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宗卷第三(八章)

念佛正宗说

明教大师曰。能仁之垂教也。必以禅为宗而佛为祖。祖者乃其教之大范。宗者乃其教之大统。大统不明则天下不得一其所诣。大范不正则天下不得质其所证。夫古今之学佛辈竞以其所学相胜者。盖由宗不明祖不正而为患。然非其祖宗素不明不正也。后世学者。不能尽考经论而校正之。乃有束教者。不知佛之微旨妙在乎言外。诸禅者不谅佛之所诠。概见乎教内。纷然自相是非古今。何尝稍息。予尝探大藏或经或传校验。其所谓禅宗者佛祖之心也。佛说一大藏教。未尝不以心为宗也。嗟乎众生之根器异也。又安得以一法而明之。我佛平等设化。于是对其病而投其药耳。且夫净土一宗念佛之法。有实有权有顿有渐。皆以显如来所证之实理。廓众生自性之本源。以念佛三昧摄一切人。明心见性入于佛慧。或问之曰。念佛其可明心见性入佛慧乎。予谓之曰。心为万法之宗。操之在我则何道不成。大势至菩萨以念佛证无生忍。究其因地纯于念佛。上用功念念无间打成一片。所以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盖佛者心也。念佛念心心心不二。心既不二佛佛皆然。一念贯通无前后际。三际俱断是真道场。尘尘显示刹刹全彰。是谓入于如来正遍知海。具足如来一切种智。念佛之旨大略如斯。远公祖师得是三昧。而以此三昧示一百二十三人。同修同证思专想寂以至究竟。吾祖于是深存远图大援群生。且以晋地新经未来。禅法甘露国所未闻。实相宗本人有异说。乃命弟子逾越葱岭远迎禅师究寻经本。故明教大师定祖图云。秦僧智严于罽宾国。恳请跋陀罗偕来诸夏。传授禅法。初至长安。后至庐山遂出禅经。与远公同译。译成远公为之序。跋陀罗尝谓远公曰。西土传法祖师。自大迦叶直下相承凡有二十七人。其二十六祖近世灭度。名不如蜜多者。所以继世弟子曰般若多罗。方在南天竺国行化。以此慧灯次第相传。达磨多罗后为二十八祖。我今如其所闻而说是义。远公闻跋陀罗言。故序云达磨多罗西域之隽。禅训之宗。宝林传。所谓跋陀罗尝与远公言。其传法诸祖世数固验于禅经矣。故张野序远公塔铭云。心禅诸经出自庐山。师每谓禅法精微非才莫授。功高易进者惟念佛一门。导之以止观。专之以净业。此假修以凝神。积习以移性。入于如来无尽法门。实由斯矣。故此净土之教至于天台智者大师。乃示三观证乎一心。总绾三乘之要行。普收五性之机。宜直付观行之真财。悟入如来之知见。故知念佛之要者由观经为标指也。斯经以佛国净境为宗。以观智妙行为趣。以实相弥陀为体。以灭恶生善为用。是知无量功德共庄严之。种种胜行而归趣之。言说问答而诠辨之。誓众星之拱北辰。如万流之朝东海也。是故韦提不经地位顿证无生。五逆十念称名便登极乐。即圆顿教之所摄也。此之念佛三昧法门权实顿渐折摄。悟迷圆摄一切会归真宗。犹车之有轮。如鸟之有翼。入道之由可谓至矣。可谓尽矣。是以集夫正受之方。示彼修行宗要。开明心目直指根源。庶使念佛进修之士。明其宗而不昧其祖也。若夫一句当机。净土唯心显矣

定明宗体

慈恩通赞云。此方先德总判经论有其四宗。一立性宗。二破性宗。三破相宗。四显实宗。涅槃华严法华等。是显于真实中道义。故舍化城而归宝所等。故弥陀经乃第四宗也。依文判教。教但有三。以类准宗。宗有其八。一我法俱有宗。二有法无我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胜义皆空宗。八应理圆实宗。故华严及弥陀经是八宗收

