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上谕。佛祖之道。指悟自心为本。是此说者。名为正知正见。用之以利人接物。令人直达心源。方得称佛祖儿孙。所言外道魔道者。亦具有知见。因其妄认识神生死本。以为极则。误认佛性。谤毁戒行。所以谓之外道魔道。朕览密云悟天隐修语录。其言句机用。单提向上。直指人心。乃契西来的意。得曹溪正脉者。及见密云悟录内。示其徒法藏辟妄语。其中所据法藏之言。骇其全迷本性。无知妄说。不但不知佛法宗旨。即其本师悟处。亦全未窥见。肆其臆诞。诳世惑人。此真外魔知见。所以其师一辟再辟。而天隐修亦有释疑普说以斥其谬。然当日魔心不歇。其所着述。不行即毁。如魔嗣弘忍。中其毒者。复有五宗救一书。一并流传。冀魔说之不朽。造魔业於无穷。天下后世具眼者少。不知其害。即有知而辟之者。有德无位。一人之言。无征不信。将使究竟禅宗者。怀疑而不知所归。而传染其说者。将谓禅宗在是。始而起邪信。继而具邪见。起邪信。则正信断。具邪见。则正见灭。必至处处有其魔种。人人承其魔说。自具之性宗不明。而言条之枝蔓肆出。今其魔子魔孙。至於不坐香。不结制。甚至於饮酒食肉。毁戒破律。唯以吟诗作文。媚悦士大夫。同於娼优伎俩。岂不污浊祖庭。若不剪除。则诸佛法眼。众生慧命所关非细。朕为天下主。精一执中。以行修齐治平之事。身居局外。并非开堂说法之人。於悟修何有。又於藏忍何有。但既深悉禅宗之旨。洞知魔外之情。灼见现在魔业之大。预识将来魔患之深。实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夫禅宗者。教外别传。可以无言。可以有言。古德云。穷诸元辨。若一毫置於太虚。竭世枢机。若一滴投於巨诲。如是言者。言言从本性中自然流出。如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则公案。何一非从本性中自然流出。从无一实法系缀人天。今魔藏立一○相为千佛万佛之祖。以袈裟缕缕为宗旨所系。有四法。有双头。有小法大法。有大法之大法。称为细宗密旨。有传有授。而魔嗣弘忍。以僧伽难提遇童子持鉴直前。为从来有象可示。证其魔师一○之象为不悖。又以多子塔前袈裟围绕一事。作袈裟为宗旨所系之明证。又以临济打克苻普化。凿为黄蘖三顿棒之彖象。种种作为实法。不胜枚举。全从知解穿凿。失却自心。黄蘖云。今时人只欲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以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夫食不消之人多。而魔藏父子。则是已经饱毒者也。佛法不二。岂可执定三四。而更有密传三四之宗旨。广引从上古德言句相似者。为之注脚。转以较勘不立言说。单提向上之正宗。仰面唾云。反污己面。赵州云。老僧此间。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基接人。自有三藏十二部。接他了也。祇说无是非分别相。早不本分。何况宛出个是非分别相。世尊四十九年所说。古锥千七百则公案。总是语言文字。若不识得这个。纵使字字句句。依样葫芦。即为魔说。即为谤佛。纵能记得佛祖所说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则公案。字字句句不差。正是光明海中。多着泥滓。况既落言诠。即同教相。即同教相。则三藏十二部现在。又何必立教外别传之旨。任伊横说竖说。能出三藏十二部之外乎。圣人多能。佛多神通。能非圣本。神通亦非佛宗。仲尼何尝知西方之梵语。如来不能作震旦之唐言。能与神通。各有所穷。与这个有何交涉。何况文字一端。魔藏父子。辄以不识字讥密云。意谓不如伊等学问。若要诠理论文。自有秀才们在。何用宗徒。识字不识字。与这个又有何交涉。博通经史。如剪彩以添树上之生花。目不识丁。亦饭熟不借邻家之水火。若魔藏父子。其大病根。正在识丁。而不识这个。今使蒙古人来。便接蒙古。俄罗斯人来。便接俄罗斯。暹罗苏禄琉球日本人来。便接暹罗苏禄琉球日本。若必待伊识得文字。