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九(之二)

长水沙门子璇集

二受阴三。一尽未尽相二。一明区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色阴尽者。以止观中观其五阴观心纯熟不为色碍。故云阴尽。见诸佛心者。妙觉明心观中明露。即色相尽而色性现也。观中暂见。非真实见。故如镜像。有所得者即前见诸佛心也。既是观心变影而缘。非是观证。故未能用。以用受阴为领纳故。亲证必能有妙用故。未破受阴如魇人。色阴尽故能见佛心。如见闻不惑。受阴客邪既在。妙用之动未能。为受所覆。故云区宇 二明尽相。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其心离身者。以客邪不触心。于根门得自在也。不为魇咎之所留碍。故能返照自面。此显见闻有用也。去住下二句明手足得用也。此上皆约喻显。若约法者。受阴尽故心亡领纳。既无能领之受。即无所领之法。心法既亡。自在宜矣。超见浊者。以根身正是见浊之体。见闻觉知拥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斯则执受相仍便成根质。受妄领纳执以为己。以见是推求执取为义。由受领前境。取著随生。受阴既亡即超见浊。觉明之心虚通领纳。故云虚明妄想 二正明现境十。一见物生悲。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慜。不觉流泪 此正显也。奢摩他中。定光发现。狂慧既起。内抑太过。忧悲种子在藏识者忽焉现起。凡见生类。皆如自己所生赤子。赤子婴儿也。

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结判也。心光忽现内抑太过忧悲种发。非为圣证。取即引魔。他皆仿此 二勇志齐圣。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 色尽受现。定之胜相也。先未曾得今既获得遂生感激。感激太过勇志便发。谓言三祇一念能越我齐诸佛更无如者。

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凌谓篾他。率谓自强。由见胜相。因兹感激遂有此生。斯则无始我慢种子被激而生。悟则无咎 三渴心沈忆。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堕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沈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受阴未空。前无新证。色阴已尽。归失故居。前后失准。堕在两楹无所依倚。名中堕地。既于此处心无所措。遂生沈忆。以此名攸。认为精进。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于色受尽未尽中。用无相慧观察阴体。本自不生。今则无灭。唯一实相。如此则何有无新证失故居之虑哉。今既不然。故成自失 四疑自果成。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失于猛利者。过在慧之猛利也。心怀胜性。疑是舍那。更不求进。得少为足。

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定力微故忘失恒审。慧力过故溺于知见。定慧若均。寂照无二。慧力既过。故溺知见。即前失于猛利也。此则胜解忽生引起见取种子执劣为胜。故此现也 五逼意忧愁。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二际者未证已亡之二也。定无方便安忍其心。遂成忧恼不耐活命也。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悔恼种子被激而生。修无方便。故引魔鬼也。如四分律婆求河边诸比丘等修不净观。厌游过分求刀自害。魔使之然。悟则无咎 六生心喜乐。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轻安是禅支。虽因定生。须慧觉察。忽然过分掉举种生。好喜乐魔因兹得便 七无端我慢。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此有七慢。恃己凌他高举为性。名我慢。称量自他比校同德。但称为慢。于他等谓己胜。名为过慢。于他胜谓己胜。名慢过慢。未得谓得。名增上慢。虽知下劣返顾自矜。名卑劣慢。非毁经像。即是邪慢。此之七慢。由禅定中忽生胜见无正慧觉。是故起也。

