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阅科学的人灵交通记

科学的人灵交通记,亦欧美思想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之一产物。此类书在欧、美应已甚多,十数年前译有鬼语等,亦是此类。而此书则著者译者皆为最近一二年事,以知此一类思想,在欧、美今尚在长进时期中也。然以佛理而评订此书,则此书末有浙西藏一居士之跋,已发挥恰到好处而不须著他语,乃全录于此:生息于大地之上,俄焉而生,俄焉而死,生从何来?死复何往?岂非人类最切近之问题哉?即此问题而研究之,则有灵学。我国三代以上,殆无无鬼之言。魏、晋以来,阮籍有无鬼之论,昌黎有原鬼之文。至于宋儒,遂并鬼、神之为物,归之于二气之良能。大言炎炎,若可垂为定范,而不能杜有鬼之说。岂不以灵响昭然,有未可以空言否认者在乎?东亚之学善课虚,其俗好为神怪悠谬之谈。然而类似灵媒之巫,士大夫尤不之信。西欧之学贵蹈实,其俗尤重实验。自科学大盛,往时所谓灵媒者,宜无可容喙于其间。顾最近半世纪来,言灵学之书,乃日出而不已。日者,陈旡我君以所译英人科学的人灵交通记见示。作者深于科学哲学,以最精之学识,最确之证据,积十二年之久,合四十三次、二百八十三事,而以其目击而心得者,笔之于书。作者固自言专为真理而探求者也。愚谓讨论生死问题,莫详于宗教。顾自科学发明,宗教家言皆不攻而自破。独有佛法则转因科学发达,而增一重之证明。赫胥黎氏天演论谓:‘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如佛者’,岂虚誉哉!顾佛经非谈科学之书,亦非谈灵学之书也。所欲解决者,生死问题而已。

若鬼物之情状,则当佛教未来,我国亦自有其相承之旧说。尔雅鬼之言归也。列子精神无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此即我国往古相承之说,以人死为鬼,为返其原来之区域,亦即还其本来之面目。推其说,则人之身体,若机器然,灵魂则其主动力也。纳于形体之中则生,离之则死。灵魂与鬼,初无大异。对形体而立名,则曰灵魂;离形体而独立,则目为鬼。此与特芬莱是书用意略同,而与佛说已异矣。世人既以人死皆为鬼物,而虑其生前之所需用者或感缺乏,于是若金钱,若居室,若衣服车船仆马,皆纸制而火焚之。此盖古代涂车、刍灵之遗制,本与佛教了不相关。而自佛教渐衰,流为应赴者十之九。死丧之家,必延僧徒为之诵经礼忏,遂举一切送死之具,悉以属诸佛教,而不知佛经固无此说也。非独纸钱等物,为佛经所不谈,遍检三藏十二部经,乃无一魂字,此尤世人所不及知者已。佛氏之说,则判一切有情以为六道,曰天道,曰人道,曰阿修罗道,曰鬼道,曰畜生道,曰地狱道。地狱、鬼、曰为三恶道。大抵善业强则生人天,恶业强则堕恶道,六道升沉,循环无已。苟非断惑证真,无由超出生死。又判六道以为四生:曰化生,曰胎生,曰卵生,曰湿生。或但化生,或但胎生,或兼胎化,或具四生。人之死也,必经中阴──已离此方,未达彼方,在此中间,名曰中阴,惟天道、地狱无中阴──,中阴之中,神识至为茫昧,寿命亦至短促,若不获转生,至七日即死。死而复生,至七七日不获受生,则化生为鬼──是书中某妇不能省忆其子,殆犹甫离中阴。人之生也,中阴中之业识,与父母交会时之业识,互相吸合,如磁引铁,是为入胎。鬼者,亦有形之一物,特与人之情体截然不同耳。凡循环于六道之中,有生必有死,即天道寿命之长,以千万年计,亦有天报终尽之一日。况在鬼道,安有永存?特其存在之时期,较人类为永久。盖吾人今日,方在减劫之中,寿命日趋于短促。顾修短虽异,而生必有死则一也。故以佛说衡之,不独鬼道决非究竟,即天道亦非究竟,必超出六道,乃能历劫而长存。一切有情,轮转生死之中,莫能自拔,佛氏说为可怜悯者!则以其超出生死之法门,为众宣说,法门无量,不可具述。其说理之精密,有非此书所能拟其万一者。甚深无上之真理,自非普通人类所能知,尤非沉沦鬼道者所能知。人鬼之知识,相去固不甚远也。

