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弥底部论卷中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如诸部前所说。人是常。无本故。如是我等今说。

  若无本成常。生死无本亦应是常。此言不应。人无本不可说。如是。

  如诸部前所说。人是常。忆过去世故。如是我等今说。

  若我定异阴者。阴坏时人不灭。应忆过去世时事。只应此人不应有异人。而轮转生死无断绝时。此语不应如是。

  如诸部前所说。人是常说处故如是。我等今说。

  断苦流灭故。至有余涅槃故。身犹存住名之度彼岸住。婆罗门至无余涅槃。既至得无余涅槃故。是佛所说。是故不说人常。如是。

  如诸部前所说。人常到不动乐故。如是我等今说。

  得无余涅槃时。便至不动乐。若人常者。不生不死如涅槃。不生不死身亦不异。其智慧在所处处亦不异。食不食苦乐无异常故。过去时事不忘。常故无变异。亦无缚无解。是故人常此语应遣。如是。

  如诸部前所说。人无常。有本故。如是我等今说。

  有漏起故。是名说人。以是故。不可言阴与人异。是故人起不可说。以是假说即答解前次。佛说新等故。

  若人无常者。众生轮转所作善恶业坏。不作善恶业自来无先因故。一切众生悉应一种不造业应。解脱者不由业自成。既不由业自成功德。无所为先世时生亦无可忆。是故人无常此语应遣。

  以是假说即答解前次。倒法故落生故。生老病死法。人无常故。如是。

  问曰。云何说有人。

  答曰。佛说有三种人。

  问曰。云何三种人。

  答依说人度说人灭说人(说者亦名安亦名制亦名假名)。

  问曰。云何依说。

  答如佛所说。语跋婆耶言。是是行所依说。是是其名安。

  是名依说如火譬。如佛语舍利弗。有人名象白净可爱。四大所成是名我。如是一切亦如乳譬。如是依修多罗等所说。是名依说。

  如色得色人得色人不可说。异色色不可说。异得色人依色得名依色人。若人说是色是我。是其色成名我见。若人说色是我者以是过五阴人。前所说成是其过。复言。若人说得色人异色者。名异我见。若人说异我以是过人异五阴。成是其过。

  得色人相从而已。非是真说。若人说色得色人相从而已。成其邪见。若邪见者。言无我。以是过前所说。成是其过。以是故。此是三过。

  是故实异邪见。不随实异不随邪见。依色得色人可说。以是故。得色人共色实可说。是故是时色起是时得色人亦起是时色灭。是时得色人亦灭。不是不可说。如是五阴十二门。五道阿修罗道中阴为七道人。生有处迦罗罗阿浮陀那肉团支。新生童子年少中年老善恶记心。戒犯戒如是上一切合不合。依上诸法。是名依说人可知。

  问曰。云何度说人。

  答曰。以是时度异有是时。佛说度众生。云何度说众生。过去说未来说现在说。云何过去说。

  如天使修多罗所说上启阎罗。此人先不知父母兄弟等。不知功德。不知善恶等。愿教其。如是。

  如佛所说。我过去世时。曾作顶生王。是名过去说。

  云何未来说。

  如佛所说。转轮圣王在中有时。初入母腹。如入堂殿。如是。如佛语弥勒。阿逸多。汝后成佛时。名曰慈氏。是名未来说。如是。

  云何现在说。

  答曰。如佛说安伽人。有耳珰种种宝饰臂手。如是。

  如佛所说。大富长者多有财宝大如意。如是。是名现在说。佛依三世行制三说。如是应知。

  以是行度说是名度说。

  云何灭说。答逐依说人度说人。

  佛说灭说人。如过去身坏时。是名灭说。如是。

  如佛所说。漏尽比丘五阴无常灭。是名灭说。如佛说偈言。

  智者莫能测  得至无动乐

 

