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三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三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二

如是已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复何所修。颂曰。

依已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

自性闻等慧  余相杂所缘

说次第随生  治倒故唯四

论曰。依已修成满胜奢摩他。为毗钵舍那修四念住。如何修习四念住耶。谓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为自相。一切有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为共相。身自性者。大种造色。受心自性如自名显。法自性者。除三余法。传说。在定以极微刹那。各别观身名身念住满。余三满相如应当知。何等名为四念住体。此四念住体各有三。自性相杂所缘别故。自性念住以慧为体。此慧有三种。谓闻等所成。即此亦名三种念住。相杂念住以慧所余俱有为体。所缘念住以慧所缘诸法为体。宁知自性是慧非余。经说。于身住循身观名身念住。余三亦然。诸循观名唯目慧体。非慧无有循观用故。何缘于慧立念住名。毗婆沙师说。此品念增故。是念力持慧得转义。如斧破木由楔力持。理实应言慧令念住。是故于慧立念住名。随慧所观能明记故。由此无灭作如是言。若有能于身住循身观。缘身念得住乃至广说。世尊亦说。若有于身住循身观者念便住不谬。然有经言。此四念住由何故集。由何故灭。食触名色作意集故。如次令身受心法集。食触名色作意灭故。如次令身受心法灭。应知彼说所缘念住以念于彼得安住故。又念住别名随所缘缘自他俱相续异故。一一念住各有三种。此四念住说次随生。生复何缘次第如是。随境粗者应先观故。或诸欲贪于身处转。故四念住观身在初。然贪于身由欣乐受。欣乐于受由心不调。心之不调由惑未断。故观受等如是次第。此四念住如次治彼净乐常我四种颠倒。故唯有四不增不减。四中三种唯不杂缘。第四所缘通杂不杂。若唯观法名不杂缘。若于身等二三或四。总而观察名为杂缘。如是熟修杂缘身等法念住已。复何所修。颂曰。

彼居法念住  总观四所缘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论曰。彼观行者。居缘总杂法念住中。总观所缘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谓非常苦空非我。修此观已生何善根。颂曰。

从此生暖法  具观四圣谛

修十六行相  次生顶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后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顶

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刹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论曰。修习总缘共相法念住。渐次成熟乃至上上品。从此念住后。有顺决择分初善根生。名为暖法。此法如暖立暖法名。是能烧惑薪圣道火前相。如火前相故名为暖。此暖善根分位长故。能具观察四圣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观苦圣谛修四行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观集圣谛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观灭圣谛修四行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观道圣谛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相差别如后当辩。此暖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顶法。此转胜故更立异名。动善根中此法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故。说名为顶。此亦如暖具观四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如是暖顶二种善根。初安足时唯法念住。以何义故名初安足。谓随何善根以十六行相最初游践四圣谛迹。后增进时具四念住。诸先所得后不现前。于彼不生钦重心故。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忍法。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又此位忍无退堕故名为忍法。此忍善根安足增进皆法念住。与前有别。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与顶法同。谓具观察四圣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异。唯观欲苦与世第一相邻接故。由此义准。暖等善根皆能具缘三界苦等义已成立。无简别故。谓瑜伽师于色无色对治道等一一圣谛行相所缘渐减渐略。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圣谛境。齐此以前名中忍位。从此位无间起胜善根一行一刹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续故。上品忍无间生世第一法。如上品忍缘欲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漏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圣道生。故名最胜。如是暖等四种善根。念住性故。皆慧为体。若并助伴皆五蕴性。然除彼得勿诸圣者暖等善根重现前故。此中暖法初安足时。缘三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一。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由此种性先未曾得。要同分者方能修故。后增进时缘三谛。随一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由此种性先已曾得。不同分者亦能修故。顶初安足缘四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后增进时缘三谛随一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忍初安足及后增进。缘四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然于增进略所缘时。随略彼所缘不修彼行相。世第一法缘欲苦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无异分故。似见道故。已辩所生善根相体。今次应辩此差别义。颂曰。

