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安海与养正

──十九年一月在安海养正中学讲──

安海、可说是晋江第一交通便利的商埠,贵校──养正──又是安海文化的中心。太虚今天因候车在这里停了一天,乘此机会来贵校参观,得与各位相聚一堂,这觉得是很有殊胜的因缘!现在与各位偶然相遇,没有什么话可谈,今就将贵地──安海、与贵校──养正作题目,略说几句罢了。

“安海”的海字,平常说是水的总汇,积聚成广大渊深的叫做海。然在海字上加一安字,它的反面,我们可推测而知了。因为广大渊深的海,有时起了大风,于是波浪掀天就不安宁了。希望这海澄清不波,所以叫做安海。再将海的意义推广来,就是这人世间积聚很多的人,也得叫做“人海”,而人海也要使之平安。人海里也时常发生险恶的风波,如国家与国家强弱的不平等,种族与种族异类的歧视,阶级与阶级之分裂,在在都足以引起斗争风潮,而人海就变成为很危险了。所以、古人有意谓在汪洋海上不大危险,而最危险的算是人海风波。故这人海,应设法使之无惊浪才好。水积成的海,依佛法的分类,是属于“器世间”的,而我们人是属于有情世间的。然无论这是器、是有情,均是结果,而非原因。能够发生这两种结果的原动力是什么呢?这叫做“业力”。此业力在各个有情分上,有共同的业力与各别的业力之不同:由各别业力故,发生各个有情的自身──有情世间;由共同的业力故,发生有情共同受用的海──器世间之一部分;故此二种之业力,亦是深广无涯,亦名“业海”。此业海由各个有情与共同有情互相冲动激荡,于是成为生存起灭不安定的业海,能使业海安定,这才是根本要图。

推进一步,这洪波浩渺的业海,它的原动力从什么地方来呢?这是从各个有情心上发生的。因为每个有情的心,各为其全宇宙的中心──人海业海──,心能统摄全宇宙的因果,故每个人的心,又叫“心海”。心海里藏著种种不同的业的原动力,由现业的力如风一般,击发心海,使生层层的波浪──即种种烦恼与业果,而心海也就不得其湛寂泓澄了!所以、使心海的安宁,也是人生本性上之要求。心海既为每个有情统摄全宇宙一切因果的中心,而这中心不是一个一个固定有实质、互相排拒、互相阻碍的东西,而是互相普遍、互相涉入。故每一个有情心,能融摄融入其他一切有情的心,一切有情的心,能融摄融入这一个有情的心,所谓“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平等圆遍,自他不二之理性。例如甲有情的心理为宇宙中心时,而乙有情及其他一切有情的心理都为其涉入的助伴;而乙有情的心理为宇宙中心时,而甲有情及其他一切有情的心理、亦都为其涉入的助伴。如是展转相望,主伴重重,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边无中,无始无终,平等一味,是为“性海”。我们能够发现这本来具足、本来如是的性海时,则一切不平安的现象,都转为平安的胜境了。然此等不平安的现象,并不在性海之外,就在这性海中自相隔碍,自相扰乱,而成心海、业海,与有情的人海,无情的渊海,冲激震荡,不能相融相摄,故不能与一味平等普遍的性海相应。反之、倘能与一味平等普遍的性海相应,那末、这不平安的现象,不但转为平安的现象,且同时于一一现象中,都能表现其普遍平等性海的全体,与性海相应一致,那就不会发生不平安危险的现象了。

此一重一重不安宁的海,要怎样使之与性海相应一致而得安宁呢?其最大前提,就在“养正”。养正者,是求养其正性、与这人人本具各各不无的性海相应一致。倘是真能把这正性静养而不失,都能与正性融合无间,则从性海而起的心海的活动,也随之而正。进言之,则由正心而击发动的业亦得其正,由正业所造成的社会人海,也得平安宁静。又由各个人心海平正故,所感得器世间的海,也会波平浪静,不再发生险恶风波了。推其本源,是在养正性而成为正心,发为正业,由正业所创造而成为全宇宙的正气。归结起来,就是这样:“若欲安海真能安海,须是养正真能养正”。(芝峰记)(见海刊十二卷十期)

(附注)原题“在安海养正中学校之讲演”,今改题。


猜你喜欢
  22.说智见清净品·佛音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如惺
  问罪过品第七·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三·湛然
  卷第二十九·佚名
  卷第九·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欧阳竟无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鸠摩罗什译)·佚名
  放逸品第四·佚名
  现前三昧中十法品第十三·佚名
  卷第五·通云
  卷第十三·晦翁悟明
  与入矢义高讨论早期禅宗史料·胡适
  在贝勒纳斯国民党主席普拉卡沙先生欢迎会与尼赫鲁先生谈话·太虚
  不可妄期圣证·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二十四诗品全文·司空图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备具①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①他本皆作“具备”。  【冲澹】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

