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维摩诘经卷下

香积佛品第十

  于是贤者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过。此诸大人当于何食。维摩诘知其意而应曰。唯然贤者。若如来说八解之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要闻法者当为先食。是时维摩诘即如其像正受三昧。上方界分去此刹度如四十二江河沙佛土。有佛名香积如来至真等正觉。世界曰众香。一切弟子及诸菩萨皆见其国。香气普薰十方佛国诸天人民。比诸佛土其香最胜。而彼世界无有弟子缘一觉名。彼如来不为菩萨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菩萨饮食则皆众香。其香周流无量世界。时彼佛诸菩萨方坐食。有天子学大乘字香净。住而侍焉。一切大众皆见香积如来与诸菩萨坐食。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族姓子谁能致彼佛饭。皆曰不能。即复问文殊师利。卿此众中未悉了乎。答曰如佛所言。未知当学。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光像分明。而告之曰。汝行从此佛土度如四十二江河沙世界。到众香刹香积佛所。往必见食。则礼佛足如我辞曰。维摩诘言。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忍界施作佛事令此懈废之人得弘大意。亦使如来名声普闻。即化菩萨居众会前。上升上方忽然不现。举众皆见其去。而化菩萨到众香界礼彼佛足言。维摩诘菩萨稽首世尊足下。敬问无量兴居轻利。游步康强少承福庆。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忍界施作佛事。令此懈废之人得弘大意。亦使如来名声普闻。彼诸菩萨皆愕然曰。此人奚来何等世界有懈废人。即以问佛。香积报曰。下方去此度如四十二江河沙刹。得忍世界。有佛名释迦文汉言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于五浊刹以法解说懈废之人。彼有菩萨名维摩诘。说上法语。今遣化来称扬我名。彼菩萨曰。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世界皆遣化往。化作佛事以立众人。

  于是香积如来。以满钵香饭一切香具。与化菩萨。时彼九万菩萨俱发声言。我等欲诣忍土见释迦文。彼佛报言。往族姓子。赍尔忍香入彼世界。无以仁故有放逸意。自持汝所乐行。勿念彼国菩萨不如。无得于彼生废退意而有劳想。所以者何。佛土虚空。诸佛世尊欲度人故为现其刹耳。化菩萨既受饭与诸大人俱承佛圣旨。及维摩诘化。须臾从彼已来在维摩诘舍。维摩诘即化为九万师子床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讫。化菩萨奉佛具足之饭与维摩诘。饭香一切薰维耶离。及三千大千世界皆有美香。时维耶离诸梵志居士尊者月盖等。闻是香气。皆得未曾有自然之法。身意快然。具足八万四千人入维摩诘舍。观其室中菩萨甚多。睹师子座高大严好。见皆大喜。悉礼菩萨诸大弟子却住一面。诸香地天人色行天人皆来诣舍。维摩诘谓耆年舍利弗诸大弟子言。贤者可食如来之饭。惟大悲味无有限行以缚意也。有异弟子念此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众人食抟若须弥。犹不能尽是不可尽。所以者何。无有尽戒至于定慧解度知见。如来之饭终不可尽。于是钵饭悉饱众会饭故不尽。诸菩萨大弟子天与人。食此饭已气走安身。譬如一切安养国中诸菩萨也。其香所薰毛孔皆安。亦如众香之国香彻八难。

