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卷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卷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四法品第五之五

四语恶行者。一虚诳语。二离间语。三粗恶语。四杂秽语。云何虚诳语恶行。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虚诳语者。或在质谅者前。或在大众中。或在王家。或在执理家。或在亲友家。为令证故作是问言。汝善男子应自忆念。若知便说不知勿说。若见便说不见勿说。彼得此问不知言知。或知言不知。不见言见或见言不见。彼或自为或复为他或为财利。正知而说虚诳语。不离虚诳语。此中有虚诳语者。谓不离虚诳语者不断虚诳语者。不厌虚诳语者。安住虚诳语者。成就虚诳语者。是名有虚诳语者。或在质谅者前者。谓或村落质谅者。或城邑质谅者。或邦国质谅者。如是等质谅者。若会遇若和合若现前。是名或在质谅者前。或在大众中者。谓或刹帝利众或婆罗门众。或长者众或沙门众。如是等诸大众。若会遇若和合。若现前是名或在大众中。或在王家者。谓有国王辅臣围绕。若会遇若和合若现前。是名或在王家。或在执理家者。谓执理众聚集评议。若会遇若和合若现前。是名或在执理家。或在亲友家者。谓诸亲友聚集言论。若会遇若和合若现前。是名或在亲友家。为令证故作是问言者。谓劝请彼说诚谛言。欲决是非故共审问。汝善男子应自忆念。若知便说不知勿说。若见便说不见勿说者。谓令忆念先所受境依实而说。可为明证此劝诫言。若于是事已见已闻已觉已知。便可宣说建立开示。若于是事不见不闻不觉不知。勿谬宣说建立开示。故作是言。汝善男子应自忆念。若知便说不知勿说若见便说不见勿说。彼得此问不知言知。或知言不知。不见言见。或见言不见者。此中不知言知者。谓耳识所受耳识所了说为所闻。彼实耳识未闻未了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闻。此等名为不知言知。或知言不知者。谓彼耳识已受已了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闻。此等名为或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者。谓眼识所受眼识所了说为所见。彼实眼识未受未了。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见。如是名为不见言见。或见言不见者。谓彼眼识已受已了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见。如是名为或见言不见。彼或自为或复为他或为财利。正知而说虚诳语者。此中彼或自为者。如有一类自行劫盗被执送王。王亲检问。咄哉男子。汝于他物实作贼耶。彼作是念我若实答。王定嗔忿重加刑罚。或打或缚或驱出国。或夺资财或复断命。我当自覆自等覆。自藏自等藏。自护自等护。作虚诳语可免刑罚。作是念已便白王言。我于他物曾不劫盗。愿王鉴照我实非贼。如是名为彼或自为。或复为他者。如有一类亲友作贼被执送王。王亲检问不得情实。为作证故追检。问言汝之亲友实作贼不。彼作是念。我若实答王定嗔忿。令我亲友重遭刑罚。或打或缚或驱出国。或夺资财或复断命。我为亲友应覆等覆。应藏等藏。应护等护。作虚诳语令免刑罚。作是念已便白王言。我之亲友于他财物曾不劫盗。愿王鉴照彼实非贼。如是名为或复为他。或为财利者。如有一类心怀贪欲作是思惟。我当施设虚诳妄语方便求觅。可爱色声香味触境。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财。作是念已即便追觅。由此因缘作虚诳语。如是名为或为财利。正知而说虚诳语者。谓审决已数数宣说。演畅表示虚诳语言。是名正知而说虚诳语。不离虚诳语者。谓于恶心不善心所起。恶行不善行所摄虚诳语。不离不断不厌不息。如是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名虚诳语恶行

