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摄一切佛法
地点:北碚缙云山汉藏教理院双柏精舍 时间:二十九年十月二十日上午 出席人:太虚、法尊、苇舫、雪松、福善、雨堃、常光、陶冶公、张纯一、李子宽、周观仁、王廷贵。
太 今天要提出来谈的,就是我在暑期训练班所讲的“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的那个问题。
一、教之佛本与三代三系:从教、理、行、果来讲一切佛法,第一就是教。佛在世时没有文字,所说的法,就以佛声为体。说法时,虽然对机差别无量,但总是本著佛之内证的真理,善巧随宜施设。闻法者虽得益不同,但皆以为是佛所说,没有固执也没有诤论。因此,凡是在佛会上的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一切人天大众,都以信受奉行佛法为依归。所以佛为法本,法皆一味。到了佛灭度以后的教法却不然了,就可以分为三个时代和三个系统:第一个时代,就是佛灭度后初五百年。在佛灭度不久,结集佛经的是迦叶、阿难、优波离等;他们都是声闻上首,所以在初五百年成了“小行大隐时代”。然大乘法并不是没有,不过是隐微不彰而已。至六百年以后,马鸣、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出世,于是大乘法就盛行起来了。但在这时的小乘法,也并非消灭,而仍附庸流行于世。这是第二个“大兴小附时代”。到了一千二三百年间,曾盛行的大乘小乘的显教都成辅从品,所最盛行的改为密宗,这是第三个“密主显从时代”。一千三四百年以后,印度的佛法渐渐的衰落,以至到近数百载可说是没有了。然印度的第一个时代所盛行的小乘佛法,传入到锡兰、缅甸等国,成为巴利文系的佛法;第二个时代所盛行的大乘佛法,流入到我们中国,成为汉文系的佛法;第三个时代盛行的密宗,流传到西藏,成为藏文系的佛法。在这三个地方流行的佛教,就是现在世界上三个文系的教法。
二、理之实际与三级三宗:理之实际,就是佛法究竟的真理,是佛智亲证得的,无一法可立,尚何二三可判?但因佛陀随顺机宜施设种种的教法,这所施设种种教法的所诠之理,大概可分为三级三宗:第一是五乘共理级,说明善恶因果。第二是三乘共理级,说明世出世间染净圣凡差别等,明苦空无常无我,此级超过人天而证涅槃。第三是大乘特理级,超过二乘,为大乘所特有,大悲菩提心,度尽一切的众生,圆成无上的佛果。在这三级中,中国以盛行大乘之特理,更有分宗的必要。所以依第三级又分作三宗:一、法性空慧宗,二、法相唯识宗,三、法界圆觉宗。以上所讲的,即是理的三级三宗。
三、行之当机与三依三趣:行必当机,方可修证,不然是没有什么益处的。佛说八万四千行门,如见病对症下药,所以佛在世说法时,因各各对著了众生的机宜,都迅速修行证果,这是不可拘定分判的。不过就佛法流行的时代上大概说来,可以分为三依和三趣:第一佛在世及正法时代,是依声闻行果趣发大乘心。因为在当时出世善根淳熟,闻法即能修行证果;由证声闻果后,进而趣发大乘心,这在法华经里面讲得很详明。第二像法时代,依天乘行果趣得大乘果。这一时代,可拿净土宗──兜率与极乐净土等──和密宗来做代表,即是由生天国和成天身,以即得佛果。第三末法时代,是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在中国相传,佛出世到现在有二千九百多年了;但照其他国家的佛教历史考证起来,现在才佛灭二千五百多年,正是末法开始的时候。在这时,应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这是时代机宜的需要。尤其中国的佛教,近受世人的攻击,以为佛教是逃世和迷信的。天乘似神道迷信,而声闻似逃避现世。所以应使之知道佛法对于做人道理的特点,要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发挥大乘教理和做人的道理,使世人认识做人之需要佛教,然后才能发生信心;其解大乘理发大乘心者,进一步趣大乘行实行六度、四摄,获得无上佛果。以上所讲,即行的三依三趣。
至于果,都是佛果,所以就不再别开了。现在可将我对于佛法的判摄──能诠的教法,所诠的理法,和所修的行德,作一番讨论。
尊 能诠法的本身,如经律等,我认为应加分别。
太 这如佛说的经律,或巴利文的经律论等,都已经分判得很好了,故今不说。
苇 小乘和大乘的名称,可以不要吗?如锡兰、缅甸一带听到大乘的名词,就不欢喜!
太 这些名称,要之、可以劝发大乘心;不要、可令止息嫌嫉心,随宜不定。不过大小乘的分别,在明阿罗汉果和佛果的功德不同,在这点上说,又似乎是免不了的。
苇 他们以为证阿罗汉就是佛果。
太 阿罗汉和佛果,只有了生死的少分相同,福慧是不同,所以不应混为一谈。
陶 大师分的宗,只分空、有二宗可以吗?因为我们觉得法界圆觉宗,就是佛果哩!
太 这不是指所证的果,是就一部分教典所诠的理而判的。如有华严宗一摄一切,一切摄一,六相十玄等教理是,故特分一宗。
苇 华严可摄入唯识吗?
太 华严在盛行空宗的地方,可摄入空宗;盛行唯识宗的地方,可摄入唯识宗。但在中国盛行台、贤、禅、净,所以是有特立第三宗的必要。
福 一乘是实,抑三乘是实?
太 实理都不可说,教法建立,两说都是方便!
堃 三宗的理是否有深浅?可以把唯识法相宗排在前面吗?
太 三宗平等,无有一定前后,因为我说大乘的根本心与究竟果是无二的,不同古人分别高下。
雪 我觉得密宗可另开一宗,因为他修行的方法特殊。
太 在行上诚有不同,但这三宗在理上分判,没有特开一宗的必要。
尊 解深密经等说二乘果也可为究竟的。
太 因为佛说法时及玄奘法师在印度时,执著小乘的人很多,故随顺如此说。这只要明白史乘变演的,即不成问题。现在大家对于依人乘行果趣入大乘行,有什么讨论没有?
雪 我觉得由人乘行直趣菩萨行,很不容易,还要要经过声闻行磨练一番才好!
太 这在有些根机诚是必须的,故我所拟的菩萨学处:一、由在家菩萨三十年以成出家菩萨;二、由出家沙弥、比丘十二年以成出家菩萨。第二种即与先经声闻行磨练相吻合。
李 我觉得没有什么讨论。不过、只仅理论是无益的,要注重实践,需要把依人乘行果的大乘行纲领,用浅显的文字编成教科书,使大家知道。如本院过去的学生毕了业,仍是回住自己的小庙,过著闲逸的生活,这学了又有什么好处?我们应使他们养成菩萨心行,从小范围而扩展到全国去才好!
太:这首先要从本院的教职员练习做菩萨起,自然可以领导学生了。(融海、光宗合记)(见海刊二十二卷一期)
猜你喜欢 大乘正宗分第三·朱棣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六卷·宝亮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十·佚名 卷十五·彭绍升 卷之二·佚名 佛说山海慧菩萨经·佚名 帝主于神民主于佛之据根·太虚 卷四十六(玄奘译)·佚名 维摩经略疏卷第九·智顗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菩萨处胎经 第一卷·佚名 卷第十三·呆翁行悦 枯崖和尚漫录卷上·枯崖圆悟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六·圆照 卷二 受持篇·周梦颜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