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序一
梅子方臥疴坐吉山中,得汪子師退所篹讀史記十表而霍然興也。夫史者,經之翼。太史公史記掇拾于亡秦煨燼之餘,欲以上繼删述,其義例皆特創,爲歷代史書所宗。其世家、列傳以及八書,或以國以人以事,旣各自爲首尾,而挈其要於本紀,又復爲十表以經緯之。然後數千百年之平陂得失,如指諸掌。顧後之作史者多缺表,何也?才有短長,亦不能如司馬氏之父子相繼,積歲網羅,參互以定其指歸。故所記注者雖只一代,而不能表其年月。然則十表者,豈非太史公作書精意所存哉!而經生家之讀史記,或取其筆墨之高古以爲程度,或徴其事實之詳覈以資辯議。至于諸表,各有小序,讀者未嘗不愛其文辭。而表中所列之經緯次第,初無寓目焉者。蓋有之矣,又何暇深加討諭乎!汪子此編能一一爲之疏剔,使史記百三十篇之大義微旨,皆炳然躍然于諸表之中,可謂好學深思而心知其意者也。其自小司馬而下,以及宋、明近代諸儒之所注释譏評,皆博蒐彙列,而平懷以折其衷,不爲激論高言以吹索瑕疵,亦不爲曲說苟同以巧相傅會,談言微中,要歸於理,汪子綏術之湛深,不于茲見一斑乎?余爲之反覆尋繹,犂然有當於心,謂其可以爲讀書者法也。因爲之書其後。
康熙己亥長至,同郡眷弟梅文鼎 時年八十有九
序二
尙書稱:元祀十有二月乙丑;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紀年之法肇此矣。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二百四十二年,間積二千九百九十三月,天道昭然,人事槪舉,爲萬世史法之祖。三代以下,其有稽歷譜牒,指陳時政,以紀年法尙書、春秋遺意者,其在司馬太史史記年月十表乎?後世讀史者,於十表不甚省覽。卽覽矣,孰是鉤深索隱,心解神悟,多所證發者?大約以十表空格遼闊,文義錯綜,不耐尋討,亦古今才學人之通病也。春穀汪君師退,沈酣於史、漢諸書,就史表釐其所得,裒爲一編。宛陵梅先生已爲之序,猶嗛然不自許,致書余家弟堯民,冀得一是正可否。而堯民果出其平日所得者補之,剖其義類,考厥異同,薈萃羣書,發揚疑意,眞可並駕齊驅,行遠合轍者。
嘗竊綜十表論之,敍三代必始黃帝,何也?孝武帝嘗曰: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躧耳。史公于封禅一書,特載其至黃帝之冢而祭之,則自黃帝而後,三世而顓頊,四世而帝俈。夫且而唐而虞而夏而商而周也,此史公微意也。十二諸侯者,首冠以周,不直曰宣王元年,而曰共和。是時厲王雖流,尙在彘,故不得卽書宣王共和内諸侯也,則亦序王人於諸侯之上也。始是而訖于孔子,是猶終於獲麟之義也。篇言十二,實敍十三者,或以爲賤吳不數,非也。秦自襄公盡有西周之地卒并天下,不得終列於諸侯,亦猶秦、魏、韓、趙、楚、燕、齊七雄虓闞,分裂中夏,而但繫之以六國。六國具爲秦并,故因秦紀踵春秋之後,始周元王,訖秦二世也。至若秦、楚之際,世更運促,陳涉起陳凡六月,武臣起趙凡四月,皆繫以月而不年,是矣。而其中有四十八月、三十八月者,何以不年?其時統無所屬,不得以正元起數,則直曰一月二月云耳。按古公緘鼎铭云惟十有四月,戍命尊云十九月,管子書云二十四月、二十八月。書法古有是例,不始龍門乎?漢興以來,同姓爲王者九國,代最先,次齊、趙、淮南,次楚、燕、梁,次荆,次淮陽,不數吳者,吳最後,以荆絕乃封也。其後分王支庶凡百餘國,彊幹弱枝之勢成,而異姓擅權竊奪亦卽由是起矣。高祖功臣,天下初定唯十八侯,至陳平,終竟列侯第錄百四十三人,觀所以得尊寵廢辱者,是亦考鏡得失之林也。孝惠、孝景歷載五十,諸呂搆禍,吳、楚連兵,欲盡令忠如長沙,著爲令甲,往往難之。建元以來,封爵凡七十二國,自周子南君、平津、牧丘而外,樂通以方術,餘皆多起於邊境征伐,所由與漢初功臣異矣。歷元光抵太初,王子侯者百六十有二,而坐酎金國除者五十有八。太史公曰: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果爲稱頌不衰者耶?將相名臣表首以大事爲主,而有相位者,位當爲立。周礼小宗伯之職,掌建邦之神位。鄭康成注曰:故書「位」作「立」。鄭司農立讀爲位,古者位、立同字,古文春秋公卽位爲公卽立,是相位卽爰立作相之說也。高后八年七月辛巳,食其爲太傅,九月丙戌,復爲丞相。以長曆推之,八年七月不得有辛巳,九月不得有丙戌。次曰將相,周勃以太尉爲相,太尉亞夫爲丞相,並書於是,故直曰將相,或又曰相當爲位。凡此隨事逐書,零落布散,不啻如斷爛朝報,非實有殫精畢慮鎔鑄經史者,惡覩其讀而能疑,疑而復補也哉!