云何离间语恶行。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离间语者。闻此语向彼说。为破此故闻彼语向此说。为破彼故诸和合者令其乖离。已乖离者令永间隔。爱乐离间说离间语。不离离间语。此中有离间语者者。谓不离离间语者。不断离间语者。不厌离间语者。安住离间语者。成就离间语者。是名有离间语者。闻此语向彼说为破此故者。谓闻此说顺破坏语。顺不坚语。顺不摄语。顺不喜语。向彼宣说令彼闻已。便于此处乖反背叛。是名闻此语向彼说为破此故。闻彼语向此说为破彼故者。谓闻彼说。顺破坏语。顺不坚语。顺不摄语。顺不喜语。向此宣说令此闻已。便于彼处乖反背叛。是名闻彼语向此说为破彼故。诸和合者令其乖离者。谓往此彼展转和合。随顺喜乐无诤者所。方便破坏令其乖离。是名诸和合者令其乖离。已乖离者令永间隔者。谓往此彼已相乖反背叛者所。作如是言善哉汝等。已能展转乖反背叛。所以者何。汝等长夜更相呰毁。言不具信戒闻舍慧故。能展转乖反背叛甚为善哉。此彼闻已转相乖反转相背叛。是名已乖离者令永间隔。爱乐离间者。谓于此彼乖反背叛。深生爱乐不厌不舍是名爱乐离间。说离间语者。谓数宣说演畅表示。离间语言是名说离间语。不离离间语者。谓于恶心不善心。所起恶行不善行所摄离间语。不离不断不厌不息。如是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名离间语恶行

云何粗恶语恶行。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粗恶语者。彼所发语能恼涩强。令他辛楚令他愤恚。众生不爱众生不乐。众生不喜众生不悦。令心扰乱能障等持。说粗恶语不离粗恶语。此中有粗恶语者者。谓不离粗恶语者。不断粗恶语者。不厌粗恶语者。安住粗恶语者。成就粗恶语者。是名有粗恶语者。彼所发语能恼者。谓所发语鄙秽粗矿。是名能恼。涩强者。谓所发语不滑不软亦不调顺。是名涩强。令他辛楚者。谓所发语令能闻者无利无乐。是名令他辛楚。令他愤恚者。谓所发语先自愤恚忿恼忧戚。亦令他生愤恚等事。是名令他愤恚。众生不爱众生不乐众生不喜众生不悦者。谓所发语令多有情不爱不乐不喜不悦。是名众生不爱乃至不悦。令心扰乱者。谓所发语令心躁动扰浊不得安定。是名令心扰乱。能障等持者。谓所发语令他闻已。其心躁动扰浊不得安定。是名能障等持。说粗恶语者。谓数宣说演畅表示粗恶语言。是名说粗恶语。不离粗恶语者。谓于恶心不善心所起。恶行不善行所摄粗恶语。不离不断不厌不息。如是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名粗恶语恶行

云何杂秽语恶行。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杂秽语者。说非时语非实语非真语。无法语无义语。不寂语不静语。无喻无释不相应不相近。杂乱无法能引无义。说杂秽语不离杂秽语。此中有杂秽语者者。谓不离杂秽语者。不断杂秽语者。不厌杂秽语者。安住杂秽语者。成就杂秽语者。是名有杂秽语者。说非时语者。谓所说语。非时不应时。非节不应节。非分不应分。是名说非时语。非实语者。谓所说语不实不称实。是名非实语。非真语者。谓所说语虚妄变异。是名非真语。无法语者。谓所说语宣说显了表示开发纯非法事。是名无法语。无义语者。谓所说语宣说显了表示开发纯无义事。是名无义语。不寂语者。谓所说语。非诸智者先思而说率尔而说。是名不寂语。不静语者。谓所说语数数宣唱告示諠杂。是名不静语。无喻者谓所说语。无譬喻无释者。谓所说语无解释。不相应者谓所说语。义不应文文不应义。是名不相应。不相近者。谓所说语。前后不相续或意趣有异。是名不相近。杂乱者。谓所说语不一不定。名为杂乱。若所说语纯一决定名无杂乱。无法者。谓所说语越素呾缆及毗柰耶阿毗达磨。是名无法。能引无义者。谓所说语能引种种不饶益事。是名能引无义语。杂秽语者。谓数宣说演畅表示杂秽语言。是名说杂秽语。不离杂秽语者。谓于恶心不善心所起。恶行不善行所摄杂秽语。不离不断不厌不息。如是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名杂秽语恶行