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先于正受。当从沦坠 愚者修禅皆堕此见。并是魔种。不识如来像教之意。且末世住持依因像教。出家学道藉此而修。魔坏信因。令毁经像。故楞伽云。佛若不说。教则灭坏。教若灭坏。谁有修行及得道者。愚者不见此文。一向谤佛无说。故知。若不说法。十二部经于兹灭矣。须知。毁经像人魔鬼入心。是大邪见。当须善察勿同此谤 八顿获轻安。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 精明中者即圆定寂照中也。定中发慧与理暂契。名圆悟精理。理智相冥得无违拒。故云随顺。由随顺故身心调畅。便谓成圣。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自谓满足更不求进者。良以不学修禅次第不善通达禅支行相。暂得轻安。便谓成圣也。无闻比丘触处皆有。世世轮转。熏识成因。以类相从。卒难晓悟 九误入空心。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得虚明性者。即依圆定。发于空慧。悟性空理。依此起见成恶取空。故拨无因果生断灭解。此即由无方便邪见忽发也。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人入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内由邪见外引空魔也。大般若云。魔能入一切众生心。令归依魔党如胶如漆。断手截臂不以为难。魔力之故人皆信伏。法华所谓。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乃谤持戒等者。此之魔种代代有之。南山云。戒是小乘。劝令舍之。又不肯舍劝令持之又不肯持。岂非与烦恼相应卒难谏晓。魔力所惑谁能奈何 十狂成贪欲。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味其虚明者。爱著禅中色阴尽处以为胜境。由此起爱。无慧觉察。引其贪欲种子而发。遂成狂欲也。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贪欲种。如火遇薪。忽然而发。欲魔得便因此入心。如林中比丘忽然禅发不避死马。因定引魔。此之类也。摄诸凡愚至千万者。欲本顺贪。因魔炽盛。凡愚惑著何事不从。又魔因妄起。本性不常。势尽厌生。去身留难 三结劝弘宣。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受阴交互者。不能定慧均平善巧安忍。既失方便。异念即生。由此故有十种境界。皆是内心交互外引诸魔。苟能识之。不落邪见 三破想阴三。初尽未尽相二。一明区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观中伏惑全未断故。名漏未尽。心离形者。受阴既破无执受故。观心自在。如鸟出笼无有障碍。已能成就上历圣位者。此是圆顿利根者得受阴破诸阴随破。于此凡身即能入位。得意生身。更无魔惑令其退也。若钝根者。更须破下诸阴。随未尽处犹有魔事。不得无碍。今约利者说耳。若最钝者。至识阴破。得根互用。方入干慧。若以前后比望中间。合于想行尽处亦说入位。是中根者。今经不言。文略故耳。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此喻钝根观力微弱。虽受阴尽有成就圣位之分。然不破想阴。故如熟寐寱言也。音韵伦次者如有成就圣位分也。无别所知想阴盖故。不寐人者如证圣人。则知此人已有升进圣位之分。般若云。如来悉知悉见是人皆得成就阿耨菩提也。问破色阴时已是成就观行。何故不说上历圣位耶。答色阴虽破。未能破心。故未成就上历圣位。以最粗故。受阴既是四心初首。故破受阴。得说上历六十圣位。问若言破色是粗故不说者。今破受阴。望于想行亦即是粗。何故得说上历圣位耶。答虽望余阴亦即是粗。然受等四阴同是心法。故利根人若破受阴三蕴随破。不同破色钝根之者。未能破想。观力弱故。故在区宇。又解。此中不分利钝二别。但都明此位得受尽者即能已具历位升进之分。如人取仕。既得及第。即能具有官位之分。然待为政。功德胜劣方序用耳 二明尽相。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 想者取像。谓要先安立境分剂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念缘不息即名浮动。念即想也。浮想既除。观心转净。故云如去尘垢。一伦生死谓行阴伦类也。首尾本末也。以行是迁流迁流即生灭。今无想隔。故本末皆现。即生灭体露。观心明见。故云圆照。

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一切烦恼以想为本。扰恼身心。汩乱真性。故名为浊。如前文云。又汝今者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体。离觉无性。相织妄成名烦恼浊。今想阴尽此浊亦超也。融通妄想者。想能融变。身随于心。心想酢梅口中流水。融通质碍。故名融通 二正明现境十。一贪求善巧二。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心爱生也。虚妙空寂也。邪虑即前十种心念也。谓发悲生勇等。爱圆明者著定境也。锐利也。淬利爱心令其精妙。故贪善巧。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男子处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闇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魔得便也。既贪善巧异想纷然。魔附他人。来应求巧。师资相诱。愦乱其心。破佛律仪。故成魔业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

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说异端也。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致留难也。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劝先觉也下诸境仿此 二欲经历二。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心爱生也。经历游行也。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若行住在定。游礼何妨。若荡逸周流。随情丧志。魔得其便。恣欲其心。破佛律仪。广行魔业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文段可知 三愿契合二。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淴。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绵密也。淴合也。澄凝寂也。精思即前爱心也。夫亡机寂照相念不生。理自冥会。若希求淴合。爱念潜增。疑心即差。遂招魔惑。

尔时天魔侯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心希契合。令未闻法便自开悟乃至得通自诵经等。颇合其心。故多绵爱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男女佛者。贵引行人行贪欲事无妨成佛。洗涤本心者。本心修行俾离贪欲。今反行之。本心遂去。故云洗涤 四乐辨析二。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 根本求根寻本究物之元底也。物化万境也。爽明也。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心欲求元。魔精附物。说肉身为三德之本。指相生为常住之因。清净之方只此秽境。相好之体全是我身。妄本既宣。邪信便发。魔力所制更不推移。尽命归心。从邪败正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虫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世有金刚禅二会子。颇是此类。斯皆魔著。卒受王难 五希冥感二。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夫功深行著。感应自冥。起念妄求。魔精暗入。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希求既起。魔伺便来。影附他人。为善知识。感心激切。认是先师。法爱倍生。胶漆何异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此名厉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休居地者涅槃处也。真实涅槃岂有处耶。今指天为圆寂之地。非魔是何。信则堕魔师弟俱坠 六冀静谧二。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爱深寂境为真修处。故云深入。夫心亡则境寂。岂间尘喧。念动则缘繁。任居谷隐。静欲才举魔精即来。束约身心。故曰克己。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令知本业者宿命事也。令蹋尾者现后报也。起心知肇即他心也。讦露人事天眼天耳也。魔得邪定。故有此通。作此异端。谁不信伏。攻发私事曰讦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