  是名灭说。如是。见依说。

  度说。是故说有人。舍五阴生有处受五阴中间有。如是。

  见灭说。佛说无复有受阴处。如是。

  问曰。为舍五阴灭尽犹有所余。

  答曰。何所疑。曰。见先师意互相违故生疑。有诸部见五阴一边。从此有往彼有。如是何以故。识上生故。

  佛言。是人识戒熏定熏是其识上生胜处。佛复说偈言。

  善恶二种业  是业人世造

  是业是其物  自捉自随去

  粗阴是恶业  细阴是善行

  善恶二俱造  随捉逐业往

 

  是人往生其受根义。是以故。其度。天眼人见其度。

  如佛语比丘。我见众生落生如是一切是故。诸部见五阴一边。从此有往彼有。如是。

  又诸部说人。如是。从此有往彼有。非是阴。何以故。佛说偈故。

  佛说偈言。

  生世乐欢喜  异世乐欣然

  作福二处欢  自见其净业

  护根往善道  不护堕恶道

 

  佛复说言。此死落生如是。是故。如诸部见人如是。从此有往彼有非阴。如是。

  又诸部说无人。从此有度彼有。何以故。如佛言新天人。人见如是。

  佛复说言。是是行行所依。是是受其名。如火依薪受其名。如是。

  佛复说一切德人。生世间多人受安乐。如是前世已生不复更生。是故无人。舍此度彼有。是故生疑。

  曰。前所问为舍五阴灭尽。犹有所余。今若舍五阴。五阴无遗余。从此有度彼有。如佛说偈言。

  弃舍此人形  受天身具足

 

  如佛说人无。财宝一切舍。随所往。如是。如佛说临死时。舍其身独自去。在世之时言。皆是我有。临死之时。一切舍。独自去。戒定熏心藉此善业上生。是故佛说善心而已。上生胜处。是故舍五阴灭尽往彼胜处。依业不灭。佛说偈言。

  是业是其物  自捉自随去

 

  中阴根故。往生彼处。受根义行中阴处天眼见中阴色。

  如诸部说五阴一边。从此有往彼有。是故舍此语。如是。

  前所说。如是人从此有往彼有。唯人而已。若尔者。应至道实异无往。若实异若常若不常。成邪见。如前所说实。异常不常。成邪见遮。以是故。人共阴实异不可说。是故是人而已往生处不可说。如是。

  问曰。云何人身灭时。五中有起。

  答曰。人欲灭时中有起时。依五中有。是名五中有人可说。逐过去说依度说人可说。以是故不依人。是故不依义。不是人可说。如是见法念灭。念灭不灭行念念是名佛说。应当知。以是故。舍五阴身都尽人从此有度彼有。是故说有人舍五阴生有处。受五阴中间有如是。

  问曰。为前受五中阴处。后舍人五阴。答曰。不如。若如所问。生成有间。若生成有间者。圣人灭应更受有。不成灭四取。若阴与人别是所不应。如是。

  问曰。为先舍人五阴。受五中阴身。答曰。不如。若如所问。一人一念中。便应成两种有是所不应。如是。

  问曰。今者云何舍人身。受五中阴身。为一时而受。为不一时。

  答曰。是一时。问曰。云何。

  答曰。人临死时。最后一念心现起时。中阴心未起。最后一念心灭时。中阴心方起。中阴心起时成五中有人。是故说舍人阴受中有。何以故中阴心起时成。从人中落中间有处成时。心住是处时是名落生。是故相应时应当知。有人舍五阴生有处。受五阴中间有。如是一切。曰当说。我今。

  问曰。阴有源本不。而从阴次第生至今。为有本为无本。如是。曰何所疑。

  答曰。佛语比丘。生死无本。众生轮转生死源本不可知。如是。为无实故不可知。为有实故不可知。如十二门说。有十三门实无故不可知。为无智不可知。何以故无色界人。余二界人无智故。不知。如世界成不成。直置不可答。有展转源本是初有可说。是故我等生疑。