四语妙行者。一离虚诳语。二离离间语。三离粗恶语。四离杂秽语。云何离虚诳语妙行。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断虚诳语离虚诳语者。谛语乐实可信可保可住世间无诤说。如是语离虚诳语。此中有断虚诳语离虚诳语者者。谓断虚诳语者。离虚诳语者。厌虚诳语者。安住不虚诳语者。成就不虚诳语者。是名断虚诳语离虚诳语者。谛语者谓所说语。是实非不实。是真非不真。不虚妄不变异是名谛语。乐实者谓乐谛语。爱谛语。不厌不舍是名乐实。可信可保可住世间无诤者。谓由谛语。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若婆罗门。若余世间天人众生皆共信保安住无诤。是名可信可保可住世间无诤说。如是语者。谓数宣说演畅表示不虚诳语。离虚诳语者。谓于善心调柔心所起善行。调柔行所摄离虚诳语。不离不断不厌不息。如是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是名离虚诳语妙行

云何离离间语妙行。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断离间语离离间语者。不欲破坏不闻此语向彼说。为破坏此不闻彼语向此说。为破坏彼诸乖离者令其和合。已和合者令永坚固。爱乐和合说如是语离离间语。此中有断离间语离离间语者者。谓断离间语者。离离间语者。厌离间语者。安住不离间语者。成就不离间语者。是名有断离间语。离离间语者。不欲破坏者。谓欲和合不闻此语向彼说。为破坏此者。谓闻此说顺破坏语。顺不坚语。顺不摄语。顺不喜语。不向彼说勿彼闻已便于此处乖反背叛。是名不闻此语向彼说。为破坏此不闻彼语向此说为破坏彼者。谓闻彼说顺破坏语顺不坚语顺不摄语顺不喜语。不向此说勿此闻已便于彼处乖反背叛。是名不闻彼语向此说。为破坏彼诸乖离者。令其和合者。谓往此彼展转乖反背叛者所。种种方便令其和好。更相爱乐。是名诸乖离者令其和合。已和合者令永坚固者。谓往此彼展转和合随顺憙乐无诤者所。作如是言善哉汝等。能共和合随顺憙乐不相乖诤。所以者何。汝等长夜更相赞美。言具净信戒闻舍慧故无乖诤甚为善哉。此彼闻已转共和合随顺憙乐永无乖诤。是名已和合者令永坚固。爱乐和合者。谓于此彼和合随顺憙乐无诤。深生爱乐不厌不舍。是名爱乐和合。说如是语者。谓数宣说演畅表示不离间语。离离间语者。谓于善心调柔心所起。善行调柔行所摄。离离间语。不离不断不厌不息。如是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名离离间语妙行

云何离粗恶语妙行。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断粗恶语离粗恶语者。彼所发语。无过悦耳入心高胜美妙明了。易解乐闻可尚无依。众生所爱众生所乐。众生所憙众生所悦。令心无乱能顺等持。说如是语离粗恶语。此中有断粗恶语离粗恶语者者。谓离粗恶语者。断粗恶语者。厌粗恶语者。安住离粗恶语者。成就离粗恶语者。是名有断粗恶语离粗恶语者。彼所发语无过者。谓所发语无曲秽浊。亦不刚强是名无过。悦耳者谓所发语能令闻者利益安乐是名悦耳。入心者谓所发语令心离盖及随烦恼。安隐而住是名入心。高胜者谓宫城语如宫城中人所发语。于余城邑人所发语。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上为妙。故名高胜。离粗恶语亦复如是。于余语言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上为妙。是名高胜。美妙者谓所发语。不疎不密不隐不显是名美妙。明了者。谓所发语不急不缓是名明了。易解者谓所发语易可了知是名易解。乐闻者。谓所发语软滑调顺是名乐闻。可尚者谓所发语应可供养。是名可尚。无依者谓所发语不希名利。是名无依。众生所爱众生所乐众生所憙众生所悦者。谓所发语令多有情爱乐憙悦。是名众生所爱乃至所悦。令心无乱者。谓所发语。令心安定无躁无动亦无扰浊。是名令心无乱。能顺等持者。谓所发语令他闻已其心安定。无躁无动亦无扰浊。是名能顺等持说。如是语者。谓数宣说演畅表示不粗恶语。离粗恶语者。谓于善心调柔心所起。善行调柔行所摄。离粗恶语。不离不断不厌不息。如是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是名离粗恶语妙行