此顺决择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尔

圣由失地舍  异生由命终

初二亦退舍  依本必见谛

舍已得非先  二舍性非得

论曰。此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殊胜善根名顺决择分。依何义建立顺决择分名。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及能分别四谛相故。分谓分段。此言意显所顺唯是见道一分。决择之分故得决择分名。此四为缘引决择分。顺益彼故得顺彼名故。此名为顺决择分。如是四种皆修所成。非闻思所成。唯等引地故。四中前二是下品摄。以俱可动犹可退故。忍中品摄。胜前二故。有世第一为其上故。世第一法独是上品。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欲界中无。阙等引故。余上地亦无。见道眷属故。又无色界心不缘欲界故。欲界先应遍知断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蕴异熟为圆满因。不能牵引。憎背有故。或声为显二有异说。谓暖顶二。尊者妙音说。依前六及欲七地。此四善根依欲身起。人天九处除北俱卢。前三善根三洲初起。后生天处亦续现前。第四善根天处亦起。此无初后一刹那故。此四善根唯依男女。前三男女俱通得二。第四女身亦得二种。依男唯得男身善根。已得女身非择灭故。圣依此地得此善根。失此地时善根方舍。失地言显迁生上地。异生于地若失不失。但失众同分。必舍此善根。初二善根亦由退舍。由死退舍唯异生非圣。由失地舍唯圣非异生。忍及世第一异生亦无退。依根本地起暖等善根。彼于此生必定得见谛。厌生死心极猛利故。若先舍已后重得时。所得必非先之所舍。如舍已重得别解脱律仪。以未曾熟修大功用成故。若先已得暖等善根经生故舍。遇了分位善说法师便生顶等。若不遇者还从本修。失退二舍非得为性。退必起过。失不必然。得此善根有何胜利。颂曰。

暖必至涅槃  顶终不断善

忍不堕恶趣  第一入离生

论曰。四善根中若得暖法。虽有退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而无久流转必至涅槃故。若尔何殊顺解脱分。若无障碍去见谛近。此与见道行相同故。若得顶法虽有退等而增毕竟不断善根。若得忍时虽命终舍住异生位而增无退不造无间。不堕恶趣。然颂但说不堕恶趣言。义准已知不造无间业。造无间业者必堕恶趣故。忍位无退如前已辩。此位不堕诸恶趣者。已远趣彼业烦恼故。若至忍位于少趣生处身有惑中得不生法故。趣谓诸恶趣。生谓卵湿生。处谓无想北俱卢大梵处。身谓扇搋半择迦二形身。有谓第八等有。惑谓见所断惑。此于下上位随所应而得。谓于下忍得恶趣不生。所余不生至上忍方得。得世第一法。虽住异生位而能趣入正性离生。颂虽不言离命终舍。既无间入正性离生。义准已成。无命终舍。何缘唯此能入离生。已得异生非择灭故。能如无间道舍异生性故。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声闻等种性别故。随何种性善根已生。彼可移转向余乘不。颂曰。

转声闻种性  二成佛三余

麟角佛无转  一坐成觉故

论曰。声闻种性暖顶已生。容可转成无上正觉。彼若得忍无成佛理。谓于恶趣已超越故。菩提萨埵利物为怀。为化有情必往恶趣。彼忍种性不可回转。是故定无得成佛义。声闻种性暖顶忍三。皆有可转成独觉义。在佛乘外故说为余。麟角佛言显麟角喻及无上觉暖等善根。并无移转向余乘义。皆以第四静虑为依。一坐便成自乘觉故。第四静虑是不倾动。最极明利三摩地故。堪为麟角喻无上觉所依。此中觉言显尽无生智。后当辩。此是菩提性故。言一坐者。从暖善根乃至菩提不起于座。有余师说。从不净观不起于座乃至菩提。有余独觉异麟角喻。起彼种性初二善根。转向余乘。理无遮碍。颇有此生创修此行即此生引起顺决择分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顺解脱分  速三生解脱

闻思成三业  殖在人三洲

论曰。顺决择分今生起者。必前生起顺解脱分。诸有创殖顺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譬如下种苗成结实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熟解脱三位亦尔。传说。如是顺解脱分。唯闻思所成。通三业为体。虽就最胜唯是意业。而此思愿摄起身语亦得名为顺解脱分。有施一食持一戒等深乐解脱。愿力所持便名种殖顺解脱分。殖顺解脱分唯人三洲。余厌离般若如应无故。遇佛出世殖此善根。有余师言。亦遇独觉。已因便说顺解脱分。入观次第是正所论。于中已明诸加行道世第一法为其后边。应说从斯复生何道。颂曰。