  问曰。人前生源本不可知。为实有。为实无。若有知见可说。

  答曰。实有不可知。何以故。譬如实有物覆故不可知。亦如一毫微尘细故不可知。又如地旷故不可知。亦如眼皮极近眼故不可知。又如海岸极远故不可知。复如眼根弱故不可知。如发毫端。亦如芥子聚。以一芥子投聚中。色相似故不可知。又如恒河流水。以一把盐投河中淡。水力多故盐不可得。亦如宝物在壁内隔障故不可见。亦如鬼神隐形故不可见。如无知人不知命所余故不可知。如宝物在壁障隔等实有不可知。如是人源本实有不可知。如是。

  难曰。从此源本。若尘及毫端等。实有不可知者。余人见。如天眼见毫端。

  又如地旷边际。唯天眼者见。复如眼皮自不见近其者见。如海岸不可知渡。到者见。如发毫端明眼者见。以一芥子投芥聚中。明眼者见。恒河水以一把盐投之。唯鱼近其边知。覆障财宝。天眼者见。隐形鬼神。唯同类见。有方术人见余命不可知。他心智人见如是。上所说一切有言不可见不可知。然一切可知可见。源本无人知是故。如覆障宝物等实有。不可知非因。复说实有不可知。何以故。无能测量故。如雪山实有不可称量。何以故。无能测量故。

  难曰。若为知雪山称量实有不可知。答曰。见雪山石有量数挍略。雪山称量实有可知。是故无能测量不可知。难曰。若挍略可知此非知。但挍略知非称量实知。便成无明。

  又问曰。不实故。称量不可知。

  答曰。不实不可知。何以故。如修多罗中所说故。佛言。物不实处无知声。

  如佛语比丘。如酥油灯灭其灰其墨不可知。如是须弥大海大地劫尽火劫起时。一切烧荡尽其尘。其墨不可知。如是。

  佛言。源本不可知。亦复如是。如酥油灯灭其墨尘不实有不可知。如是源本不可知。亦复如是。

  问曰。如实物。有处佛说不可知声。

  答如律中所说。若人酒著手若器。此人以手捧器奉上比丘。盛食比丘不知得食无罪如是。是故此非因。

  又说不实不可知。若源本实有者。佛实智应从彼起。不应说言不可知。以佛说不可知故。是源本不实有。

  答曰。此义处不尔。佛实智不从彼起。如世间问常无常等处。佛不答。是故无因。复说不尔故源本不可知。佛说不可知。若佛直说无源本。成断见。若佛说有源本。复成常见。此二种。语不应。是不应故。佛说不可知。如是。

  问曰。若生死有本者。成常见。若无本者。成断见。圣人生死本已尽别本更起。应知而不尔。别本更起者。便成断见。生死源本不实有不可知。何以故。生死轮转无穷故。佛语诸比丘。有依爱本不可知。从此起爱谢在过去。从此起爱未来当起。如是一切。以是故。无有爱本。是故生死无实。本不可知。

  复次生死常起故。若无生死亦无涅槃。如佛语阿难。有漏五阴灭尽时。是名灭。是名涅槃。

  佛又语阿难。涅槃虽灭尽不无本。以是故生死灭有本。是故生死本不实有本不可知。如是。

  复次因展转合故。一切人不以我为因本。若以我为因本。生死不尽。是故无本。如是。

  复次忆知过去无数世界。如佛所说过去时若欲知法识随起知。以是故。识无数故。境界亦无数。应知亦无数。是故生死无本。如是。

  复次生死无本故。若生死有本者。过去生本亦应有。是故不实有过去。生本不可知。如是。

  复次有爱展转故。佛说过去生本不可知。若生死本无者亦无其名。若无法不应有名如是。

  答曰。无法无名。无名名不实。虽无名以无名便是其名。是故有名故是其不实。如所说。过去源本名实故。源本应实。此语不是。曰不尔。如所说。无法有名故。有实者。有法有名。亦应无名不实。何以故。无名故。若尔无法不实。其名亦不实。实有法其名亦实有。是故无法之名亦不实。以是故。源生不实有验矣。