云何离杂秽语妙行。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断杂秽语离杂秽语者。彼有时语实语真语法语义语寂语静语有喻有释相应相近无杂乱有法能引义说如是语离杂秽语。此中有断杂秽语离杂秽语者者。谓离杂秽语者。断杂秽语者。厌杂秽语者。安住离杂秽语者。成就离杂秽语者。是名有断杂秽语离杂秽语者。彼有时语者。谓所说语。应时离非时。应节离非节。应分离非分。是名时语。实语者。谓所说语称实离非实。是名实语。真语者。谓所说语。不虚妄不变异是名真语。法语者。谓所说语。宣说显了表示开发。纯如法事是名法语。义语者。谓所说语。宣说显了表示开发。纯有义事是名义语。寂语者。谓所说语。是诸智者先思而说非率尔说。是名寂语。静语者谓所说语非数宣唱告示諠杂。是名静语。有喻有释者。谓所说语有譬喻有解释。是名有喻有释。相应者。谓所说语义应于文文应于义。是名相应。相近者。谓所说语前后相续意趣无异。是名相近。无杂乱者。谓所说语纯一决定名无杂乱。若所说语。不一不定名为杂乱。有法者。谓所说语。不越素呾缆及毗柰耶阿毗达磨。是名有法。能引义者。谓所说语能引种种有饶益事。是名能引义。说如是语者。谓数宣说演畅表示不杂秽语。离杂秽语者。谓于善心调柔心所起。善行调柔行所摄离杂秽语。不离不断不厌不息。如是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名离杂秽语妙行。四非圣言者。一不见言见。二不闻言闻。三不觉言觉。四不知言知。云何不见言见非圣言。答眼识所受眼识所了说为所见。有实眼识未受未了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见。如是名为不见言见非圣言。有实已见起不见想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见。如是虽名非圣言而不名不见言见。彼实已见故。云何不闻言闻非圣言。答耳识所受耳识所了说为所闻。有实耳识未受未了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闻。如是名为不闻言闻非圣言。有实已闻起不闻想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如是虽名非圣言。而不名不闻言闻。彼实已闻故。云何不觉言觉非圣言。答三识所受三识所了说为所觉。有实三识未受未了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如是名为不觉言觉非圣言。有实已觉起不觉想。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觉。如是虽名非圣言。而不名不觉言觉。彼实已觉故。云何不知言知非圣言。答意识所受意识所了说为所知。有实意识未受未了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知。如是名为不知言知非圣言。有实已知起不知想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知。如是虽名非圣言。而不名不知言知。彼实已知故

四圣言者。一不见言不见二不闻言不闻。三不觉言不觉。四不知言不知。云何不见言不见圣言。答眼识所受眼识所了说为所见。有实眼识未受未了。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未见。如是名为不见言不见圣言。有实已见起不见想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见。如是虽名圣言而不名不见言不见。彼实已见故。云何不闻言不闻圣言。答耳识所受耳识所了说为所闻。有实耳识未受未了。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闻。如是名为不闻言不闻圣言。有实已闻起不闻想。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闻。如是虽名圣言。而不名不闻言不闻。彼实已闻故。云何不觉言不觉圣言。答三识所受三识所了说为所觉。有实三识未受未了。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觉。如是名为不觉言不觉圣言。有实已觉起不觉想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觉。如是虽名圣言。而不名不觉言不觉。彼实已觉故。云何不知言不知圣言。答意识所受意识所了说为所知。有实意识未受未了。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知。如是名为不知言不知圣言。有实已知起不知想。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知。如是虽名圣言。而不名不知言不知。彼实已知故

