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句潭弥国大丛树间交露精舍。所止道场名曰独证自誓三昧。初始得佛光景甚明。自然灵瑞宝莲华座。其花清香明彻十方。华有千叶。一一叶上有化菩萨。接侍庠序玄处虚空。各从其位五体投地。各绕千匝当前恭立。俱发洪音叹未曾有。唯然世尊。我等自于本刹见有化灵瑞之树。其树初生光照恒沙诸佛国土。树出洪音其声清净。哀雅慈和畅入众心闻者踊跃。具足平等兴大乘行。六度无极三十七品备悉佛事。尔时恒沙世界。一一如来各遣菩萨。宣扬道教光显大乘。告其菩萨曰。汝等从此佛二度如恒沙等刹。有佛上名曰沙呵(汉言忍界)。其佛名能仁如来无所著至真过四道不受平等觉。以法律神足佛言教作佛事。一一如来手执千叶莲华。授其菩萨而告之曰。汝持吾名致敬无量欣承。正士。功成志就道体备足。降神五浊为众重任。超次趠第在弥勒前。弘慈六度普济群生。兴居轻利道教胜常。今致此华成法供养。愿使一切普会道场。彼诸菩萨承佛威神。各从其刹忽然不现。潜定寂静入观三昧。须臾之间俱到忍界。各离其坐端严恭立。归崇圣化五体投地。退绕七匝却住本位。神足玄处威仪肃然。法服正齐俱发洪音。前白佛言。我等世尊。本土如来致敬无量欣承。功成志就道体备足。降神五浊为众重任。超次趠第在弥勒前。弘慈六度普济群生。兴居轻利道教胜常。今赠此华成法供养。愿使一切普会道场。佛言。善哉正士。欣承彼诸如来慧教不惓三昧通畅。法身空净智明弘备。此彼等一敬嘉所闻光庆无量。尔时能仁如来。手受此华欣然而笑。光从口出普照十方恒沙无量诸佛世界。便以此华等散恒沙无量诸佛。恒沙无量诸佛亦以光明普洞通彻恒沙世界。一一众生蒙佛慈光。皆得慧观达识宿命。展转相照照下地狱。三恶八难天堂人中。尽蒙慈光皆得解脱。百千众生尽同一意。普发无上正真道心。其光寻还绕身三匝灭于顶上。尔时恒沙等诸佛。尽通相见诸佛威神。普使众生普得见佛。现变毕竟廓如常故。于时坐中有菩萨名曰贤儒。即于佛前以偈叹曰。

  妙哉大圣化  愍哀群萌类

  从无央数劫  积功累德行

  一一功德行  有若干百千

  百福成一相  愿礼三界尊

  妙哉大圣化  慈慧无有边

  道教清且贵  释师天中天

  大智高无上  法船济群生

  圣慧净无量  愿礼无上尊

  妙哉大圣化  慈光润恒沙

  愚冥永已除  迷悟及浊清

  惠泽随时宜  善权接群黎

  法桥度一切  愿礼三界尊

 

  于是圣师告贤儒曰。诸佛法笑有三因缘。何谓为三。萨云若智深远微妙。明畅三世达众生原。三乘趣向各有本行根信具足。或有菩萨志在弘誓。被大德铠为众重任。断所趣向为世桥梁。专擢六度不舍一切。道住渐著勇猛精进。布施无想戒忍护行。禅定不乱慧智清明向不退转。是等贤儒。佛眼悉见一一授决。非但一佛授其人决。十方现在诸佛皆授其决。是一因缘。复次贤儒。若有菩萨向阿惟颜。积殖德本具足圣慧。供养恒沙无量诸佛一一受决。决决相明明净佛土。等润群生普同一行。招来诸佛贤圣大仁。于四駃流为大法船。竭六欲海枯十二门。入五道净五眼凝神玄寂。处兜术宫集诸菩萨达士正士。净三界行讲不退轮。十方现在诸佛于八部众皆共嗟叹。如此菩萨称扬其德言。当降神作佛不久。十方众生普得解脱。是二因缘。复次贤儒。若有菩萨。于兜术宫毕彼天寿当下降神。便入。究竟广现三昧。净居诸天普观三千大千之刹。国邑宽大众生软和。刹利梵志长者居士。何城何邑百亿之中。有道有德清净淳淑仁和慈慧。转轮圣王正处天竺。议集降神诸天翼从。现居宫中侍女宿卫。现学尽俗观四非常。净居天子劝进出家。入山研精坐贝多树。去发自誓作比丘像。修先佛法以法为师。净居为证。一夜三达降魔官属具足佛事。灵瑞之树普出。恒沙诸佛世界一一如来。于其刹土八部众中。嗟叹坐树菩萨功德。如此各各遣其土菩萨。往赠华致敬赞扬大乘。如此贤儒。十方现在诸佛皆共知之。善庆众生普会道场。是三因缘。是等菩萨来者。皆是如来本因缘人。因此说法皆当逮得无所从生。或向童真。或向了生。向阿惟颜者。故如来一一授决分明具足。当知正士。佛不妄笑。说是语时。七十亿那术菩萨得童真位。六十亿那术菩萨得了生位。三十亿那术菩萨得阿惟颜。百千亿比丘得阿罗汉。九十亿那术人皆得道迹。三界诸天普得法眼。于是圣师而作颂曰。

