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曾若兰问(三则)
问一:本人对善人存好感,对恶人不能有好感,仅容忍而已,但内心极苦痛,如何能无此种分别心?
答一:人生本有喜怒爱恶,惟对于善恶分别清楚,善其善者,恶其恶者,是世间做人之道德,即是非之心也。若自出世法言之,则此仍不能离人我憎爱之分别。金刚经无人我相,照空一切,是先要有定慧功夫。无我相、无法相,始无憎爱之分。善恶乃自我而生,对人而言。若能看空人我相则无可憎爱,自无善恶人之分别矣。盖众生均以五欲上立人我假想之分别,若能时时自觉,则无此分别。善恶者,亦由世法观待人我而言者也;自出世法言之,则无此分别。人我善恶已失去差别,此乃自高一层观之。夫人我相既空,则憎爱已无,苟有憎爱之分而自觉其非,则有自觉性,不忧憎爱心之生起,但求能常常觉悟,使憎爱心不继续现行,分别心即可渐减。
问二:读金刚经后,仍不能去善恶之分别,如何能去之?
答二:读经后要久久观行,亦可自问此念自何而起,顺理而观,其念自化,不仅不起也。故能自明其从缘而起,体性均空,念自可化而无定性。离相随缘之语,亦可以明白其理。金刚经云:法者是善法,非法乃恶法。无我相、无人相等六句,是明一切法空,缘起无性者也。(程心勉记)(见海刊二十六卷六七期合刊)
问三:若有二人均发大乘心,且能实行。但一人欲以礼处世,固知礼性是空,无礼不能维持社会;一人则以为不必执著礼,且认前者有拘执心,二者孰是?
答三:所问之礼,是对人之礼,可视其所对之人而定;而人之根机各不同,其人若当机者,各可得益。自普遍言,则前者为真俗圆融,而后者若根机相当,亦得其利益。禅宗语录有故事一则:晚唐某皇帝有二国师,一为南阳忠国师,一为国一国师。某日、二师共坐宫中,适帝入,南阳忠国师起迎帝,国一国师默然不迎。帝见二人举动不同,乃问国一曰:“朕为一国之主,何以国师坐而不动”?国一国师应曰:“虚空还见陛下来而起迎乎”?帝又问忠国师何以起迎?对曰:“陛下何得自四威仪中见老僧”?此即明二人均悟空而一用礼一不用,然用是即相离相也。国一国师直示真谛,忠国师则真俗圆用。(程心勉记)(见海刊二十六卷八九期合刊)
猜你喜欢 卷三·佚名 卷第二十·白岩净符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二(末)(至第三之始)·窥基 卷三十二·佚名 佛说三摩竭经·智旭 卷第三十五·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七卷·世亲 太虚法师谈政治·太虚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佚名 卷第九·李遵勖 波婆梨缘品第六十七·佚名 大乘宝要义论 第四卷·佚名 问等学品第六十四·佚名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十·智顗 卷五百一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