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纪念佛诞的意义

──十二年四月在中华大学讲──

今天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诞期的纪念日,并且是他的二九五0年的诞期纪念日。我今天所讲的,就是这个题目。我们必须先晓得了什么是佛,他是如何来的,然后我们方可以晓得今天的纪念是甚么一回事。

甚么叫做佛?佛就是觉者的意义;浅言之,就是一个极明白的人,已经大醒了的人。佛字乃简称,梵语佛陀,就是无上正遍觉者的意义。佛的体是甚么?就是我们各人及一切世界万物所共同的本体,此本体亦即是各人如如常觉的真性。若有人能完全通达此体性者,此人当即是佛,若迷此体性,即名众生。但我们众生虽是迷了我们的体性,然我们的本体真性,仍是现成的、完全的,无有些子的伤损,丝毫的减缺。这个本体真性,佛经中亦称之为如来法身。这个法身,在于佛就谓之法身佛。诸君应知佛体即你我共同之本体真性,我们若能因今天的佛诞纪念唤醒了自己的本性,则今天的佛诞纪念,不但是释尊的纪念,也就是你我自己的纪念了!

上来所说你我与佛同体,不过是说得这法身佛的理。而诸君对于如来法身的真相,实在一点也未有梦见,所以佛经上说:理虽顿悟,事须渐修,诸君虽已悟得此理,如不修证,则诸君虽与佛同体,而诸君仍是众生。诸君应知释尊之所以称为佛者,非天帝所赠封之名,亦非人民所共举共赞之号,乃由他先悟了法身的理,继修六度万行,经三大阿僧祇劫,乃至亲证了这法身的完全真相,得了大觉圆满的果,故名之为佛。虽说他的体是你我所共同的,然而他的这个由修得来的大觉圆满果,则是他与阿弥陀佛等所独有的,你我尚未能有的。这个不共大觉果,佛经上名之为报身佛。

上来虽说佛的体就是我们及一切世界的体性。然而这所谓一切,实在不是你我的见闻觉知可以完全晓得的;因为、一切的世界实在太大,而你我见闻觉知所及的境界实在太狭。虽说在明白了的人,见之无处不是,然在我们这些久迷的人,实在远求之于千里也不可得,不但求之而不可得,且愈求之则愈远。所以、这佛的法身,不是我们的言说所可表诠的,既非言说所可表诠,如何我们今天又能来为他开大会做纪念呢?况且论到佛的报身,那我们更无可纪念,无从纪念了!因为、他那大悲、大愿、大功德所成的大觉果,是不共于我们的,也不是我们的思想所可缘得到的,既然思想尚缘不到,那如何又有我们今天的这佛诞纪念大会呢?诸君应知佛的法身、报身,皆非言说所能诠,思想所能缘的,故于此二者,皆不可纪念,亦无从纪念。而所以有此纪念会者,实因为有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的原故。所谓佛的应化身者,即如所谓二九五0年前,有一佛降生印度之迦毗罗城,其名曰释迦牟尼,其父名净饭王,其母名摩耶夫人,其幼名悉达多,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而涅槃。其应化世间之迹,如名人家族等,皆当时人之所目击,于后世亦有传闻可凭,经史可考。所以我说惟应化于人世所示现之生灭身可有纪念。释迦生于四月八日,所以我们今天就为他做诞期的纪念。

