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育王经 第一卷

阿育王经 第一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

生因缘第一

佛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精舍。于彼早起着衣持钵。与比丘众围绕入王舍城乞食。是时空中而说颂曰

佛身如金山  行步如象王

面貌甚端严  犹若于满月

与比丘围绕  俱行入于城

尔时世尊将欲入城足履门阃。有种种不思议事。盲者得视。聋者能听。哑者能语。跛者能行。牢狱系闭皆得解脱。有怨憎者悉生慈悲。犊子系缚自然解脱其往母所。一切诸兽象马牛等心大欢喜悉皆鸣吼。一切飞鸟鹦鹉舍利俱翅罗孔雀等鸟鸣声相和。诸庄严具镮钏钗珰种种宝物在箧笥中自然出声。甚可爱乐。一切伎乐自然俱作。是时此地自然清净。无诸秽恶沙砾瓦石荆棘毒草。六种震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中央踊四边没。四边踊中央没。周回旋转现此种种奇特。之事尔时空中复说偈言

一切大地  四海为衣  国城诸山

以为庄严  世尊蹈地  六种震动

如海中舶  为风所吹

时佛入城。以神力故令一切人悉生喜踊。如大海水为风所吹。一切人民而说偈言

世间可爱乐  无过佛入国

大地六种动  沙砾无遗余

诸根不具足  悉皆得具足

一切众乐器  自然出妙声

佛光照诸国  如千日照世

以香水洒地  及栴檀末香

是时此国城  庄严中第一

尔时世尊行至大路。于大路中有二小儿。一是何伽罗久履笥(翻最胜姓)儿。一是久履笴(翻胜姓)儿。此二小儿在沙中戏。第一小儿名阇耶(翻胜)。第二小儿名毗阇耶(翻不胜)。此二小儿见世尊身三十二相。第一小儿以沙为糗捧内佛钵。第二小儿合掌随喜。即说偈言

自然大慈悲  圆光庄严身

已远离生死  我今一心念

以心念佛故  捧沙以供养

是时阇耶供养已而发愿言。以此善根当令我为一伞地王于佛法中广作供养。佛知其心见其正愿。未来之世有胜妙果。由佛如来为福田故。以慈悲心而受此沙。即便含笑身出诸光。青黄赤白。或从顶出。或膝下出。膝下出光照八地狱。寒者得暖热者清凉。光照其身苦恼皆除。彼诸众生心生疑惑。我已脱苦。为即住此。为余处生。尔时世尊为起善念复作化人。令至其处。彼众生见而生心言。我等今者非异处生。但以此人力故令我脱苦。复于化人更生心念。地狱报业悉皆消灭。从彼命终生人天中有见谛处。从顶出光照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于光明中说苦无常空无我法。复说偈言

当精进出家  相应于佛法

灭除生死军  如象破宅舍

若人于佛法  勤行不放逸

舍一切生死  得一切苦灭

佛之光明能照三千大千世界。照已还入佛身。若佛欲记过去业报光从背入。若佛欲记未来业报光从前入。若佛欲记地狱生者光从足入。若佛欲记畜生生者光从踝入。若佛欲记饿鬼生者光从脚趾入。若佛欲记人生者光从膝入。若佛欲记铁轮王生光从左掌入。若佛欲记金轮王生光从右掌入。若佛欲记天生光从脐入。若佛欲记声闻菩提光从口入。若佛欲记缘觉菩提光从白毫相处入。若佛欲记菩萨菩提光从肉髻入。光从三千世界还者。先绕佛三匝然后各随所入。今佛含笑身出光明。绕佛三匝从左掌入不无因缘。是时阿难见已合掌。而说偈言

佛除掉慢等  灭怨成胜因

不无因而笑  齿白如珂雪

以智慧能知  他所乐闻事

以最胜光明  能令彼疑灭

佛声如雷震  眼犹如牛王

人天胜福田  当记施沙报

佛言。阿难。我于今者不无因笑。有因缘故如来应正遍知现此含笑。阿难汝见小儿以手捧沙置钵中不。阿难白佛。唯然已见。世尊又言。此儿者我入涅槃百年后。当生波吒利弗多城王名阿育。为四分转轮王信乐正法。当广供养舍利起八万四千塔饶益多人。于是如来复说偈言

