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西藏之佛教序
西藏之佛教,虽知为宗喀巴派而未究其详也。民八有黄葆苍、董慕舒、李锦章三子自川抵甬,乞予剃度,名以传心、传佛、传众,字之曰大慈、大觉、大勇。受戒江天寺后,大慈即闭关杭州净梵院,而昕夕侍奉在前者,则其次子恭佐也。恭佐年未弱冠,即能以父志为志,近事三宝,可谓善根深厚!已而大慈逝世,恭佐依大勇为沙弥,名法宗而字恒演。随学佛教藏文学院,从之入藏求法,滞止西康者数年。今大觉、大勇虽先后殂落,而大刚、朗禅、法尊、恒演等皆能继大勇之愿,孜孜不倦。恒演以事暂回汉土,暇尝陈白康藏佛教内容。兹阅所编西藏之佛教,乃知昔宗喀巴大师整饬西藏之佛教,与吾在中国提倡者,有相同之三义焉:一关于教理行果方面者,以三士摄五乘,下士才止人天,中士则由人天而止声缘,上士则以人天声缘为自行阶梯,化他方便,经菩萨行而至佛。纶贯以善知识之教授教诫,则皆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之善巧法门。此义尝著之佛乘导言等,而菩提道次第,则备极精详者也。二、关于律仪方面者,根据七众律仪戒,以为建立人间佛教团标准,虽梗于世俗所云红教之旧制,未能全藏一致,而十之七八已成为世俗所云之黄教——按红黄之分,系由俗人就其帽区别名之而已——。十余年前,吾察中国僧制之窳败,尝作整理僧伽制度论,虽容纳唯关支那之不少特殊事实,而亦大抵以七众之律仪为本者也。三、关于密宗方面者,民十四春间,吾鉴于如醉如痴之学密潮流,作今日佛教中显密僧俗男女问题一篇。即主张学密宗者,思想必以教理为轨,行为必以律仪为范,然后密宗之方便功用,方不失为佛教之方便功用。而黄教鉴于红教之弊所兴革黄教之密宗者,其意亦正如此。乌呼!时相去者五六百年,地相隔者数万余里,竟有如是之形契神合者,信足增吾人之勇气与决心矣!乃宗师以行修果证,与宗继有人之故,久成胜业,流风未坠;吾乃徒托空言,不惟为世所嘲侮,而从吾起信入佛门之弟子,亦有违越而不听受者,则又不禁悲惭塞心而俯仰无以自安者也!
虽然,地与时之关系亦大矣!以宗师之时而居西藏之地,俗庞民朴,且沿承以莲花生后密宗独尊之史势,斯所以获成其改进之事功,亦其改进之所以仍限于密宗也。若支那则雅所尊尚者曰禅宗,而伏流萌俗之密宗念诵仪轨,则谓之应赴而已。沟通雅俗之间者,则为净土法门。他若天台、华严、慈恩各宗派,莫不各组成完密之系统,足以独自树立。故使支那密宗得以重建,虽必取法黄教,然以仅足重建支那之密宗而已。按之支那之佛教史则如是;加以今日之中国为古近西东无量复杂思潮所竞长争雄之地,一事一义皆有斯世异国殊族种种文化交相涉入以为缘起,故寰游以归,所标示为世界佛法大纲者,又视畴昔廓其量而更其趣,西藏固益为所崇重之一系,然不愿学于西藏学于锡兰,以至学于日本学于暹罗者,各存一独据其所学以易中国佛教之奢望。但当深求得所学者之特长,贡献为振兴中国以至全球佛教之资粮,交光互映,不拘一途,唯以不越释迦牟尼佛至教量为范围,乃有大益不然者,转增其激荡之声而已。由此今日中国佛教之所兴革者,其艰难倍蓰于宗师昔在西藏之所为。然其成就则为六洲百国之文化冠冕,亦非黄教在藏、蒙、青海所能望其项背。斯愿吾求学西藏或锡兰等处者,所当益恢其志量而开拓其目光者也。今于释迦、龙树、无著、玄奘外,所崇极者莫逾宗喀巴上师;且重建中国之密宗,更视为非一遵黄教之途辙不为功。加以西藏之小乘三藏,虽不逮锡兰完备,而经律论为华文所未移译者亦不在少数。虽律仪教理犹多相资者哉!斯又愿求学西藏者,不因吾言稍懈其志,且益增其努力精进也!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惟大地之佛子共勉旃!释尊降世某年,太虚叙于上海觉园。(见海刊十一卷七期)
猜你喜欢 续高僧传卷第五·道宣 卷九·佚名 卷第四·霁仑超永 佛法金汤编卷第八·岱宗心泰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六·玄奘 菩薩戒本羯磨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三·智旭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四卷·慧远 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上·佚名 今天不方便·佚名 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一卷·佚名 往生集卷之二·祩宏 攝大乘論本卷第三·欧阳竟无 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偈颂·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八卷·灌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