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七、宫中的食衣住行

溥仪不和皇后一起吃饭。陪溥仪一起吃饭的,是一些侍卫官,或宗族弟侄辈。有时吃西餐,宫中叫做洋饭。有时也吃日本料理。

宫中伙食开支,据《膳房日用簿》载:

康德元年(一九三四)十二月份,通共用洋

五百五十六元四毛一仙。(第七册)

康德二年(一九三五)三月份,通共用洋五

百八十七元九毛二仙。(第七册)

康德三年(一九三六)六月份,通共用洋六

百零一元四毛五仙。(第十三册)

康德四年(一九三七)七月份,通共用洋六

百零二元二毛四仙。(第十八册)又据《洋膳房日用簿》第二十册载,康德五年(一九三八):

十月份共用洋二百七十九元六毛九仙。

十一月份共用洋四十三元一毛二仙。

十二月份共用洋二百二十二元零八仙。因洋饭不是常时吃的,故每月用费很有参差。

宫中所用牛乳,是自养乳牛生产。乳牛原有三头,后来繁殖到五头,但是所产还不够供给所需。不够的数量,取给于大和旅馆。

康德十年(一九四二)九月,宫内府认为大局已入非常时期,筹画溥仪等上用食品和饮料。食品以六人在两日间所需食料连调制和供奉用具为一组,计准备两组:一组安置同德殿,一组安置近侍处。这是紧急上用食料,倘遇非常行动,务须携带其一纽。此外更按规定种类,经常保持二十人在一个月间所需之食料。其中属于统制物品,不能长期保存的,责成新京特别市市长确保设法供给,随时送到,其余由近侍处负责购存。上用饮料经常保持清水四百斤,分藏十个容器,每器二斤,和上用紧急食料安置在同一地方,倘遇非常行动,一并携带。此外置备非常用吸水器械一具,预置内廷适宜地点,并先训练使用人员。倘遇自来水或井水都不能取给时,便可使用。

同时,近侍处科长毓崇签呈:“内廷人员饭资,每分九分。因菜蔬统制,分区配给,现货极少,购买颇感困难,改为二角。”康德十年(一九四三)九月九日,由赵炳武传谕允所请。

溥仪的衣服,平日常穿西装,宫中叫做“洋服”,也偶穿中国袍褂。遇大典,穿西式大礼服或军装;遇宫中祭祀,穿清代衣冠。当他开始做满洲国皇帝时,举行郊祀典礼,穿的是清代朝服。荣惠皇贵太妃也曾送他龙袍全分。康德元年(一九三四)四月,溥仪还派侍卫官存耆,在北平大栅栏祥义号绸缎洋货店,定购黄贡缎绣流云十二章全龙立水袍裁料一件、黄实纱绣流云十二章全龙立水袍裁料一件、天青江细绣流云四章四正全龙褂裁料一件、天青实纱绣流云四章四正全龙褂裁料二件,通共用去国币三千三百三十二元九角五分。同时,给皇后定做明黄缎细绣五彩凤凰牡丹旗袍一件、姣月软缎细绣五彩凤凰牡丹大坎肩一件、姣月软缎细绣五彩凤凰牡丹紧身一件,通共用去国币六百八十二元四角二分(据御用龙袍褂单和祥义号发票)。

宫中似乎也穿日本衣,据《衣料簿记》载:

第三三三号 日本白地红花衣料一件

第三三四号 红地花衣料一件

康德二年(一九三五)十二月十七日,上用做日本衣。

色彩既属红花,想是皇后穿的。皇后从北平到天津时,本曾改扮日本装。

溥仪穿礼服或军装,必得传吴光培帮忙。

溥仪眼光并不近视,但欢喜戴眼镜,更欢喜戴黑眼镜。据《眼镜簿》载,他共有四十三副眼镜,分析起来,浅黑十七副、又片四块,白光十七副,蓝光八副,黄光一副。

溥仪和皇后住缉熙楼之上。明贤贵妃在日,则住楼下。后来李贵人进宫,别住同德殿。在同德殿中,还有一个日本式的卧室。

已在上边说过,溥仪能骑马,能骑脚踏车,能开汽车,行的问题,他自身可以解决。不过他在宫中无需平行,行的一件事也就不成问题。话虽如此,他还有三辆汽车。据毓崇康德七年(一九四○)日记载:

六月八日本日由需用科交内廷汽车三辆,计卡德那、比克、哈德松。又带跨电驴两辆。

六月十一日本日交御用车库钥匙四组八把,又车上钥匙三把,电瓶三个。(按,是日日记上方又载:“卡德那紫色,不良;比克黑色,不良;哈德松蓝色,好。”)

猜你喜欢
  志第十 礼乐十·欧阳修
  卷二百二十·毕沅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五·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六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七·佚名
  卷十·王明清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纪昀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三十九·阿桂
  九〇 蒸煮·周作人
  匈奴列传第五十·司马迁
  提要·余知古
  秦淮画舫录(上)纪丽·捧花生
  二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上·朱弁

      魏曹植诗出于《国风》,晋阮籍诗出于《小雅》,其余递相祖袭,虽各有师承而去风雅犹未逺也。自魏晋至宋,雅奥清丽尤盛扵江左,齐梁已下不足道矣。唐初尚矜徐庾风气,逮陈子昻始变,若老杜则凛然欲“方驾屈宋”而能允