我入涅槃后  当生孔雀姓

名阿育人王  乐法广名闻

以我舍利塔  庄严阎浮提

是其功德报  施沙奉于佛

佛时取沙授与阿难而语之言。汝取牛粪用和此沙涂佛经行地。阿难受教即用涂地。乃至波吒利弗多城。有王名旃那罗笈多(翻月护)。时王有子名频头娑罗(翻适实)。频头娑罗长子名修私摩(翻善结)

是时有詹波城婆罗门生一女。色貌端正国中第一。相师记曰。是女夫当作王女应生二子。第一子作四分转轮王。第二子出家得道。婆罗门闻是语已生大欢喜。欲乐富贵将其女往波吒利弗多国。以一切庄严之具庄严其身。而白频头娑罗王言。我女端正国中第一。与王作妇。王即纳之以置宫内。一切内人皆作是念。此女端正彼国最胜。若王见者必当乐着不爱我等。诸内人等思惟是已。即便令其作剃毛师为王剃毛。又于一时王令剃毛。当剃毛时王便得眠。王眠既觉心生欢喜。即语其言。汝有所须随意所说。即白王言。我愿与王共相娱乐。时王语言。汝是剃毛师我是国王。云何同汝。复白王言。我是婆罗门女非剃毛师。彼婆罗门本欲以我为王夫人。王又问言。谁令汝作剃毛师耶。答言。内人。王又语言。汝今勿复更为此事。即便取之以为夫人。少时有娠十月生子。时王念言。我今无忧。即名此儿为阿输柯(即是阿育翻为无忧)。乃至生第二儿。除心忧故即名此儿为毗多输柯(翻为除忧)。其体粗涩父不爱念。时频头娑罗王欲相诸子谁堪绍继即命外道相师。名宾伽罗跋娑(翻苍犊)语言。和上我欲相诸王子。若我灭后谁堪为王。宾伽罗跋娑答言。大王欲相王子当入金殿。乃至频头娑罗王将至金殿。时阿育母语阿育言。大王今日欲相诸子汝可往彼。阿育答言。王不喜我。云何得往。其母语言。汝今但去。阿育答言今当如命。愿母遣人将食至彼。乃至阿育从波吒利弗多城出。时有大臣。名曰成护。遇见阿育问言。今者欲何处去。阿育答言。今日大王于金殿上欲相诸子。我今往彼。成护即以最胜旧象与阿育乘。阿育乘象至金殿所。至已于诸王中而便坐地。诸王皆有种种饮食金银为器。时阿育母即便遣人办饭与酪。盛以瓦器送与阿育。是时频头娑罗王语相师言。汝当次第相诸王子。于我灭后谁堪为王。相师思惟。若言阿育堪为王者。王不重之必当杀我。思惟是已便白王言我今以因缘相不出其名。王答言好。相师即言。若王子中有好乘者便堪为王。大王复言。汝可更相。相师复言。若胜坐处是堪为王。大王复言。汝可更相。相师复言。有好饮食及以好器则堪为王。时诸王子闻其此言各各思惟。若有好乘坐处饮食器者我当作王。阿育思惟。今此相师不出其名以相故说。若好乘等堪为王者我乘最胜。又坐大地饭酪第一。我器地造以水为饮。如我所见我当作王。是时相师问讯其母。其母问言。大王灭后谁当作王。答言阿育。复语相师。王或更问堪作王者。汝可远去不须住此。若阿育得王汝当更来。是时相师远至余国。时频头娑罗王所领国名德叉尸罗。欲为反逆不从王化。频头娑罗王语阿育言。汝可集四种兵往至彼国。器仗资物悉不与之。乃至阿育领四兵众从波吒利弗多国出。众人白阿育言。我等今者无有器仗及以资物。云何当能征罚彼国。阿育答言。若有功德应为王者器仗资物自然而出。作此语已。应时地开。器仗资物一时而出。是时阿育领四种兵罚德叉尸罗。时德叉尸罗人民闻阿育来。出半由旬庄严道路。香水洒地奉迎阿育而说言。我等迎王不为斗诤。亦不与彼大王相嫌。但王所遣大臣在我国者为治无道。愿欲废之。是时人民以诸供具供养阿育。迎至国中。如是乃至广说。时阿育王遣使往佉师国。佉师国中有二健儿。白其王言。我等二人力能平山。彼阿育来不足臣事。是时诸天而发声言阿育当为四分转轮王领阎浮提。不可逆也。时频头娑罗王长子修私摩。从苑中还入波吒利弗多城。是时频头娑罗王第一大臣顶上无发。从城内出中路相逢。修私摩戏手拍其头。是时大臣思惟说言。其今以手拍我。若作王时汝以刀害我。宜作方便令其后时不得为王。是时大臣令五百臣离修私摩。又言阿育当为四分转轮王我等应当悉共事之。乃至令德叉尸罗人民反此大王不复臣属。频头娑罗王遣修私摩往征罚之。时修私摩虽复到彼而不能罚。