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未然者。然生也。预说凶吉。应无毫差 七祈宿命二。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夫宿命等通。禅者自有离欲静虑。任运现前。若起念先求无功强取。非唯丧本。亦乃成魔。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策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著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曜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故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 简策符牍皆国家奇要之物。书大少之事。合君臣之信。故用之耳。授此异物令心信伏。后乃著之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

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如文可见 八求神力二。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化元谓神变之本也。此贪如意通耳。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神境之通离欲方得。贪心强取即陷魔罗。必若真通。刀岂能沮。以斯取验。邪正可分。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者。准仁王经。白衣高座比丘地立佛法灭相。菩萨戒中亦同此说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

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猥媟粗秽事也。余如文 九爱深空二。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栴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 夫真空不妨妙有。有而性常自空。所以具修万行了无所著。若欲杜绝众行。以为深空。即同外道断见拨无因果。魔得其便。从空出没。幻惑其心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

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口说空理。无因无果。盖由心祈致招魔惑。薄蚀精气者。此即恶星精耀能为蚀神。亦为魔怪 十好永岁二。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想常住。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 夫分段生死。三界惑尽。方始得离。二乘无学登地菩萨皆得变易。今未离染。顿欲于此分段身上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命为长年。过分希求。故为魔著细相常住者。微细存想求久住世也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

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三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遮文茶未详。毗舍童子即毗舍遮鬼也。此云食精气。频那夜伽亦此类也。世人所事为善知识。皆六欲天魔以为其主。口独言者即前美女也 三结劝弘宣四。初总结诸境。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此文即同涅槃经云。未来世中。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乃至现比丘比丘尼及阿罗汉像。非法说法。非毁戒律。自言得圣。惑乱世间。以此二经。鉴于世间。称圣毁戒者非魔而谁 二敕劝弘宣。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大圣深慈。劝不取灭。殷勤付嘱。正为今时。若以今文望前发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斯则师资相成。悲救一揆。四派入灭一何现权 三重示迷因。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如文 四再勖流布。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据弘此经。合魔宫震动。凡夫不觉故也。如说四安乐行。正同此意。故文殊问云。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此经。佛令住四安乐行。广说离讥毁等缘。岂非同此魔事耶。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九(之二)

猜你喜欢
  佛说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卷上·佚名
  卷第三十八(第六诵之三)·佚名
  卷四百四十六·佚名
  致中国佛学会书·太虚
  华香品第十二·佚名
  卷四百九十五·佚名
  曹溪大休珠禪師書問卷第九·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佛说弥勒下生经·佚名
  卷第十·佚名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四·欧阳竟无
  答张曦问(八则)·太虚
  第二集 地·佚名
  空行品第十二·佚名
  与张纯一居士书(二通)·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宰·唐圭璋

      满庭芳   寿字守四月十四   气吐虹霓,笔飞鸾凤,从来锦绣文章。谪仙才调,复见庆流芳。向自题名雁塔,不十载、德播河阳。慰民望,一麾出守,风月任平章。   清和,时欲半,吕仙庭日,正比相当。欣逢初度旦,敢献椒觞。只恐经

  • 卷六·范梈

      七言絶句  懐小栢  手种庭前小栢树,分枝散叶总天成。涉旬不见长相忆,况是经年别友生。  枫林雨止  篱角枫林露鹊巢,春深翠叶未全交。山家老屋浑相似,千里行人识把茅。  题黎氏家山图  漠漠家山在白云,石桥

  • 卷三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竹友集送董彦速游仙岩吾闻天竺峯耸若在天上峯前溪万仭激石吼寒浪堂中老比丘碧眼照林莾徜徉君屡游局趣我思往此行何所求岂欲除二障闻呼试回头未可踏折杖

  • 第九十六回 犯乘舆围攻紫寨 造迷楼望断红颜·蔡东藩

      却说涿郡贼卢明月,虽然败死,上谷贼王须拔,复自称漫天王,据地称燕国,更有贼渠魏刀儿,自称历山飞,彼此各拥众十万,北连突厥,南掠燕赵。炀帝闻盗贼扆起,户口逃亡,乃诏百姓各徙入城,就近给田。郡县驿亭村坞,概令增筑城垒,随时加防

