余义。如妙吉祥菩萨言。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若无心即无身。身心离故无为无作。如幻如化。若如是说为菩提者。诸佛说此是为菩提。能入诸佛平等境界。是故乃可名智庄严。而不庄严彼一切智。一切智性不可得故。菩提无生亦复无灭。不一不异非此非彼。诸佛如来咸作是说。

  又复譬如世间一切种子而能生。长一切芽茎。若无种子芽茎不生。释迦菩萨坐菩提场成等正觉。其义亦然。但从缘法而生起故。虽有所证而无其实。此即说为游戏神通。是故当知。无有外法。诸佛如来亦无有性。是故离识实无一法。若离识者法不生故。若心能生心即无生。若法所生法亦无生。以是义故。诸佛如来于无生心中说菩提义。佛说识心能生菩提。亦非识心而能生故。何以故。识性空故。妙吉祥所说是最上真实。于自佛境界中如实而说。又复诸法皆从缘生。而彼所生亦无自性。是故诸法皆悉如幻如幻之言。是如实说。慈氏菩萨现住如幻三摩地中。是故世尊于是三摩地中与授其记。为表示故。又复世尊于无数经中宣说诸法从识所现。离生离灭。非有相非摄藏。无起作无止息。不有不无。非常非断。当知智性皆悉如幻。况复诸法有所分别。若有执著断常语者。彼非正行佛不许可。若知诸法非断非常。彼正相应。说名真实。于自分外无法可著。亦无有法是心所对。虽于诸法说种种句。但随诸法为表了故。当知自识而非他识。于其外义而无少法所可乐欲。自识无性他识无性。于自于他亦无异性。彼真实智离有离无。当知我识亦复非有。补特伽罗蕴语所摄。是故应知一切佛一切法皆自分有。若离自分求不可得即此所说离有离无。是甚深义。诸佛皆说此微妙法。远离一切取著分别。离此亦复无别所说。诸迷谬者若著于有即有善恶界趣二种差别。若著于无即无其想刹那生起。是故著有著无俱不相应。诸佛如来悲心方便宣说此义。谓一切法离有离无。如是所说是最上句。是故此说诸法真实。法无著性非诸所观。彼无著性离有离无。若如是知。是大智者。当观虚空无增减无分量无边际。即此虚空出生一切。清净识心亦复如是。此心无心一切出生。又如净摩尼宝。彼无心故映现一切。或有问言。云何分位而无能取。应如是答。谓彼虚空无作边故即无能取。若彼虚空无作边者。量云何得。当知一切众生界如微尘聚。彼一虚空悉能容受。而诸众生等虚空界无所增减。若一切有情。及一切方分。一切种类。一切形相。一一分别。是中实无一性有所生起。以是义故非一性非多性。一多中间而亦无性。若言一性定有所得。即种种性而有差别。有差别性即分别生。是故一性多性是性平等。若于外义无所取著。于智亦复而无所得。若于外义无所取著。于智亦复无所生起。若知识心离诸有相。而彼外法有何分量。若知识心是诸有相。而彼外法亦何分量。是故应知于彼外法实无一性而可生起。如梦等法无实作用。若言诸法是此此无自相。若言诸法是彼彼亦无实若于自心有所了知。即此自心亦复无实。若如实知者名觉了识相。若有一切粗重分别心起。当知皆是烦恼差别所生。若能了烦恼性离分别心。即生死涅盘二俱清净。此清净性即诸法性。是性亦复名为真如。名为实际。亦名为空。是诸性中若染若净。实智所观皆悉平等。或有问言。于一切法中何者是不坏。应如是答。诸法自因不坏。云何不坏。不坏因性故。若法有性。若法无性。不离自性。于二义边何能安立。若诸法因及诸作用有所坏者。于一切处理不相应。诸法实性云何随转。谓彼实性无所住故。诸法无性云何有因。离因亦复无别性故。又诸法实性而无所坏。即坏之名亦复无住。此中亦无差别因性。彼坏灭性无分位故。诸法真实是常住性。彼常住性非无常性。若离实性别义作用理不相应。然诸物性而亦不减。又非无常性是真实性。真实性中而有何义。是所作用无差别性不可分别。彼一切常遍一切处又非无常性是真实性。真实性中相云何得。诸不真实此云何立。诸别异性此云何现。是故非无常性应如是知。又复当知。无常性者于物性中自类而转。聚类所现差别因故。所欲为因而生起故。若或以彼诸无常性。而于此中为决定说。与唯识义理不相应。彼无常性无决定故若法不坏亦非不坏。有法刹那而生起故。若言不坏者。何名无常性。若非不坏者。又何名因性。过去未来法亦如是。皆无物性。定实分别诸法随转。随其分位此复何因。谓无住故。诸有为中现前事灭。即彼后事还复生起。前不可分别引生后分。后不可分别从前分生。若言诸法此有所得。即于此中起分别因。若言诸法彼有所得。即于彼中起分别因。过去未来无住亦然。是中不应有所。分别刹那法中可说有坏不坏义边非刹那法。若于彼因如是了知。前后中际不可分别。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卷上

猜你喜欢
  第五十七卷·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七·佚名
  佛祖心灯·佚名
  卷第四·晦翁悟明
  卷七·性音
  指月录卷之十一·瞿汝稷
  摩尼教残经一·佚名
  自序品第一·释法海
  卷第一百十九·李通玄
  卷第四·佚名
  出家品第十一·马鸣
  卷上之下·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一·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一·唐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二·唐慧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八十八·彭定求

