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四十九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四十七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独觉菩提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独觉菩提一切独觉菩提自性空。是一切独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一切独觉菩提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独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独觉菩提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独觉菩提一切独觉菩提自性空。是一切独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一切独觉菩提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独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独觉菩提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独觉菩提一切独觉菩提自性空是一切独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一切独觉菩提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独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独觉菩提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独觉菩提一切独觉菩提自性空。是一切独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一切独觉菩提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独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般若波罗蜜多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罗蜜多。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常若无常。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於此般若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乐若苦。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於此般若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我若无我。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於此般若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净若不净。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於此般若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般若波罗蜜多。

时天帝释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说无所得静虑波罗蜜多。名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色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何以故?色色自性空。受想行识受想行识自性空。是色自性即非自性。是受想行识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色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受想行识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色若乐若苦。不应观受想行识若乐若苦。何以故?色色自性空。受想行识受想行识自性空。是色自性即非自性。是受想行识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色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受想行识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色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我若无我。何以故?色色自性空。受想行识受想行识自性空。是色自性即非自性。是受想行识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色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受想行识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色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净若不净。何以故?色色自性空。受想行识受想行识自性空。是色自性即非自性。是受想行识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色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受想行识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眼处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常若无常。何以故?眼处眼处自性空。耳鼻舌身意处耳鼻舌身意处自性空。是眼处自性即非自性。是耳鼻舌身意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眼处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耳鼻舌身意处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处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眼处若乐若苦。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乐若苦。何以故?眼处眼处自性空。耳鼻舌身意处耳鼻舌身意处自性空。是眼处。自性即非自性。是耳鼻舌身意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眼处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耳鼻舌身意处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处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眼处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我若无我。何以故?眼处眼处自性空。耳鼻舌身意处耳鼻舌身意处自性空。是眼处自性即非自性。是耳鼻舌身意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眼处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耳鼻舌身意处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处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眼处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净若不净。何以故?眼处眼处自性空。耳鼻舌身意处耳鼻舌身意处自性空。是眼处自性即非自性。是耳鼻舌身意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眼处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耳鼻舌身意处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处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色处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常若无常。何以故?色处色处自性空。声香味触法处声香味触法处自性空。是色处自性即非自性。是声香味触法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色处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声香味触法处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处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色处若乐若苦。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乐若苦。何以故?色处色处自性空。声香味触法处声香味触法处自性空。是色处自性即非自性。是声香味触法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色处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声香味触法处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处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色处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我若无我。何以故?色处色处自性空。声香味触法处声香味触法处自性空。是色处自性即非自性。是声香味触法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色处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声香味触法处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处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色处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净若不净。何以故?色处色处自性空。声香味触法处声香味触法处自性空。是色处自性即非自性。是声香味触法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色处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声香味触法处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处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眼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何以故?眼界眼界自性空。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眼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眼界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界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眼界若乐若苦。不应观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何以故?眼界眼界自性空。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眼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眼界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界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眼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何以故?眼界眼界自性空。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眼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眼界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界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眼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何以故?眼界眼界自性空。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眼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眼界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界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耳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何以故?耳界耳界自性空。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耳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耳界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耳界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耳界若乐若苦。不应观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何以故?耳界耳界自性空。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耳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耳界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耳界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耳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何以故?耳界耳界自性空。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耳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耳界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耳界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耳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何以故?耳界耳界自性空。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耳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耳界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耳界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鼻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何以故?鼻界鼻界自性空。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鼻界自性即非自性。是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鼻界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鼻界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鼻界若乐若苦。不应观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何以故?鼻界鼻界自性空。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鼻界自性即非自性。是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鼻界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鼻界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鼻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何以故?鼻界鼻界自性空。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鼻界自性即非自性。是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鼻界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鼻界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鼻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何以故?鼻界鼻界自性空。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鼻界自性即非自性。是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鼻界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鼻界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

猜你喜欢
  卷二十二·道世
  附录·道世
  卷二百七十七·佚名
  觉邪品第九·佚名
  原序·周梦颜
  大乘义章 第十一卷·慧远
  老子化胡经玄□卷第十·佚名
  第二十七卷·佚名
  南普陀访太虚上人记·太虚
  十四、南泉斩猫·慧开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十二卷·佚名
  贺白国防部长就职电·太虚
  卷上·太贤
  卷二·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三[宋刻]·惟白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十二·彭定求

        卷12_1 【郊庙歌辞·祭方丘乐章·顺和】   万方资以化,交泰属升平。易从业惟简,得一道斯宁。   具仪光玉帛,送舞变咸英。黍稷良非贵,明德信惟馨。   卷12_2 【郊庙歌辞·祭方丘乐章·肃和】   至矣坤德

  • 卷十五·贯休

    钦定四库全书 禅月集卷十五 唐 释贯休 撰 五言律诗 寒夜有怀同志 永夜殊不寐怀君正寂寥疎钟寒遍郭微雪静鸣条南省鴈孤下西林鹤屡招终当谢时去与子住山椒 寄新定桂雍 独自住乌龙应怜是衲僧句须人未道君此事偏能坞湿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三·杨仲良

