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答曾若兰问(三则)

问一:本人对善人存好感,对恶人不能有好感,仅容忍而已,但内心极苦痛,如何能无此种分别心?

答一:人生本有喜怒爱恶,惟对于善恶分别清楚,善其善者,恶其恶者,是世间做人之道德,即是非之心也。若自出世法言之,则此仍不能离人我憎爱之分别。金刚经无人我相,照空一切,是先要有定慧功夫。无我相、无法相,始无憎爱之分。善恶乃自我而生,对人而言。若能看空人我相则无可憎爱,自无善恶人之分别矣。盖众生均以五欲上立人我假想之分别,若能时时自觉,则无此分别。善恶者,亦由世法观待人我而言者也;自出世法言之,则无此分别。人我善恶已失去差别,此乃自高一层观之。夫人我相既空,则憎爱已无,苟有憎爱之分而自觉其非,则有自觉性,不忧憎爱心之生起,但求能常常觉悟,使憎爱心不继续现行,分别心即可渐减。

问二:读金刚经后,仍不能去善恶之分别,如何能去之?

答二:读经后要久久观行,亦可自问此念自何而起,顺理而观,其念自化,不仅不起也。故能自明其从缘而起,体性均空,念自可化而无定性。离相随缘之语,亦可以明白其理。金刚经云:法者是善法,非法乃恶法。无我相、无人相等六句,是明一切法空,缘起无性者也。(程心勉记)(见海刊二十六卷六七期合刊)

问三:若有二人均发大乘心,且能实行。但一人欲以礼处世,固知礼性是空,无礼不能维持社会;一人则以为不必执著礼,且认前者有拘执心,二者孰是?

答三:所问之礼,是对人之礼,可视其所对之人而定;而人之根机各不同,其人若当机者,各可得益。自普遍言,则前者为真俗圆融,而后者若根机相当,亦得其利益。禅宗语录有故事一则:晚唐某皇帝有二国师,一为南阳忠国师,一为国一国师。某日、二师共坐宫中,适帝入,南阳忠国师起迎帝,国一国师默然不迎。帝见二人举动不同,乃问国一曰:“朕为一国之主,何以国师坐而不动”?国一国师应曰:“虚空还见陛下来而起迎乎”?帝又问忠国师何以起迎?对曰:“陛下何得自四威仪中见老僧”?此即明二人均悟空而一用礼一不用,然用是即相离相也。国一国师直示真谛,忠国师则真俗圆用。(程心勉记)(见海刊二十六卷八九期合刊)


猜你喜欢
  卷三·佚名
  卷第二十·白岩净符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二(末)(至第三之始)·窥基
  卷三十二·佚名
  佛说三摩竭经·智旭
  卷第三十五·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七卷·世亲
  太虚法师谈政治·太虚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佚名
  卷第九·李遵勖
  波婆梨缘品第六十七·佚名
  大乘宝要义论 第四卷·佚名
  问等学品第六十四·佚名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十·智顗
  卷五百一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折·李文蔚

    (净扮店小二上,诗云)隔壁三家醉,开埕十里香。可知多主顾,称咱活杜康。自家是这同乐院前卖酒的。我烧的这镟锅儿热,看有甚么人来(燕大同搽旦上)(燕大云)自家燕大的便是。浑家王腊梅。今日是三月三清明节令,那同乐院前游春的

  • 东林列传卷十·陈鼎

    ○明施邦曜传施邦曜字尔韬号四明其先乌程人宋庆元间有名宿者仕为余姚令因家焉邦曜举万厯四十年浙江乡试四十一年赐进士明年授顺天府武学教授天启元年升工部营缮主事四年为云南考试官归晋员外郎时魏忠贤用事诸曺郎皆奔

  • 志卷第十三 高丽史五十九·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礼一。○夫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 于是圣人制礼以立人纪节其骄* {淫}防其暴乱所以使民迁善远罪而成美俗也。 高丽太祖立国经始

  • ·上督抚宪将军禀并致司道书·丁曰健

    窃查台地自本年入秋以来,雨泽愆期,米价腾踊;嗣虽甘霖渥沛,地瓜、杂种尚可补救,而晚禾收获未免损伤。民间食贵堪虞,匪徒争端易起。旋又探闻内地漳郡不守,风谣一播,四境骚然。虽彰化余匪当经先期出剿,不致复肆鸱张;