上来虽明纪念会之来由,但是诸佛以何因缘而应化于众生中呢?这个因缘有二:一、由诸佛本愿慈悲度生,复见众生之所以升沉于苦海之中者,皆由于不认识其自己的本体法界的实相,而于境界上妄计有人我、苦药、好丑的原故;若得大力者指导之,即可使之自证本体,出离苦海。以是因缘故,诸佛乘其大悲之本愿,运其大智之万能,遂来应化于我们众生类中,所以我们称佛,应称之为大悲救世者。二、由于共业所感。所谓共业所感者,例如现今中国之所以大乱及生民涂炭而不聊生者,皆由于国人肆纵其贪嗔之念,作种种恶业的原故。假使中国人人皆具有道德,皆作善业,亦何至变成现今的中国呢!诸君应知众生之所以有佛应化其中者,实由于大多数众生之共同善业所感,所谓诸佛之报身,犹如月光,众生共同之作业,犹如水波,月虽常照于水,但必随水之清浊有无而隐现其影。诸佛度众生之悲愿,虽恒古不易,刹那常存,但亦必随众生善业之深浅,善根之厚薄,示现隐没。诸君于此若能明了,即是悟得应化之真理,应化之真理若明,即可由之而悟入法身之实相,证得报身之实果。我于此就敢对大家说:我们于世界上的一切,惟佛乃有真正的价值,足以为吾人之所纪念。因为、那些世间人的种种的救济方法及救济的事实,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终久是不能使我们出离这苦海,使我们得大自在的。诸君细心想想:梦中人如何能唤醒梦中人!所以我说有真正的价值,足以为吾人所纪念者,惟是已觉大觉的佛。我们今日因纪念此已觉大觉的佛,若能从睡梦中念念自求其醒觉,乃不虚此佛诞纪念之一举。(陈维东记)(见海刊四卷七期)

(附注)原题“二九五0年佛诞纪念大会太虚法师在中华大学演讲说词”;演说集作“佛诞纪念会在中华大学之演讲”,今改题


猜你喜欢
  卷三·徐昌治
  海潮音要言·太虚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灭罪神咒经卷第八·佚名
  己 卯 日 记·太虚
  三山来禅师疏语卷上·灯来
  唯識二十論〈不分品〉·欧阳竟无
  佛说略教诫经·佚名
  語錄題辭·佚名
  明觉禅师语录卷第一·重显
  高僧傳卷第五(義解二)·慧皎
  宁波佛教会之成立·太虚
  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佚名
  乐邦遗稿并序·宗晓
  卷十七·佚名
  佛鉴佛果正觉佛海拈八方珠玉集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二十八·彭定求

        卷728_1 【吟叙】周昙   历代兴亡亿万心,圣人观古贵知今。   古今成败无多事,月殿花台幸一吟。   卷728_2 【闲吟】周昙   考摭妍媸用破心,剪裁千古献当今。   闲吟不是闲吟事,事有闲思闲要吟。   

  • 卷九·魏源

    江行杂诗五首(嘉庆庚辰,奉母东下。)试登大别观荆鄂,何似君山俯洞庭?如束估帆三楚至,无穷征雁六朝听。大江东去风月白,春色南来天地青。何事悲歌更怀古?乾坤元气是吾形。◇侧闻淫雨告荆邦,泽国鼋鼍恣潦洚。平世务耕非务战,只今防

  • 卷六百六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六十四罗隐虚白堂前牡丹相传云太傅手植在钱塘欲询往事奈无言六十年来托此【一作此托】根香暖几飘袁虎扇格高长对孔融罇曾忧世乱阴难合且喜春残色上【一作尚】存莫背阑干便相笑与君俱受主

  • 卷四·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四平湖沈季友编元张文穆公伯淳伯淳字师道崇德人少举童子科与内弟赵孟頫人品相望举咸淳进士至元中世祖遣程文海访求江南人才伯淳与孟頫并被荐入见世祖问冗官风宪盐防楮币对皆称防命至政事堂将重

  •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梁启超

    中日战事祸胎李鸿章先事之失机大东沟之战平壤之战甲午九十月以后大概情形致败之由李鸿章之地位及责任中国维新之萌蘖,自中日之战生。李鸿章盖代之勋名,自中日之战役。惜哉!李鸿章以光绪十九年七十赐寿,既寿而病,病而不死,卒

  • 第十八回 张齐贤用谋却敌 尹继伦奋力踹营·蔡东藩

      却说潘美遣业出师,本与王侁等随后为援,趋至陈家谷口,列阵以待,自寅至已,不得业报,令人登托逻台遥望,毫无所见。美未免怀疑,王侁却入禀道:“杨业如或败退,必有急报,乃许久不得消息,大约已杀败敌兵,主帅何不赶紧上前,趁势图功哩?

