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南宋元明僧宝传序

有传教则必有传人。有传人尤必有传书。盖教者道之所由行也。人者教之所由兴也。书者前人之所由□□。□□□所由镜也。是以大道弥沦。□□□。□□得一二人焉。为之眼目。犹贫□□□。□客衣珠。亦终于迷惘而已。苟得其□□。然承当大事。而幻躯易尽。实行就湮。如优昙千年一现。后此何由踵□。所以儒者勒之。传志论赞。以垂来兹。其书传则其人传。其人传则其教始传也。大慈之入震旦也。虽云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然而列祖相承。诸宗嗣起。其入道之机缘。登坛之提唱。与涅槃之证据。至今犹若目睹此。觉范僧宝一编。与大川会元。同为梵林之龟鉴也。自是以降数百年来。音徽渐邈。幻津融大师者。为天童密云和尚之孙。弘觉禅师之嗣。志趋刚果。机用弘通。建光明无畏之幢。紫箨之屦常盈。瑞云之竿复竖。予时避乱缑城。特谒老人山中。昕夕咨益。备悉婆心。虽经臣之见智海犹多未解。而死心之于山谷。则真第一相为矣。因得披读所续南宋元明僧宝传。旨深义朗。词博论该。昔范蔚宗谓。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举而似之。洪公之后有融翁。殆即子长之后有孟坚。与末季乌藤白拂。滥觞已极。塔铭行实。称述过情。乃前传所编。仅八十一人。续传亦不逾九十七人。诚慎之也。使诸方有所征信不浮。则悬帝网之珠。光光互映。割师子之乳。滴滴皆真。绍往开来。祖焰重辉。岂独如迁固之以史才见长哉。闻丁未秋。紫箨一炬老人。寝室独存。传稿亦飞入竹林获兔。信乎。弘教苦心。为龙天八部护持。而其人其书之传。固当无尽时矣。谨盥手为之序。

康熙丁巳孟秋望日。佛弟子闽莆林友王和南题于瑞云之禅月峰。

人以文传。文以时贵。其时为人不可忽之时。其文为时不可少之书。广润幻津禅师。常续南宋元明僧宝一传。是矣。予因受政缑城间。尝私取而观之。其书时之法。以宋室南迁。禅林刹竿亦俱南指。初政和间。有国者崇道而抑佛。自称道君皇帝。以天下僧流。蓄发加冠。号为德士。居道之右。及道君蒙尘佛。教复遭北金兀术魔灭。凡在北丛林。无不秽辱焉。然幸禅宗知识。早图南隐者。若不闻也。斯传始自建炎丁未。历毕宋世。应元主运而再兴。又毕元顺逊代。明之高帝成祖。昌隆法域。而沿流不止。于顺治丁亥。共五百二十一年。非人之不可忽时乎。书人之法。始是佛灯珣。盖珣入寂于南宋之初。乃至虎丘大慧密庵无准中峰海舟密云悟雪峤信。为临济一宗。以弘智真歇自得晖全一温天童如净雪窦无印寿昌显圣博山来辈。为洞上一宗。其断桥云门两宗。无不错综其间。非时不可少之人乎。以人若此。以时若彼。其传志之于功。与获麟春秋铁函心史。今古同揆。皆感时愤事。不得已而作之。大有关于道法之替兴。宗绪之绝续。为不刊之书也。岂时节人文可同日语哉。予特序之。以征其志。且表其功云古闽霍童崔秉镜。

祖道东来。不立文字。正法眼藏。以心印心。如一灯传灯灯续焰。世俗未免有起而疑之。仲灵嵩禅师。不获已。乃撰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上之有国者。辄颁信于天下。由此综集传灯之书。亹亹间出。其文不一且繁。譬犹西竺分律部之为五。合而元之本乎一。禅师大川撮诸纲领。灯会其元。会元之出。灯史定矣。灯史既定。则所有言句。莫不起疴拯溺。更何疑滞而不冰泮乎哉。又觉范洪禅师。尝述僧宝传。以为载之空言。莫如见其始终行事。而深切著明也。自嘉祐至政和。据师座者垂千辈。仅八十一人入其章次。其文[打-丁+亥]而精。圆而劲。合撒语之。则诸纲目无有弗备。所备者。祖师大统不易之道也。逮洪公之后。建炎以来。惟济洞二宗法化于世。适明季英灵一时杰出。复有继续统灯之刻出焉。之刻出。其近古之参差疑滞。似又莫能释而定之。何也。其未有得于川之融览洪之博综乎。否则犹有所待而后定之乎。如近刻以海舟慈。先参万峰。暮龄方谒东明旵。盖万峰谢世于洪武辛酉。慈于洪武甲戌年。始生蜀之成都余氏。投大隋山出家。名永慈。年二十八。东谒旵。得法后陆沉牛首。晦迹全焦。四十四岁。开法东山。阅三载。旵公没。旵以衣偈差东明。住持明白庵。送至东山近刻以海舟名普慈。出常熟钱姓。脱白破山。年七十余。方见旵讹哉。明矣。或字经三写。乌焉成焉与。或别有所出。同其名号者耶。余以此质之大方。俱以近刻为然。复请天童吾师弘觉忞老人。吾师出智瑄智玺所立海舟永慈禅师道行碑示予。予疑始决。第不敏因采考宋建炎。以至明末五百岁尊宿。不可唐捐之实录。将成帙。付弟子性磊。令拾遗补辑。共九十七人。目之南宋元明僧宝传。俟命世贤明削而定之。余何敢专焉。紫箨沙门自融自序。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七十一·佚名
  目录·佚名
  述千品法句经第十六(十有六章)·佚名
  因明入正理論·欧阳竟无
  复甘立仁居士书·太虚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四·楚石梵琦
  法 界 论·太虚
  叹衍品第二十三·佚名
  机缘品第七·释法海
  指要钞序·知礼
  后序·佚名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卷上·佚名
  德光太子经全文·佚名
  卷第三十·佚名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义山诗集注卷二上·朱鹤龄