然后接得。则佛法不能盖天盖地矣。魔藏邪外知见。自以为言言据古。字字禀经。岂知尽三藏十二部。乃至十三经二十一史诸子百家。尽世间四库缥缃。所有文字。并与贯串配合。极其棱消缝泯。自道佛来也开口不得。正是佛出世也救不得也。阿难三十年为侍者。祇为多闻智慧。被佛呵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况魔藏以邪外知见。唐突佛祖向上边事。尚安得有呵斥分。祇瞒得有眼无珠之徒。明眼人前。魔形自露。赵州云。如今知识。枝蔓上生枝蔓。都大是去圣遥远。一代不如一代。只如南泉寻常道。须向异类中行。且作么生会。如今黄口小儿。向十字街道。说葛藤。博饭噇。觅礼拜。聚三五百众。云我是善知识。尔是学人。可知法藏父子之魔形。从数百年前。赵州早为判定。更不必到眼始知也。悟修皆以临济一棒指人。魔藏斥曰。一橛头禅。躲跟窠臼。若论个事。无论奇言妙句。俱用不着。虽一棒一喝。亦为剩法。古人不得已而用棒喝。原为剿绝情见。直指人心。魔藏若以情见解会。乖谬之甚。古不云乎。一棒喝不作一棒喝用。何尝执此一喝一棒也。魔意但欲抵排棒喝。希将伊所妄立之一○相。双头四法之实法以邀奇取胜。殊不知其大乖教外别传无法可传之旨也。且悟修未尝谓一棒为千佛万佛之祖。而魔藏妄捏一○相为千佛万佛之祖。独非躲跟窠臼乎。若将一○相作棒喝用。犹是躲跟窠臼。若将一○相为千佛万佛之祖。直是魔家窟宅矣。忠国师以九十七○相示耽源。耽源以示沩仰。魔藏杜撰。称为然灯以前无文密印。当日耽源示仰山。仰山一见。即焚却。源后问仰。仰即重集一本呈源。更无遗失。又沩山举○相。内作一日字。仰山就地画一○相。内作一日字。以脚抹之。沩山大笑。魔藏但於仰山一见即能记忆处。诧为神奇。而不於沩山大笑处。仰山焚却及脚抹处荐取。所谓韩卢逐块。若谓九十七○相奇特者。朕今即作八万四千○相。归於八千三百九十七○相。又归於七百九十一○相。又归於九十五○相。又归於九○相。又归於一○相。正如入海算沙。亦游戏华藏之一具。有何奇特。至於三元三要。自临济唱出以来。古今宗师。无不拈提。而皆不能分明举似。魔藏乃执黄蘖三顿棒以附会之。杜撰差排。是乃全不知三元三要。临济不云乎。大凡演唱宗乘。须一句语具三元门。一元中须具三要。首提演唱二字。演唱不能无言句。言句须识元要方成活句。然一元而三要即具。三元而九要全具。如此[○@(一/(三*二))][○@(二/(三*一))][○@(三/(二*一))]。乃元以立要。要以贯元。非九要不能贯三元。得九要而三元始圆。不分而分。分而不分。所以元要之法。无法不该。如一棒喝不作一棒喝用。显而易见者。又如四料拣之法。亦如春夏秋冬之四时。虽寒景变迁。总不出此一年。此一年即棒喝也。曹洞之五位。亦如五行之互具。不出此一气。此一气即棒喝也。若夫浮山九带。朕谓一句中须具九带。而九带中。须具五十五束。又如汾阳十智同真。朕谓一句中须具十智同真。而一同真中。须具五十五实。如此。与元要之旨何别。堆而广之。难以悉数。总之历代祖师。虽更换面目接引世人。总不离世尊拈花。临济棒喝之旨。离此者。即为魔说。况此棒喝。能具万法。能消万法。此棒喝岂有定相。一棒喝何得作一棒喝用。魔藏不识。目为一橛禅。如果言禅。即一橛已属多设。魔藏意犹未足。不知必待几橛。方称其魔意也。三顿棒与三日耳聋。岂更有别意。有何交涉乎。又魔藏作五宗录序。以窣堵波为喻。以九级为五时教义。以结顶处为如来禅。以千丈旃檀从空破顶为祖师禅。以五光三昧为五家宗派。又自诩其言。为塔顶上加聚沙一掬。种种魔说。夫一切教相。皆属筌蹄。垦土种瓜。瓜成非土。金从矿出。矿岂即金。乃谓教之级尽。其结顶处。即如来禅。直同梦呓。且西来大意。即是如来涅盘妙心。五家分派。的的归宗。何可分佛分祖而又分五家。虽二乘之与大乘。尚如皮肉骨髓。层次历历。而分拆不开。何况单提向上边事。五光五派。有何交涉。大似汉代迂儒。谓尚书二十八篇。应云台二十八将。魔意祇欲推五宗为超佛越祖。而掬沙加顶。已又度越五宗。如来所谓大妄语成者。又魔藏指曹溪本来无一物。为落空亡外道。而弘忍泥黄梅亦未见性一语。死在句下。夫祇就本来无一物句论。固似自了之见。而下既云何处惹尘埃。亦可谓超越功勋。直臻向上也。黄梅亦未见性一语。