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抗战五周年之新意义

──三十一年七月作──

一 已为同盟国击溃轴心重建世界和平的主力

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抗战起,至二十七年纪念第一周年之七七,已粉粹了敌人速战速决的梦想;第二周年之七七,则令敌人失却利用汉奸以结束战争的希望;第三周年欧战方烈,更坚定了独立抗战之信念,第四周年则我国之抗战价值渐为国际重视,而增多了友邦的关切;以逮于今日第五周年之扩大七七纪念,则完全别有了新的意义。

今年扩大纪念之新意义,便是当我们抗战开始,虽以求民族独立自由与求国际平等正义、同时并重,但一般的看法,至多不过认为国家民族被侵略,抵抗以求生存而已。且事实上原著重在抵抗侵略以自救灭亡。其为国际正义而战之价值,至太平洋战端突起,始被各强国充分认清;亦从太平洋战起,遂东西合流以成为真正的全世界战争。全世界各国皆列入民治与轴心之两大战团,民治集团的应战:乃显然以扑灭非义,重建正义的未来世界为目的;故今年抗战第五周年的中国,已为美、英、苏等二十八个同盟国的反轴心主力,实际上已曾派遣远征军与盟军并肩作战,且为从陆地反攻击败轴心的一个主要战场,而与美、英、苏等共同负起了重建未来的正义世界之责任,充分发挥了为世界人类平等正义而战的意义。

二 印度与中国要有进一步的联系

中国与印度,无论在人民的优秀与众多上,地域的广大与毗连上,文化的崇闳上,历史的悠久上,两国关系的深长与睦谊的素敦上,尤其产生及接受释迦牟尼的伟大文化精神上,在此为世界人类扑灭重建正义的大战争中,必须有更进一步的联系。凡我美、英、苏等各同盟国,于此类必须援助中印两国成功更进一步的合作,以发挥其共同抵抗轴心并重建将来世界正义的力量,丝毫不加阻忌,因为此几占世界人类半数之两大优秀文化民族之切实联合,不惟在现今击溃轴心所迫切需要上,万万不能不以中国人之正义战,唤起印度人充分之正义感,发动印度全部的人力物力,积极的抵御且攻击侵掠的强寇;而在重建未来长治久安的人类世界上,设令此占人类半数的两民族、或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两民族中,任何一民族未能获得自愿的国家建立与公平的国际待遇,则重建的未来世界即不能有充分的正义,不能保长久的安定,而这一个反轴心的大战也便失却了重大的意义。中印两国的人士,已多有这种的感觉和倡导了,唯欲其实现,尚待两国人民作更大之努力!

三 佛教国家应共同努力

中国之抗战目标,内求民族自由,外伸国际正义,此与缅甸、安南、暹罗、朝鲜、锡兰等佛教国家所欲达之目标可谓完全相同。中国之藏、蒙、康等为佛教区域,其余各地人民亦多数信佛,当然也可算佛教国家,同奉佛教故,同抱求达之目标故。今缅甸虽已或陷入魔爪或形格势禁而别具苦衷,然为自求解脱羁绊,并发扬人类平等之佛法于全人类,造成未来的人间净土,皆应与抗战五年必胜无败的中国,及其盟国之美、英、苏等,取得亲切的联络,寻觅各种可能的机会,共同努力,以期达与中国所欲达之同一目标,造成将来之平等自由的佛教国际。

四 唤醒日本的佛教徒

说到佛教国家,便忘不了在日本侵略恶魔的军阀下有被驱迫著的三千万日本佛教徒。日本军阀大多数迷信其土产神道教的,智识份子则多数皆信贯通于科学、哲学的佛教。日本佛教徒若能在佛法正智大悲的精神上,一致醒觉起来,树起内除恶魔、外救众苦的佛帜,足可发生雄厚的威力,革除了专制的侵略的军阀的命,建立原本佛法平等自由的国家,则与平等相待自由互助的中国等,不难共进于和平的世界!民国三十一年七月一日,于缙云山。(见时事新报三一年七七特刊)