世第一无间  即缘欲界苦

生无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缘余界苦  生类忍类智

缘集灭道谛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圣谛现观

此总有三种  谓见缘事别

论曰。从世第一善根无间。即缘欲界苦圣谛境有无漏摄法智忍生。此忍名为苦法智忍。为显此忍是无漏故。举后等流以为标别。此能生法智。是法智因得法智忍名。如花果树。即此名入正性离生。亦复名入正性决定。由此是初入正性离生亦是初入正性决定故。经说。正性所谓涅槃。或正性言因诸圣道。生谓烦恼。或根未熟。圣道能越故名离生。能决趣涅槃。或决了谛相故。诸圣道得决定名。至此位中说名为入。此忍生已得圣者名。此在未来舍异生性。谓许此忍未来生时有此用非余。如灯及生相。有余师说。世第一法舍异生性。此义不然。彼此同名世间法故。性相违故。亦无有失。如上怨肩能害怨命。有余师说。此二共舍。如无间道解脱道故。此忍无间即缘欲苦有法智生。名苦法智。应知此智亦无漏摄。前无漏言遍流后故。如缘欲界苦圣谛境有苦法忍苦法智生。如是复于法智无间总缘余界苦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苦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苦类智。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得类名。以后随前而证境故。如缘苦谛欲界及余生法类忍法类智四。缘余三谛各四亦然。谓复于前苦类智后。次缘欲界集圣谛境有法智忍生。名集法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欲集有法智生。名集法智。次缘余界集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集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集类智。次缘欲界灭圣谛境有法智忍生。名灭法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欲灭有法智生。名灭法智。次缘余界灭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灭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灭类智。次缘欲界道圣谛境有法智忍生。名道法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欲道有法智生。名道法智。次缘余界道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道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道类智。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此中余部有作是言。于诸谛中唯顿现观。然彼意趣应更推寻。彼现观言无差别故。详诸现观总有三种。谓见缘事有差别故。唯无漏慧于诸谛境现见分明名见现观。此无漏慧并余相应同一所缘名缘现观。此诸能缘并余俱有戒生相等不相应法同一事业名事现观。见苦谛时于苦圣谛具三现观。于余三谛唯事现观。谓断证修。若诸谛中约见现观说顿现观理必不然。以诸谛中行相别故。若言以一无我行相总见诸谛则不应用苦等行相见苦谛等。如是便与契经相违。如契经言。诸圣弟子以苦行相思惟于苦。以集行相思惟于集。以灭行相思惟于灭。以道行相思惟于道。无漏作意相应择法。若言此经说修道位此亦不然。如见修故。若彼复谓见一谛时于余谛中得自在故说顿现观理亦无失。然于如是现观中间有起不起。别应思择。若彼复谓于见苦时。即能断集证灭修道说顿现观理亦无失。由先已说见苦谛时于余三谛中有事现观故。依见现观。于契经中见有诚文。说渐现观。如契经说。佛告长者。于四圣谛非顿现观必渐现观。乃至广说。如是等有三经。一一经有别喻。若谓有经作如是说。但于苦谛无惑无疑。于佛亦无故顿现观。此亦非证。依定不行。或必当断。密意说故。已辩现观具十六心。此十六心为依何地。颂曰。

皆与世第一  同依于一地

论曰。随世第一所依诸地应知即此十六心依。彼依六地。如先已说。何缘必有如是忍智前后次第间杂而起。颂曰。

忍智如次第  无间解脱道

论曰。十六心中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离系得俱时起故。具二次第理定应然。犹如世间驱贼闭户。若谓第二唯无间道与离系得俱时而生。则此位中于彼彼境应定不起已断疑智。若谓见位唯忍断惑则与本论说九结聚相违。此难不然。诸忍皆是智眷属故。如王眷属所作事业名王所作。此十六心皆见谛理。一切可说见道摄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

