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法与哲学

──十二年六月在庐山世界佛教联合会讲──

一 佛法(略)  二 哲学  甲 名义  乙 历史  三 佛法与哲学

此题本不易讲,以哲学范围包含至广,材料亦极礼富,如分门别类以言,亦不免许多凌乱纷杂之事状。若单就各个人之学说以叙述而批评之,纵说多年,犹恐难尽;今如何于一期讲演欲泄其秘耶?又如佛法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浩瀚宏博,集我中华及印度、日本、朝鲜、南洋群岛诸大法藏,统计两三万卷。即在佛学院中专究三载,有五六教授剖晰明解,使之一贯于佛法融通之宗旨而见诸施用,但仍是一点纲领而已。今以此小小时间,连讲“佛法与哲学”,岂不更是难上加难;虽然,天下事固有析而别之则渧涔难悉,会而通之则天地可泯者。佛经亦谓:破一微尘能出三千大千经典。若善得其解,精义入神,则短期内亦非无提纲挈领之余地。令欲不虚此会,略为探讨,想亦诸君之所同愿也。兹题内容,虽有一、佛法,二、哲学,三、佛法与哲学。佛法一端,经两次讲过,暂不深谈,只讲二、三两则:

二 哲学  甲 名义

哲学一词,原于西文而译自日本。日本从文部省令,提倡研究西洋学说后,遂有兹称。究哲学意义,原同于中国‘明哲’‘圣哲’之例,不过、严几道氏谓:直译西文之义,应曰‘爱智学’。爱智云者,言只为爱此足以了达于‘宇宙万有的本体真相’之智识而事斯学,绝非为谋生计、求安宁也。欧洲哲学,本于希腊,在希腊初究哲学时代,原为渴望真理,得偿所欲。累日穷年,孜孜不倦,益加以承平之际,生活问题 已经宽裕,人民又达其充满和爱之境,处处都资以乐趣与团结,遂流为一种专究学理者之哲学派。此雅典诸国所由群居诸哲学者,荟萃一堂,日本寻于宇宙如何解析,万物若何起源,以成其为哲学上之爱智阶级,与寻常谋衣食住三端之徒迥然不同也。第就中国之周秦诸子,与六朝所称三玄──易老庄──,及宋明理学、道学等,并与玆哲学相类。印度之数、胜、尼牙耶、吠檀陀诸论,及五明之内明学,外道六十二见、九十六见之见学,与西洋所究之哲学,亦大体相仿。故会以方言,哲学一名,得有爱智、玄、理、道、明、见等种种异称云。

乙 历史  就历史以言,当分为三大支派:一、印度的哲学,二、中国的哲学,三、西洋的哲学。此三不是一源递派所成,故并列以为三。若深究各派之理致及归结二端,则学说歧异,造诣有别。中印暂不讲,试以语西洋哲学之历史,有古、近、今、等三段。分述如下:古代 希腊古代哲学之发源,先是希哲观察宇宙之状态,有谓水能结冰及化气等,以为万物之本体者。后有人以火之运用更大,而认火为宇宙之本体。继此又有以风、以地、并水火称为万有或散或合之真正本体者。历时既久,又一派出,黜水火等于形下,谓‘唯数量’能贯澈一切,即举此为宇宙之本体者;与上述‘唯质’学派,适成对峙。诤论不定,遂有推翻一切之诡辩派兴,谓个人是实,余为我之感觉;若眼识能感觉长短方圆,耳识能感觉声音大小等,皆不能外于我之感觉,故惟认个人感觉为宙宇之实在。于此希求舒适,愿望已足,而国家之秩序,社会之安宁,尽可置之不谈。因之、宇宙本体,亦遂有渐弃不讲之势。而西方圣人梭格拉底,乃应时出世,一反糅杂学派、诡辩派及从前哲学派之纷杂,而注意于融通统一。故一面乃精究宇宙之本体,一面又于人事上贯注伦常之道而为之调剂运用,以达其企图之目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继之,师资相承,至亚里斯多德氏集其大成,拓新理境,其哲学之说实兼括一切科学而无遗也。今列其哲学之纲要如下:

     ┌第一因       ┌伦理        ┌诗    玄想的┤物理     实用的┤经济     美术的┤修辞       │论理        └政治等其他     └塑雕等其他       └心理等其他

第一因、系柏拉图师传之说,基督教徒即采取其义,谓之曰“神学”。究之柏、亚等所称之第一因,不过举以为发生万物第一引动之因,非因之而执为实有之主宰造物者。此关于玄想、实用、美术、各方面所具之论理、心理、政治、经济、诗歌、雕塑等,其哲学间之范围内容,并极深广,可一览而知。从前惟个人感觉为实在的,及取水或火等一物或数物为宇宙本体等,因皆在破斥之例。而第一因之定义,盖原本其师柏氏所称之概念,谓概念之为物,实超过感觉之上,集种种感觉间之冲动和表现,贯彻于此一念中而概括知之者。在东土儒家称曰“理性”──东方有圣人焉,其心同,其理同;西方有圣人焉,其心同,其理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说,几无人不闻。此希腊哲学为西洋之古代哲学者,实以兹三氏称中坚人物。而后此罗马之伦理、政治等殿阁,亦因此为基而得建筑,焕然一新也!其兼容并蓄,不惟著称一时,且为后世之所不逮!

近代 自希腊哲学说入罗马后,此其最盛时代,旋为基督教代之而兴。由其教会专制之力,希腊哲学乃失其独立资格,降为基督教之附属品。与汉武帝尊孔,周秦诸子学说,皆成为儒家之附属品者然。至近世十六七世纪文艺复兴时代,一变其神学方法,知用圣经教典无以通其旨而发其秘,且使哲学转致隐没,遗恨终古,乃宣告哲学独立,与耶教脱离,专志于新哲学之研究。但各树一帜,约分派别为三:一、大陆派,法哲笛卡尔;二、经验派,英哲倍根;三、理想派,德哲康德。

笛卡尔之大陆派,用思考以究真实,因谓宇宙有二:曰物与我,然物非真而我为实。何者?我在故思在,思在则我在故。即为由怀疑入手之唯我的理性哲学。倍根之经验派,依旧在感觉方面,侧重研究自然界之对象,即称此对于自然界之经验为实在,流成一种“唯物”的经验哲学。康德之理想派,此派乃综合上唯物及我之二派,而注重于知识本身之研究。在彼“认识论”中所称之“十二范畴”,就时空两间方法差别同异等,推究其真义,以明“能认识之知识本身究是何物”?结果、则以“本体真相为不能知,而可知者,惟思想上对现之象”而已。故称兹理想派亦谓之认识哲学。合上以观,唯我、唯物,固独标一说,第三说融洽两派,成海西一般学者之通义。但哲学本欲发明“宇宙真相,万有本体”,乃历经推究,失之转远。非但希腊诸先哲始愿所不及,抑亦令后之希踪追寻者有不能承续之憾。中谚:“人各一太极,人各一宇宙”,此辈实仿佛各别生活于己所理想之宇宙万有中,局外人徒悲其笼罩性灵,莫知所出,卒如缥渺蓬山难以亲历也!