西藏问题之适当解决

──三十二年作──

西藏问题,其实是藏族问题;而说到藏族,又必连带到西藏佛教。西藏佛教,是藏族超越个人生命以上之全族精神生命,所以要融洽藏族必先要了解西藏佛教。但西藏、藏族、西藏佛教、三者之范围各异。西藏是地理上名辞,以前后藏的地域为范围。而藏族则除居于西藏全土者外,更有分布西康及青海、甘肃若干地域之藏族,故藏族之范围较宽于西藏。至于西藏佛教,则随藏族所至固皆为西藏佛教,而全蒙古与新疆、东北四省、五台山、北平等一部分地区之佛教,亦承化西藏或统属于西藏──如雍和宫堪布等──;故西藏佛教之范围又较藏族为广。然不论藏族或西藏佛教,其散布之区域虽广,无不以前藏拉萨之藏族佛教政权为中心。握得拉萨藏族政教,即等于握得整个之藏族与西藏佛教。

然今所云西藏问题,非西藏之地域及藏民本身有何种之问题,乃如何能融合为大中华民族而共建成新中华民国之问题也。余前年尝撰“改进藏族经济、政治、教育之路线”一文──载时代精神月刊之第五卷第三期──。

此前岁之建议,虽曾荷教育部陈部长函示采择施行之盛意,然迄未能实现。而滇缅公路被断之后,需以西藏为国际之通路者尤亟;乃西藏之梗阻反因而益甚,致中枢不得不另谋解决之方法,而汉藏之隔膜遂愈形复杂!然现在感觉吾前此建议之路线,仍有迅采实施之必要。又恐中枢、西藏双方犹有疑虑之处,乃更详述其理由,以冀明智者察择焉。

内地人士对于藏族佛教应有进一步之了知者,即不应拘泥于旧时对于内地寺僧之观念,以为西藏之寺庙喇嘛,亦系不顾政治社会而游于方之外者,甚或视为惟是神秘迷信或顽固愚陋之一群,绝不能容受现代文明起变通融化之作用。须知佛教在各地情形不一,内地昔因处于儒教之政治社会中,乃或旧时之佛教;而西藏及缅、暹等则统为佛教之政治社会,故应将西藏佛教视同昔日内地之儒教,其拉萨三大寺与甘、青等各大寺,则犹京师太学及各省学宫或书院也。其考得第三、第二、第一等格西,则犹贡生、举人、进士也。其老格西为各大寺教师者,则犹翰林院翰林也。其派为各堪布──例雍和宫住持──及藏设各官者,则犹任命为行府官吏或教官也。其学至比丘律以上可准备考格西者,则犹已入学之秀才也。其各呼图克图,则犹王公或有功世袭官爵之子弟也。设能如此改变其观念,则知藏族之政治,教育其社会领导人才,皆出于佛教,而不致以内地寺僧错识藏地喇嘛。

清季之变法兴学,实为进成民国之基础,设非由儒教之读书士子如康、梁等之鼓动,官绅大夫如张之洞、郭嵩焘、张百熙、熊希龄、张骞等之提倡,则无以举变兴之实。余主择喇嘛中声望素著、学识弘通、倾诚内向者倡办西藏师范学院,意即在此。而招藏、康、甘、青二十岁至四十岁喇嘛来求学者,即等于清季初兴学校时,多由生员童生考选为师范学生,或留学日本之速成师范等,以养成开办各小学及中学之教员也。藏族佛教今日之情形尚比清季内地儒教在辛亥时为落后,而略同戊戍前之状况。故办此师范学校,一方既须如东本格西、喜饶格西──在西藏皆等老翰林──等三五人合力提倡,一方招学之青年喇嘛,仍须以初级师范毕业给予三等格西,高级师范毕业给予二等格西之学位,方足以资号召。此亦如清季初兴学校,给高小毕业以秀才出身,中学毕业以优贡出身,高等毕业以举人出身也。或疑此为陈腐制度,不应入于学制者,然中枢今对蒙藏喇嘛二字、四字、六字封号,及王公世袭等封建名称犹不废,以之渐图改进;则今之办学已实易其内容,又何靳略存形式称号以欣其情而顺其俗耶?