论曰。苦法智忍为初。道类智忍为后。其中总有十五刹那。皆见道所摄。见未见谛故。至第十六道类智时。无一谛理未见今见。如习曾见。故修道摄。岂不尔时观道类忍见道谛理未见今见。此中约谛不约刹那。非一刹那未见今见可名今见未见谛理。如刈畦稻唯余一科不可名为此畦未刈。又道类智是果摄故。顿修八智十六行故。舍前道故。相续起故。如余修道。非见道摄。然道类智必不退者。任持见道所断断故。即由此故应见道摄。此难不然。太过失故。何缘七智亦见道摄。见诸谛理未究竟故。谓未周遍见诸谛理中间起故。亦见道摄。已说见修二道生异。当依此道分位差别建立众圣补特伽罗。且依见道十五心位建立众圣有差别者。颂曰。

名随信法行  由根钝利别

具修惑断一  至五向初果

断次三向二  离八地向三

论曰。见道位中圣者有二。一随信行。二随法行。由根钝利别立二名。诸钝根名随信行者。诸利根名随法行者。由信随行名随信行。彼有随信行名随信行者。或由串习此随信行以成其性故名随信行者。彼先信他随行义故。准此应释随法行者。彼于先时由自披阅契经等法随行义故。即二圣者。由于修惑具断有殊立为三向。谓彼二圣若于先时未以世道断修断惑名为具缚。或先已断欲界一品乃至五品至此位中名初果向。趣初果故。言初果者。谓预流果。此于一切沙门果中必初得故。若先已断欲界六品或七八品至此位中名第二果向。趣第二果故。第二果者。谓一来果。遍得果中此第二故。若先已离欲界九品。或先已断初定一品。乃至具离无所有处至此位中名第三果向。趣第三果故。第三果者。谓不还果。数准前释。次依修道道类智时建立众圣有差别者。颂曰。

至第十六心  随三向住果

名信解见至  亦由钝利别

论曰。即前随信随法行者至第十六道类智心名为住果。不复名向。随前三向今住三果。谓前预流向今住预流果。前一来向今住一来果。前不还向今住不还果。阿罗汉果必无初得。见道无容断修惑故。世道无容离有顶故。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谓不复名随信法行。转得信解见至二名。此亦由根钝利差别。诸钝根者先名随信行今名信解。诸利根者先名随法行今名见至。此二圣者信慧互增故。标信解见至名别。何缘先断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第十六道类智心。但说名为预流果等。非后果向。颂曰。

诸得果位中  未得胜果道

故未起胜道  名住果非向

论曰。诸得果时于胜果道必定未得故。住果者乃至未起胜果道时。但名住果。不名后向。然诸先断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得果时此生必定起胜果道。由此先离三静虑染后依下地入见道者。彼得果已于现生中必能引生后胜果道。若异此者圣生上地应不可说定成乐根。如是已依先具倍离及全离欲入见谛者十六心位立众圣别。当约修惑辩渐次生能对治道分位差别。颂曰。

地地失德九  下中上各三

论曰。失谓过失。即所治障。德谓功德。即能治道。如先已辩欲修断惑九品差别。如是上地乃至有顶例亦应尔。如所断障一一地中各有九品。诸能治道无间解脱九品亦然。失德如何各分九品。谓根本品有下中上。此三各分下中上别。由此失德各分九品。谓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品。应知此中下下品道势力能断上上品障。如是乃至上上品道势力能断下下品障。上上品等诸能治德初未有故。此德有时上上品等失已无故。如浣衣位粗垢先除于后后时渐除细垢。又如粗闇小明能灭。要以大明方灭细闇。失德相对理亦应然。白法力强黑法力劣故刹那顷劣道现行。无始时来展转增益上品诸惑能令顿断。如经久时所集众病服少良药能令顿愈。又如长时所集大闇。一刹那顷小灯能灭。已辩失德差别九品。次当依彼立圣者别。且诸有学修道位中总亦名为信解见至。随位复有多种差别。先应建立都未断者。颂曰。