  • 帝系二·徐松

    皇子诸王杂录【宋会要】太祖开宝六年九月二十一日,诏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此先王所以睦九族而和万邦也。晋王太宗旧名亲贤莫二,位望俱崇。方资夹辅之勋,俾先三事之列。自今宜位宰相上。」 八年七月二十日,纳右武卫上将军

  • 卷十四下 尽心章句下·孙奭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墨翟之道,兼爱无亲疏之别,最为违礼。杨朱之道,为己爱身,虽违礼,尚得不敢毁伤之义。逃者去也,去邪归正,故曰归。去墨归杨,去杨归儒,则当受而安之也。)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

  • 读书丛说卷六·许谦

    元 许谦 撰泰誓上读泰誓者有三大条目当先辨其一旧说以虞芮质成为文王受命之年至九年文王卒武王立仍冐文王之年而不改元至三年观兵孟津盖因书九年大统未集及史记伯夷传父死不葬而附合书序十有一年之说此不可信蔡氏已

  • 卷五·刘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传卷五宋 刘敞 撰僖公元年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子不言即位此非子也其称子何臣子一例也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曷为先言次而后言救讥何讥尔次于聂北救邢言以为名而已矣非救人之道也夏六月

  • (十)·钱穆

    《近思录》卷十处事之方,凡六十四条。其中一条云:“伊川每见人论前辈之短,则曰,汝辈且取他长处。”今按:中国人处世,善与人同,与人为善,乐取于人以为善,遂以养成和合之风。今日国人崇慕西化,此亦乐取于人也。然于前言往行四千年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三·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三摄异门分之上如是已说摄释。云何摄异门。总嗢拖南曰白品与黑品异门等宣说为开悟义觉略总颂应知 别嗢拖南曰师第一二慧四种善说等亦有因缘等施戒道广说 此中大师所谓如来。绍师

  • 重刊景德传澄录状·道原

    重刊景德传澄录状湖州路。道场山。护圣万岁禅寺。耆旧僧希渭。系庆元路昌国州人氏俗姓董。自幼投礼本路在城观音禅寺绝照和尚为师。[利-禾+言]到法名投礼慈溪县开寿普光禅寺龙源和尚剃发为僧。仍

  • 佛说睒子经之二·佚名

    乞伏秦三藏法师释圣坚译闻如是。一时佛在毗罗勒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及众菩萨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清信士女不可称计。一时来会。佛告诸比丘。皆悉寂静定意听。我念前世初得菩萨道时。戒行普慈精进一心修集智慧善权方便

  • 注华严法界观门·宗密

      唐 宗密注  注华严法界观门序    唐绵州刺史裴休述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已来。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唯一真之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

  • 辩正论卷第一·法琳

    三教治道篇第一(上下)十代奉佛篇第二(上下)佛道先后篇第三(卷第五)释李师资篇第四十喻篇第五(卷第六)九箴篇第六气为道本篇第七信毁交报篇第八(卷第七)品藻众书篇第九出道伪谬篇第十(卷第八)历世相承篇第十一归心有地

  • 五百问论卷上(一百一十一问)·湛然

    毗陵沙门 湛然 述问释一经文前几门。答开为六门一叙经缘起之意二明宗旨三明经品得名四明品废立五彰品次第六释经本文今意谓之不然除释本文余之五门初文略明缘起可尔余三明品在无非经骨格第二宗旨未晓如何容子陈疑方

  • 玫瑰旅游团·松本清张

    松本清张著,一个由日本妇女组成的“玫瑰旅游团”,在海外旅游中,接连发生了谜一般的案件,以致惊动了国际刑警机构……随着案情的纵深发展,作者还描绘了五光十色的异国风情,使作品曲折有致,色彩缤纷。

  • 重订灵兰要览·王肯堂

    综合类医书。王肯堂撰。本书选载王氏有关各科病症主治四十三篇医论,皆系其平素读书心得,随笔记录之得意力作。其论说诸证,发明病机,辨白证治,或宗溯经旨,阐微析奥,或斟酌各家,剖判得失,并记述己验,以为临证指归。书中征引晋唐宋

  • 宋元魔妖·佚名

    本册故事选取宋元时期志怪小说。志怪小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隋唐五代,到了宋朝,位重才高的人重视史学,坎坷拓落之士喜读话本,短篇志怪小说的创作便处于低潮。《太平广记》 可谓宏篇巨帙,然而多是搜集前朝之作。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