  • 卷一·何汶

      讲论  《漫斋语录》云:“学诗须是熟看古人诗,求其用心处,盖一语一句不苟作也。如此看了,须是自家下笔要追及之,不问追及与不及,但只是当如此学,久之自有个道理。若今人不学不看古人做诗样子,便要与古人齐名,恐无此

  • 第二折·秦简夫

    (正末同卜儿、小末尼上)(正末云)自家李茂卿。则从买了扬州奴的住宅,付与他钱钞,他那里去做甚么买卖,多咱又被那两个光棍弄掉了。败子不得回头,有负故人相托。如之奈何?(小末尼云)父亲,您孩儿这几时做买卖,不遂其意,也则是生来

  • 弹词注后跋·杨慎

    弹词注后跋先王父汲古嗜学,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史,簿书之暇,手不停披。宦游所至,未尝不以全史自随。生平训子弟,必援据史传,举古忠臣孝子以为法。尝谓升庵先生弹词一书,言简而义该,其入人也深,其感人也易,一

  • 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 徐州 荆州 扬州 交州 广州)·房玄龄

    青州。案《禹贡》为海岱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舜以青州越海,又分为营州,则辽东本为青州矣。《周礼》:“正东曰青州。”盖取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以名也。《春秋元命包》云:“虚危流为青州。”汉武帝置十三州,因旧名,历后汉

  • 卷中·佚名

      阮紀  太祖  諱藴,姓阮氏,北江古法人也,母范氏。以太平五年二月十七日生。幼而聰睿,器宇恢豁,逰學於六祖寺,僧萬行見而異之曰:“此非常人也,强壯之後,必能濟世安民,為天下主。”及長,慷慨有大志,不事產業,好涉獵

  • 卷二十七书·何良俊

    孔子曰:“游于艺”,又曰:“吾不试。”故艺古称六艺,书其一也。盖自庖牺氏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书其肇于此矣。其后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神泣,则以其泄天地之秘也。然使当时无文字,则后世无六经矣,其所系不甚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六·佚名

    正德八年春正月辛未朔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 太皇太后 皇太后 皇后俱免命妇朝贺○免群臣宴赐以节钱钞○升四川按察司佥事卢翊为本司副使整饬松潘兵备 荫

  • 卷之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纪昀

    后唐纪 【二】明宗愍帝废帝○明宗明宗皇帝世本代北无姓氏父电为鴈门部将生子邈佶烈以骑射事太祖为人质厚寡言执事恭谨太祖养以为子赐名嗣源梁之攻兖 郓也太祖遣李存信将兵三万救兖郓存信留莘县不进使嗣源别以兵三千先

  • 陆质传·刘昫

    陆质,吴郡人,本名为淳,避宪宗的名讳而改。陆质善长经学,尤其《春秋》的研究造诣极深,年轻时师事赵匡,赵匡则是从师于啖助,助与匡都是优异的儒学家,陆质继承了他们的学问,因此而知名。陈少游镇守扬州时,喜爱他的才学,征召邀请为从

  • 卷之一·姚莹

    筹剿三路匪徒奏(夹片)审办南北两路谋逆结会匪徒奏入山搜捕余匪奏剿捕中路匪徒完竣奏谢平胡布逆案议叙奏筹剿三路匪徒奏(夹片)奏为查办南北两路匪犯及中路匪徒谋逆、戕兵、伤弁、统兵剿捕、立获股首、拟办情形,恭折具奏,仰祈

  • 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司马迁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索隐】:按:地理志无信陵,或是乡邑名也。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公子为人仁而下

  •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蒋廷黻

    第一章已经讨论了道光、咸丰年间自外来的祸患。我们说过那种祸患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无法阻止西洋科学和机械势力,使其不到远东来。我们也说过,我们很可以转祸为福,只要我们大胆的接受西洋近代文化,以我们的人力物力,倘若

  • 孟子通卷六·胡炳文

    <经部,四书类,四书通__孟子通>钦定四库全书孟子通卷六       元 胡炳文 撰朱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下凡十章【熊氏曰六章言出处之道二章言仁政一章言异端】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

  • 卷二十五·陈经

    <经部,书类,陈氏尚书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二十五宋 陈经 撰旅獒【周书】观此篇西旅一獒之献姑以见其奉上之诚武王受之亦所以际其礼意初非武王有求而使之献也太保遂作书以戒若武王之失德然何哉古者大臣之事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三·江味农

    【&ldquo;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rdquo;】所以者何,即指出为何两边皆要非之所以然。一切贤圣皆用此双非之法,我们凡夫,何可不用。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为贤;初地至等觉为圣;如来极圣。故云一切。无为即

  • 明文霱·刘士鏻

    文总集。明文霱[yù],明刘士鏻评选。二十卷。 卷首有崇祯七年(1634)朱徽序等序文三篇及 刘怿《举例》(即全书凡例)。收入自刘基、宋濂 至钟惺、谭元春的文章,成书于崇祯初。刘士鏻,字羽石,仁和(浙江杭州)人。崇祯四年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