未断修断失  住果极七返

论曰。诸住果者于一切地修所断失都未断时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七返言显。七往返生。是人天中各七生义。极言为显受生最多。非诸预流皆受七返故。契经说极七返生。是彼最多七返生义。诸无漏道总名为流。由此为因趣涅槃故。预言为显最初至得。彼预流故说名预流。此预流名为目何义。若初得道名为预流则预流名应目第八。若初得果名为预流则倍离欲全离欲者至道类智应名预流。此预流名目初得果。然依遍得一切果者初所得果建立此名。一来不还非定初得。此定初得故名预流。何缘此名不目第八。以要至得道类智时具得向果无漏道故。具得见修无漏道故。于现观流遍至得故名预流者。第八不然。故预流名不目第八。彼从此后别于人中极多结七中有生有。天中亦然。总二十八。皆七等故说极七生。如七处善及七叶树。毗婆沙师所说如是。若尔何故契经中言无处无容见圆满者更可有受第八有义。此契经意约一趣说。若如言执中有应无。若尔上流极有顶者。亦应一趣无第八生。依欲界说故无此过。此何为证为教为理。以何证彼于人天中各受七生非合受七。以契经说天七及人。饮光部经分明别说于人天处各受七生。由是此中不应固执。若于人趣得预流果。彼还人趣得般涅槃。于天趣得还于天趣。何缘彼无受第八有。相续齐此必成熟故。圣道种类法应如是。如七步蛇第四日疟。又彼有余七结在故。谓二下分五上分结。中间虽有圣道现前余业力持不证圆寂。至第七有逢无佛法时。彼在居家得阿罗汉果。既得果已必不住家。法尔自得苾刍形相。有言。彼往余道出家。云何彼名无退堕法。以不生长退堕业故。违彼生长业与果故。强盛善根镇彼身故。加行意乐俱清净故。诸有决定堕恶趣业尚不起忍。况得预流。故有颂言。

愚作罪小亦堕恶  智为罪大亦脱苦

如团铁小亦沉水  为钵铁大亦能浮

经说预流作苦边际。依何义立苦边际名。依齐此生后更无苦。是令后苦不相续义。或苦边际所谓涅槃。如何涅槃可是所作。除彼得障故说作言。如言作空。谓毁台观。余位亦有极七返生。然非决定。是故不说。

说一切有部俱舍论卷第二十三

猜你喜欢
  菩提道次第略论序·宗喀巴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佚名
  现果随录卷之一·戒显
  论四川至诚学社文件·太虚
  六度相摄品第六十九·佚名
  卷第二·佚名
  原子弹归爱好和平的科学家保管·太虚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佚名
  卷之三十八·别庵性统
  卷三十·佚名
  锡兰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关系·太虚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佚名
  卷第十七·佚名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十·明佺
  卷第五·寒松智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五出 题墓(南吕调庚青韵)·丁耀亢

    【虞美人】(旦素服从人上)青山泪洒何年了,哀草孤坟绕。白杨风起纸钱荧,落日啼乌,儿女哭清明。黄土伤心血未枯,重泉下照剑光狐。哀哀寡妇郊原泪,滴向坟边知也无?奴家未亡人杨员外之妻张氏。自从老爷殉义,归葬荒丘,

  • 卷二十五·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二十五钱塘 王琦 撰古近体诗共九十首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唐时随州又谓之汉东郡属山南东道紫阳先生见二十九卷汉东紫阳先生碑铭】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巳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喘息飡妙气步虚吟

  • 王梵志诗集序·王梵志

    但以佛教道法,无我苦空。知先薄之福缘,悉后微之因果。撰修劝善,诫勖非违。目录虽则数条,制诗三百余首。具言时事,不浪虚谈。王梵志之遗文,习丁郭之要义。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亦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劝惩令善。贪

  • 列传第六十三·刘昫

    ○苗晋卿 裴冕 裴遵庆 子向 向子寅 寅子枢 苗晋卿,上党壶关人。世以儒素称。祖夔,高道不仕,追赠礼部尚书。父殆庶,官至绛州龙门县丞,早卒,以晋卿赠太子少保。 晋卿幼好学,善属文,进士擢第。初授怀州修武县尉,历奉先县尉,

  • 卷第七十八·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魏纪十〔起玄黓敦牂(壬午),尽阏逢涒滩(甲申),凡三

  • 建康实録卷八·许嵩

    晋康皇帝康皇帝讳岳字世同成帝母弟也咸和元年封吴王二年徙封琅琊王咸康五年领司徒八年夏六月庚寅显宗不豫时庾冰以舅氏当朝权侔人主虑易世之后戚属疎逺将为他人所制乃谋説显宗曰国有彊敌宜立长君显宗信而从之遗诏以琅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六十四·佚名

    齐高帝金土同价【袁皓 东坡】武帝武帝疾王融谋以子良易嗣君【温公】海陵王明帝谋继大统侍中谢朏求出致酒遗弟瀹书曰饮此勿豫人事【温公】通论高帝明帝东昏侯【温公】梁武帝临川王宏洛口之败幷窃发以宏为名因免官【温

