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太虚大师之一席谈

──二十四年四月在上海──

南京中国佛学会会长太虚大师,日前(四月二十日)自奉化雪窦山抵沪,驻钖东有恒路雪窦分院。本报记者闻讯,即往拜谒,当蒙接见,历谈二小时余,始兴辞而出。兹将谈话经过,补志于后:

问:大师此次来沪以何因缘?

答:余此次来沪,有两种主要因缘:一、有一德籍夫妇者,学佛有年,彼俩留学缅甸已有半年,学习原始佛教,彼等久拟来华访余,盖彼等颇欲在我国剃发为僧,学修大乘佛教。旬日前,接到彼等来函,云将于最近期间来沪,故我此次来沪,乃为招待彼等。二、锡兰僧纳啰达大师来沪后,即托佛教净业社转函雪窦,要我约一会晤地点。因彼过二三星期后即须离沪,余以其甬、沪往返,殊多不便,且山上气候寒冷,尤不适彼热带人之生活,故余决心来沪一晤。

问:大师与纳啰达大师会晤,其谈话之内容,可得闻乎?

答:余既于昨日来沪,事先即通知净业社郑铭榕居士,约于今早八时会晤。届时纳啰达大师偕郑铭榕居士果来雪窦访余,接见后,由郑居士翻译,聚谈颇欢。前年留学锡兰已故之黄茂林君,即从大师在锡兰学巴利文佛教。尔时、黄君即与其师谈起我,并垦其师来华创办巴利文学院,今不幸黄君已归道山,怅悼殊深!然大师此次来华,仍抱有来华创办巴利文学院之伟大希望,余甚感激,并钦佩其嘉惠吾华佛教之忱。因谓之曰:余在南京,组织一世界佛学苑,苑中即有一锡缅之巴利文系,今拟于总苑中,先设立一部份,俾资倡导。然佛法不仅注意其学理之研究,一方面尤须著重在依止大师而建立一出家僧众对于律仪生活的僧团,以为吾国住持僧宝倡。大师极以余言为然,故余即拟于南京筹备建筑一部份房屋,请大师住持,并请其再聘一位锡兰助手,招集十余人为一僧团,一方研究教理,一方修学律仪。彼既有此本愿,余亦有此请求,五六月后,此律仪生活之僧团,当可实现于南京也。惟余对于纳啰达大师住华事先所应顾虑者,即气候能否生活之问题是也。盖彼生于气候酷热之锡兰,终年仅袈裟一袭已足,而在吾国过冬,最少亦须加著棉袍,故彼已有函致其师,讨论可否因地制宜。彼一月后即拟赴日本游历,在我筹建房屋之五六月期间,当可得到相当办法也。又谓彼方最重戒律,终日必著袈裟,如沙弥十戒中之手不触金钱等戒,奉行惟谨,在吾国固多大乘根性,其慈悲般若方便,亦殊值彼邦人士探讨研究;然一考究比丘律仪之行持,则视彼邦逊色多矣。佛制比丘戒,须五人和合方得行仪圆满,今吾国比丘,个人精严戒律的,尚不乏其人,而能集团行持比丘戒之生活者,实属罕观。故余于此举,在为中国僧众谋设律仪之基础,即吾曩者所揭橥之‘律仪院’之本意也。纳啰达大师对余主张,甚表同情,彼以为僧众之所以受人礼拜恭敬供养者,因僧众能如法持戒故。

问:大师对于中国佛教会修正章程草案,有何意见?

答:闻中国佛教会此次修正章程之前,曾接到南京中央党部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数次之训令,指示应行修改之点,以此中佛会乃召集执监理事会议讨论商榷。大概其修改之点,即根据中央民运指导委员会所训示应行修改之点而修改之也。今中佛会已将改正之章案寄来雪窦,征求意见,余以此次中佛会修正章程草案,觉较前大有进步,殊堪嘉佩!然吾人弘法护教,倘能躬行实践,即章程形式欠缺一点,亦无甚关系。今后所最重要者,尤在以真诚纯善的力量,依照修正章程,按步就班,切实履行,庶几佛教前途,日臻光明!统观今日中国之佛教徒,约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有实力者,其一为有学力者。前一又可分为二类:一为诸山长老,一为护法居士,此二类较为有实力者。所谓实力者,大部指经济实力而言。后一亦约分二类:一为最近十余年来曾受有相当之僧教育者,一为对于佛教义素有研究者。而此两大类佛教徒,因各各趣点不同,遂不免有畛域之分。余希望今后之佛教会,应先谋两者之合作,互相谅解,互相联络,以符于僧是和合众之至意。至于有实力之诸山长老、护法居士,固应尽量容纳后者之意见而加以采择,使其学有所用,材有所需,而后者尤宜降伏其心,敛抑其气,切忌贡高我慢,目空一切。今日中国之佛教,百废待举,非群策群力,和衷共济,不足以挽颓波而救危亡,此余区区贡献于佛界同仁之一点意见。

问:大师何时离沪,莅京讲经之期约在何时?