死在句下者。且不必论。若言掩人耳目者。亦非。黄梅岂肯疑误众生。而米白无筛之对。曹溪又岂世法谦让。悟修所判。虽稍儱侗。而藏忍直斥为空亡外道。转见不堪。可见其自了尚未能。一味有为实法。邪知邪见耳。弘忍又指斥密云情与无情焕然顿现。为闺合中物。引云门直得大地无纤毫过患为转句。不见一色为半提。须知更有全提底时节为证。殊不知密云之一棒到底。正是处处全提。皆是情与无情焕然顿现之力。彼既未到密云悟处。乃牵引云门言句。附会盖覆。狐凭於城。鼠依於社。使人不敢焚熏。究竟城社自是城社。狐鼠自是狐鼠。何能混狐鼠同於城社。弘忍又云。三峰师天童。师其源流。我辈师三峰。师其法乳。魔罪不问自承。岂非并未会实无一法可得。故曰源流。所得有凭有据。故妄云法乳耶。夫工夫了彻。识得自心。师资道合。针芥相投。啐啄同时。从上心印。亦惟言汝如是。吾亦如是耳。何曾有一法可传。况亦实无一法可得。一言相授受者。如是方名法乳。若藏忍之邪知邪见。魔外师徒。以密传口授为乳。是乃毒乳。何云法乳。朕谓魔藏原非全无知识。只因离师太早。烦恼妄想。贡高我慢。祇图争胜。欲於法门中独出一头。不顾己之脚跟全未着地。欲装点智过於师伎俩。捏定一○四法双头等名相。拟为超师之作。每立一妄语。即捃摭文史。穿配古德言句。以证实之。正如永明云。以限量心。起分齐见。局太虚之阔狭。定法界之边疆。遂令分别之情。不越众尘之境。向真如境上。鼓动心机。於寂灭海中。奔腾识浪。於管中存见。向壁罅偷光。立能所之知。起胜劣之解。齐文定旨。逐语分宗。蟭螟岂健於鹏翼。萤照那齐於日曜。魔藏父子之语言着作。永明数语。可为判尽。当日魔藏取悦士大夫为之保护。使缁徒竞相逐块。遂引为种类。其徒至今散布人间不少。宗门衰坏。职此之由。朕今不加屏斥。魔法何时熄灭。着将藏内所有藏忍语录。并五宗原。五宗救。等书。尽行毁板。僧徒不许私自收藏。有违旨隐匿者。发觉。以不敬律论。另将五宗救一书。逐条驳正。刻入藏内。使后世具正知见者。知其魔异。不起他疑。天童密云悟派下法藏一支。所有徒众。着直省督抚详细查明。尽削去支派。永不许复入祖庭。果能於他方参学。得正知见。别嗣他宗。方许秉拂。谕到之日。天下祖庭系法藏子孙开堂者。即撤钟板。不许说法。地方官即择天童下别支承接方丈。凡祖庭。皆古来名剎。且常住本属十方。朕但斥徐魔外。与常住原自无涉。与十方参学人更无涉。地方官勿误会朕意。凡常住内一草一木。不得动摇。参学之徒。不得惊扰。奉行不善。即以违旨论。如伊门下僧徒固守魔说。自谓法乳不谬。正契别传之旨。实得临济之宗。不肯心悦诚服。梦觉醉醒者。着来见朕。令其面陈。朕自以佛法与之较量。如果见过於朕。所论尤高。朕即收回原旨。仍立三峰宗派。如伎俩已穷。负固不服。以世法哀求者。则朕以世法从重治罪。莫贻后悔。从来邪说之作。易惑人心。然内道外道。是非邪正。亦不难辨。本乎自性而为修为说。即谓之内。不本乎自性而妄修妄说。即谓之外。释宗每辟元门为外。如紫阳真人。於所着悟真篇后。另着外集。不杂元门一语。一一从性地演出禅宗。即从上宗门禅师。似此晓畅无碍。包括於数篇之中者。亦为罕见。而目之为外可乎。如真人者。是外之内也。如魔藏之徒。攘佛法而坏佛法。乃内之外也。曹溪清派。何可容此浊流。况此魔说。与魔子孙。流落人间。末学受其无穷之遗毒。法眼慧命之所关。朕岂忍不辨其是非。天下后世。必有蒙朕眉毛拖地之深恩者。须知此魔之不可不辨。因其为佛界之魔。此异之不可不拣。因其为同中之异。传曰。息邪说。正人心。夫祛邪扶正。朕之所不得不然者也。粤稽三教之名。始於晋魏。后世拘泥崇儒之虚名。遂有意诋黜二氏。朕思老子与孔子同时。问礼之意。犹龙之褒。载在史册。非与孔子有异教也。佛生西域。先孔子数十年。倘使释迦孔子。接迹同方。自必交相敬礼。盖五典九经三物六行。治天下之大纲小纪。固始自二帝三王。而集成於我至圣。然必解脱诸相。而后此心方能达万事万物之性理。此则其必然者。后世或以日月星比三教。谓某为日。谓某为月。谓某为星。朕意不必如此作拘碍之见。但於日月星之本同一光处。喻三教之异用而同体可也。观紫阳真人之外集。自可无疑於仙佛一贯之旨。道既一贯。愈可以无疑於三教并行不悖之说。爰附及於此。使天下后世。真实究竟性理之人。屏去畛域。广大识见。朕实有厚望焉。特谕。