  于是维摩诘问众香菩萨言。诸族姓子。香积如来云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其香。而诸菩萨自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其香皆薰一切同等。悉得一切香德之定。堪任得定。菩萨一切行无所著。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文云何现法。维摩诘曰。此土人民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是趣地狱。是趣畜生鬼神之道。是为由身由言由意恶行之报。至于不善恶行滋多。故为之说若干法要。以化其粗犷之意。譬如象马[怡-台+龍]悷不调。着之羁绊加诸杖痛然后调良。如是难化诪张之人。为以一切苦谏之言乃得入律。彼菩萨曰。未曾有。如世尊释迦文。乃忍以圣大之意。解贫贪之人。及其菩萨亦能劳谦。止斯佛土甚可奇也。维摩诘曰。如卿等言。此土菩萨于五罚世以大悲利人民。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诸族姓子。此忍世界有十德之法为清净。彼土无有。何等十。以布施摄贫穷。以敬戒摄无礼。以忍辱摄强暴。以精进摄懈怠。以一心摄乱意。以智慧摄恶智。以悔过度八难。以大乘乐遍行。以种德本济无德者。以合聚度人民。是为十德。而以发意取彼。彼菩萨曰。为以几法行无疮痏从此忍界到他佛土。维摩诘曰。有八法行。菩萨为无疮痏从此忍界到他佛土。何等八。为众设耻避乱羞望。为一切人任苦忍诤。为诸善本以救众生。为不距众人而爱敬。菩萨所未闻经恣听不乱。不嫉彼供不谋自利。常省己过不讼彼短。自检第一以学众经。是为八。当此维摩诘与众会及文殊师利说法时。满百千人发无上正真道意。十千菩萨逮得法忍。

菩萨行品第十一

  是时佛说法于奈氏之园。其场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见金色。贤者阿难问佛言。世尊。是为谁先瑞应。而此场地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见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大众欲来故先为此瑞应。于是维摩诘报文殊师利。吾欲诣如来。此诸大人可共见佛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宜知是时。是时维摩诘。即如其象而为神足。使一切众立其右掌。并诸师子座共行诣佛。既到诸菩萨皆避坐而下。稽首佛足却住一面。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稽首佛足皆住一面。于是世尊问讯诸菩萨。使各复坐。即悉受教众坐已定。佛语贤者舍利弗言。汝已见菩萨大士之所为乎。对曰唯然已见。佛言。以何等相而知其转。对曰其转不可念知。非意所图非度所测。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阿难问佛。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佛言。是彼菩萨身毛孔之香也。舍利弗告贤者阿难我等一切诸毛孔亦得是香。阿难言。此所从出。曰是维摩诘从香积佛取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曰是香气转能久如。维摩诘答言。至此饭消。曰此饭者几时而消。答曰此饭住止至七日七夜。后乃消化而随所语。若弟子行者。服食此饭不得道终不消。其食此饭而中止者则不消也。新行大道而服食此饭。