是时阿育自还本国频头娑罗王身遇重病命将欲绝。敕语使人可遣阿育更往德叉尸罗国速令修私摩还。我今欲以国事付之。尔时诸臣以黄姜汁涂阿育身示作病相。复煮落叉(不解翻)汁以钵盛之置在一处唱阿育病。是时频头娑罗王未终之顷。诸大臣等庄严阿育至大王所。白大王言。此是王子大王应当授之王位。若修私摩还我复当以王位与之。是时大王闻是语已心大嗔忿。时阿育言。若我如法得为王者。天当即时与我天冠。作是言已诸天即以天冠着其头上。大王见已倍生嗔恚。遂有热血从其口出即便命终。阿育于是即登王位。登王位已即拜成护为第一臣。是时修私摩闻大王终阿育就位生大嗔恚。即与兵众欲罚阿育。时阿育王于其城中出多兵众守城四门。令二勇猛大力之将领诸兵众守南西二门。复令大臣成护领诸兵众守。城北门时阿育王自领兵众守城东门。大臣成护以诸方便于城东门作诸机关。刻木以为阿育王身及诸军众。掘地作坑与无烟火以物覆之。复以燥土用置其上。时修私摩领诸兵众欲攻北门。成护语言汝莫攻我当攻东门。汝若得杀阿育王者我自降伏。时修私摩便从其语。即回军众往攻东门。见机关人悉皆不动。于是直前即堕火坑自烧而死。修私摩死。已彼有军主。名跋陀罗(翻贤)由他(翻伏)大力勇猛领诸军众其数过千。于佛法中出家修道即得阿罗汉果。时阿育王领理国事有五百大臣于阿育王起轻慢心。阿育王语诸大臣。汝可折取花果树以护棘刺树。诸臣答言大王不尔。当折取棘刺树以护花果树。阿育王复言不如是。当折取花树护棘刺树。如是至三时诸大臣不受其教。阿育王嗔即自拔刀斩五百臣首。乃至阿育王复于一时将五百婇女入于后园。园中有树名阿输柯树生花叶阿输柯王见而说言。此树与我同名是故欢喜。时阿育王身体粗涩诸女人等不欲近之。王园中眠诸女人等为欲令王不欢喜故。折树花叶乃至令尽。阿育王觉见无花叶而问诸女。树花脱尽谁之所作。诸女答言我等所为。阿育王嗔即以竹箔里诸女人以火烧之。以其恶故时人谓为旃陀阿输柯王(翻可畏)。大臣成护白旃陀阿输柯王。如是所作若打若杀当付余人不应自作。王即募觅能行杀者。是时山中有村村中有人善。织衣业而生一子。其父字之名耆利柯(翻山)。其人可畏能行不仁恒骂父母家中男女悉皆打拍乃至一切众生无不杀害。常以网捕为业以其杀害多故。人复谓之旃陀耆利柯(翻可畏山)。王觅恶人而值遇之。使者语言王今欲以杀害治人。汝能为不。其人答言阎浮提中悉令杀尽我亦能为。使者以其所说还白大王。王即语言将此人来。使者受教往彼语之王令汝来。其答使言且待少时须见父母即白父母。阿育大王欲以一切杀害治人令我为之我今欲去。父母不许其人嗔故便害父母还使人处。使人语言汝来何迟。其人答言父母不听我来。我已害之后至王处。白大王言欲治人者当作牢狱。庄严狱门极令华丽。令见之者无不爱乐。复白王言请王严教有入狱者悉不得出。王言甚善。是时旃陀耆利柯往至鸡寺。寺中有一比丘诵修多罗。修多罗中说地狱事。谓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等种种苦事。若有人生地狱者随罪治之。乃至广说如五天使修多罗中说地狱事。是时旃陀耆利柯闻此语已。一切随之造地狱具。时舍卫国有一商主共妇入海。至海生儿仍名儿为海。乃至十二年海中往反。遇五百贼害此商主夺其财物唯儿得免。后于佛法出家。次第游行至波吒利弗多国。至已早起着衣持钵入国乞食。以不悉故见地狱门种种庄严。便入其中为欲乞食。入已见诸苦具即便欲出。旃陀耆利柯见而执之语言。汝今受死不得出也。是时比丘心怀怖惧啼泣流泪。旃陀耆利柯语言。汝今何事啼泣犹如小儿。比丘答言我不为惜此身但为值遇解脱难故。出家难得我今已得。释迦难值我已得值。法中真法我犹未得是故忧恼。旃陀耆利柯语比丘言。我已受大王命有入此狱者悉不得出。是时比丘啼泣而言汝当申我一月。答言一月不可听至七日。比丘思惟死近勤修精进至满七日。时有王子共内人语阿育王见而生嗔忿。即令将此二人付狱治罪。旃陀耆利柯即以二人置铁臼中以杵捣之。比丘见已深生怖畏。即说偈言