复次四非圣言者。一见言不见。二闻言不闻。三觉言不觉。四知言不知。云何见言不见非圣言。答眼识所受眼识所了说为所见。有实眼识已受已了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见。如是名为见言不见非圣言。有实不见而起见想。彼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见。如是虽名非圣言。而不名见言不见。彼实不见故。云何闻言不闻非圣言。答耳识所受耳识所了说为所闻。有实耳识已受已了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闻。如是名为闻言不闻非圣言。有实不闻而起闻想。彼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闻。如是虽名非圣言。而不名闻言不闻。彼实不闻故。云何觉言不觉非圣言。答三识所受三识所了说为所觉。有实三识已受已了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觉。如是名为觉言不觉非圣言。有实不觉而起觉想。彼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觉。如是虽名非圣言。而不名觉言不觉。彼实不觉故。云何知言不知非圣言。答意识所受意识所了说为所知。有实意识已受已了而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知。如是名为知言不知非圣言。有实不知而起知想。彼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不知。如是虽名非圣言。而不名知言不知。彼实不知故

复次四圣言者。一见言见。二闻言闻。三觉言觉。四知言知。云何见言见圣言。答眼识所受眼识所了说为所见。有实眼识已受已了。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见如是名为见言见圣言。有实不见而起见想。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见。如是虽名圣言。而不名见言见。彼实不见故。云何闻言闻圣言。答耳识所受耳识所了说为所闻。有实耳识已受已了。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闻。如是名为闻言闻圣言。有实不闻而起闻想。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闻。如是虽名圣言。而不名闻言闻。彼实不闻故。云何觉言觉圣言。答三识所受三识所了说为所觉。有实三识已受已了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觉。如是名为觉言觉圣言。有实不觉而起觉想。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觉。如是虽名圣言。而不名觉言觉。彼实不觉故。云何知言知圣言。答意识所受意识所了说为所知。有实意识已受已了。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知。如是名为知言知圣言。有实不知而起知想。彼不隐覆此想。此忍此见此质直事。言我已知。如是虽名圣言。而不名知言知。彼实不知故

猜你喜欢
  中山之社会革命与佛陀之宇宙革命·太虚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如惺
  宗镜录卷第三十三·延寿
  卷之十·佚名
  佛说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佚名
  叹品第三十一·佚名
  古农佛学答问卷一·范古农
  灵隐寺募化重建罗汉堂启·太虚
  法句譬喻经世俗品第二十一·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八·玄奘
  第六品·佚名
  维摩经玄疏卷第二·智顗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八卷·灌顶
  远离品第十八·佚名
  卷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元诗选三集丙集目录·顾嗣立

    滕提举斌(玉霄集) 冯待制子振(海粟集) 李学士溥光(雪庵集) 周御史驰(如是翁集) 聂侍郎古柏(侍郎集) 张承旨起岩(华峰漫稿) 王少监士元(拙庵集) 王左丞懋德(仁父集) 曹侍讲元用(超然集) 刘布衣濩(声之集) 缪处士鉴(效颦集) 南

  • ●波外乐章卷四·乔曾劬

    华阳 乔曾劬 大壮内家娇雁早辞南,鱼迟到海,书短恨长谁寄。随风絮转,因雨菭生,误却年年花事。到处玉觞断酒,经时钿筝移字。任画屏、螙损香桃更瘦,重写无自。 病里。春寒妨午睡。梦醒也忘归计。沮孤帆天际。闹古社神雅,乱

  • 卷二百八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五李端关山月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度关山雁塞日初晴狐【一作孤】关雪复【一作覆雪】平危楼【一作竿】缘广漠古窦傍长

  • 列传第九 李密·欧阳修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曾祖弼,魏司徒,赐姓徒何氏,入周为太师、魏国公。祖曜,邢国公。父宽,隋上柱国、蒲山郡公。遂家长安。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以廕为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额锐