李长者华严合论十种净土权实宗体

夫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淼淼真源。荡荡罕寻其际。遮那法界体相总括于尘沙。方广灵门净秽互参于无极。但随现修业用见境不同。致使圣境乖违依根不定。或权分净土于它国。指秽境于娑婆。或此处为化仪。示上方为实报。文殊居东国金色世界而来。观音处西方安乐妙土而至。如是权仪各别启蒙的信无依。今以略会诸门令使创修有托。约申十种以定指南

第一阿弥陀经净土此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念想不移。以专诚故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未实

第二无量寿观经净土此为一分。未信法空实理众生。乐妙色相者。令使心想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土。此权非实

第三维摩经净土。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暂现还无。是实报土未具陈广狭。是实未广

第四梵网经净土。虽说一大花王而有千叶。一一叶上有百亿化佛。教化百亿四天下众生。然彼千叶及彼华王。为三乘菩萨见未广故。分示报境未成圆满。是权未实

第五摩醯首罗天净土。如来于彼坐莲花座。成等正觉以为实报。此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成等正觉者是化。此为三乘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说此阎浮提及六天等是欲界有漏。彼上界摩醯首罗天是无漏故。心存染净彼此未忘。此为权教未为实说

第六涅槃经所指净土。如来有实报净土在西方。过二十二恒河沙佛土者。为三乘权教一分染净未亡者。言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是秽土权。推如来报境净土在西方。此权非实

第七法华经三变净土。此为三乘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言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是权非实

第八灵山会所指净土。此引三乘中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令知此土即秽即净。诸众信可未能自见。是实非权

第九唯心净土。自证自心当体无心性。惟真智不念净秽称真任性。心无挂碍无贪无痴。任大悲智安乐众生。是实净土。以自净故令他亦净。是故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是实净土。

第十毗卢遮那所居净土。即居十佛刹莲花佛国土。净秽总含无秽无净。无有高下彼此自他之相。一一佛土皆充法界无相障隔。略言十佛尘刹国土。为知无尽佛国不出一尘。为无大小故不立限量。故以法为界不限边际。相海纯杂色像重重。此实净土非是权收

念佛参禅求宗旨说

慈觉赜禅师云。念佛不碍参禅。参禅不碍念佛。法虽二门理同一致。上智之人凡所运为不著二谛。下智之人各立一边。故不和合多起纷争。故参禅人破念佛。念佛人破参禅。皆因执实谤权。执权谤实。二皆道果未成。地狱先办。须知根器深浅各得所宜。譬如营田人岂能开库。开库人安可营田。若教营田人开库。如跛足者登山。若教开库人营田。似压良人为贱。终无所合也。不若营田者且自营田。开库者且自开库。各随所好皆得如心。是故念佛参禅各求宗旨。溪山虽异云月是同。可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首透长安

净土非钝根权说

天台思梵讲主。久居临平山解行明峻。深造教观性相渊源。每与士大夫往复。随有所问答释粲然。一日有通判郑公。问曰。教中所明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此专为钝根方便权说。上根顿悟一超直入佛地。岂假他佛净土耶。师云。吾宗先达呵此说云。佛在世文殊普贤。佛灭后马鸣龙树。此土智者大师智觉禅师。皆愿往生净土应是钝根乎。若以此为权教。将何为实耶。昔孙莘老亦疑于此。因会杨次公王敏中。辩论遂息此疑。信此净土非圣人之权设。是圆实之真宗也。注念彼佛必生净土。斯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

真歇了禅师净土宗要

弥陀不离众生心是三无别。极乐遍在一切处举一全收。如帝释殿上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入千珠。虽珠珠互遍。此珠不可为彼珠。彼珠不可为此珠。参而不杂。离而不分。一一遍彰亦无方所。弥陀净土即千珠之一。十万佛国即一佛国。各千珠之一。圣人善巧方便示人。专念阿弥陀佛乃千珠。直指一珠见一佛即见十方诸佛。亦见九界众生微尘刹海。十际古今一印顿圆。了无余法矣