雍正十一年四月初八日

猜你喜欢
  法华三昧忏仪·智顗
  大乘玄论 第五卷·吉藏
  梅村先生拟寒山诗序·中峰明本
  叙·徐昌治
  御制拣魔辨异录卷三·雍正
  进呈奏疏·霁仑超永
  琳法师别传序·彦悰
  持无量功德建塔品第三·佚名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太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欧阳竟无
  卷四十二·佚名
  序·道宣
  卷四十七·佚名
  分别法言品第三·佚名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法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清臣·唐圭璋

      清臣字邦直,魏(河南安阳)人。韩琦侄婿。生于明道元年(1032)。举皇祐五年(1053)进士,熙宁三年(1070),为秘书郎。召试,授集贤校理。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迁尚书左丞。罢为资政殿学士,复拜中书侍郎,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徽宗立

  • 卷一百八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八十四李白题随州紫阳先生壁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巳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亰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

  • 答张燕公翻着葛巾见呈之作·张说

    赵冬曦美酒值芳春,醒余气益真。 降欢时倒履,乘兴偶翻巾。 徐榻思方建,左车理自均。 傲然歌一曲,一醉濯缨人。

  • 稗传全文·徐显

      ●序  占者乡塾里闾亦各有史,所以纪善恶而垂劝戒。后世惟天于有太史,而庶民之有德业者,非附贤士大夫为之纪,其闻者蔑焉。世传笔谈、麈录、佥载、友议等作,目之为野史,而后之修国史者,不能不有取之,则野史者亦古闾史之流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八·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五年夏四月甲辰朔监察御史田如鳌为尚书祠部员外郎如鳌尝上书排诋朝臣其言及殿中侍御史张绚辅臣入对上因曰台臣耳目之官朕未尝不慎此选然必试之六察度其可用方敢除言事官沈与求曰台臣与朝廷分持纪纲要