答:余拟在沪作一星期之勾留,如德人能于最近期内来此便好,否则余即遄返奉化,京中讲经之约,当在一月后。(录佛教日报)(见正信六卷六七期合刊)


猜你喜欢
  五阴品第二之二·佚名
  佛鉴佛果正觉佛海拈八方珠玉集下·佚名
  卷八十五·佚名
  在中日佛徒联谊会致词·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八卷·宝亮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卷下·佚名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一百二十七·佚名
  卷四十五·佚名
  卷五百四十·佚名
  在西恭与甘地先生谈话·太虚
  卷第三·佚名
  贤愚经卷第八·佚名
  卷七十九·佚名
  大雲初分善健度第二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原序·赖良

    大雅集原序古者天子廵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葢将以探民生之休戚以知王政之得失此周人所以不能已于采诗之官也欲观民风而必采诗以陈者民之情因言以宣犹物因风之动以有声也则诗者志之所存情之所感而言之所从以出者乎但上

  • 卷八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八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晚唐十 马戴【字虞臣】 春思 初日照杨柳玉楼含翠隂啼春独鸟思望远佳人心幽怨贮瑶琴韶光凝碧林所思曾不见芳草意空深 送从叔赴南海幕 洞庭秋色起哀狖更难闻身往海

  • 天问·屈原

    【原文】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①?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②?冯翼惟象,何以识之③?明明暗暗,惟时何为④?陰陽三合,何本何化⑤?圜则九重,孰营度之⑥?惟兹何功,孰初作之⑦?斡维焉系?天极焉加⑧?八柱何当?东南何亏⑨?九天之际,安放

  • 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一·柯劭忞

      ○外国六   △西域上   西域为唐波斯、昭武九姓、吐火罗等地。唐初,大食灭波斯,其酋本阿剌比人奉谟罕默德之教,自称为哈里发,都报达,在波斯西境。至波斯东境,非哈里发所属也。或谓报达即波斯者,非也。阿剌比人游牧

  • 卷上·唐庚

      诸葛丞相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各一道。学者责孔明不以经术辅导少主,用《六韬》、《管子》、《申》、《韩》之书。吾谓不然。人君不论拨乱守文,以知略为先。后主宽厚仁义,襟量有余而权略智调是其所短,当时识者咸以为忧

  • 第七十六回 谏佛骨韩愈遭贬 缚逆首刘悟倒戈·蔡东藩

      却说吴元济见南门被毁,吓得心胆俱裂,慌忙跪在城上,向官军叩头请罪。威风扫尽。李进诚令军士布梯,呼他下来。元济不得已下城,由进诚押见李愬。愬将元济羁入囚车,槛送京师,一面遣使驰告裴度。愬率军入城,守兵俱伏地迎降,不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六十一·佚名

    嘉靖四十五年八月己未朔○甲子进封敬妃文氏为贵妃册封宫御尚氏为寿妃 命镇远侯顾寰安平伯方承裕持节大学士李春芳郭朴捧册○乙丑○宁夏卫地震○丙寅 孝康敬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宁伯刘允中祭 泰陵○丁卯 孝慈高皇

  • 卷之二百五十七·佚名

    成化二十年冬十月乙卯朔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井之神○丙辰太监覃昌传奉 圣旨授医士张有庆许英吴煜邹智陈瑛俱太医院御医御药房办事○巡抚山西右佥都御史叶淇奏山西岁歉民饥而平阳尤甚其廪增生员有愿纳粟人监者令巡按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八·佚名

    弘治四年二月丁未朔释奠先师孔子遣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刘吉行礼○给德府济宁王祐木□寻禄米岁二千石本色折色中半兼支○戊申祭 太社 太稷○遣顺天府官祭先农之神○巡按狭西监察御史李兴言狭西自去岁六

  • 卷之四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二百十八下·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十八下 朱批黄廷桂奏摺 雍正七年正月初八日四川提督【臣】黄廷桂谨 奏为分剿逆蛮仰仗 天威擒获贼首恭报大捷事窃【臣】於雍正六年十一月

  • 卷四十七·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四十七宋 魏了翁 撰少牢馈食礼一郑以少牢馈食为诸侯之卿大夫礼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释曰郑知诸侯之卿大夫者曲礼下云大夫以索牛用大牢是天子卿大夫明此用少牢为诸侯之卿大夫可知宾尸是卿不宾尸

  • 卷二十七·佚名

    △向菩提树品下尔时魔王。即告赤眼夜叉之使。作如是言:谓汝赤眼。汝今见此军众以不。有谁辄欲侵我境界。是时赤眼夜叉之使。即白其王魔波旬言:大王。当知此是释种净饭王子。名悉达多。从彼善生村主女前,犹如牛王。作大音

  • 附錄唯識三十論·欧阳竟无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捨受. 是無覆無記.

  • 卷第八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二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二问此四无量加行云何。答缘七有情而起加行。七有情者。谓分欲界一切有情为怨亲。中三品差别。怨亲二品。复各分三谓下

  • 禅家龟鉴·清虚休静

    曹溪 退隐 述有一物於此。从本以来昭昭灵灵。不曾生不曾灭。名不得状不得。一物者何物。古人颂云。古佛未生前。凝然一相圆。释迦犹未会。迦叶岂能传。此一物之所以不曾生不曾灭。名不得状不得也。六祖告众云。吾有

  • 灵宝毕法·钟离权

    内丹炼养经典。三卷。五代钟离权撰,吕岩传。约成书于五代后汉时期。钟离权,字云房,号正阳子,一号和谷子。生卒籍贯不详。据《神仙传》言钟离权京兆咸阳人(或谓燕台人)。仕汉为将军,兵失利后遁于终南山。遇东华帝君王

  •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佚名

    善寂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初明诸法皆从缘生,不离于识,广引经证,次释菩提无所得义,谓剎那王所诸法,即菩提相等,乃至菩提法中无所安立,若执无因,不集诸福,起染着心,感恶趣果,智者如实信解尊重恭敬,即得最上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