        卷488_1 【荐冰】卢钧   荐冰朝日后,辟庙晓光清。不改晶荧质,能彰雨露情。   且无霜共洁,岂与水均明。在捧摇寒色,当呈表素诚。   凝姿陈俎豆,浮彩映窗楹。皎皎盘盂侧,棱棱严气生。   卷488_2 【荐冰】范

  • 彭正大·唐圭璋

      正大号正斋。   琐寒窗   寿欧阳教授   千里儒流,称觞此际,梅花三度。书台最上,健羡一翁如许。问吴江、别来旧人,当时折柳凭谁语。但春在芹宫,芳滋兰畹,一帘今雨。   凭阑、凝望处。有绿水青山,乾坤付与。百年家

  • 陈恕可·唐圭璋

      恕可字行之,固始人。以荫补官。咸淳十年中铨试,授迪攻郎泗州虹县主簿。至元二十七年(1290)为西湖书院山长。年六十八,以吴县致仕,自号宛委居士。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卒,年八十二。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乐府补题、词综卷二

  • 卷十九·董康

      ○臨春閣·雜劇   吳偉業撰。偉業、字駿公。別號梅村。崇禎四年辛未會元榜眼。累遷諭德。福王時官至少詹。入本朝起用。授國子監祭酒。與錢謙益、龔鼎孳齊名。近時人選三人詩文集。謂之江左三大家。所演臨春閣

  • 提要·鲍溶

    【臣】等谨案鲍溶诗集六卷集外诗一卷唐鲍溶撰溶字徳源唐元和四年进士唐书无传其事迹已不可考溶诗在后世不甚着然张为作主客图以溶为博解宏拔主以李羣玉为上入室而为与司马退之二人同居入室之列则当时固絶重之也其集宋

  • 卷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宜芬公主公主本豆卢氏女有才色天宝四载奚霫无主安禄山请立其质子而以公主配之上遣中使护送至虚池驿悲愁作诗一首虚池驿题屏风出嫁辞乡国由来此别难圣恩愁远道行路泣相看沙塞容顔尽边隅粉黛

  • 卷一百五十七·志第一百十·选举三等·脱脱

        ◎选举三   凡学皆隶国子监。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初无定员,后以二百人为额。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及三舍法行,则太学始定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始入学

  • ◎暗杀专家·恽逸群

    情报工作与行动分不开,主要由戴笠负责。戴笠(字雨农)在黄埔学生中班次较低,资望较浅,但实权则最大。在抗战之初,戴笠的阶级是上校,但他的部下却有不少“少将”,还有经过他保荐而做民政厅长的,当然他是最得蒋介石信任的。蒋介石

  • 熹庙谅阴记事·顾炎武

    熹宗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光宗皇帝长子。母曰孝和皇太后王氏。以万历三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生。四十八年八月,命择日立东宫。钦天监以九月癸未,上许之。九月乙亥朔,光宗崩。英国公张惟贤、太子太保礼部

  • 八九、子华子考·钱穆

    《吕氏春秋 贵生篇》:“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釐侯,曰:两臂重于天下,身又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远,今所争轻于韩又远。奈何愁身伤生以忧之?”梁玉绳云:“昭釐侯史作昭侯,乃懿侯子。此事又见《庄子 让王

  •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司马迁

    管叔鲜、【正义】:音仙。括地志云:“郑州管城县,今州外城即管国城也,是叔鲜所封国也。”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正义】:国语云:“杞、缯二国,姒姓,夏禹之後,太姒之家。太姒,文王之妃,武王之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吕思勉

    论起清代的社会来,确乎和往古不同。因为他是遭遇着旷古未有的变局的。这旷古未有的变局,实在当十六世纪之初——欧人东略——已开其端。但是中国人,却迟到十八世纪的中叶——五口通商——方才感觉到。自此以前,除少数——

  • 241.五人墓·林汉达

    魏忠贤杀害了杨涟、左光斗后,掌握了朝政大权。他把迎合他的官员和徒子徒孙统统提拔起来,担任朝廷要职。有的帮他出谋划策,有的专门干特务杀人的勾当。民间给他们起了一些绰号,叫做“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

  • 第五十七卦 巽 巽为风 巽上巽下·佚名

    巽:小亨,利攸往,利见大人。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象曰:进退,志疑也。 利武人之贞,志治也。九二:巽在□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 九经辨字渎防卷七·沈炳震

    归安沈炳震撰先儒异读周易【易书诗三经异读皆据释文其出于注疏者各摽识之】造 【干】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造刘歆父子作聚仁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宋唐荀爽董遇本作体信物 利物足以和义 孟喜京荀陆绩作利之乎 不成乎

  • 卷二·钱时

    钦定四库全书融堂书解卷二宋 钱时 撰大禹谟臯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臯陶谟益稷大禹谟臯陶谟益稷其篇名次第自古以然也孔子序书独何所见首言臯陶矢厥谟次言禹成厥功特断之以帝舜申之之一语嗟夫非圣人安能如

  • 大雲初分施健度第三十三·佚名

    尔时大雲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正知微妙宝藏法门。惟愿如来。分别解说。佛言: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有宝藏法门。净藏法门。净法门。施乐法门。施目法门。深藏法门。深法庄严法门。正见法门

  • 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澄观

    全一卷。唐代澄观撰。又作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经七处九会颂。收于卍续藏第四册。本书乃总合颂分、释分二部分而成,以五言六十八句之颂,叙述八十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之要义。本书虽仅一万三千余言,然已将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