      徽宗皇帝   议礼局大观政和二礼附   大观元年正月庚子,御笔:『议礼局依旧于尚书省置局,仍差两制二员详议,属官五员检讨。应缘礼制,可据本末议定取旨。』   二月壬戌,议礼局言:『臣等伏以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国家承

  • 第六回 兴大狱儒生受坑 避暴秦方士入海·黄士衡

    话说始皇虽信卢生之言,日在宫内微行。然仍照常阅看文书,判决政务,并不因求仙之故稍有荒废。群臣每日都到咸阳宫,等候批示下来,各依职守办事。始皇心中终因久未外出,时恐受人蒙蔽。身子虽然闲旷,心中却更焦劳。诸位莫看得**皇

  • 卷之一千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通志卷一百三十二·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四十五宋赵伦之【子伯符】萧思话【子惠恵明】臧焘【孙凝之 焘弟熹 熹子质】谢晦【晦兄瞻 弟防 从叔澹】谢裕【孙孺子 裕弟纯 纯弟述】谢方明【子惠连】谢灵运【

  • 姚察传·李延寿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吴国太常卿姚信的九世孙。父亲姚僧垣,是梁朝的太医正。梁元帝在荆州时,僧垣作晋安王陈伯恭的谘议参军。后来入周,官位颇高,很受恩遇。姚察从小性情淳厚,六岁便能背诵文章万余言。不贪玩耍,读书勤奋,十二

  • 卢翾传·张廷玉

    卢木冉,字少木便,浚县人。家财豪富,用钱买为国子学的生员。他博闻强记,下笔千言。为人放纵不羁,好使酒性骂人,常备酒肴请县令来饮,来晚了就大骂,撤席灭灯而卧,县令到时,他已大醉,不行宾主之礼。木冉雇的民夫被打,过几天又被倒墙压

  • 卷三十四·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三十四明 黄训 编兵部【车驾上】为守卫事【刘大夏】车驾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于兵科抄出河南道等衙门监察御史等官石玠等题前事据虎贲左卫中所副千户李泰呈称正德元年正月初四日轮该守卫长安

  • 金人铭 全文·黄帝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  无多事,多事多患。  安乐以戒,无行所悔。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家语》无此二句)  勿谓莫闻,天妖伺人。(《家语》作“

  • 卷十五·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十五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尚书注疏第四存旧尚书卷第二古文尚书大禹谟第三虞书孔氏传【古本】尚书注疏卷第四【宋板】大禹谟考异古本序禹成厥功厥作亓谨按亓古文其字经艰厥后艰厥臣允执厥

  • 卷八·佚名

    △如来性品第四之五善男子,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迦叶菩萨复白佛言:如来何缘说方等经。譬甘露亦如毒药。佛言:善男子,汝今欲知如来祕藏真实义不。迦叶言尔。我今实欲得知如来祕藏义。尔时世尊而说偈言:或有服甘露,伤命

  • 卷四百四十七·佚名

    △第二分真如品第五十二之二尔时欲色界天众复白佛言:世尊,大德善现佛真弟子随如来生。所以者何。大德善现诸所说法。一切皆与空相应故。尔时善现,告欲色界诸天众言:汝诸天众。说我善现佛真弟子随如来生。云何善现随如来生

  • 解脱道论 第十一卷·佚名

    解脱道论 第十一卷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五方便品之二问云何圣谛方便。答谓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问云何苦圣谛。答生苦老苦死苦。忧苦忧悲苦恼苦。苦苦怨

  • 大统历志·梅文鼎

    八卷。附录一卷。清梅文鼎撰。元代郭守敬等创制“授时历”,应用弧矢割圆术来处理黄经和赤经、赤纬之间的换算,并用招差法推算太阳、月球和行星的运行度数,所定数据全凭实测,精确度很高。明朝沿用不废,改称 “大统历”。施

  • 乐府补题·佚名

    词选。原书未署编者姓氏。元陈旅《安雅堂集》卷十二《陈行之墓志铭》,谓陈恕可有遗著《乐府补题》;而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十二著录“仇远《乐府补题》一卷”。《乐府补题》或是陈、仇二人所辑。此书为宋末遗民

  • 全唐诗补编·佚名

    诗总集汇编。陈尚君编订。包括《全唐诗外编》校订和《全唐诗续拾》辑纂两个部分。《外编》曾于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原收录王重民《补全唐诗》及《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

  • 六门陀罗尼经论·世亲

    佛教论书。古印度世亲著,译者不详。一卷。是《六门陀罗尼经》的论释书。阐述了六门陀罗尼的六义:一、慧圆满;二、慈力清净;三、自性清净;四、令知他所作障;五、摄一切菩提资粮;六、彼果正知及真如。接着阐述了六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