编中所记,皆出于鬼类之传述,而非由灵媒与作者之伪造,此自可信。然作者就所闻而臆测之,阅者仍当即所言而详察之。如询以人死能否再度投胎为人,此固非彼所能答者也。夫人死为鬼,既非人类所能确知,则鬼死为人,亦岂鬼类所能澈见?然不能因其未见,遽断为无此事也。倘谓鬼类可以永永存在,则必有亿万年以上之鬼,恒与彼辈相聚处而后可。今彼所见之鬼,仅以数千年为限,则逾于数千年者果何往乎?全书所言,大率类是,学者分别观之可也。人生于世,不及百年,乃于吾生最切近之问题,不一措意,虚生浪死,宁非大愚!鬼物之有无,与生死问题有密切之关系。我国旧说,大抵浮光掠影,学者不能无疑,即各处乩坛,本皆灵鬼所依托,鬼也而不自承其为鬼,宜为有识者所讥议。得此编以证明之,庶足发人深省。至于超出生死,不入轮回,八万四千法门,唯佛能知,惟佛能说,非人鬼道所能梦见。三藏灵文,灿然具在,不一探究,入道无由。兹编之说,虽非究竟,要足以研究鬼物之情状,藉为探求真理之阶梯。辄附数言以为之介,知我罪我,听之而已!

然此中有数处犹可一论者,则其云层级之高下以震动之速迟为准,此之震动与佛说“业识”相当,层级即由一类一类相似业识所振;一类一类众同分业报,业报同则相见闻而同受用,业报异则不相见闻,而上一层级者可借通下一层级,皆颇符唯识之义。按佛书说鬼为九等,此与人交通等,殆鬼中之多财自由者,故能与人协作此团体之周旋。

然此中说为现亡不久之某某人者,或由其人死后适堕于鬼趣,或由稍具五通之灵鬼扮演,非必真为已亡某人之鬼。大抵称为赫胥黎等名人,虽决非灵媒或试录者之作为,而不免出于鬼灵之假托也。以人死流转六趣,实非皆作鬼灵,且亦非皆从鬼灵投胎以来。其以人畜等鬼灵身为在人世身副本,亦属不当,谓以太身与肉身无关而无衰老,又谓鬼中小孩须教养,亦矛盾也。(见海刊十五卷三期)


猜你喜欢
  卷第十七·佚名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牧云通门
  目录·正果法师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四·圆仁
  解深密经卷第四·佚名
  十二门论疏 第一卷·吉藏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四卷·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三·佚名
  答姚际虞问(二则)·太虚
  护国言论集及全缅视察录序·太虚
  卷上·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九卷·灌顶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自融
  复妙昙女士书·太虚
  卷第二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十三·徐世昌

    王鸣盛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嘉定人。乾隆甲戍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历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降光禄寺卿。有《西沚居士集》。小孤山下作解缆溯层波,夕宿逗沙岸。亭亭见孤峰,独秀中流半。阳崖倚巉岩,阴

  • 卷七百九十二·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九十二联句张祜妓席与杜牧之同咏祜 杜牧骰子逡廵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纎纎【牧】但知报道金钗落髣髴还应露指尖【祜】杜牧同赵二十二访张明府郊居联句牧 赵嘏陶潜

  • 列传第四十九 姚宋·欧阳修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父懿,字善懿,贞观中,为巂州都督,赠幽州大都督,谥文献。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仕为孝敬挽郎,举下笔成章,授濮州司仓参军,五迁夏官郎中。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后尝语左右:“

  • 金佗续编卷二·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续编卷二宋 岳珂 撰丝纶传信録卷一记功莫大乎纪实垂世莫难乎传信实不徒纪也必有所托而後信足以传乎久信不苟传也必有以验其所托而後信其实之为不诬此二者迭相为用而不可以偏废也且世之立勲能着名諡