  • 四十八、钏影楼·包天笑

      秋星阁与钏影楼,两个笔名,我是常用的。秋星阁这个名儿,我曾经用了在上海开过小书店,现在且不必去说它。至于钏影楼这个名儿。我用得最多,有好几方图章,都是刻着钏影楼的。人家觉得这钏影楼三字,未免有点脂粉气,好像是个应

  • 宗爱传·魏收

    宗爱,其出身由来情况不清楚,因为犯了罪而成为Yan人,后来历任办理杂务的职位直至任中常侍。正平元年(451)正月,世祖在长江边上举行盛大集会,颁赏朝中群臣,授任宗爱为秦郡公。恭宗在代理国政的时候,遇事都要精细地考察。宗爱天

  • 卷六·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六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帝学中【閲经史】上真宗进经史子集要语  田 锡臣闻古者帝王盘盂皆铭几杖有诫起居必覩夙夜不忘故汤之盘铭曰德日新日日新太公之金匮云武王欲造起居之诫乃铭于几杖曰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三 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辛酉朔冬至,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赐国子监生宴于国学。 壬戌,命中都留守司属卫士卒于洛河山采取煤炭,给军士,造器械,以省民力。 癸亥,侍臣进讲《尚书·无逸篇》。

  •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苏舆

      王者與臣無禮,貌不肅敬,則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風。風者,木之氣也,其音角也,故應之以暴風。王者言不從,則金不從革,而秋多霹靂。霹靂者,金氣也,其音商也,故應之以霹靂。王者視不明,則火不炎上,而秋多電。電者,火氣也,其陰徵也,故應之

  • 卷之五十二·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五十二信父子之信《唐书》,太宗文武大圣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母日太穆皇后窦氏,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戍午生於武功之别馆。年始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贵人也。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 卷四百八·佚名

    △第二分善现品第六之三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地界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水火风空识界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地界常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水火风空识界常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

  • 佛法与世界文化·太虚

    ──二十八年十二月在仰光印度通神社讲──贵社社员对于神学很有高深之研究,故拟就佛学略提出讨论:查世界人类之思想,大抵西洋方面系注意唯物论,故以科学为研究中心,力图制胜大自然;中国注重伦理,对于大自然同一之人类,均无胜

  • 附从译本里研究古禅法及禅学古史考之后·太虚

    胡适之君,为要作中古的哲学史,遂汛涉到佛书。但是佛学的书籍,实在太多,系统实在太大,且有许多的理论,又极精细!以多忙且先存了成见的胡君,虽已为此担搁了将近十年,但又那里能够弄清楚全个的佛学思想呢?然不弄清楚,则中古的中国哲

  • 辩正论卷第四·法琳

    大唐高祖太武皇帝大唐今上皇帝魏大丞相勃海王魏侍中太保司徒公广邀灢烈王广阳忠武王魏司徒广阳王广阳文献王魏相国高王汝南王魏宜都王魏上党王穆魏常山王鸷魏淮阳王尉河东王荀魏东阳王丕淮南王他魏秦王翰魏司徒北海王

  • 学易记·李简

    九卷,元李简著。自序称:“在东平时,与张中庸、刘佚庵、王仲徽聚诸家《易》,节解取之。张与王意在省文, 刘之设心务归一说,仆之所取,宁失之多,以俟后来观者去取。”又称:“己未(1319年)岁取向所集,重加去取。”则始博

  • 佛说大集法门经·佚名

    亦称《大集法门经》。佛教经典。宋施护译。二卷。是《长阿含经》之第九《众集经》的异译本。谓佛命舍利弗为众说法,因而共集佛说,从“一法”(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说起,逐次增一,说至“十法”(无学法)为止。见载于中国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