不得法忍则亦不消。若得法忍而食此饭。至一生补处其饭乃消。譬如阿难。阿昏陀药其香遍一室。皆作蜜香气。悉消众毒药气乃歇。此饭如是未孚即消。至诸垢毒一切除尽饭气乃消。阿难曰。彼以佛事作此饭耶。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光明作佛事。或有佛土以菩萨作佛事。有以如来色相名号现作佛事。有以衣食苑园棚阁而作佛事。有以示现神通变化而作佛事。有以虚静空无寂寞为作佛事。而使达士得入律行。有以影向梦幻水月野马晓喻文说而作佛事。有以清净无身无得无言无取而为众人作佛事。若此阿难。不有是义及诸所有。亦不为人作佛事也。以此四魔八十四垢。百千种人为之疲劳。是故诸佛为作佛事故。此阿难名为佛法。随所行入之法门。菩萨得入此门者。若得一切好大佛土不以喜悦。得不好土而亦不避。其近如来即益起敬。妙哉一切佛法。以等度人而佛土不同。譬如有佛土有地若干道。所覆盖不若干也。如是阿难。有诸如来为若干像。其无碍慧不若干也。正等阿难。如来身色威相性大戒定慧解度知见事。力无所畏及佛法慈悲护安。受行寿量说法度人。是故名为等正觉。名为如来。名为佛。此三句者其义甚广。使吾以劫之寿。未能周竟三千大千申畅其义。以知众生之意。上智多闻得念总持。为一切人说此三句之义。穷劫未能竟。此为等正觉为如来为佛者也。是故阿难。佛道无量如来智辩不可思议。阿难白佛。愿今已后无称我为上智多闻。佛言。阿难。汝起疲厌之意。于弟子中为最多闻。比诸菩萨未有见焉。菩萨志愿所作弥多。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智慧诸持定念。种种所得不可称度。阿难。汝且观菩萨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德善之本。彼诸弟子缘一觉者。一切变化于百千劫不能现也。于是众香世界菩萨来者。皆叉手言。如来名等吾甚思念无有遗忘。于此佛土终不起想。又如世尊诸佛权道不可思议。以度人故。为随所欲而现佛土之好。愿佛赠我以佛之法。遗迁于彼土当念如来。佛告诸菩萨言。有尽不尽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其有数。何谓不尽。谓为无数。如菩萨者不尽于数不住无数。以何于数而不动者。谓之大慈不动大悲不舍。性以和乐而不荒。见人而悦奉事圣众。惠施躯命以受正法。种善无厌分德不住。学法不懈说教不忘。供事佛劝。所生不恐具受不慢。不轻未学不为尘埃。守真化生欣乐受决。安身以力安彼以悦。禅定为学行想。生死为善权想。来求为贤友想。悉知为具足想。所有为布施想。恶戒为依受想。不忍为忍默想。懈怠为精进想。乱意为知念想。恶智为行智想。度无极为父母想。道品法为群从想。欲行众善而无厌足。以诸刹好成己佛土。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劳者为作归。贪者为福。导为众重任。晓阴入种降魔兵。不以谋为法。渊慧有余。以少求而知足。诸世间已毕竟。于众俗不渐渍。得世际感圣贤。现诸仪式起神通行。博闻能讽慧力持念。断众人疑知本本根。无碍无住为致辩才。顺化天人十善为净。梵迹为立行四无量。致佛音声为法都讲。导至善行得佛仙路。捐身口意行欲殊胜。喜在众经取菩萨众以大乘化。德行不败善法不惑。如是诸族姓子。以应此法者不尽数也。何谓菩萨不住无数。谓求为空不以空为证。求为无相无数无愿。不以无相无数无愿随至为证。观于无常不厌善本。观世间苦以诚信生。观于非身诲人不倦。观寂然法寂而不转。观退转者身意不随。观无处所为住生死以度斯漏。观无所行为行导人。观于无我以大悲乘而成济之。观无所生不随弟子缘一觉律。观于惶荒不荒福德。观夫虚无不虚正智。观于言语不厌智慧。观无有主应自然智。观无适莫义合则行。是为诸族姓子。菩萨不住无数。