  • 卷一·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甲申(一六四四)、大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明庄烈愍皇帝崇祯十七年)三月己丑朔十九日(丁未)闯贼李自成陷京师,庄烈帝崩于万寿山寿皇殿。自成先遣游兵入故关,掠大名、真定而北,身率众贼并边

  • 洋务续记·佚名

    (清)李凤翎撰呜呼!天下治乱之故,虽曰天数,岂非人事哉!以广东富庶甲天下,民心素知大义,事起而为之备,患至而为之防,亦可自守。奈何哉,夷氛扰攘年余,尚不设备,并不准百姓设备,推其心,岂真以佳兵为不祥乎?殆以为事尚可以粉饰,夷尚可以羁縻

  • 唐纪七十五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中景福元年(壬子、892)·司马光

    唐纪七十 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公元892年) [1]春,正月,丙寅,赦天下,改元。 [1]春季,正月,丙寅(二十一日),唐昭宗诏令赦免天下,改年号为景福。 [2]凤翔李茂贞、静难王行瑜、镇国韩建、同州王行约、秦州李茂庄五节度使上言:杨守亮容匿

  • 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四·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史乗考误五宪章録言杨士竒子杨稷殴死人命数多逮系法司至是审实斩之士竒以疾在告御札慰之曰卿歴事祖宗以及朕躬启沃弼赞劳勚实多比卿以疾违朕左右者数月朕心拳拳唯卿子乖家训干国纪朕不敢私卿其以理自处

  • 圣谕条列州县事宜·田文镜

    浙江总督臣李卫钦遵 圣谕条列州县事宜 一受寄民社。而命之曰知州。曰知县。顾名思义。必于此一州一县中。户口几何。钱粮若干。道路之险夷安在。控制之扼塞何方。与夫风俗之奢俭正淫。民生之疾苦休戚。知之悉周。而后

  • 提要·黎靖德

      臣等謹案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宋咸淳庚午導江黎靖徳編初朱子與門人問荅之語門人各録成編嘉定乙亥李道傳輯廖徳明等三十二人所記為四十三卷又續增張洽録一卷刻于池州曰池録嘉熙戊戌道傳之弟性傳續蒐黄榦等四十二人所

  • 卷第一 序致 教子 兄弟 后娶 治家·颜之推

    序致第一〔一〕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二〕,慎言检迹〔三〕,立身扬名〔四〕,亦已备矣。魏、晋已〔五〕来,所着诸子〔六〕,理重事复,递相模效〔七〕,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八〕。吾今所以复为此者〔九〕,非敢轨物范世也〔一0〕,业

  • 重纂保国寺志序·太虚

    保国寺志,刻于嘉庆十年,住持敏庵禅师所纂。寺在慈溪县东骠骑山之麓,而灵山、马鞍山、象鼻峰、狮子岩,则皆骠骑山之属也。以汉骠骑将军张意父子隐居此山,乃以之得名。今之寺址,盖其故宅。唐会昌以前,无可稽考,仅知其原名灵山寺

  • 婴童百问·鲁伯嗣

    儿科著作。10卷。明·鲁伯嗣学著。刊于1542年。其内容卷一载初生儿护养、小儿脉法、变蒸、脐风、五脏病证;卷二载抽搐、急慢惊风、惊痫;卷三载五硬、五软、夜啼证; 卷四载胎疾、解颅及五官科诸病; 卷五载五迟、腹胀、

  • 高斋诗话·曾慥

    宋代论诗著作。又称《高斋词话》。原卷数不详。曾慥著。此书成于南宋初,亡佚已久;今人郭绍虞自《苕溪渔隐丛话》等书中辑得25则,编入于《宋诗话辑佚》。书中所重在于记载故事,考订名物,辨识出处,有关诗学见解者较少。

  • 沙弥尼律仪要略·读体

    律学著述。明末清初读体辑集。一卷。上篇“戒律门”,所列十戒条章,依律藏“随”字函本文(指《沙弥尼戒经》)录出。下篇“威仪门”,所列二十二条则,于《大爱道比丘尼经》、《沙弥尼离戒文》及《第二分比丘尼随律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