今代 迨夫斯宾塞出,综合诸科学而成立综合哲学,以“知识论”为出发点,谓宇宙间有可知者之现象,有不可知者之本体。现象之可知者,则皆定为科学公例,而本体则当置诸不可知之列。自斯氏分配二说有其限度后,至杜威氏“实用哲学”,更变本加厉,放弃本体,置之不辨。如谓:‘我等所讲真理,只求应用于一切之人事上。国有乱,则思御乱之法,社会有不良分子、则思除去其暴而安其良者。一经试用有效,即为真理。而此真理亦犹工具,随用随弃,何以研究宇宙本体为’?进一步解:‘无论宇宙本体讲不明白,即讲明白亦属无用’。此派学说,即以其推翻哲学上惟一要知之本体者称之曰哲学,故所崇仰之哲学,舍此而外别无“明哲”、“圣哲”等精深学理之可言;而哲学之路,至此遂尽,惟有科学而已。然法国柏格森氏,独标一新说,则谓本体若不可知,哲学将完全不讲。但本体实非不能知,而能知者即为“直觉”,直觉乃直接觉知之称,中间并不必经过“思考经验”等之步骤而直有所觉。以此物我一观,不起判断,即足为宇宙之本体。反之、若从思考上、经验上、所组织集合之出产品,顾经一二度之组合,于直觉也转远,于本有实体也亦转违背。柏氏系依据生物学、心理学,从科学而重辟其哲学之新途径者。罗素氏则以数学为出发点,注重分析,有“心的分析”、“物的分析”诸说。析到极点,宇宙间惟有活动的事情,无呆定不动之固结体,而依以自成其宇宙观及其宇宙观中之人生观也。西洋哲学至此,举古、近、今三种时代,贤哲明达,数虽甚多,玆抉择以谈,更有此三时代范围之判定,本体知识等之考察,试表列之而获睹其枢要焉:

                  ┌摄科于哲┐      ┌古代亚里斯多德等……大成派┤    ├本体究而未明      │             └范围最大┘      │  笛卡尔┐   ┌大陆派┐科哲渐离┐  一、范围┤近代倍 根├等……┤经验派├    ├本体究而难明      │  康 德┘   └理想派┘范围渐小┘      │  杜 威┐   ┌实用派─哲尽科存──悉弃本体不讲      └今代罗 素├等……┤析观派┐由科而哲──重辟新路以         柏格森┘   └直觉派┘明本体但仍究而未明耳      ┌多元……许多原质等糅杂结合者      │二元……即主张心物二元者  二、本体┤一元……即主张或唯物或唯心或唯实之一元者      │      └无元……英国经验派之吼模氏及近代实用学派近是。除现象感觉外,           无所谓本体,而罗素氏析观之结果亦近之。      ┌感觉派……诡辩派、经验派重感觉      │概念派……理性派重概念  三、知识┤理智派……综合经验理性之理想派、析观派重理智      └直觉派……心境冥合直接觉知、柏格森氏独主张乎是

审此种种表解,互相对勘,得归纳一语,则所谓‘宇宙本体’者,哲学家实各有一所执之物。今更与佛教比较观之。

三 佛法与哲学

佛、无上正遍觉者,即遍觉此宇宙万有之真实性相之谓也。在哲学所不能明,及求之不得而舍弃者,皆佛之亲切证明者也。盖昔哲执一概余,迭兴诤辩,今者或拨置不谈,或另辟新路,要未能有何成就也。在哲学上,要知宇宙真相本体之出发点,与佛学之求正觉法界不无相同;但哲学家卒难确知宇宙之真相本体,或计之为一元、多元、无元等,思维筹度,遽执为当!不知此摸背言床,抚胸言地之徒,或差胜于捏尾言绳者之一筹,而所见较广则有之;然以此瞎子之所摸得者,较彼明眼人之亲见全象,活动自如,仍回然不同也。何以故?皆不出错觉之一途故。众生与生俱生,即有无明我、法二执,无明即无所明,故一切成为错觉,而与无上正遍觉知之佛界,背道而驰,卒难投契。此种错觉上之根本差误,既始于一念无所明之冲动妄作,谬计进行,故未破其妄,众生毕竟无刹那间觉悟之心得离于无明之流衍,故刹那刹那间无不迷惑颠倒。在哲学家所发明之唯心、唯物等说,但执著一边,谓之法执。由妄见诸法,执为本体,以之展转测度,随逐定量,不脱“尾绳、背床、胸地”等之观象大小,或殊其方位,或异其感觉,是与梦中说梦何以异?盖概念、直觉等皆无明之所流衍,何能契证法界诸法!固知执沤认海,例所当戒,片面之谈,宁得言信?但由一己意识上妄测而得,证以佛法上“万法唯心,三界唯识”之深旨,卓然不可动摇者,既错所觉知,乃完全站脚不住矣。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之本体,固不可厚非,第太无方法,遂致不能达到。佛法则“亲证真如”,了无所疑。真如云者,即哲学家极所渴望了知之宇宙万有的真相及本体也。于佛法中求之,乃真能举无始来戏论分别种种病根,渐伏渐断,亲实见到。故哲学若能反观自心,舍弃其戏论分别之病,则宇宙真实,当处如如相应;独患不反究心源耳!诚使持戒、修禅定等,开发般若智慧,俾无始迷梦逐渐打醒,色心诸法焕然照了,悟入佛之知见,宁非哲学家之大快事哉!今得其总比例如下:

 佛法──从觉化迷   哲学──在迷执觉

    (圣功记)(见海刊四卷九期)

  


猜你喜欢
  编阅附言(五十七则)·太虚
  贤劫经卷第三·佚名
  卷十七·聂先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三·窥基
  卷四·佚名
  浮石禪師語錄卷五·通贤
  卷第九·佚名
  辩正论卷第九·法琳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八·法藏
  大雲初分大众健度第一·佚名
  佛法悟入渐次·太虚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欧阳竟无
  续修高僧传征文·太虚
  住二空品第七十八·佚名
  卷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二十九·彭定求

        卷229_1 【哭严仆射归榇】杜甫   素幔随流水,归舟返旧京。老亲如宿昔,部曲异平生。   风送蛟龙雨,天长骠骑营。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   卷229_2 【宴戎州杨使君东楼】杜甫   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

  • 卷二十三·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二十三 宋 陆游 撰 七月一日夜坐舍北水涯戏作 兀傲胡床酒半醒钓筒收尽数舟横风生细葛无三伏月上疎林正四更北斗离离低欲尽明河脉脉去无声斥僊岂复尘中恋便拟骑鲸返玉京 病後登山亭 野客双

  • 第五歌车车夜水也风凉·刘半农

    (农歌。五个人车夜水〈夜里车水〉,一老人,一已婚中年,一未婚中年,一少年,一童子,每人唱一节,首尾各有合唱一节。)(合)啊!车车夜水也风凉,我里想仔短来还好想想长;我里想想前头格日子过得好勿好?我里想想后来格日子还有多少长?啊字极响

  • 卷四百二十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二十六雁类五言古归鸿          【宋】顔延之昧旦濡和风霑露践朝晖万有皆同春鸿雁独辞归相鸣去涧汜长引发江畿皎洁登云侣连绵千里飞长怀河朔路缅与湘汉违咏湖中雁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八·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年九月壬子朔徽猷阁待制知建康府沉晦提举江州太平观以殿中侍御史常同论其凶暴狂僭贪忍轻率也晦到官才踰月而罢 初张浚为宣抚处置使行移于六部用劄子而六部则用申状至是吏部请宣抚使非见任执政官者

  • 后叙·顾炎武

      呜呼!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君臣、父子之大常也。是故物我交引、随世迁谢者其幻,而几希独存、亘古不磨者其常;大官大邑印累累、绶若若者其幻,而穷理尽性、慊屋漏而质鬼神者其常。甚者喝叱风云、威福任意、喜加膝而怒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纪昀

    宗室传金 【五】○金五太祖诸子△太祖诸子景宣帝宗峻 【元】 宗杰宗干 【充 兖襄 衮】 宗望 【齐 文京】 宗隽睿宗宗辅宗弼 【亨】 宗强 【阿林 克实阿苏】 宗敏太祖十六子圣穆皇后生景宣帝豊王乌里赵王宗杰