  • 第八十三回 应电召辫帅作调人 撤国会军官甘副署·蔡东藩

      却说督军团递入呈文,待了两日,未见批答下来,料知黎总统不肯照允,遂向总理处告辞,陆续出京。行到天津,复在督军曹锟署内,开了一次秘密会议。适徐州张勋,亦有密电到津,邀各军长等同赴徐州,各军长又复南下,与张辫帅晤谈竟夕,彼

  • 第五卷 长江水师 江防·缪荃孙

    长江水师 成丰三年,金陵失守,江忠源在南昌围城中,始奏请设立江面水师。曾国藩时以侍郎在籍,始创办水师,四年二月,浮湘东下,转战数省,湘军水师,遂名天下。东南底定,伏莽尚多,沿江港汉纷岐,宵小尤易藏匿,不可无以镇慑。而桓桓之士,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纪昀

    列传唐 【四十六】○唐四十六王思礼 鲁炅王难得【子颜用】辛云京【京杲】 冯河清 李芃李叔明【升】曲环 王虔休卢羣李元素 卢士玫王思礼鲁炅王难得辛云京 【辛京杲】冯河清李芃李叔明曲环王虔休卢羣李元素卢士

  • 卷一百八·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一百八歌颂【二十八】万夀恭纪赋颂十二章【谨序】翰林院编修【臣】谢墉【臣】惟溯自邃古之初天地人皇元始应世各八千岁以迄循蜚疏仡五帝之纪数往知来元

  • 卷一百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五乐考乐歌明洪武元年圜丘乐章迎神中和之曲昊天苍兮穹窿广覆焘兮龎洪建圜丘兮国之阳合衆神兮来临之同念蝼蚁兮微衷莫自期兮感通思神来兮金玉

  • 卷三十七·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三十七生徒三算学国子监算学生满洲十二名防古汉军各六名汉人十二名又钦天监附学肄业生二十四名共六十名凡满洲防古汉军算学生俱于八旗官学生中考取汉人算学生无论举人贡生生员童生由监防同

  • 厚黑丛话卷一·李宗吾

    成都《华西日报》二十四年八月一日至八月三十一日  着者于满清末年发明厚黑学,大旨言一部二十四史中的英雄豪杰,其成功秘诀不外面厚心黑四字,历引史事为证。民国元年,揭登成都《公论日报》,计分三卷,上卷厚黑学,中卷厚

  • 发扬中国文化与佛教以救国救世界·太虚

    ──二十二年八月在庐山大林寺讲──  一 为民的中国文化  二 为众生的佛教  三 近代欧美文明的立国做人之道  四 发扬中国文化及佛教以救国救世界这庐山大林寺有了十来年的历史。在最初发起重建大林寺时

  • 第五十一卷·佚名

    观天品之三十(夜摩天之十六)又彼比丘。知业果报。观夜摩天第七地处。名广博行。众生何业。生彼地处。彼见闻知。或天眼见。若人曾知持戒善心。不杀不盗。如前所说。复舍邪欲。所谓有人或到林中。近妙声鸟。彼妙声鸟。

  • 雍正山东通志·岳濬

    清岳浚修,杜诏等纂。三十六卷。岳浚,字厚川,四川成都人,山东巡抚都御史。杜诏,字紫纶,江苏无锡人,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是书始修于雍正七年,成于十三年,乾隆元年梓行。又有《四库全书》本、道光十七年补刻本。卷首有序

  • 投辖录·王明清

    宋代文言志怪小说。南宋王明清撰。一卷,有涵芬楼辑《宋人小说》本。 《说郛》本仅存序及四则,不全。本书是作者早年的著作,其自序作于绍兴己卯(1159),时年三十三岁。自序称所录为“齐谐志怪”一类“新奇事”,书中内容

  • 无言童子经·佚名

    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大集经十二无言菩萨品之异译。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佚名

    无着菩萨造颂。世亲菩萨造释。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与《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同本,而不列经文,后附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即义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