今若从武力求决,动非数万万元不可;彼此破坏损失更不可计算!加以艰难困阻,尤不知得何结果?诚能合中枢及康、青官长与藏、汉僧界、学界高德,以共同祈求西藏福利之实现为目标,从是以进行,则中央政府虽每年耗费一万万元,亦较之甲兵十万为节省!况其效功之崇高博大,又远非十万大军之可企及哉。

中国古圣先贤之能造成如此史长、土广、民众之国族,遗留于现在之吾人者,多半以其善于因势利导而怀柔渐化。然清季以来,迭经国中剧烈之变革,一般军府官佐,每轻浮躁动,掉以轻心,对于国中任何先代圣贤均不复尊重,任意蹂躏,如孔庙,佛寺等,均每为军警等糟蹋不堪。秉此恶习,完全忽略异域尊崇宗教之风习重于生命,所至动辄破坏。赵尔巽清季军入西藏,至今留藏族公恨。而去岁远征军在缅之突遭倾败,虽以敌人对缅僧已积多年工作,并因政府未采行吾访缅归来主充实中缅佛学研究会之组织,及在仰光与云南鸡足山设立巴利文学院,交换华缅佛教教师学生诸建议,不能争取缅人之协助。

然尚欲为藏族教政领袖忠告者,则西藏虽有组较为完备之僧寺,及有建于此种僧寺上之佛教文化,然地虽广而人甚稀,农林之利未辟,矿工之业未兴,经济尤滞在畜牧阶段,政治亦无积极施设,对一般民众既未有系统之教育,贫困愚陋,加以婚制欠良,疾病传染,缺乏医药,体健日趋低劣,人口递年减少。以如此人民,要其支持现存之佛教僧寺,已将势有不能;何况欲于近代国族竞争剧烈之时代,独自立国,以建成广阔坚固之国防,则其事势之不可能益显然也。

如或习于清季来徘徊中、英、俄间,迟疑观望,以为可待将来势定,再于中、英、日、俄等国,择一可倚重者以托仗保护,此尤为大错。应知中、美等联合国之必胜,德、日诸轴心必被降伏,早为国际之已定形势;则决无可依日本为护法之理。而中、美、英、苏为联合国领导四强,原属中国领土之西藏,在英、苏亦万无可妄容西藏归投之理;则西藏唯应毅然立决,在汉族宗族平等原则上,共同努力于中华民国之抗建国策,始有光明之前途。况汉、藏在皇古原出同族,即从唐以来之历史言,文城、金城公主入藏以后,随从以居藏者非在少数,藏族之血统早与汉族混合。而藏族文化之佛教,亦多有由汉输入之成分;元、明、清迄今,藏族佛教又影响于汉人甚多,则无论在血统上、文化上、汉藏皆富有极亲密的不可分离之关系。加以汉人亦多数信崇佛教,并能了解且推重西藏佛教,此均为求之英、俄等国民中所绝无者。民国来以汉、蒙等同为构成共和之主人;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中之民族主义,尤以联合国内诸族平等相待为原则,则西藏无论在何种理由上说,皆应以原为中华民国一分子之资格,共同努力建成中华民国为得计。昔第三代达赖以善知清室当入主中国,遥相赞助,得享清代维护西藏数百年之安乐。今中华民国正将达成亿万斯年伟大国家之际,藏族本早为共建民国之一宗族,在此时岂应不熟察机先,观照中枢之所需要,急起直追为力所能及之贡献,以立功于建国之际,而收共有、共治、共享之利益于无穷!