  又复不尽数者为合会福。不住无数者为合会慧。不尽数者为行大慈。不住无数者为有大悲。不尽数者为道人民。不住无数者为求佛法。不尽数者为具佛身相。不住无数者为具一切智。不尽数者为行善权。不住无数者为出智慧。不尽数者为净佛土。不住无数者为佛立故。不尽数者利诱进人。不住无数者现人利故。不尽数者计会善本。不住无数者施善力故。不尽数者为具所愿。不住无数者为本愿故。不尽数者为具满性。不住无数者为性净故。不尽数者为五通不邪。不住无数者知佛六通故。不尽数者行度无极。不住无数者无满时故。不尽数者求诸佛宝。不住无数者不求无宝处故。不尽数者习行众药。不住无数者知彼众病故。不尽数者生死自然。不住无数者泥洹自然故。于是彼诸菩萨闻此喜悦皆生善心。诸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好华。积至于膝以供养佛。稽首佛足右绕三匝以次合聚。于是佛土忽然不现。须臾之间已还彼国近香积佛。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于是世尊问维摩诘。汝族姓。子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曰。始不以生终不以数今则不住。空种是同入无所积。眼耳鼻口身心。以离三界不疲。解三脱门得三达智。为无所至至一切法。得无碍立积于诚信。如无所住如慧无杂不生因缘。不为相不熟相不暂相。不一相不非相。不无视不为视。不熟视不暂视。不此岸不度泛不中流。不以此不以彼不以异。不解慧不住识。无晦无明无显无名无弱无强。无教无不教。无净无不净。无数无不数。无言无不言。不施不受。不戒不犯。不忍不诤。不进不怠。不禅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出不入不往不反。断诸杂声。非有土非无土。非有余非尽[歹  斯]非模非想。非着舍着。平等正法。非量非称非过非逝非作。非见非闻。非意非识。度诸所生正至诸慧。等诸人物说一切法。无所生无所有无挂碍。一切受无不乐作。无刺无击无灭无败无固。无畏无忧无喜无声。一切灭说无语。如是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为如是观。如是观者名为正观。以他观者犹为邪观。贤者舍利弗。承佛圣旨而问佛言是人何没来生此土。佛言。汝自以是问维摩诘。舍利弗言。族姓子。汝于何没而来生此。维摩诘言。如卿贤者以法为证没当何生。曰安有斯法没而生者。维摩诘曰。若无没来何有诸法。曷云如是汝于何没而来生此。幻士造化为男为女宁有没来。舍利弗言。化者无没生也。维摩诘曰。如来不云一切法化自然。答曰如是。曰化自然相非诸法耶。曷云如是汝于何没而来生此。没者。舍利弗为行尽[歹  斯]。生者为行长善。菩萨没者不尽善本生不长恶。佛告舍利弗。是族姓子。本从阿閦佛阿维罗提世界来。阿閦者汉言无怒。阿维罗提者妙乐也。舍利弗言。希有世尊。是族姓子。乃从清净佛土而来乐此多怒之处。维摩诘言。云何贤者。夫日一切周行冥中为乐冥耶。答曰不然。日不休者其明堪任行众冥故也。曰夫日奚故行阎浮利上。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曰如是贤者。菩萨若生不净佛土。则净其人不俱为污。一切所近辄为除冥。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乐世界阿閦如来及其大人。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即请维摩诘言。族姓子。现此众中妙乐世界阿閦如来及其菩萨诸弟子众。众皆欲见。于是维摩诘菩萨自念。吾当止此师子座不起。为现妙乐世界铁围山川溪谷江湖河海州域须弥众山明冥。日月星宿龙神天宫梵宫。及众菩萨弟子具足。国邑墟聚人民君王。阿閦如来及其道树所坐莲华。其于十方施作佛事。及其三重宝阶。从阎浮利至忉利宫。其阶忉利诸天所。以下阎浮提礼佛拜谒供事闻法。阎浮提人亦缘其阶上忉利宫。天人相见如是无数德好之乐。从妙乐世界上至第二十四阿迦腻吒天。又断取来供养入此忍界。使一切众两得相见。维摩诘念欲喜众会。即如其像正受三昧而为神足。居诸众前于师子座。以右掌接妙乐世界来入忍土。彼得神通菩萨天人弟子见接举来。皆起称曰。唯然世尊哀取我。惟世尊安立我。阿閦佛以方便受众人而解之曰。非我所为。是维摩诘所接也。其余天人不知为谁取我如往。而妙乐世界入此忍土不增不减。又此土不迫隘。而彼土亦不损也。