大师佛慈悲  第一仙正说

此色如泡聚  不实不常住

此身色端严  灭为何所趣

是故应舍离  痴人所乐法

此缘我当知  解脱在此狱

依此当得渡  三有之海岸

尔时比丘于一夜中。精进思惟断除烦恼。即得阿罗汉果。旃陀耆利柯语比丘言。是夜已过明相已现。受苦时至汝应知之。比丘答言我今不知汝之所说。是夜已过明相已现。唯能自知无明夜过智慧日现。我以智慧日光见一切世间皆无有实。是故我今欲以佛法摄诸世间。语旃陀耆利柯言我今此身随汝意作。是时狱主无慈悲心不见世间。即大嗔忿以此比丘置铁镬中。盛以浓血屎溺杂秽。多与薪火煮此比丘。乃至薪尽身不烂坏。是时狱主见其不异即生嗔忿打骂狱卒。汝今何故不多与火。狱主即便自与薪火而火不燃。既见不燃便看镬中见此比丘坐莲华上结加趺坐。见是事已即往白王。时王闻已与一切人民共往看之。是时比丘即以神力于一念顷从铁镬出身升虚空。譬如鹅王飞腾空中现十八变。时阿育王见此比丘犹如破山临于空中。心生欢喜而说偈言

汝身同人身  神力过人力

我不知此事  汝今为是谁

是故当正说  应令我知之

若我知此事  当为汝弟子

尔时比丘心自思惟。此王今能堪受佛语。当广作塔供养舍利。为一切人受法饶益。作是思惟已欲显其功德。而说偈言

佛灭一切漏  无比大慈悲

最胜论议师  我是彼弟子

无尽正法力  不着一切有

佛人中牛王  自调复调他

令我今得脱  三有之牢狱

复次大王如佛所记。我入涅槃百年后。于波吒利弗多城当有王。名阿输柯作四分转轮王。于我舍利广作供养。起八万四千塔。复次大王王所起狱与地狱等。于此狱中杀害无数。王当除之于一切众生施与无畏。大王今应满世尊意。即说偈言