且循喇嘛教育吸收现代文明而渐进,乃和平之改善,有百利而无一害。尤其道路开辟,交通便利,农、牧、商业繁荣,人民经济宽裕,乡村自治以至地方施政,咸上轨道,则人民对于佛教寺僧之供养尊敬,倍加增胜。而中枢亦可藉藏族佛教文化为精神之国防堡垒,胜驻边疆百万大军,岂非两得其益!要之、中枢当尊重西藏教化风尚,除对外等必须统一之国权外,给予充分地方自治权益;而西藏则当遵照中枢之指示,欢迎各种施设教育,开通道路,发达农垦,改良卫生等学问技术之辅导人才。而藏族妇女虽性少羞耻,然一经婚配,则又都能专一而不淫乱;然后以藏族男子五分之一作喇嘛,不再婚配,致多有无夫可婚之少女及失去丈夫之孀妇,不期而习于淫乱,而致疾病传染蔓延,影响及人民健康率及生育率之低落。汉人入藏之安心于教育、农垦等业者,若能信崇佛教,则必能如缅甸华侨之娶缅妇,构成极和美家庭;不惟减淫乱而增体健人口,且于道德风化大有增进,而汉、藏宗族之融洽亦必更亲密。然此乃由教育而渐改进交通、经济等相随而至之良效,此时不必多所预计焉。(见文化先锋二卷十五期)


猜你喜欢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卷上·佚名
  卷十五·佚名
  佛说七女观经·佚名
  十地经论 第四卷·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道宣
  四分律卷第五十六(第四分之七)·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四·玄奘
  卷四百五十六·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三卷·蕴闻
  清净品第七·佚名
  卷六十(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三十九·佚名
  卷第十七·道宣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六·明盂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三·法藏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折·吴昌龄

    (陈太守引张千上、云)老夫陈太守。留我侄儿世英在后园书房中,本意要他温习经书,去应科试。不想染下一场疾病,一卧不起,服药不效。老夫欲待亲自探望孩儿去,争奈衙门中适有一件要紧公事,不得余暇。张千,说与嬷嬷知道,着他到书房

  • 二集卷八十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八十八古今体一百十五首【己卯六】长春仙馆得句朅思仙馆一临诸芸几兰闺信洒如忧乐向来成底事诗书无射合相於松间雅爱风延爽竹里仍看月入虚廿四年前闲景概祗宜分付緑纱疏白苹红蓼扁舟延楼横俯

  • 第三十三卷 仕 绩 二 四·缪荃孙

    淮 安 府 三 清周奭 周鼎元 周云书 胡从中 张应锡 潘董帷周奭,字肇敏,号美如,山阳人。家本世袭指挥使。奭幼颖异,卓有文誉,崇祯中进士。顺治初,授南京户部主事,榷龙江关。数月,正课足,一切商税,悉为宽免。升员外

  • 一四一七 安徽巡抚朱珪奏换缴《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四一七 安徽巡抚朱珪奏换缴《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安徽巡抚臣朱珪跪奏,为换缴《通鉴纲目续编》数目,遵旨汇奏事。窃照《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应行抽改之处,乾隆四十八年四月内,钦奉上谕:各该

  • 八二六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续缴应禁各书并请再行展限一年折(附清单一)·佚名

    八二六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续缴应禁各书并请再行展限一年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十日江苏巡抚臣闵鹗元谨奏,为查缴应禁各书,仰祈圣鉴事。窃查明末野史暨国初人所著悖妄各书,节奉圣训,实力搜查,复钦奉谕旨展限,俾各呈

  • 史记集解卷二十三·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二十三礼书第一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羣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

  • 志第二十 郡国二(原文)·范晔

    ○豫州颍川 汝南 梁国 沛国 陈国 鲁国○冀州魏群 钜鹿 常山 中山 安平 河间 清河 赵国 勃海◆颍川郡(秦置。雒陽东南五百里。)十七城,户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陽翟〗禹所都。有钧台。有高

