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词者,古乐府之遗也。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填词。宋元以来,调名日多,旧谱未备。今广搜博采,次第编辑,俾倚声者知所考焉。
一、宋元人所撰词谱,流传者少,明《啸余谱》,诸书不无舛误。近刻《词律》,时有发明,然亦得失并见。是谱翻阅群书,互相参订,凡旧谱分调、分段及句读音韵之误,悉据唐、宋、元词校定。
一、调以长短分先后。若同一调名,则长短汇列,以又一体别之,其添字、减字、摊破、偷声、促拍、近拍以及慢词,皆按字数分编。至唐人大曲如《凉州》、《水调歌》,宋人大曲如《九张机》、《薄媚》,字数不齐,各以类附辑为末卷。
一、唐人长短句,悉照《尊前》、《花间》、《花庵》诸选收入,其五、六、七言绝句亦各采一二首,以备其体;至元人小令,略效《词林》、万选之例,取其优雅者,非以曲混词也。
一、每调选用唐、宋、元词一首,必以创始之人所作本词为正体,如《忆秦娥》创自李白,四十六字,至五代冯延巳则三十八字,宋毛滂则三十七字,张先则四十一字,皆李词之变格也。断列李词在前,诸词附后,其无考者,以时代为先后。
一、引用之词,皆宋、元选本及各人本集,其无名氏词亦注明出某书,以便校勘。
一、图谱专注备体,非选词也。然间有俚俗不成句法,并无别首可录者,虽系宋词,仍不采入。
一、词名原委及一调异名之故,散见群书者,悉为采注。
一、词中句读不可不辨,有四字句而上一下一中两字相连者,有五字句而上一下四者,有六字句而上三下三者,有七字句而上三下四者,有八字句而上一下七或上五下三、上三下五者,有九字句而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上三下六者,此等句法,不可枚举,谱内以整句为句,半句为读;直截者为句,蝉联不断者为读,逐一注明行间。至词有拗句,尤关音律,如温庭筠之“断肠潇湘春鹰飞”、“万枝香雪开已偏”皆是;又有一句五字皆平声者,如史达祖《寿楼春》词之“夭桃花清晨”句;一句五字皆仄者者,如周邦彦《浣溪沙慢》之“水竹旧院落”句,俱一定不可易,谱内各为注出。
一、韵有三声叶者,有间入仄韵于平韵中者,有换韵者,有叠韵者,有短韵藏于句中者,逐一注明。至宋人填词,间遵古韵,不外礼部韵略所注通转之法,或有从中原雅音者,俱照原本采录。
一、每调一词,旁列一图,以虚实朱圈分别平仄,平用虚圈,仄用实圈,字本平而可仄者上虚下实,字本仄而可平者上实下虚。至词中句法,如诗中五言、七言者,其第一字、第三字类多可平可仄,似不必拘谱,内亦参校旧词,始为作图。至一定平仄,别谱有异同者,必引证其句,注明本词之下又可平可仄,中遇去声字,最为紧要,平声可以入声替上声,不可以去声替。沈伯时《乐府指迷》论之最详,谱中凡用去声字不可易者,悉为标出。
一、宋人集中,如柳永、姜夔词,间存宫调,悉照原注备载。若夫四声二十八调,或为鬲指之声,或为三犯、四犯之曲,以至按律谐声,所以被诸管弦者,在宋张炎已云“旧谱零落姑置勿论”云。
奉旨开列总阅、校对、纂修、分纂、校刊诸臣职名:南书房总阅官
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臣陈廷敬
南书房校对官
  日讲官起居注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加四级臣蒋廷锡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加二级       臣励廷仪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加一级       臣张廷玉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加五级       臣陈邦彦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加一级         臣赵熊诏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加一级        臣王图炳
纂修官
  日讲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二级 臣王奕清
  候补国子监祭酒提督江南学正          臣余正健
  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掌坊事兼翰林院侍讲     臣阎锡爵
分纂人员
  翰林院编修加一级               臣储在文
  翰林院编修加一级               臣杨祖楫
  翰林院编修加一级               臣王时鸿
  翰林院检讨加一级               臣杨 湝
  翰林院编修                  臣吴 襄
  教习进士                   臣杜 诏
  直隶顺天府怀柔县知县             臣吴颢果
  直隶顺德府钜鹿县知县             臣秦 培
  湖广荆州府公安县知县             臣沈 寅
  广东广州府新宁县知县             臣邬维新
  广东肇庆府广宁县知县             臣郑 韵
  广西桂林府灵川县知县             臣楼 俨
  候选州同知                  臣钱元台
校刊官
日讲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二级 臣王奕清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三十九·彭定求 卷二百六十八·彭定求 李演·唐圭璋 邢俊臣·唐圭璋 卷十七·阮阅 第六十四回 高梦鸾金殿辩冤 吕国材黑狱自尽·萧晶玉 卷十·吕本中 卷四十二·唐圭璋 二集卷四十一·乾隆 卷二十三·陈思 卷二十六·高棅 卷二十六·陈元龙 卷六十八·佚名 卷三十一·沈季友 小栖霞说稗目录·平步青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一十七·彭定求- 卷117_1 【清溪泛舟】张旭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 卷117_2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卷117_3 【山行 
- 卷第五十三·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汉纪四十五〔起柔兆阉茂(丙戌),尽柔兆涒滩(丙申 