是故大人王  于一切众生

当起慈悲心  施与无怖畏

当满世尊意  广起舍利塔

尔时阿育王生念佛心。合掌忏悔而说偈言

我归依佛法  及世尊弟子

汝今十力子  当起忍辱心

我所作众恶  悉忏悔于汝

今当修精进  深生恭敬心

我庄严此地  以种种佛塔

其白如珂雪  如佛之所说

比丘答言善哉。即以神力还其所住。时阿育王欲从狱出。旃陀耆利柯合掌说言。大王。当知我已受命入此狱者皆不得出。时王语言汝今欲杀我耶。答言如是。王言我等谁最前入。旃陀耆利柯答言我最前入。时王语诸狱卒捉旃陀耆利柯置落可屋(不解翻)以火焚之又复令人破坏此狱。于一切众生施与无畏。时王生心欲广造佛塔。庄严四兵往阿阇世王所起塔处名头楼那(翻瓶)至已令人坏塔取佛舍利。如是次第乃至七塔皆取舍利。复往一村名曰罗摩(翻戏)于此村中复有一塔最初起者。复欲破之以取舍利。时有龙王即将阿育入于龙宫。而白王言此塔是我供养王当留之。王即听许是龙王复将阿育至罗摩村。时王思惟此塔第一。是故龙王倍加守护。我于是塔不得舍利。思惟既竟还其本国。时阿育王作八万四千宝函分布舍利遍此函中。复作八万四千瓶及诸幡盖。付与夜叉令于一切大地乃至大海处处起塔。又言国有三种小中大。若国出千万两金者是处应起一王塔。是时德叉尸罗国。出三十六千万两金。彼国人民白阿育王言。王当与我三十六函。王闻是语即便思惟我欲处处广造佛塔。云何此国顿得多耶。时王以善方便语彼人民。今当除汝三十五千万两金。又言若国有多塔。若国有少塔从今已去悉听不复输金与我。乃至阿育王往耶舍大德阿罗汉处说言。我欲于一日一念中起八万四千塔一时俱成。而说偈言

于先七塔中  取世尊舍利

我孔雀姓王  一日中造作

八万四千塔  光明如白云

乃至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已守护佛法时诸人民谓为阿育法王。一切世人而说偈言

大圣孔雀王  知法大饶益

以塔印世间  舍恶名于地

得善名法王  依法得安乐

右梁天监十一年六月二十日扶南沙门僧伽婆罗于阳都寿光殿译见宝唱录

猜你喜欢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六·法藏
  新编林间后录 全文·惠洪
  明觉禅师祖英集卷第五·重显
  卷第四·佚名
  致班禅熊希龄函·太虚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佚名
  浮石禪師語錄卷九·通贤
  贤首五教仪卷第二·续法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十二·念常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四·佚名
  宗镜录卷第五十四·延寿
  卷第十三·昙噩
  金刚萨埵说频那夜迦天成就仪轨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四十二·佚名
  卷第二十七·白岩净符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氏孤儿大报雠·臧懋循

    赵氏孤儿大报雠杂剧(元)纪君祥撰●赵氏孤儿大报雠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第五折 〔音释〕题目 公孙杵臼耻勘问 正名 赵氏孤儿大报雠楔子〔凈扮屠

  • 卷二·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二明 梅鼎祚 编郊庙歌辞【郊祀晋 宋 齐】晋郊祀歌【晋书乐志曰汉自东京大乱絶无金石之乐乐章亡缺不可复知及魏武平荆州获汉雅乐郎河南杜夔能识旧法以为军谋祭酒使创定雅乐时又冇散骑侍郎邓静

  • 卷三百三十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三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东斋小集陈鉴之字刚父初名璟三山人嘉定时游京师与倪守斋善守斋官新安鉴之偕焉集中喜雨歌玉湖书院诸诗俱为守斋而作也有东斋小集一卷送郑严州四首【

  • 卷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寇莱公集早秋二絶年光苒苒暗推移坐惜流年感旧期独听早蝉秋色里潘安初见二毛时一聴早蝉响坐悲芳嵗阑新秋空索寞前事但心酸秋日武闗道中行尘漠漠起西风来往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一·柯劭忞

