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乐者,通伦理者也(1)

——文艺是一种工具

【原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2)。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指引,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道政,而治道备矣(3)。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4)。礼乐皆得,谓只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乐只隆,非极音也(5)。食飨之礼(6),非致味也(7)。清庙之瑟(8),朱弦而疏远(9),一倡而三叹(10),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12),大羹不和(13),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14),而反人道之正也。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本》。(2)伦理:事物的条理。(3)治道:治国的方法。(4)几:接近。(5)极:达到顶点。(6)食飨(sixiang):古代合祭祖先的礼仪。(7)致:达到极点。(8)清庙:宗庙。(9)朱弦:朱红色熟丝作的弦,发音沉浊。疏:疏朗。越:瑟底部的孔。(10)倡:同“唱”。(11)遗:遗弃。(12)尚:崇尚。玄酒:水。上古祭祀时用水。(13)大羹:祭祀时用的肉汁。不和:不调味。(14)平:节制。

【译文】

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乐与事物的伦理相同。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得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得乐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理。

因此。从分辨而懂得音乐,从分辨音乐而懂得乐理,从分辨乐理而懂得政治的道理,这就具备了治理国家的方法。所以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与他讨论音乐。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与他讨论乐理。懂得了乐理,就接近懂得礼仪了。礼仪和乐理都懂,就叫做有德。德的意思就是得到。

所以音乐的隆盛,并不是好听到极点的音乐。合祭祖先的礼仪,不一定要用味道极其鲜美的祭品。宗庙中弹奏的瑟,用音色沉浊的朱弦和底部有稀疏孔眼的,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和,声音没有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的境界。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盘中盛的是生鱼,肉汁也不调味,食物的味道也没有达到完美。所以,先王制礼作乐,目的不是为了尽量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使好恶只情得到节制,从而回归到人生的征途上来。

【读解】

儒家的文艺充满了强烈的理性色彩。它虽然不反对情感的宣泄,但却反对放纵,要求把情感纳入理性的轨道,即使之受到节制,又使之为政治、道德、礼仪服务。

这样一来,像音乐一类的艺术,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工具和手段。离开了特定的意义,工具和手段就成了空壳,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供怡情悦性、供精神享受、表达个人情绪的艺术,都将遭禁止和反对。用这样的尺度来要求艺术,实际上是带有反艺术的色彩的。因为唯一被认可的艺术,是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的,只能用于特定的场合,只能表达规定的内容,只能遵循一定的规范。总而言之,种种的认为规范和限定,使艺术被异化成了服务于统治者意志的木偶。

从这一立场来看,儒家的文艺思想并不像人们宣扬的那么光彩,它那带着浓厚理性和功利气息的鲜明印迹,总让人觉得窒息和压抑,总觉得人的无限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被简单化的强制要求扼杀了。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文艺思想一直占这着统治地位,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因为它说到统治者们心坎里去了,它不允许有个性化,不允许离经背道,只能像没有生命的器物供人使用。

猜你喜欢
  卷九 主术训·刘安
  卷五十一·湛若水
  四书留书卷五·章世纯
  第十一章 3·辜鸿铭
  第二章 8·辜鸿铭
  卷十一·李明复
  卷十四上·吴澄
  卷九·陈深
  卷十九·朱熹
  孝行览第二·吕不韦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冯友兰
  昭公·昭公二十二年·左丘明
  洞山聪禅师·惠洪
  卷五十四·道世
  上国民会议代表诸公意见书·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三十一·彭定求

        卷231_1 【宗武生日】杜甫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卷231_2 【又示

  • 卷四十七·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四十七 宋 陆游 撰 儒生 儒生安义命所遇委之天用可重九鼎穷宁直一钱虽云发种种未害腹便便高卧茅檐下羮藜法不传 秋夜 老病睡眠少如斯秋夜何长庚未配月织女已斜河莎径虫吟苦柴门叶落多谁知

  • ●渔阳三弄·沈泰

    (〔外扮判官引鬼上〕咱这里子忒明白,善恶到头来,撒不得赖。就如那少债的,会躲也躲不得几多时,却从来没有不还的债。咱家姓察名幽,字能平,别号火珠道人。平生以善断持公,在第五殿阎罗天子殿下,做一个明白洒落的好判官。当日祢

  • 第十一回 鄱阳湖友谅亡身 应天府吴王即位·蔡东藩

      却说陈友谅骁将张定边,正围攻元璋,突被一箭射来,正中右额,这箭不是别人所射,乃是元璋部下的参政常遇春。当下射中定边,驶舟进援,俞通海亦奋勇杀到。定边身已负创,又见遇春诸将,陆续到来,没奈何麾舟倒退。这江中水势,却也骤