- 卷下·彭时- 辛巳年七月二日,昭武伯曹钦反。钦,太监吉祥之犹子也。吉祥在宣德、正统中,屡领兵出征,麾下多达官,骁勇善战,结以恩惠久矣。天顺初年,与石总兵成迎复功,亦恃有此。钦以此骤升伯爵,颇骄恣。锦衣卫指挥逯杲发其事,稍裁抑之,遂有反谋 
- 卷之三十·佚名- 宣统二年。庚戌。正月。辛酉。谕内阁、西藏达赖喇嘛阿旺罗布藏吐布丹甲错济寨汪曲却勒朗结。夙荷先朝恩遇。至优极渥。该达赖具有天良。应如何虔修经典。恪守前规。以期传衍黄教。乃自执掌商上事务以来。骄奢淫佚。 
- 殷源之·周诒春- 殷源之 字伯泉。年二十六岁。年于安徽合肥。父孟乔。任教员。本籍通信处。安徽合肥县中学校前面。已婚。初学于庐州府中学堂。安徽高等学堂。江南高等学堂。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麻省工业学校。民国三年。得学士 
- 卷四六·邱濬- ▲王朝之礼(中) 《汉书》: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汉初以十月为正)。仪(叙下仪注):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设兵,张旗帜。传曰“趋”(传声教入者急走也),殿下郎中侠陛,陛 
- 卷七·邱濬- ▲简侍从之臣 《书冏命》:王(穆王)若曰:“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其侍(给侍左右者)御(车御之官)仆从(太仆、群仆凡从王者)罔匪正人,以旦夕承(承,顺)弼(正救)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 
- 提要·杜预- 守弱,道家哲学,谓之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能够守弱,必能变强,强者守弱,使强者恒强、弱者守弱、由弱转强。守弱是强弱转换的学问。世分强弱,人分高低,难道弱者便永远处于弱势,强者便可恒强吗?人的一生为何有时处于强势,有时又处于 
- 对于佛教会之观念·太虚- ──二十五年八月在南京作──八月二十四晨,中训部张处长特约至毗卢寺谈话,征询个人对于佛教会之观念。所言有未周足者,乃更约述如下:一、如以维持寺产为唯一宗旨,应取销七年来之佛教会,免滋流弊。另行组织如昔年程雪楼居士 
-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佚名- 元魏三藏毗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译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复语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为说言。汝善男子。若不受戒是汝出家。若如是者得言出家。天子问言。文殊师利以何意故如是说耶。文殊师利答言。天子。 
- 净土论卷下·迦才- 大唐弘法寺释迦才撰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道俗得往生净土者。略有二十人(比丘僧六人。比丘尼四人。优婆塞五人。优婆夷五人)。 问曰。上引经论二教。证往生事。实为良验 
- 卷第三十二·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二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杂跋渠法之十共食法者。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共食。为世人所嫌。云何沙门释子。如世间淫泆人共食。乃至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语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 
- 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佚名- 姚秦 鸠摩罗什译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大德僧听。冬时一月过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在。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诸大德。为得道故。一心勤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九转青金灵砂丹·佚名- 九转青金灵砂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丹之法。先用水银、硫磺炒制青金头。以青金头为料,入炉鼎烧炼,得到伏火灵砂,是为第一转。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硫黄烧 
- 赞灵集·佚名- 赞灵集,编撰者不详。约出于明初。四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辑录赞颂洪恩灵济真君(即徐知証、徐知谔)之诗文数十篇,包括碑记六篇、表札九篇、序疏跋文九篇,诗数十首。书中有元人撰〈灵济宫记〉、〈重修灵济宫记〉、明永 
- 彦周诗话·许顗- 一名《许彦周诗话》。宋人许顗撰。1卷, 137则。顗字彦周,襄邑(今河南睢县)人。生卒年未详,约生活于北、南宋之交。成书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开宗明义谓:“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若含讥讽 
- 无量义经·佚名- 大乘佛教经典。全经共分3品,第1德行品赞颂诸菩萨的功德,讲述此经的说法因缘;第2说法品,讲述修行“无量义”法门的方法,认为修行此法门可使菩萨速成无上菩提(觉悟);第3十功德品,颂赞此经的功德。内容讲众生“性欲无量 
- 相应部经典·佚名- 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杂阿含经》。分为五篇、五十六相应、二百零三品,共收经二千八百七十五部(一说“二千八百六十三部”或“二千八百五十八部”)。按经的内容分为偈、因缘、蕴、处等,较《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