  于是世尊释迦文。告诸众曰。汝等观是妙乐世界阿閦如来。其土严好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愿受如是净好佛土诸菩萨皆欲追学阿閦如来菩萨所行。其于是见彼阿閦如来佛土者。十四垓人起无上正真道意。皆愿生妙乐世界。佛即记说是辈皆当生妙乐土。又当来化我此忍世界。一切化已当复还彼。佛问舍利弗。汝已见妙乐世界阿閦如来。如是世尊。见彼土人一切净好。皆得神足如维摩诘。我等世尊。快得善利。得与是辈从之正士相见与事。在在人人闻是法者快得善利。谁闻是语而不好信。如有手执玩习讽读。是为得佛行念。如有讽起是经法者。为受正法为舍众道。为如来到其舍。若究畅书随是法说而敬事者。是为得佛福施得大法智。其以是经四句颂教为同学说。是为已得记莂。为得法乐已甚解矣。

法供养品第十三

  于是天帝释白佛言。多福哉世尊。得近如来文殊师利者。虽百千闻。未有若此纯法化者也以宿曾闻是法不疑故。使其人得此法乘能受持诵。况我面值应心与合。诸爱此者吾无所违。若一切见轨迹不离诸佛者。于诸彼转其已得胜。为降众魔而来体道。道意佛念其人必得。持是法者吾与官属当助安之。在所墟聚国邑。有以是法教劝说者。吾与官属共诣其所。其未乐之天人。吾当起其乐必以喜乐而营护法。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吾代汝喜。是诸去来现在佛得道者。皆说是法。若是天帝欲得供养去来现在诸佛世尊。当受是法持诵自清宣示同学。正使天帝三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芦稻麻丛林。甚多无数皆为如来。有贤者子贤者女。于一劫若百劫。敬之事之奉之养之。一切施安进诸所乐。至诸佛般泥曰。一一等意。穿地藏骨立七宝塔。周于四方弥满佛界。高至梵天施设盖幡。为诸佛别造塔。皆于一劫若百劫。供养众华众香众盖幢幡伎乐。云何天帝此人殖福能增多不。曰多矣。世尊。彼之福祐不可称说亿百千劫。佛告天帝。当以知是贤者子贤者女。受此不思议门所说法要。奉持说者福多于彼。所以者何。法生佛道法出诸佛。其能供养此正法者。非思欲施辈。当以知此。

  佛告天帝。有昔过去无央数劫不可称计。时世有佛名俾沙阇罗耶(汉言药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其世界名太清。劫曰净除。彼时天帝。药王如来寿三十劫。其弟子众凡三十六亿垓。菩萨十二亿。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王有七宝主四天下。五劫奉事药王如来。率其官属施诸所安。至五劫中。圣王宝盖召其千子而告之曰。汝等已见如来当共奉事施以所安。于是千子闻父王命。皆以安和。复至五劫供养药王如来。并其官属一切施安。第一太子名曰善宿。独坐自念。宁有供养殊过此者。空中有天承佛圣旨应曰。正士。法之供养胜诸供养。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何不行问药王如来。佛当为汝解说法之供养。于是太子善宿即起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而问法之供养。为法见者是何谓也。药王佛言。法供养者。如佛所说众经奥藏深邃之言。诸世所归。非为难受难见之辈。以无憍慢微妙无像其义夷易。菩萨箧藏修至诸持。经印所封非无道理。其轮清净入六度无极。可善取学道品法净入正之事。为下大悲建于大悲。离诸大见睹大缘起。非人非命非女非男。如空无相无愿无为。道地之行法轮之际。天人百千所共叹誉。法藏多度含受众人。明宣诸佛菩萨道行。为入有义法之正要。下于无常苦空非身。戒无所犯。一切彼转见为怖畏。师仰诸佛。睹夫生死而不与同现灭度。安习如是像众经微言。分别惟观而以受法。是为法之供养。又族姓子。法供养者。为闻法生法。法转成缘起。随顺离诸际见。为如不生不起法忍。非身非人。为上因缘。无违无受如无所诤以舍我作。而依于义不以严好。以随圣典。而依于慧不为文饰。处处入义。而依于经不习非义。以所怀戢。而依于法不用人所见。得诸法无受入无处所。灭于不明灭于行。灭于识名色六入更乐痛爱受有。生老死苦一切以灭。如是灭如是观十二因缘起。以不可尽而受微妙。人所视见而以不视。是族姓子。名为无上法之供养。

  如是天帝。太子善宿从药王佛。闻法供养便得顺忍。即解宝衣以覆佛上而言曰。余以堪任于如来灭后奉受正法。作法供养拥护是道。惟愿如来加哀竖立。令我得降魔怨取佛正法。彼佛知其内性。即说曰。末后汝当守护法城。于是善宿从见世尊。以家之信。舍家受道勤修德本。精进不久即立善法。起五神通。得入诸道之持。不断辩才。遂于世尊般泥曰后。以智慧力至满十劫。药王如来所转法施随而分布。于时善宿比丘化十亿人使立大道。十四垓人解弟子乘。余无量人得生天上。如是天帝。在昔异时王宝盖者。于今得佛名宝成如来。其太子善宿者。则吾是也。其余诸子于是贤劫。皆得如来至真等正觉。此贤劫中千佛兴者是也。从鸠留先为始作佛。至楼由如来为最后得。如是天帝。当知此要。昔者我身于诸如来行法供养。得为上化为长化为愿化为无上无比之化。是故天帝当以知。此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嘱累弥勒品第十四