  • 耶律庶成传·脱脱

    耶律庶成,字喜隐,乳名陈六,季父房之后。父吴九,检校太师。庶成幼时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善用辽、汉两种文字,诗尤其做得精妙。重熙初,补为牌印郎君,累迁枢密直学士。与萧韩家奴各自呈进《四时逸乐赋》,兴宗皇上叹赏。起初,契丹医

  • 四○、魏文侯礼贤考·钱穆

    魏文以大夫僭国,礼贤下士,以收人望,邀誉于诸侯,游士依以发迹,实开战国养士之风。于先秦学术兴衰,关系綦重。(《韩非 外储左上》:“王登为中牟令,上言于襄主曰:中牟有士曰中章胥已,襄主使为中大夫,中牟之人,弃田耘,卖宅圃,而随文

  • 七年·佚名

    (辛酉)七年清康熙二十年 春正月1月3日○丁巳,引見時,上命完寧君李師命進前曰:「當逆節初萠之時,卿與一二元勳,譏察密贊之功最多,而當初勘勳時,因卿辭避,不爲同錄。厥後逆獄復起,諸賊之招,一一相符,功勞益彰,不得不追錄。而卿連章固

  • 卷十八·吕本中

    <经部,春秋类,吕氏春秋集解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觧卷十八宋 吕本中 撰成公九年春王正月杞伯来逆叔姬之防以归左氏传杞桓公来逆叔姬之防请之也杞叔姬卒为杞故也【杜氏注为杞妇故卒称杞】逆叔姬为我也【杜氏注既弃

  • 学蔀通辨卷之二·陈建

    前编中此卷所载着朱子方识象山其说多去短集长疑信相半至晚年始觉其弊而攻之力也甲午孝宗淳熙元年朱子四十五岁陆子三十六岁朱子答吕子约书云陆子静之贤闻之盖久然似闻有脱略文字直趋本根之意不知其与中庸学问思辨然后

  • 象喻品法句经第三十一(十有八章)·佚名

    象喻品者,教人正身为善得善福报快焉。我如象斗,不恐中箭,常以诚信。度无戒人,譬象调正,可中王乘。调为尊人,乃受诚信,虽为常调。如彼新驰,亦最善象,不如自调。彼不能適,人所不至,唯自调者,能到调方。如象名财守猛害难禁制。系绊不

  • 因明正理门论本·佚名

        大域龙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  宗等多言说能立  是中唯随自意乐  为所成立说名宗  非彼相违义能遣  宗等多言说能立者。由宗因喻多言辩说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五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五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总集群经录上之五东晋司马氏都建康(亦云南晋)从元帝建武元年丁丑。至恭帝元熙二年康申。凡一十一帝一百四年。缁素一十六人。所译经律论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一百

  • 空同集·李梦阳

    明李梦阳撰。李梦阳,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弘治七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因草拟弹劾刘瑾的奏章,被捕下狱,几乎被杀。正德五年,刘瑾伏诛,李梦阳复任原官,并升为江西提学副使。正德十四年,又因事罢官,在家闲居

  • 本朝茶法·沈括

    茶税茶法专著。宋代沈括撰。约成书于宋元祐六年(1091)。原为 《梦溪笔谈》卷十二中的一段,元末陶宗仪《说郛》将其作为专书录出,并以该段首四字题书名。全文约一千一百字,主要记述宋朝茶税和茶叶专卖,对研究茶史和茶

  • 杂著捷径·佚名

    收有《翠虚篇》(题泥丸先生陈朴传);烟萝子《体壳歌》、《内观经》;崔希范《天元入药镜》;曾慥《劝道歌》、《临江仙》;《钟离八段锦》、《吕公缚心猿诗》及《吕真人小成导引法》等内丹和养生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