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典
●(以下论经典)
如其天姿聪敏, 不妨研究性相各宗, 仍须以净土法门而为依归, 庶不至有因无果, 致以了生脱死之妙法, 作口头活计, 莫由得其实益也。必须要主敬存诚, 对经像如对活佛, 不敢稍存怠忽, 庶几随己之诚大小, 而得浅深诸利益也。至于根机钝者, 且专研究净土法门, 果真信得及, 守得定, 决定现生了生脱死, 超凡入圣。较彼深通经论, 而不实行净土法门者, 其利益奚啻天地悬殊也!如上所说, 无论甚么资格, 最初先下这一味药。则无论甚么邪执谬见, 我慢放肆, 高推圣境, 下劣自居等病, 由此一味阿伽陀万病总治之药, 无不随手而愈。【书一】九一
●佛法渊深, 大聪明人, 尽平生心力, 尚研究不得到详悉处。然佛法随机施教, 若欲得其实益, 即从特别超异之净土法门研究而修持之, 则颇省心力, 实为最要之道。【书二】六七
●校经一事, 甚不容易。恐师无暇及此, 委任他人。须有出格见识, 十分细心, 再三详审, 勤加考稽, 方可一正讹谬, 令其芜秽尽除, 天真彻露。否则宁可依样画葫芦, 庶或不至大失其本真矣。【书一】三
●《华严》一经, 王于三藏, 末后一着, 归重愿王。但宜尊重《华严》, 不可小视余经。以诸大乘经, 皆以实相为经体故。《华严》之大, 以其称性直谈界外大囧琺, 不摄二乘等故。《法华》之妙, 在于会三归一, 开权显实, 开迹显本处故。台宗谓《法华》纯圆独妙, 《华严》犹兼乎权(即指住、行、向、地、等觉而言)。然佛于《法华》赞《法华》为经王, 于《华严》亦然。岂后世宏经者, 必须决定于五大部, 分出此高彼下, 不许经经偏赞乎?修禅宗者赞禅宗, 修净土者赞净土。不如是, 不能生人正信, 起人景仰。但宜善会其义, 不可以词害意。孟子称孔子生民未有之圣。然孔子见尧于羹, 见舜于墙, 见周公于梦, 其效法企慕乎三圣者, 何其至诚如是之极也!【书一】四十 [补注:前注中“即指住、行、向、地、等觉而言”者, 以圆教初住, 即破无明证法性;别教初地, 方破无明证法性。《华严》兼有初地破无明证法性之义, 故云“《华严》犹兼乎权”, 而注此数字以释兼权之义。恐有未喻, 故复重释所以耳。]
●善导令人一心持名, 莫修杂业者, 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 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 回向净土者, 恐上根人行堕一偏, 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 故示其圆修也。【书一】六二
●残经无可修补, 烧则无过。如可看可补者, 则不宜烧。有不知变通, 一向不敢烧。此经毕竟不能看, 又不能如好经收藏, 反成亵渎。以亵渎之过, 贻之于人, 岂可不知权变乎哉?【书二】十一
●现在人的对症药, 唯因果为第一。宜修法, 唯净土为第一。(中略)无论何等根性, 因果、净土, 为必不可不先讲究也。至于教相, 亦须择人而施。以学生各有所学之事, 佛学乃兼带耳。天机若浅, 则专务教相, 或将净土抛在脑后, 致成有因无果之结果, 是不可不相机而设法也。今之崇相宗者, 其弊亦复如是。彼提倡者, 实不为了生死, 只为通法相, 能讲说耳。使彼知自力了生死之难, 断不肯唯此是务, 置净土于不问, 或有诽薄之者。此其人皆属好高务胜, 而不知其所以高胜也。使真知之, 杀了亦不肯弃置净土法门而不力修也。甚矣!学道之难也。【同上】
●众生根器不一, 如来慈悲无量。果能真实至诚恭敬念佛, 到临终时, 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紫柏、憨山, 语极亲切。然彼二位, 皆属宗门知识。若对有真信切愿者说, 则为有益。对稍种善根, 未能专修者说, 则彼以为生西无我们分, 从此便打退鼓。说法不投机, 便是闲言语, 诚哉是言也!【大云月刊】
●念佛法门, 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为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 再能以四宏誓愿, 常不离心, 则心与佛合, 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 临终直登上品, 庶不负此生矣。【大云月刊】
猜你喜欢 卷第十一(诸天卷下)·佚名 第五十二則 趙州石橋·胡兰成 序·佚名 卷第三·佚名 文殊师利问经卷上·佚名 卷第五·通云 指月录卷之十一·瞿汝稷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一(论本第一第二)·窥基 佛鉴禅师语录目次·无准师范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三·智旭 卷第十三·李通玄 汾阳无德禅师颂古代别卷中·楚圆 卷三百七十三·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五·三峰法藏 卷第二十九·道原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