  • 郭云传·张廷玉

    郭云,南阳人。身长八尺多,相貌伟岸。元末召集义兵保卫裕州泉白寨,累官至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元主北逃,河南郡县都被明军攻下,唯郭云独自坚守。大将军徐达派指挥曹谅围攻,郭云出城迎战,被俘。大将军呵斥他下跪。郭云却立而不拜

  • 序·王之春

    彭序「柔远」一书,臣友王之春所辑也。之春以文人兼武事,驰驱江海间,防北塘、驻京口,游历日本长崎、横滨,于中外交涉事,见闻周洽;暇则博稽国朝掌故,凡有关于远略者,提纲摘要,殚岁月之功,成为是书,诚抚远之宏图、绥远之良策也。夫秦

  • ●皇朝通典卷八十五·佚名

    刑六 ○刑六 雜議一 △雜議一 (臣)等謹案獄情萬變持議易滋列祖以來聖明天斷我皇上指授所及惟一準諸情法之平此議刑議罰之至當者也至於臣工之識解不一所處之時地亦殊其勢不能無異議聖心惟虛己採酌而用之故有拘泥律文以為

  • 顺鼓篇第四十六·王充

    《春秋》之义,大水,鼓用牲于社。说者曰:“鼓者,攻之也。”或曰:“胁之。”胁则攻矣。〔阴〕胜,攻社以救之。或难曰:攻社谓得胜负之义,未可得顺义之节也。人君父事天,母事地。母之党类为害,可攻母以救之乎?以政令失道阴阳缪戾者,人

  • 七法第六·管仲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是必立,非必废,有功必赏,有罪必诛,若是安治矣,未也,是何也?曰:形势器械未具,犹之不治也。形势器械具四者备,治矣。不能治其民,而能强其兵者,未之有也。

  • 气质·张载

    变化气质。孟子曰:&ldquo;居移气,养移体&rdquo;,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更要约时,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礼曰&ldquo;心广体胖&rdquo;,心既弘大则自然舒(大)[泰]而乐也。若心

  • 读大学章句纲领·赵顺孙

    读大学章句纲领防大学且逐章理防须先读本文念得次将章句来解本文又将或问来参章句须逐一令记得反覆寻究待他浃洽既逐段晓得却将来统防温寻过【朱子语录】大学一书有正经有解有或问防来防去不用或问只防注解便了久之

  • 尚书考异卷三·梅鷟

    明 梅鷟 撰仲虺之诰恐来世以台为口实襄二十二年公孙侨对晋人曰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楚语王孙圉曰使无以寡君为口实殖有礼覆昏暴闵元年齐仲孙湫曰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

  • 掌葛/槁人·佚名

    掌葛掌管按时向山农征收葛草和凡属如葛的草类、向泽农征收萌芝等麻类而用以算作上缴国家赋税的政令,称量轻重长短而接受征收物。掌染草掌管春秋季节征收可用作染料的草类,用秤称量轻重而后收纳,以待用时颁授[给染人]。掌

  • 丹霞澹归释禅师语录卷二·今释

    同门弟乐说今辩重编示众戊申十月十五日为老和尚祝寿秉拂未升座以前举扬了也若向者里会得去那里纳败阙不堪共语若向那里会得来者里纳败阙不堪共语一座铁昆仑通身无缝罅正好拈向大火聚中锻炼所以三世诸佛口挂壁上一切众

  • 卷第六·佚名

    嘉兴大藏经 自闲觉禅师语录自闲觉禅师语录卷第六住荆溪芙蓉寺嗣法门人 住古尧乾明寺嗣法门人洪暹 编书问复埽庵谭司成昔世尊以佛法付嘱宰官居士作吾门内外护者恐其波旬炽盛正法凋零所以历代王臣勇心墙堑尽力护持

  •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佚名

    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又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上品妙经》或《度人经》或《灵宝经》。因以申明大梵之理,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旨故名。道教经典。六十一卷。作者不详。该经据

  • 笔阵图·卫铄

    专论写字笔法著作。一卷。旧题晋代卫夫人撰。卫夫人,名卫铄。但是否是卫夫人的作品,历来有争议,暂且不论。其论述的方法和论述的落点,都源于蔡邕《九势》;并且《笔阵图》中提出了一系列前人所未论及的书法美学概念,如:“用

  • 福建台湾奏摺·沈葆桢

    沈葆桢著。福建台湾奏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