寂室大师示净土实见

不修净业者云。游心禅定悟性真宗。或闻说净土必曰。净土唯心我心既净则国土净。何用别求生处。寂室曰。且维摩经中云。如来以足指按地。见娑婆国土悉皆严净。而众会不见。惟螺髻梵王得知。今之说悟性者。能如梵王所见净土不。况汝居卑室陋屋必羡之以大厦高堂。脱粟藜羹者。必羡之以珍羞上味。弊袍短褐者。必羡之以绫罗轻縠若云心净土净。则不消如是分别也。况当老病死苦世间违情之时。颜色与未悟者同。是则口唱心净土净之言。身被秽土苦恼之缚。其自欺之甚也。不然应须信教仰理。于净土从而修之

大智律师示念佛事理不二

师尝为慈慧文法师。作净土集序。其略曰。古今学佛多惑事理。谓理则纤尘不立。言事则万象森罗凝心。住寂则为理。动用操修则为事。遂引古云。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斯乃理事敌立空有并驰。予尝变其语曰。实际理地不少一尘。佛事门中不存一法。何则由实际理具一切法岂少一尘乎。由佛事门离一切相岂存一法乎。如此方见理事一如。空有不二矣

文法师净行序念佛宗要

夫达无心之有心。识有念之无念。有无不住能所胡存。是则念念圆明心心虚寂。苟昧斯旨则法法成疣。的契其宗则门门通妙。今可无乖实际而示圆修。俾负重致远者。获遂于息肩。流浪迷津者速登于彼岸。求生西方。无先念佛观门者也。予辄为修净业者。薄采经论大纲。述成西方净行法门。示彼所修令得其趣。有睹兹文而复不能起信修行者。烦乎狂热投圊。唯露一发欲垂拯救。末如之何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宗卷第三(终)

猜你喜欢
  牧雲和尚七會餘錄卷之三·牧云通门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四·智旭
  印赠“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序·太虚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八·佚名
  象喻品法句经第三十一(十有八章)·佚名
  卷第十三·寒松智操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二·明盂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七·欧阳竟无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六·吹万广真
  起世因本经卷第三·佚名
  大阳延禅师·惠洪
  卷第一百七十八·佚名
  药师经疏·温室经疏
  卷二百四十二·佚名
  拜访太虚法师记·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古今诗话 六·李颀

      二二六、元稹赠黄明府诗   元稹奉使东川,于襃城《题黄明府诗》,序曰:昔年曾于解县饮酒,余为①录事,有客后至,数犯酒令,并飞数杯,逃席而去。醒后问其人,曰:前虞乡黄丞也。尔后绝不复知所在。元和四年三月奉使东川,十六日,至

  • 后集卷八·蔡正孙

    秦少游少游名观,苏子曕以贤良荐于哲宗,除博士,迁正字。绍圣坐党,编置郴州。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当世重之。东坡尝有书荐少游于荆公,云:“向屡言高邮进士秦观太虚,公亦粗知其人,今得其诗文数十首,拜呈。词格高下,固已无逃于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元年秋七月乙未朔刘光世以枯秸生穗为瑞奏之上曰岁丰人不乏食朝得贤辅佐军中有十万铁骑乃可为瑞此外不足信朕在潜邸时梁间有芝草府官皆欲上闻朕手自碎之不欲主此奇怪事辅臣叹服臣留正等曰天人之际相与

  • 卷之一千二百九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百三十三 苏州织造李煦奏江苏地方官员情形及设法补完库欠摺·佚名

    康熙五十年六月十三日 臣李煦跪奏: 窃臣家人赍回摺子,随叩头开读,奉御批:知道了。前者所奏学院之事并巡抚如何了?钦此钦遵。 臣伏查学臣张元臣,先因常州府江阴县学生员钱伦告承差陈文瑞,遂将钱伦责打。后因士子喧哗,不进考试,

  • 一○一一 寄谕各省督抚务将《通鉴纲目续编》翻刻书籍板片全行查出抽改铲削·佚名

    一○一一 寄谕各省督抚务将《通鉴纲目续编》翻刻书籍板片全行查出抽改铲削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大学士 公阿<桂>、尚书和<珅>字寄各省督抚,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奉上谕:刘峩奏《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