  • 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文宗二·宋濂

        ◎文宗二   天历二年春正月己未朔,立都督府,以总左、右钦察及龙翊卫。庚申,封知枢密院事火沙为昭武王。床兀儿之子答邻答里袭父封为句容郡王。高丽国遣使来朝贺。遣前翰林学士承旨不答失里北还皇兄行在

  • 附录·徐祯卿

    翦胜野闻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不着撰人名氏所记皆明太祖初年之事亦多互见他书陶珽续说郛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皆载此书题吴郡徐祯卿着然明史祯卿本传及艺文志俱不载书中所纪亦往往不经如谓徐达追元顺帝将及之而遽班

  • 第三节 “歌德”·老舍

    ①老舍自称是歌德派,歌新社会、共产党、毛主席之德。老舍对新社会的认识与早年由基督教得来的人类大同的理想是一致的,他的热情有宗教般的特点。而对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等,他并没有多深的认识。歌德的写作态度,决定

  • 八、人民生活与国家财政·陶元珍

    三国时之人民生活,可分饮食、被服、居处、婚嫁、丧葬五项述之。主要之食料为米、麦、大豆之属, 晋书文帝纪:「因命合围,分遗羸疾就谷淮北,廪军士大豆,人三升,钦闻之,果喜,帝愈羸形以示之。」案:米麦之为主要食料无待详说,观晋书

  • 二九、孔子弟子通考·钱穆

    《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弟子列传》:“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今按:《孟子》云“七十子”,《吕氏春秋 遇合篇》&ld

  • 卷二百五十二·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五十二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凶礼七防礼蕙田案周礼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其别有五而首云以防礼哀死亡葢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故先王制礼吉礼而外莫详于防凡五等之服疏

  • 卷四百三十六·佚名

    △第二分清净品第四十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是法清净最为甚深。佛言:如是毕竟净故。舍利子言:何等毕竟净故。说是法清净最为甚深。佛言:舍利子,色毕竟净故。说是法清净最为甚深。受想行识毕竟净故说是法清净最为甚深。眼处

  • 八关斋经正文·佚名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闻如是,一时婆迦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圣八关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当说。对曰:如是世尊,尔时彼比丘从佛受教。世尊告曰:於是比丘。若信族姓子族姓女。欲知圣八关斋。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欧阳竟无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一]靜慮品第十三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二]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八·佚名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大辩才天女品第十五之二  尔时。憍陈如婆罗门。说上赞叹及咒赞法。赞辩才天女已。告诸大众。仁等。若欲请辩才天女哀愍加护。于现世中得无碍辩。聪明大智巧妙言词。博综奇才论议文饰。

  •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延寿

    夫欲显正宗。先除邪执者。约外道小乘诸古师等。谬解唯识正理。凡有几种。答。不达唯识真性。邪执盖多。宗镜所明。正为于此。如唯识论云。复有迷谬唯识理者。或执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五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五卷答第五问明十住菩萨见不了了诸佛见了了 广辩八大人觉 辩十二头陀 释师子吼问戒则无因涅槃无果义 广释重因重果义 辩涅槃无因而是果义 辩佛性非果义 辩性因了因义师子吼品之第

  • 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孙不二

    1卷。金孙不二、清沈一柄(太虚)撰。撰年不详。此书先述女子练功戒律9则;次述女子起居调摄、静坐叩齿、肢体导引之法;并述断经妇女之练功方法。对练功之正常效应与注意事项,亦予介绍。现存光绪三十年(1904年)《古书隐

  •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马致远

    元杂剧剧本。简名《任风子》。马致远撰。末本。剧写终南山下甘河镇任屠,浑名任风子,有神仙之分。马丹阳拟度他成仙,先劝化镇上人都不要吃荤,屠户们因而折了本,纷纷往告任风子,并推其持刀去杀马丹阳。任屠不听妻子劝阻,夜入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