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以生法太广。佛法太高。初心之人惟观心为易。是故大部六百余卷。既约佛法及众生法。广明般若。今但直约心法显示般若。然大部虽广明佛法及众生法。未尝不即心法。今文虽直明心法。未尝不具佛法及众生法。故得名为三无差别也。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虚明洞彻。了了常知。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无过现未来形迹。即是观照般若。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炳现根身器界。乃至十界。假实国土。平等印持。不前不后。同时顿具。即是文字般若。盖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一切诸境界。性无非文字。不但纸墨语言为文字也。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所有知觉之性。及与境界之性。无分无剂。无能无所。无是非是。统惟一法界体。即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非彼岸非此岸。达此现前一念之实相。故生死即涅槃。名波罗蜜。观照般若。亦非彼岸非此岸。照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故即惑成智。名波罗蜜。文字般若。亦非彼岸非此岸。显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故即结业是解脱名波罗蜜。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只是一心。此理常然不可改变。故名为经。依此成行。三世诸佛菩萨之所共遵。故名为经。说此法门。天魔外道不能乱坏。故名为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要知山下路。顺问过来人。故举观心行成者为榜样也。观者能观之智。即一心三观。通名观照般若也。自在者。繇证实相理谛。于诸境界得大解脱也。菩萨翻觉有情。乃自利利他之号。智契实相。则自利满足。智宣文字。则利他普徧。故名菩萨。此明能行之人也。深般若波罗蜜多者。三智一心中得。权教三乘所不能共。故名为深。此总明所行之法也。时者。追指旷劫以前而言。从此一得相应。则直至尽未来际。终始不离深般若矣。照见者。别明能观之智。即观照般若。五蕴者。别明所观之境。即文字般若。皆空者。别明所显之谛即实相般若。五阴无不即空假中。四句咸离。百非性绝。强名为空耳。度一切苦厄者。自出二死苦因苦果。亦令法界众生同出二死因果。即是行法之效。亦即波罗蜜多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广释五蕴皆空之境谛。而观照自在其中。以非观照不能了达此境谛。故夫心者。不起则已。介尔有心。则必顿现根身器界。名为色蕴。则必领纳诸苦乐境。名为受蕴。则必取相施设名言。名为想蕴。则必生灭迁流不停。名为行蕴。则必了了分别诸法。名为识蕴。是知随其所起介尔之心。法尔具足五叠浑浊。今以甚深般若照之。了知色惟是心。别无实色。一切根身器界。皆如空华梦物。故色不异空。空亦惟心。别无异空。设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故空不异色。既云不异。已是相即。犹恐封迷情者。尚作翻手覆手之解。故重示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谓随拈一微尘色体。即法界横徧竖穷。故即是空。所谓全事即理。无有少许理性而不在此事中。即此微尘所具真空全理。还即顿具法界全事。故即是色。所称全理即事。无有少许事相而不在此理中。斯则当体绝待。更无二物。既于色蕴了达此实相已。受想行识例皆可知。又恐执迷之人。谓此五蕴实相。从照见生。故更申示之曰。是五蕴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本自如斯。非实相生而五蕴灭。以五蕴本自不生不灭。故名为空相耳。又恐迷者。谓此五蕴空相虽非生灭。而有垢净。谓凡夫随于染缘则垢。圣人随于净缘则净。故更申示之曰。凡夫五蕴亦即空相。圣人五蕴亦即空相。何垢净之有哉。又恐迷者。谓此五蕴空相。虽无垢净而有增减。谓凡夫迷。故生死浩然为增。德相隐覆为减。圣人悟。故照用无尽为增。惑业消亡为减。故更申示之曰。迷时亦只此诸法空相。悟时亦只此诸法空相。何增减之有哉。既向五蕴发明此妙谛已。遂即广历一切差别法相。融绝圣凡情见而曰。是故空中无色。乃至亦无得也。然所谓无色乃至亦无得者。岂俟融绝而后无哉。良以本无所得故也。本无所得名之为谛。了此无得名之为观。而总不离五蕴为所观境。若境若谛若观。又总不离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一心宛具三义谛即实相。观即观照。境即文字。不纵横并别。亦非一异。故名为深般若也。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徧举菩萨诸佛为证。而明此深般若。真能度一切苦厄。所谓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非惟观世音也。无挂碍。则结业即解脱。究竟方便净涅槃。无恐怖。则苦果即法身。究竟性净涅槃。远离颠倒梦想。则烦惑即智明。究竟圆净涅槃。依实相般若。得真性菩提。依观照般若。得实智菩提。依文字般若。得方便菩提。菩提是如如智。智必冥理。涅槃是如如理。理必契智。故影略而互言之。此深般若。即大神咒。具妙用故。即大明咒。智照相故。即无上咒。实相体故。即无等等咒。无有一法能等此心。此心能等一切诸法。令其同归实相印故。此之心咒。的的能除自他分段变易诸苦因果。真实不虚应谛信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前之显说既指般若即咒。此之密说。须知咒即般若。然显说而又密说者。显密各具四悉檀益故。正以不翻为妙。不宜穿凿。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猜你喜欢
  无坚要品第七十五·佚名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佛法能否改善现实社会·太虚
  象田即念禪師語錄目次·佚名
  御选语录卷十六·雍正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三卷·龙树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义净
  卷第一百八十七·佚名
  目录·牧云通门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八·智旭
  卷之三·佚名
  第十二卷·佚名
  卷下·佚名
  明因果之事·印光
  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九十九·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九十九王建送人游塞初晴天堕丝晩色上春枝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停车数行日劝酒问回期亦是茫茫客还从此别离塞上逢故人百战一身在相逢白发生何时得乡信每日算归程