  • 一三九七 左都御史纪昀奏文源阁书覆勘先完请将详校官等分别议处折·佚名

    一三九七 左都御史纪昀奏文源阁书覆勘先完请将详校官等分别议处折【真按:文源阁书校阅如此,而一把八国联军火就烧戮全尽!!嗟呼,文献之亡,岂敢或忘!!今兹所以任真书库屡开,而犹愿我辈同志者勠力于分享共产,以冀藏于天下,毋复亡佚

  • 二六七 谕内阁改编《明纪纲目》着仿照《通鉴辑览》办理并查改《明史》对音讹舛之处·佚名

    二六七 谕内阁改编《明纪纲目》着仿照《通鉴辑览》办理并查改《明史》对音讹舛之处乾隆四十年五月十八日乾隆四十年五月十八日内阁奉上谕:昨因《明纪纲目》考核未为精当,命军机大臣将原书另行改辑,候朕鉴定。因思《纲目

  • 鲁迅读古书·周作人

    关于鲁迅与古书的问题,普通有两种绝不相同的说法。甲说是主张用古文的一派:你们佩服鲁迅,他的新文学固然好,但那正是从旧文学出来的,因为他读得古书多,文学有根柢。乙说根据鲁迅自己的说法,在《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

  • 卷六十三·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六十三恩赉【二 本年恩诏二】乾隆五十五年万夀覃恩诏赐王公以下及年过六十之外藩福晋妻室满汉大臣命妇等彩币有差户部谨题为钦奉恩诏事乾隆五十五年正

  • 二十二年·佚名

    (辛亥)二十二年大明弘治四年春正月1月1日○朔戊寅,彗星移在天倉東,有星移在天倉西,太白晝見。○上率百官,行望闕禮于明政殿。仍賀兩大妃殿,進表裏。○停賀禮,百官進表裏于兩殿。○傳于承政院曰:「今日予欲進宴兩大妃,而兩殿不許

  • 侈靡第三十五·管仲

    问曰:古之时与今之时同乎?曰:“同。”其人同乎?不同乎?曰:“不同。”可与政其诛。(人告)尧之时,混吾之美在下,其道非独出人也。山不童而用赡,泽不獘而养足。耕以自养,以其余应良天子,故平。牛马之牧不相及,人民之俗不相知,不出百里

  • 景公坐路寝曰谁将有此晏子谏第十·晏婴

    景公坐于路寝,曰:“美哉其室!将谁有此乎?”晏子对曰:“其田氏乎,田无宇为垾矣。”公曰:“然则奈何?”晏子对曰:“为善者,君上之所劝也,岂可禁哉!夫田氏国门击柝之家,父以托其子,兄以托其弟,于今三世矣。山木如市,不加于山;鱼盐蚌蜃,不加

  • 菀柳·佚名

    --兔死狗烹的悲剧【原文】有菀者柳①,不尚息焉②上帝甚蹈③,无自暱焉④俾予靖之⑤,后予极焉⑥。有菀者柳,不尚惕焉⑦。上帝甚蹈,无自瘵焉⑧。俾予靖之,后予迈焉⑨。有鸟高飞,亦傅于天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11)。

  • 成色与分两·钱穆

    阳明良知之学,本自明白易简,只为堕入心本体的探索中,遂又转到了渺茫虚空的路上去。阳明自己说:“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

  • 僧宝正续传目录·祖琇

      第一卷  罗汉南禅师  圆通旻禅师  兜率照禅师  潜庵源禅师  泐潭照禅师  第二卷  宝峰准禅师  花药英禅师  明白洪禅师  开福宁禅师  智海懃禅师  第三卷  龙门远禅师  禾山方禅师 

  • 蒿庵论词·冯煦

    词论。清末冯煦(1842—1927)撰。一卷。煦有《宋六十一家词选》已著录。冯氏从明人毛晋所刻《宋六十名家词》中,选其精萃作品,成《宋六十一家词选》,并在《例言》中,对各家逐一评论。此编即迻录《例言》诸条而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