  • 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一·杨士奇

    宣德四年二月丁丑朔遣北京国子监祭酒贝泰释奠先师孔子○直隶真定府赵州高邑县奏本县饥民五百九十三户皆当赈济而仓粮不足乞于附近州县仓粮内借给 上命行在户部即如所言行之○戊寅祭 大社 大稷○遣官祭先农○朵颜卫都

  •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吕思勉

    世界是无一息不变的,人,因其感觉迟钝,或虽有感觉而行为濡滞之故,非到外界变动,积微成著,使其感觉困难时,不肯加以理会,设法应付,正和我们住的屋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扫除,以致尘埃堆积,扫除时不得不大费其力一样。这话,在第一章中,

  • 卷一百 上 叙传 第七十上·班固

    (班家历史,班固序文)【原文】班氏之先,与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也。子文初生,弃于瞢中,而虎乳之。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故名穀於菟,字子文。楚人谓虎“班”,其子以为号。秦之灭楚,迁晋、代之间,因氏焉。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

  • 王钅容传·薛居正

    王..,祖先是回鹘部族人。远祖没诺干,唐朝至德年间,在镇州节度使王武俊手下为骑兵将领。王武俊喜欢他勇敢能干,收为义子,称王五哥,他的后代子孙便以王为姓。四代祖王廷凑,在镇州统帅王承宗手下为牙将。长庆初年,王承宗去世,穆宗

  • 卷一百五十·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五十雍正十二年十二月上谕十六道初二日奉上谕据浙江巡抚程元章奏称臣以巡抚兼司盐政所有缉私一事必赖弁兵协力同心始克整顿仰恳天恩凡有关於盐政事宜容臣仍令各鎭协营照旧分办督

  •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七·王顼龄

    商书集传契始封商【地理今释括地志云商州东八十里上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帝喾之子契所封也上洛县金废今为商州地属陜西西安府】汤因以为有天下之号书凡十七篇集说【史记汤黄帝后帝喾生契为唐虞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十三世

  • 卷八·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性理精义卷八学类二致知程子曰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今有人焉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有异端者出彼将流荡而不知反内不知好恶外不知是非虽有尾生之信吾弗贵矣○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如眼

  • 弘明集卷第一·僧祐

    牟子理惑(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  牟子既修经传诸子。书无大小靡不好之。虽不乐兵法。然犹读焉。虽读神仙不死之书。抑而不信。以为虚诞。是时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

  •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二·智俨

    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俨集净行品初明凡圣行法分齐不同义章。 十力章 六波罗蜜章 十八不共法章 四无畏章 贤首品初立发菩提心章 三种佛性章 八种梵音声章 第三会十住品内本分首种性章 十住章 梵行品初明

  • 枯崖和尚漫录卷下·枯崖圆悟

    蒙庵聪禅师尝归福州。谒木庵於乾元。木庵问曰。莫是聪侍者么。蒙庵称名未竟。木庵曰。此事非聪明智慧之所能辩。如何。蒙庵曰。通身是口吐不出。曰。中毒了也。蒙庵曰。莫掩彩他。曰。且坐吃茶。茶罢。木庵又曰。须知

  • 卷第十一·箬庵通问

    续灯存稿卷第十一 明 嗣祖沙门东吴 通问 编定 笠泽居士华亭 施沛 汇集 曹洞宗 大鉴下第十六世 净慈晖禅师法嗣 常州华藏明极慧祚禅师 举洞山冬夜吃果子公案。颂曰。洞山果子谁无分。掇退台盘妙转机。今夜为君轻

  • 第二十七章 瞿毗旃陀罗王等时期·多罗那他

    此后毗瑟纽罗阇逝去时,从摩腊婆旧工统中王统曾未断绝的一族中出了跋他梨王。这个国王的姐姐嫁给毗摩罗旃陀罗王,生了瞿毗旃陀罗王。法称去世时约当此王即位时或接近即位时。这俩个国王为成道者阇烂陀梨波和阿阇梨黑行所

  • 祠部集·强至

    诗文别集。北宋强至(1023—1076)撰。三十五卷。至,字几圣,余杭(今浙江杭州)人。庆历进士,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尚书,祠部员外郎中。原有集四十卷,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抄诗文,析分三十五卷。诗十二卷,古诗五言

  • 晋陶母剪发待宾·秦简夫

    元杂剧剧本。“晋陶母”又作“陶贤母”或“陶母”。简名《剪发待宾》。秦简夫撰。旦本。写晋代陶侃对母亲十分孝顺,他的母亲也以信义严格要求他发奋上进。一次来了客人,因家里贫困,无钱购物招待。陶母就剪掉自己的头发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