  难曰。若尔实不实便是不定。不实成实实成不实。是所不应。

  复次有法遮言。无有法无法始显胜降实不实可见以是处无遮言。有是名实。如打物发此声。此声无本故如是。源生可说如兔角。是故生死是源本。难曰。若生死无本者。亦无其末。如是无本无末与涅槃无异。是所不应。如是。答曰。是实无本。五阴展转相生故。

  是故无常。因展转果亦展转。

  问曰。若生死无本者。中末亦无。中末无者生死亦无。如林无本无末。亦无中。便无此林。如是无生死。如是。

  答曰。不尔。何以故。如团圆物。无本中末不。无圆物生死亦尔。

  难曰。若团圆物无本中末。而有者无。第二未可坏。生死亦尔。

  答曰。恐如是生死不灭。如所执本无故。一切法无。此是下执以前生因展转故。是故无本。因坏故生死尽。生死坏因亦尽。如是前忆过去无数世界故。是故佛说无源本。若生死源本。阴展转无本故。成常见。依阴依度佛说有众生。如是。

  说曰。阴展转无本者。众生展转亦无本。众生不应展转。何以故。佛已说生死无本故。

  问曰。若生死无本。佛何故说不可知。何不直言无。

  答曰。若佛直说无者。不应起三种邪见。三种邪见者。第一我前身曾生不。第二我后更生不。第三我今若为生不。应生疑。以是故佛说不可知。是故佛说应当知。如是。佛说法有二种。何者二种。一为法。二为众生。

  云何为法。如佛所说。源生不可知。有爱本不可知。为法故。说无生死源本可说。云何为众生无明覆众生。轮转生死。为众生故说法。众生轮转生死。是故佛为说。说曰。如是时法至其心依度。是时佛说是众生。

  问曰。何故佛说有法源生不可知。

  答曰。佛不应为众生说无源本。

  难曰。如是时法依度。是时佛说是众生。尔时法无常可说。不应说众生常无常。如是源生可说不可说。可知生死无本验矣。

 

  三弥底部论卷中

猜你喜欢
  大乘起信论别记·法藏
  佛说当来变经·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四卷·湛然
  不厌乐禅师语录卷二·道乐
  覆袁闻纯居士书·太虚
  三法度論卷中·欧阳竟无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五·湛然
  答刘遗民书·僧肇
  卷第三十二·霁仑超永
  無著菩薩本 世親菩薩釋·欧阳竟无
  终南山天龙会集缁门世谱·佚名
  讲经·李叔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三之上·大慧宗杲
  第二章 《玉历》的内容·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一·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三十一    明 冯惟讷 撰 晋第一 司马懿【字仲逹河内温县人仕魏历事武帝文帝明帝後辅齐王为太傅相国封公孙炎受魏禅追尊为宣帝庙号高祖】 讌饮歌 【晋书曰高祖伐公孙渊过温见父老故旧讌饮

  • 卷七十二·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七十二宫殿甘泉宫赋         【汉】刘 歆轶陵隂之地室过阳谷之秋城回天门而凤举蹑黄帝之明庭冠高山而爲居乘昆仑而爲宫按轩辕之旧处居北辰之闳中背共工之幽都向炎帝之祝融封峦爲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九·佚名

      大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

  • 卷之二百八十九·佚名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九月。乙丑朔。上驻跸得尔吉惠汉地方。  ○丙寅。上驻跸鹫和洛。  ○升詹事府詹事李周望、翰林院侍讲学士李绂、俱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以翰林院侍读陈世倌、提督顺天学政。

  • 九十九 江宁织造曹寅奏农田歉收及盐引滞销摺·佚名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初一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目下麦子俱已收割全完,大约高低之田计算,尚有五六分。近日湖广米来,米价将次可平,百姓插秧,复望雨以力作农事。兹上江宁国、池州、太平等府,因去年遭被