  彼时佛语弥勒菩萨言。弥勒。是名为无数亿劫习佛道品。汝随分布。受是像经佛所建立。如来灭后广博此道。所以者何。后世得者。族姓子族姓女天龙神揵沓和。当下德本其于前胜。已作无上正真道行。而未得闻受此法者。闻是辈经必甚爱乐。当顶受此佛之要道。又汝弥勒。当利是辈诸族姓子。于是当为布现是经文。菩萨有二印。何谓二。有喜杂句严饰之印。有入深法妙化之印。彼若好喜杂句饰者。当知是为阿夷恬菩萨辈也。若得是深经书受广行。不以数数有畏闻之能传。当知是菩萨为久修梵行。复有四事。阿夷恬用空耗。何谓四。所未闻经闻之惊疑。不作劝助专增为乱。吾未曾闻此从何来。若族姓子。甚解深法乐说微妙。不从受习。虽近不敬专。于中作毁行。是为四。阿夷恬为空耗。不得至深法忍。又弥勒有二行。菩萨虽解深法犹以空耗。何谓二。习在边方不恒其行。檀智蔑人。不受不诵亦不追求。自有甚解学深法者则以轻慢。贪浊怀嫉不能纳人亦不法施。是为二。虽解深法犹以空耗。不能疾近不起法忍。

  于是弥勒菩萨白佛言。未曾有。唯然世尊。至于如来之善言。吾当远离如此之恶。以护如来无数亿劫道品之习。若贤者子心入是辈经者。当令手得恣所念取。若念受持如是辈经。传示同学广说分明。其时世尊。得如是经乐喜相传者。当知此辈菩萨为弥勒所建立也。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来代喜善说是言。于是一切菩萨等。俱共同出声言。如来灭后我等在所佛土。当来于此分布佛道。示诸同学以其所乐。尔时四天王白佛言。在所世尊。墟聚国邑有行如是深经法者。吾当率诸官属诣讲法所为护讲法。百由延内当令一切闻见讲法。令无伺求得其便者。彼时佛告贤者阿难。取是经法奉持诵说以布现人。阿难言唯。当受是经布现众人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亦当以何奉持之。佛告阿难是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为不可思议法门之称。当奉持之。佛说是已莫不劝受。尊者维摩诘文殊师利为上首。众菩萨大弟子一切魔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猜你喜欢
  菩 萨·太虚
  佛说大自在天子因地经·佚名
  卷第五十一·李通玄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唐慧琳
  僧伽吒经卷第三·佚名
  学佛与佛学·太虚
  摩诃斯那优婆夷品第五十四·佚名
  阿夷决疑品第六·马鸣
  卷四百二十二·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一卷·世亲
  大乘百福相经全文·佚名
  卷之二·佚名
  卷五百一十四·佚名
  佛说无量寿经要义(附科目)·太虚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觉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一折·宫天挺

    (丑扮卖酒上,诗云)买卖归来汗未消,上床犹自想来朝。为甚当家头先白,日夜思量计万条。小可是个卖酒的,在这汝阳镇店开着酒肆。挂上这望子,看有甚么人来。(王仲略扮孤上,诗云)朝为田舍郎,暮登抢撞窗。跌下狮子来,骑上羊吉磻羊。

  • 施惠·隋树森

    套数 【南吕】一枝花 咏剑 离匣牛斗寒,到手风云助,插腰奸胆破,出袖鬼神伏。正直规模,香檀把虎口双吞玉,沙鱼鞘龙鳞密砌珠。挂三尺壁上飞泉,响半夜床头骤雨。 【梁州】金错落盘花扣挂,碧玲珑镂玉妆束,美名

  • 卷二十七·毕沅

      ◎宋纪二十七 ∷起强圉协洽九月,尽著雍涒滩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景德四年辽统和二十五年   九月,甲子朔,知华州张舒与官属率民钱修孔子庙,为民所讼,并坐赎金。因