且史記一書,非盡皆史公之本文也。史公記事訖於天漢,自是以後,卽褚少孫所補也。又案成帝時,長安人馮商待詔金馬門,受詔續太史公書十餘篇,後漢楊終受詔删太史公書爲十餘萬言。從是觀之,史記一書,其有得免割裂譌缺者亦已少矣。堯民著述等身,慨然以考訂自任,行將大抒其所蘊,備問史館,爲石室、蘭臺之望。今乃於讀十表而補之疑之,抑猶是膏之殘而馥之賸也。然而缺者補,誤者刊,疑者析,實有發前人所未發者,其取義精矣,其用心可謂勤矣,亦可以謝師退是正之請已。自是史記一書,紀年紀月不媿爲尙書、春秋嫡系。卽十表空格遼闊,微言大義,俾人人皆了然於心口間者,未必非堯民所證發之力也。余家自史記音義而外,復有是書,是殆於史記均有補天浴日之功者與?
雍正元年夏六月,當塗文靖位山序
總論
太史公自序曰:孔子作春秋,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漢興,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衛宏漢儀註:太史公,武帝置,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瓚曰:百官表無太史公。司馬貞曰:公者,遷所著書尊其父云公也。按遷序中亦自稱太史公,非但尊其父也。〉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其職,〈談卒三年,遷為太史令,五年而當太初元年,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綱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迹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覩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著十二本紀,旣科條之矣。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顔師古云:並時異世,則年曆差殊,難以明辯,故作表也。正義云:起黄帝,迄天漢四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
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諜舊聞,本于茲,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專政,春秋有所不紀。而譜諜經略,五霸更盛衰,欲覩周世相先後之意,作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春秋之後,陪臣秉政,彊國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諸夏,㓕封地,擅其號,作六國年表第三。
秦旣暴虐,楚人發難,項氏遂亂,漢乃扶義征伐,八年之間,天下三擅,事繁變衆,故詳著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漢興以來,至于太初百年,諸侯廢立分削,譜紀不明,有司靡踵,彊弱之原云以世,〈正義云:譜紀不明,故有司無所踵繼其後,彊弱之原,乃云以世相代都不能有所錄記也。按「云」字疑「亡」字之訛,見亡以論其世也。〉作漢興以來諸侯年表第五。
維高祖元功,輔臣股肱,剖符而爵,澤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殺身隕國,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景之間,維申功臣宗屬爵邑,作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北討彊胡,南誅勁越,征伐夷蠻,武功爰列,作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諸侯既彊,七國為從,子弟衆多,無爵封邑,推恩行義,其勢銷弱,歸德京師,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維見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賢者記其治,不賢者彰其事,作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按太史公自序在史記篇末,其歷序所以著本紀、世家、書、表、傳之意,是一片文字,不可割截。茲所剟取,特以其辭簡明,使讀者觀其持論大旨耳。至每表之前,各自有序,惟將相名臣闕,此固具載全表也。
司馬貞曰:應劭云:表者,錄其事而見之。按禮有表記。鄭玄云:表,明也。謂事微而不著者,須表以明之,故曰表也。
張守節曰:表分代系年封。又云:作表十,象天之剛柔十日也。
鄭樵曰:史記一書,分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曆,書以類事,傳以著人。
林駉曰:嘗觀遷史之表矣,三代世表所以觀百世之本支也。考黄帝之初,先列諸系,以祖宗為經,以子孫為緯,則五帝三王皆出于黄帝,此帝王授受之正統可見也。六國年表所以示天下之名分,故齊康公之十九年為田和遷居海上,而書曰齊太公卒,〈田和亦稱太公。〉且繋之康公二十年。康公既卒,始書田齊,此尊卑逆順之正理可見矣。十二諸侯年表以下,以地為主,故年經而國緯,所以觀天下之大勢也。功臣年表以下,以時為主,故國經而年緯,所以觀一時之得失也。秦楚月表上尊義帝,而漢居其中,明大義也。將相年表上繫大事記,明職分也。〈凡表縱者為經,衡者為緯。〉
王應麟曰:班固謂司馬遷史記十篇有録無書。顔師古以為十篇具在,或草具而未成也。漢興以來將相年表其書具在,但闕前序。〈按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則當日全書已成,或後散失,故闕十篇耳。〉
按表者,紀月編年,聚而為繪圖指掌,經緯縱横,有倫有脊。其書法謹嚴,幾于春秋,大義數千,炳若日星矣。至所不言,尤寓褒譏,未易測識。後人欲穿鑿立論,復所未安。誠會本紀、世家、列傳,窮厥事理,當自得之也。
猜你喜欢 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班固 本纪第七 前废帝·沈约 列传第五十九 宇文韦杨王·欧阳修 卷一百九十六 嘉祐七年(壬寅,1062)·李焘 读礼通考卷一百七·徐乾学 尚史卷一百六·李锴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纪昀 卷九·朱轼 卷十八·傅恒 世家卷第十八 高丽史十八·郑麟趾 第五琦传·欧阳修 樊跋·王之春 卷四 赫噜佐命·李有棠 卷一百九十五·佚名 卷五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