  • 一一一四 闽浙总督雅德奏覆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十部折·佚名

    一一一四 闽浙总督雅德奏覆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十部折乾隆五十年十月二十八日闽浙总督兼署福建巡抚臣雅德跪奏,为遵旨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恭折奏闻事。案奉上谕:《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

  • 九七七 吏部为知照四库馆人员遵旨分别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黏单)·佚名

    九七七 吏部为知照四库馆人员遵旨分别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黏单)乾隆四十八年四月十五日吏部为遵旨查议事。考功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题前事等因。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二十五日题,本月二十七日奉旨:吴裕德、吴锡麒、李镕、庄

  • 卷十六·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十六宋 吕中 撰神宗皇帝王安石逐谏臣熙宁元年知谏察吴申奏祖宗法不可变安石诋之罢谏职。安石入朝之初即劝人主逐谏臣其本意如此。罢谏院熙宁二年钱公辅营救滕甫遂罢谏院公辅乃安石所荐也上

  • 第68章 随便乱杀公务员的蒋介石·冯玉祥

    派到前面去接收的不是蒋的心腹,便是蒋的亲戚朋友或老乡。还剩下的文武机关的公务员怎么办呢?那才是出奇到万分呢。能雇民船的雇民船,能坐汽车的坐汽车,坐飞机坐轮船都好。总而言之,抢到什么算什么,抢不到的那只有倒楣,谈起来

  • 王褒传·李延寿

    王褒字子深,琅笽临沂人。曾祖父王俭、祖父王骞、父亲王规,《南史》都有传。  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心怀沉静之志,威仪俊美,善于谈笑,博览史籍,七岁就能作文章。外祖父梁朝司空袁昂喜爱他,对客人说:“这个孩子会成为很有出

  • 卷四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四十六庆祝二【图记四】江南省江宁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庐州府凤阳府滁州和州广德州各属臣民表文

  • 卷三十一 明堂位第十四·郑玄

    (陆曰:‘郑云以其记诸侯朝周公于明堂所陈列之位。’”)[疏]正义曰:按郑《目录》云:“名曰《明堂位》者,以具记诸侯朝周公于明堂之时,并陈列之位也。在国之阳,其制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此于《别录》属《明堂

  • 思辨録辑要卷三十·陆世仪

    诸儒类[宋至元]宋有周子孔颜之继起程朱诸子之开先孟子之流亚也自秦汉以后士之聪明才智者皆入于黄老禅宗矣子周子起契性命之微于大易接孔颜之学于一诚以太极人极发明天人之蕴使天下后世晓然知千五百年以上孔颜之为道如

  • 卷二十八·郑玉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二十八    元 郑玉 撰襄公 公名午成公之子简王十四年即位諡法因事有功曰襄辟土有德曰襄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仲孙蔑会晋栾黶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 於是为宋讨鱼石

  • 卷八十一·佚名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五善现,如来之心不住布施波罗蜜多。不住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不可得故。善现,如来之心不住四静虑。不住四无量四无色定。何以故?以四静虑等不可得故。善现,如来之

  • 法 与 佛 学·太虚

    ──二十年新春在汉口律师公会讲──今天因罗会长、张会长等相邀,得以参观贵会,并参与贵会会员新年团拜盛典,在此欢欣鼓舞之中,得与各位相聚,诚使我生无限的欢喜庆快之心!适间罗会长论法与佛学的关系,在佛学之哲理中,确有法学

  •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一·佚名

      南无决定色佛 南无方便心佛 南无智味佛 南无功德信佛 南无难降伏佛 南无善见佛 南无月光明佛 南无月盖佛 南无世桥佛 南无信供养佛 南无乐胜佛 南无善盖佛 南无惭愧贤佛 南无能观佛 南无无边法佛 

  • 观经正宗分散善义卷第四·善导

    唐沙门善导集记  从此已下次解三辈散善一门之义。就此义中即有其二。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今言三福者。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曾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也。第二福者此名戒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