  • 卷四·孔克齐

    四民世业黄山谷曰:「四民当世其业,读书种子尤不可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可名世矣。」此石刻在荆溪岳氏,后为显亲寺僧有大方厓所得,石背刻一诗云:「渔家无乡县,满船载穉乳。鞭捶公私急,醉眠听秋雨。」皆山谷诗也。至正丙申以后,寺毁

  • 鸿猷录卷七·高岱

    高岱 封国燕京 靖难师起 转战山东 再出河北 ○封国燕京 成祖文皇帝 太祖第四子洪武三年庚戌四月太祖诏封诸皇子 成祖封燕王国燕京即今京师旧为北平布政使司城池宫殿仍元旧惟昜瓦色 十一年十一月定诸王宫城制式 太

  • 卷之三百八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嘉慶東巡紀事卷二·佚名

    路程 ○路程 東華門起 七月十八日 慈雲寺備用房中伙 【 十七里】  木廠中伙 【 二十八里】  燕郊行宮 【 二十二里】 共六十七里  十九日棋盤莊中伙 【 二十四里】  三河中伙 【 二十三里】  白澗行宮 【 二十

  • 志卷第八 高丽史五十四·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五行二。○五行三曰木。 曲直木之性也失其性为 故生不畅茂及为变怪者有之时则有 祸时则有鼠妖是为木不曲直。 其征恒雨其色靑是为靑 

  • 卷九·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九明  杨士奇等  撰圣学宋宁宗时卫泾上奏曰臣闻学之为王者事自昔帝王莫不以学为本然学有小大分章析句牵制文义此书生之学也究圣贤之用心明古

  • 梁纪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己已、549)·司马光

    梁纪十八 梁武帝太清三年(己已,公元549年) [1]春,正月,丁巳朔,柳仲礼自新亭徙营大桁。会大雾,韦粲军迷失道,比及青塘,夜已过半,立栅未合,侯景望见之,亟帅锐卒攻粲。粲使军主郑逸逆击之,命刘叔胤以舟师截其后,叔胤畏懦不敢进,逸遂败

  • 宋纪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年(丙午、466)·司马光

    宋纪十三 宋明帝泰始二年(丙午,公元466年) [1]春,正月,己丑朔,魏大赦,改元天安。 [1]春季,正月,己丑朔(初一),北魏宣布大赦,改年号天安。 [2]癸巳,征会稽太守寻阳王子房为抚军将军,以巴陵王休若代之。 [2]癸巳(初五),刘宋明帝刘征召会稽

  • 刑部·佚名

    亦无捏丧有人犯罪捏称父母之丧希图缓致其罪也匿丧不举哀官员闻父母之丧即报丁忧去任倘有隐匿而不举行者例有重刑恳乞留养军流之犯以老亲并无兄弟成丁之人例准恳乞留家以养父母免其远流并无以此成丁军流之犯以老亲并无

  • 范回春·佚名

    范回春先生小传范先生名锦春字回春浙江镇海人家世业贾会洪杨之役始挈眷来申二世相传因以为家矣先生幼时即负大志尝以提倡实业挽回权利为己任比长经营各业多所亿中先生体貌魁梧夙喜提倡体育尝观于西人之赛马者罄控纵送

  • 春秋大全序论·胡广

    胡氏传序古者列国各有史官掌记时事【汪氏曰晋董狐齐太史楚倚相之类朱子曰薛士龙谓鲁隐初僭史殊不知周官所谓外史掌四方之志便是四方诸侯皆有史诸侯若无史外史何所稽考而为史如古人生子则闾史书之且二十五家为闾闾尚有

  • 第九十六章 罗普奢西哈王·佚名

    由此各各所居,人间之主等,随时之经过,享受王位之乐,彼等相协和,后与彼婆兰义人战斗,处处博得胜利,此三兄弟之人主而后至相违背。此中名罗普奢西哈(第二世),彼大名称[之王]排除兄弟,[以其他之地]为己物。(一、三)参配毒物[于长王子]而杀之

  • 大清一统志·佚名

    全国总志。清代官修。五百六十卷。目录二卷。康熙朝命廷臣效仿元明修纂《一统志》,雍正朝重加编辑,乾隆八年草成,初不分卷。乾隆二十九年(1764)奉命续修,四十九年(1784)乃成。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三百四十二卷,

  •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王真

    又称《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道德经论兵要义》。唐代论述治国治兵之道的著作。王真撰。唐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刀兵不息,作者忧患于国家安危,惮思竭虑撰成此书,于元和四年(809)七月呈献朝廷。今有明正统《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