  • 第二十出 移防·孔尚任

    ◎甲申六月〖锦上花〗(副净扮高杰领众执械上)策马欲何之?策马欲何之?江锁坚城,弩射雄师。且收兵,且收兵,占住这扬州市。——俺高杰领兵渡江,要抢苏、杭,不料巡抚郑瑄,操舟架炮,堵住江口,没奈何又回扬州;但不知黄、刘三镇,此时何往。

  • 卷一·杜文澜

    卷一竹枝皇甫松词、万氏注云、所用竹枝女儿、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按顾梧芳尊前集原注、竹枝女儿句下有枝儿叶韵四字应增、门前春水一首、为孙光宪词、万氏作皇甫松误、十六字令蔡伸词、万氏注云

  • 卷三百三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七韩愈北极赠李观北极有羁羽南溟有沈鳞川源浩浩隔影响两无因风云一朝会变化成一身谁言道里远感激疾如神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所尚【一作向】苟同趋贤愚岂异伦方

  • 卷三十八·施元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施注苏诗>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三十八 宋 苏 轼 撰 施元之 原注 武进邵长蘅 删补 诗六十三首 【起在儋耳洎元符三年庚辰复朝奉郎提举王局观北归抵英州作】 过於海舶得迈寄

  • 卷九·常璩

    钦定四库全书华阳国志卷九晋 常璩 撰李特雄寿势志李特字玄休略阳临渭人也祖世本巴西宕渠賨民种党劲勇俗好鬼巫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値天下大乱自巴西之宕渠移入汉中魏武定汉中曾祖父虎与杜朴胡约杨车

  • 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五·焦竑

      都察院二(副都御史)   ◆副都御史   □□御史韓公宜可傳(雷禮)   右副都御史茅公大方傳(鄭曉)   副都御史戈公謙傳(雷禮)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公棨神道碑(陳□)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謚恭靖賈公銓神道碑銘   

  • 七七 翻译小说上·周作人

    我们留学日本,准备来介绍新文学,这第一需要资料,而搜集资料就连带的需要买书的钱,于是便想译书来卖钱的事。留学费是少得可怜,也只是将就可以过得日子罢了,要想买点文学书自然非另筹经费不可,但是那时稿费也实在是够刻苦的,平

  • 卷八·陈骙

    钦定四库全书南宋馆阁録卷八     宋 陈騤 撰官聨下校书郎 建炎以後八人 傅宿【靖康元年十月除二年正月为吏部员外郎】上官愔【二年二月除六月为着作佐郎】张扩【二年三月除】富直柔【二年四月除九月为着作佐

  • 卷四十五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郑玄

    主人及祝升,祝先入,主人从,西面于户内。(祝先入,接神宜在前也。《少牢馈食礼》曰:“祝盥于洗,升自西阶,主人盥,升目阼阶,祝先入,南面。”)[疏]“主人”至“户内”。○注“祝先”至“南面”。○释曰:自此尽“稽首”,论主人、主妇及祝

  • 六经正误序·毛居正

    自秦政灭学经籍道熄迨隷书之作又举先正文字而并弃之承讹袭舛愈传愈失蔡伯喈书石经有意正救之旋亦焚荡张参所见石经又不知果爲蔡本以否所引经文多失字体魏晋以来则又厌朴拙耆姿媚随意迁改义训混淆漫不可考重以避就名讳

  • 地数第七十七·管仲

    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能者有余

  • 卷第七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七十五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五五取蕴者。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说。有五取蕴。谓色取蕴乃至

  • 卷第三十五·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五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威仪法之二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有比丘。著多罗屐在坐禅比丘前经行。比丘心不得定。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来。来已佛问言。汝实尔不。

  • 产鉴·王化贞

    产科专著。3卷。明王化贞(肖乾)撰。约成书于16世纪中叶。王氏擅长女科,有感“产非疾,而其杀人乃在顷刻之间,皆妇人所独有也”。遂采诸家之长,集产科病症于一编详予论述。卷上为胎产须知及妊娠诸疾;卷中系临产须知及各

  • 原道觉世训·洪秀全

    洪秀全著。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约写于1847-1848年间。为太平天国重要文献之一。在此篇中,洪氏为了号召农民起来推翻封建统治,塑造了一个创化世界、主宰人间的至高无上的皇上帝。他说:“一切日月星辰雷雨风云

  • 佛说阿弥陀经·佚名

    全称《佛说阿弥陀经》。一卷。中国佛教净士宗所宗的净土三部经之一。公元1世纪北印度地区盛行阿弥陀信仰,出现了本经梵文原典。中译本有后秦鸠摩罗什译,1卷。收入《大藏经》。还有刘宋求那跋陀罗的《小无量寿经》、唐玄

  • 过去世佛分卫经·佚名

    佛说过去世佛分卫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分卫为乞食之梵语Pi&ndotblw;&ddotblw;ap&amacron;tika,说过去世有佛。与弟子俱乞食。有一妇见其仪容,发心使所生之子出家而得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