  • 三一七 暂护广西巡抚苏尔德为查缴不应存留书籍板片事致军机处咨呈·佚名

    三一七 暂护广西巡抚苏尔德为查缴不应存留书籍板片事致军机处咨呈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暂护广西巡抚印务 布政使司布政使苏<尔德>,为札知事。据广西布政使苏尔德会同署按察司事 驿监道周升桓详称:乾隆四十年三月初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三·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范鲁公质曽巩范质字文素魏郡人母梦人授五色笔而质生唐长兴中擢进士第仕晋至翰林学士周祖擢为宰相建隆初封鲁国公干徳二年罢相初和凝知贡举爱质所试文自以中第尝在第十三名故亦以处质其后质官及封国皆与凝

  • 李石传·脱脱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是贞懿皇后的弟弟。他的先世在辽国做官,官高至宰相。高祖仙寿,曾经帮助辽国君主的舅舅脱险,因此辽国皇帝赐给仙寿辽阳以及汤池土地上千顷,还赏赐了相称的其他物品,常把他当李舅看待。李石的父亲雏讹之,曾任

  • 章纶传·张廷玉

    章纶,字大经,乐清人。正统四年(1439),中进士。被授予南京礼部主事。景泰初年,他被召回任仪制郎中。章纶见国家多有变故,经常慷慨上书论事。他曾呈上太平十六策,总共达一万余言。也先议和后,章纶请求全力修整武备,以待将来之变

  • 职官七三·徐松

    黜降官一○绍熙元年六月四日,诏权刑部侍郎吴博古、刑部郎中俞澄、大理少卿吕公进各降一官,大理评事史彰祖降两资。皆以勘潘颖伯等隐落省试代笔条法故也。 十二日,诏知信州铅山县张升卿放罢。以守臣梁季珌言其所催官物,移

  • 第十四章 36·辜鸿铭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辜讲有人有一次问孔子,说:“你怎么认为‘以友好的行为回报伤害’呢?”孔子回答:“那么,你怎么回报友好的行为呢?以正义的行为回报伤害并以友好的行为回报友好。”

  • 卷二十二·佚名

    △广演品第二十五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闻可得道。虽诵千章不义何益者,夫人在世多诵广学不晓义理。亦复不了味义句义,犹如有人多负草木至百千担。正可劳苦无益时用。是故说曰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也。宁解一句闻可得道

  • 卷三十六(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日藏分陀罗尼品第二之二尔时西方去此佛刹。四十二恒河沙等诸佛国土。过是数已,有佛世界名坚固幢。其国有佛号智德峰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於五浊世与诸四众眷属围绕而为说法。时彼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炎德藏。在大众中听

  • 释慈航救国方案序·太虚

    慈航盖一热肠古道魁奇磊落之人也!昔尝从余问学闽南院,旋就任安庆迎江寺方丈,以精进遭俗忌,去而至南洋印度,于仰光大得人信仰。此其讲辞也;其稿虽未获一观,大致为从佛教立场以言救国之义欤!太虚,二三,一,十六。(见慈航画报第三十一

  • 电告全日本佛教徒众·太虚

    ──二十六年七月自牯岭发──东京芝公园增上寺日本佛教联合会转全国佛徒及军民公鉴:顷中日冲突已达危迫之极点,将陷中日民族于数载数十载相争相杀,卒致日本自杀,遗地球至惨之祸!抑悬崖勒马,速停一切军事行动,从平等外交以寻

  • 爾瞻尊禪師語錄卷下·尔瞻达尊

    侍者本虔記錄拈古舉:「洞山价禪師因請泰首座喫茶次乃問:『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動用中,動用中收不得。你道過在甚處?』座云:『過在動用中。』山乃令掇卻果桌。」師拈云:「洞山老人秪有殺人刀,且無活人劍。何不當時

  • 天枢院都司须知行遣式·佚名

    述净明道仙府天枢院公文格式。收入《太上净明院补奏职局太玄都省须知》,吉冈义丰《道教と佛教第二》疑其撰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