  • 卷一百八·列传第三十八·方技·脱脱

        ◎方技   ○直鲁古 王白 魏璘 耶律敌鲁 耶律乙不哥   孔子称“小道必有可观”,医卜是已。医以济夭札,卜以决犹豫,皆有补于国,有惠于民。前史录而不遗,故传。   直鲁古,吐谷浑人。初,太祖破吐谷浑,一骑士

  • 附录·顾璘

    国宝新编一卷(浙江巡抚採进本) 明顾璘撰璘字华玉吴县人宏治丙辰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是书凡录李梦阳何景明祝允明徐祯卿朱应登赵鹤郑善夫都穆景暘王韦唐寅孙一元王宠十三人人爲之传传爲之赞盖感于知交凋谢

  • 开罗宣言·佚名

    罗斯福总统、蒋委员长、邱吉尔首相、偕同各该国军事与外交顾问人员,在北非举行会议,业已完毕,兹发表概括之声明如下:&ldquo;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

  • 第二章 黄河下游之新王朝【殷商时代】·钱穆

    夏王朝建筑在黄河上游,为高地居民所建之王朝,而商王朝则建筑在黄河之下流,为低地居民所建之王朝。商王朝继夏王朝而起,最近有关于该时代直接史料之发见,对于中国古代史之可信价值有甚大之贡献。关于殷商一代新发现的直接史

  • 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司马迁

    齐悼惠王【正义】:年表云都临淄。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索隐】:谓其语音及名物异於楚魏。一云此时人多流亡,故使齐言者皆还齐王。齐王,孝惠帝兄也

  • 古文尚书冤词卷八·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古文皋陶谟栞木作刋木无傲作无教天叙五典作有典五庸作有庸明威作明畏根食作艰食绘作防薻火黺□作藻火粉米采政忽作在治忽帝曰无若丹朱傲禹曰娶于涂山删帝曰禹曰四字随山栞木此说文也【见前】无傲逸

  • 卷十四·惠栋

    <经部,五经总义类,九经古义  钦定四库全书九经古义卷十四      长洲惠栋撰公羊古义文二年传虞主用桑注云期年练祭埋虞主于两阶之间易用栗也五经异义云戴礼及公羊説虞主埋于壁两楹之间一説埋之于庙北牖下左氏

  • 大雲初分智宝藏健度第三十二·佚名

    尔时大雲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智宝藏法门。惟愿如来。分别解说。佛言:善哉善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宣示。有善持宝藏法门。法持法门。恭敬法心持法门。调王法门。正精进法门大海宝藏法门。乐吉法门。智

  • 信心铭译文·僧璨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译文:终极无上佛道没有什么困难,只怕有分别执着,难以成就。只要没有憎爱之心,就会清楚明白地了知&ldquo;至道&ldquo;的内涵。【毫釐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译文:起心

  •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一·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大爱道般涅槃分品第五十二(四)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劫为长远。佛告比丘。劫极远。不可以算筹量

  • 卷十五·佚名

    嘉兴大藏经 古雪哲禅师语录古雪哲禅师语录卷十五嗣法门人传我等编书复桐城汪刺史承念承施。至再至三。德薄行微。诚难消受。然草衣木食。穴处岩居。乃上古之风规。亦道人之本分。此贫衲所愿学而未能者也。嗣后幸勿以

  • 青春追忆·川端康成

    本书以白描的艺术手法,描写了一群聚居在作家御木家中的五位身世不同的女子的青春爱恋与痛苦,展示了女主人公们细腻而委婉的情感世界,是一幅清新动人又略带伤感的生活画卷。

  • 列子集释·杨伯峻

    《列子》集释本。八卷。今人杨伯峻撰。成书于民国十一年(1932年),初版于一九五八年。《列子集释》先录《列子》正文,正文下夹句进行注释考证。考释分四类,先录晋人张湛《列子注》文,次录唐人卢重玄《列子解》文,再作

  • 潜虚·司马光

    北宋哲学家司马光的哲学著作。仿汉代杨雄的《太玄》而作,元祐元年(1086)书将成而先卒。他以“虚”为万物本源,取名《潜虚》,有探索隐秘本源之意。他说:“万物皆祖以虚,生于气,气以成体,体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

  • 二家诗选·王士祯

    诗总集。 清王士祯(1641—1711)删录。二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此集录明徐祯卿、高叔嗣二人诗。徐、高虽名列七子之中,然其诗上规陶谢,下摹韦柳,清微婉约,寄托遥深。士祯之诗实沿其宗。故取二人诗作之菁

  • 颐和园词·王国维

    七言古诗。近代王国维作。此诗作于清亡以后,王氏旅居日本初期。诗篇反映了自慈禧太后擅权至清亡五十余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他们荒淫糜烂的生活。颐和园为慈禧太后所建,亦象征慈禧太后时代的政治

  • 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佚名

    北凉高昌沙门释法盛译,佛游干陀越国,说法垂毕,微笑放光。阿难请问,乃说往古栴檀摩提太子,广行布施,卖身为奴,得栴檀,医他国王病。及出家山中,以身饲虎,余骨起塔事。与舍身品事义相类,故附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