    呉江朱鹤龄撰南朝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粧。△春秋运斗枢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机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揺光江淹诗瑶光正神县南朝为正朔所归故曰应瑶光也南史徐妃讳

  • 臧榮緒晉書卷十·汤球

      夏侯湛   夏侯湛字孝若。譙國人也。文選東方朔書贊注。   美容儀。才華富盛。早有名譽。與潘岳友善。時人謂之連璧。同上。   為太尉掾。文選夏侯常侍誄注。   湛舉賢良。對策。拜郎中。同上。   進補

  • 卷四·胡思敬

      ◎差使变为实官国初盛时,官少事稀,三品以上许专折言事,尊为大员,极清贵自重。及其衰也,变乱六官,每部增设丞、参。厅丞三品,视副都御史;参议四品,视翰林侍读学士。然皆由堂官保荐,不设厅印,不联衔奏事,司曹拟稿径诣尚侍取诺而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九十四·佚名

    嘉靖三十二年二月戊申朔○己酉○以册封 裕王妃告 奉先殿命驸马邬景和行礼 天下朝觐官陛辞赐之敕曰朕嗣缵 祖宗洪业抚御兆民三十有二载于兹矣比岁虽暂免常朝然裁决庶务未尝一日少怠深念岁或弗登民受疾苦治理罔臻夙夜请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纪昀

    宋纪 【十一】高宗 【二】○高宗二绍兴八年春正月戊子朔帝在建康丙申减临安府夏税折输钱戊戌张守罢辛丑伪齐知寿州宋超率兵民来归蔡州提辖白安时执其 守刘永寿来降诏以方议和好禁沿海州郡过淮招纳戊申以兵部侍郎胡世

  • 五一五 山西巡抚巴延三奏查获《六柳堂集》并汇缴违碍书籍折(附清单一)·佚名

    五一五 山西巡抚巴延三奏查获《六柳堂集》并汇缴违碍书籍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十二日山西巡抚臣觉罗巴延三跪奏,为汇缴查收书籍,恭折奏闻事。窃照应禁书籍,前准各省咨查及晋省陆续购收各种,经臣节次奏明缴销在案

  • 子道篇第二十九·荀况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尧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孝子所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

  • 卷九十八·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九十八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九十八>琖斚爵觚【觶角散說附】太宰祀之日贊玉幣爵之事【爵所以獻齊酒不用玉爵尚質也】祀大神示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贊玉几玉

  • 三鱼堂剩言卷三·陆陇其

    阅左传文元年闰三月哀二十七年十一月辰在申昭二十年二月日南至哀十二年十二月螽知春秋时闰法差错最多所以杜预作长厯止就春秋日月考其节候最为有见孔疏论之亦最详后世乃欲以春秋验厯法或欲以厯法证春秋皆见笑于杜氏者

  • 原序·李廉

    传春秋者三家左氏事详而义疎公谷义精而事略有不能相通两汉专门各守师说至唐啖赵氏始合三家所长务以通经为主陆氏纂集已为小成宋河南程夫子始以广大精防之学发明奥义真有以得笔削之心而深有取于啖赵良有以也髙宗绍兴初

  • 感类篇第五五·王充

    【题解】在本篇中,王充针对汤时遭旱,“汤自责,天应以雨”和周成王在用天子礼还是人臣礼葬周公时犹豫不决,因而“天大雷雨,动怒示变”为说展开辩论。“感类”是对同类事物有所感触的意思。王充指出,“天道无

  • 凡例·刘三吾

    一自虞书二典三谟以下每篇悉具篇题经例大书传例小书只从原诂训字起如曰粤越通之类至于新引诸家之説就録于下其下复用蔡説则圈以别之从省也一蔡传有须易者以他説易之如尧典九族则易以夏侯氏之説民析因夷及日月左行之

  • 卷一百七十一·佚名

    △初分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一之四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如实知地界不堕欲界色界无色界。如实知水火风空识界。不堕欲界色界无色界。若俱不堕三界则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三世则不可以彼有相为方便。有所得为方便

  • 御制天圣广灯录序·李遵勖

    御制天圣广灯录序   惟大雄之阐教也。以清净为宗。慈悲救世。解烦恼之苦缚。启方便之化门。安住雪山。始阶于西域。飞行汉殿。遂通于东旦。彼土得道。何可胜言。此方承流。于是乎在。虽阴魔时

  • 卷第三十八·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第八地是时天王及天众,闻此胜行皆欢喜,为欲供养于如来,及以无央大菩萨,雨妙华幡及幢盖,香鬘璎珞与宝衣,无量无边千万种,悉以摩尼作严饰。天女同时奏天乐,普发种种妙音声,供养于佛并佛子,共作是言而赞叹:“一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六·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菩萨变化仪轨品第二之三  复次妙吉祥菩萨说言。若曼拏罗阿阇梨摄受弟子。须得六根圆满人相具足。若婆罗门刹帝利毗舍首陀。发菩提心行大乘行不求小果。持

  • 卷第十·佚名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十尊者迦多衍尼子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智蕴第三中七圣纳息第五之二诸法他心智相应。彼法世俗智相应耶。答应作四句。有法他心智相应非世俗智。谓世俗智所不摄他心智相应法。有法世俗智相应非他心

  • 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佚名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略称大日经略念诵法、五支念诵要行法、五支念诵法。阐说三昧耶、不动尊、如来钩、普通真言、金刚甲胄等五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