      术赤台 怯台 哈答畏答儿 博罗 欢伯都   术赤台,兀鲁特氏。其先纳臣拔都,太祖八世祖蔑年土敦第七子也,生二子:长曰兀鲁特、次日忙兀特,子孙遂以名为氏。术赤台刀兀鲁特之六世孙。兀鲁特与忙兀特、札剌儿、宏吉剌、亦

  • 卷之一百九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八·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八乾隆二十年春二月丙寅命定北将军班第等严审防赞大臣努三乌尔登等推诿隐匿之罪先是有防以努三乌尔登领兵收服扎哈沁后未即擒拏逃犯巴朗诸事退诿交班第阿睦尔撒纳审讯并命策楞兆惠查

  • 赵挺之传·脱脱

    赵挺之字正夫,密州诸城人。考中进士前几名。熙宁年间建立学校,被选任为登、棣二州教授,德州通判。哲宗即皇位,赏赐士卒们缗钱,郡守贪污不及时付给士卒,士卒们愤怒地叫喊着,拿着白梃冲进府衙。郡守躲避,官吏们都逃走。挺之坐在

  • 耶律阿息保传·脱脱

    耶律阿息保,字特里典,五院部人。祖父胡劣,在太祖时迁居西北部,世代担任招讨司吏。阿息保为人慷慨,志向远大,十六岁时,因办事才能补为内史。天庆初,转任枢密院侍御。金人起兵,在边境上筑城,皇上派遣阿息保责问,金人说:“如能归还阿

  • 第三十三章 两路北伐会师陇海路·李宗仁

    一南京国民政府既已正式成立,并选胡汉民为主席,此外军事委员会和总政治部也次第成立(总政治部主任为吴敬恒,副主任为陈铭枢),乃公开否认武汉中央的合法地位。武汉方面也于同时以国民政府主席汪兆铭的名义,下令撤去国

  • 附录上·赵汸

    思古吟十章【并序】泽于易春秋二书自束发即有志然求之三十余年甫得绪端葢思虑之至通乎鬼神心诚求之而不狃于曲说小见是以天亦悯其劳启其愚而卒相其成也暇日援笔作思古吟十章叙其始者之艰难中焉有得于髣髴而未备最后则

  • 序言一:怀李叔同先生·李叔同

    丰子恺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

  • 卷第一百四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六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根蕴第六中根纳息第一之五此二十二根。几因相应。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说因缘法非实有者意。显因缘法决定实有。亦为遮止愚于相应执

  • 台湾府舆图纂要·佚名

    地理图说。清佚名撰。一卷。约三万五千字。缺图和表。首为图说,阐绘图原则和具体画法。其内容含疆域、坊里、山水、城池、衙署、铺舍、营制、屯番、道里八目,各目先府、后厅县依次记叙。其中疆域目谓“东不尽山、西不

  • 发微论·蔡元定

    古代堪舆术书。宋蔡元定撰。一卷。《四库全书总目》:“是编即其相地之书。大旨主于地道一刚一柔,以明动静,观聚散,审向背,观雌雄,辨强弱,分顺逆,识生死,察微著,究分合,别浮沉,定浅深,正饶减,详趋避,知裁成,凡十有四例

  • 刘玄德独赴襄阳会·高文秀

    又名《刘先主襄阳会》。简名《襄阳会》。杂剧剧本。元高文秀作。四折二楔子,末本。本事出《三国志平话》“古城聚义”、“先主跳檀溪”两节。剧写刘备兵败徐州,无立身之地,特去荆州向刘表借地屯军。表次子刘琮恐备据荆州

  • 江苏省通志稿邦交志·缪荃孙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邦交志。以时代年份为次。苏省自春秋勾吴之与晋,齐诸国,即有邦交。孙吴之与魏、晋,南朝之与元魏、北齐,厨,隋,杨吴,南唐之与后唐,汉、周,契丹,正史皆有可考。明洪武都此,迄于北

  • 古经解钩沉·余萧客

    经学注疏汇集。三十卷。清余萧客撰。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余萧客,字仲林,号古农。生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卒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78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十五岁时即通九经,酷爱古籍,曾被直隶总督方观承聘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