  • 椒生随笔·卷六·王之春

    ◎俄人取伊犁城同治十年五月十七日,俄罗斯人取伊犁城,有旨派将军荣全驰往查办。忆咸丰十年间,俄人以洋枪等物,求易鸭绿江外地七千余里,朝命允之,遂启今日攘伺之端。积虑处心,非一日矣。◎论武汉胡文忠《陈湖北吏治兵政》一疏

  • 卷之七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六十册 天聪六年十一月至十二月·佚名

    第六十册 天聪六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十一月初七日,汗还渖阳。未时,由内治门入。十一月初八日,遣往宁远之卫徵囊苏喇嘛还。喇嘛报称:“宁远各官曰,尔方来书固封,未奉我帝命,不敢擅开。尔可携还,奏报尔汗即将书露封,迅速送来,

  • 卷首·汪越

    序一梅子方臥疴坐吉山中,得汪子師退所篹讀史記十表而霍然興也。夫史者,經之翼。太史公史記掇拾于亡秦煨燼之餘,欲以上繼删述,其義例皆特創,爲歷代史書所宗。其世家、列傳以及八書,或以國以人以事,旣各自爲首尾,而挈其要於本紀

  • 第三十九章 豫北大战·冯玉祥

    经过十六年前后豫东、豫北的几次血战,河南局面,虽暂告安定,但长江流域和冀、晋原野,都燃起了连天的烽火。宁汉间的局面时弛时张,意见迄不消释,而亲痛仇快的战幕不免终于揭开。幸而变化微妙,急转直下,干戈忽又化为玉帛;跟着是要

  • 陆树声传·张廷玉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最初冒用林姓,当官后才恢复陆姓。家人世代务农。陆树声少年时躬耕田亩,闲暇就读书。嘉靖二十年(1541)会试,他考取第一名。挑选任庶吉士,授职为编修。三十一年,遭遇父亲的丧事,请求立即回乡。很久之

  • 卷五十六【起定公十年尽十五年】·杜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五十六【起定公十年尽十五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经十年春王三月及齐平注平前八年再侵齐之怨夏公会齐侯于夹谷注平故【音义】【夹古洽反又古协反二传作

  • 提要·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七经问        五经縂义类提要【臣】等谨案经问十八卷经问补三卷国朝毛奇龄说经之语其门人録之成编皆一问一答故题曰经问其后三卷则其子逺宗所补録也其中如论褚师声子不解韈论肃容

  • 卷五·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五正蒙一【问人范育序曰张夫子之为此书也有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未言盖道一而已语上极乎高明语下渉乎形器语大至于无间语小入于无朕一有窒而不通则于理为妄正蒙之言

  • 卷二十一·季本

    <经部,诗类,诗说解颐钦定四库全书诗说解頥正释卷二十一   明 季本 撰桑扈经防曰此天子羙方伯之善于其职也当为大雅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兴也】君子乐胥受天之祜【兴意】桑扈窃脂也说见小宛此鸟食肉而不食谷喻肉食

  • 卷十·佚名

    △福田相品第七之二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般若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般若大甲胄轮

  • 佛说受岁经·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罗阅只迦兰陀竹园。与大比丘众俱受岁。彼时尊者大目揵连告诸比丘。诸贤。比丘受岁者。君当说君当教授。君当教诫君当爱念。谓第一故。何以故诸贤。或有人反戾难教与恶法俱。谓

  •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七日品之余(七)闻如是。一时。佛在阿逾阇江水边。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时。大均头在闲静之处。而作是念。颇有此义恒益功德。为无此理。是时。均头即从座起。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显扬圣教论 第十六卷·无著

    显扬圣教论 第十六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成空品第六之余论曰。如是空理。依修故证。云何为修。颂曰修差别十八  或有毒无毒对治五种执  略二种应知论曰。修相差别有十八种一声闻相应作意修。谓

  • 先天玄妙玉女太上圣母资传仙道·佚名

    先天玄妙玉女太上圣母资传仙道,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本书前半篇摘自《混元圣记》卷二,乃圣母元君告诉老君修道通真之事。宣称:「道者虚通之至真,术者变化之玄技」;「道之要者无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