  法界一切空  色身清净真

  总持度无极  三昧无有因

  佛界亦不空  慧净亦不有

  哀世表微笑  正士宜速受

 

  于是座中。有眼见光贤菩萨。即起正衣服。偏露右臂下右膝。长跪叉手前白圣师。愿有所问。唯圣师。以无量慧照释未闻。答曰善哉。恣汝所问。今当为汝具敷大要。眼见光贤菩萨曰。何谓正士出家具足道证至萨云若。于是圣师告曰。正士善听著意。诸佛出家要有起发。端坐思闲玄静通微。夫专称念道分有所感。应感者净居天子梵王自在。便敕帝释化四非常老病死像。因此说证离欲苦难念道清净。当处山泽研精行禅。此意方兴四王已下给侍所当诣贝多树。忆念先佛出家之法。以法为师天梵为证。信根内固宿习六度三十七品。具足佛事忽然自悟。帝释便下剃刀授手。于是菩萨。左手执发右手持刀。心自念言。刈习苦垢植无著根。断不退流通泥洹原。发意已来常得去家。坚固之志心无懈惓深不退转。信证具足意思分明。刀未近发忽便自堕肉髻自然。补处菩萨心念。先佛出家去发。应有袈裟法服。捡心方兴此念。净居天子即授净素天缯自然袈裟。菩萨受已被之于体法服齐正。于是恒沙无量世界诸佛尽通相见。各送袈裟授与菩萨。菩萨即受。彼此诸佛普现威神。尽令诸佛所送袈裟合成一服。名曰萨披佛头震越。此衣今在梵天。所以端坐六年以毕宿缘。六年后夜戒证方现。何谓戒证。志在闲寂山泽受法。神真操远持戒行道。不惜寿命弃捐身体。齐等万物不求利养。守空行寂常观净法。慈悲喜护四等四恩具无盖哀明释四禅无瑕无秽无黠念不从他人法。于佛法中得泥洹道。是为真戒沙门。佛告正士。禁戒无形不著三界。无识无吾无我无人。无命无意无名无种。无化无数无作。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无形无灭无身无犯。无口无言无心无念。无世事无计无事无所住。亦无有戒无有惑。无所念无败坏。是名禁戒。佛禁戒无瑕秽亦无著戒者。无嗔无恚安定清净。就度世道如是为持戒。不受身形不受寿命。亦不乐五道。悉晓人于佛法中是为持戒。亦不在中亦不在边。亦不著亦不转。譬如虚空中风。是为持戒菩萨。正士。初坐树下净始戒证弃欲苦本。舍分散意意无起想。不动想。不傲想。不我想。不彼想。不中想。不彼此想。不中外想。无道想。无俗想。无灭想。灭无想。无无无想想。无无无想。尽无尽想。如是正士。树下立证净本千八百戒。此数始讫金刚之座忽然从地裂而出。第六魔宫而大倾动。三界诸天不安本位。皆共俱下诣贝多树。供侍所当恒沙世界。忽有洪音。洪音之中云。坐树菩萨是夜启证。众生各各皆闻皆见。如是正士。是为菩萨具足戒证成萨云若。三达六通三十七品十八不共十力四无所畏一切普具。三千世界六反震动。功德降魔光明普照。恒沙世界众生。蒙此慈光一时得安。普发无上正真道意。佛说是时。八百比丘得阿罗汉。三万天人皆得法眼。三千人得阿那含。贤儒正士等逮无所从生。

  于是圣师。告贤儒曰。昔吾一时游句潭弥国。尔时天魔部党忽与眷属来入大众。作异被服与众同处。动共诤讼更相诽谤两头讴合。生死比丘不闲道体。恚心忿恼各自离群驰散。罗汉真人各之山林。尔时贤儒。夏三月已过岁暮已至。当钵和兰十四日夜明星出时。惟敕阿难鸣揵捶布草蓐。惟与阿难共受岁。尔时净居天子。于虚空中白佛。世尊。今比丘众各共分散。今佛受岁何其独自佛告天子。昔吾出家以汝为证。诣贝多树汝复为证。今我受岁汝复为证。于阎浮利回周三千。无量世界多萨阿竭成萨云若。凡从得佛至于泥曰。汝为三证明体具足。当知天子。多萨阿竭道慧神通。独步三界由复须证。而况一切凡为道者可无师乎。又告净居。末世多人志在清白。道心贞明不乐世俗。隐处山林审有去家坚固之志。若无师友当如摩诃迦叶出家之法。远欲欲舍为证。远俗俗舍为证。远名誉誉舍为证。远形法忘形为证。远内外求舍求为证。如是等天子。摩诃迦叶以此五证。便下须发被袈裟。师自然法净感十方诸佛求哀自陈。仰惟三界诸天自陈如此。此三证分明便成比丘专行十二头陀。一一坚固无起想证。

  尔时迦叶即于树下具五神通。末后见佛六通即备。如是天子。末世比丘善思此法。莫自贡高求名毁众以望供养。亦不可以苟有此法背众不师于师。此法谓都无比丘众。可为师者慕行此法。若有僧者当求僧为证。佛法众此三宝等于如来。故多萨阿竭称明律比丘僧众以为上头。当知天下。比丘僧中毕有三乘。说是语时。净居天子及八部众闻经欢喜作礼而去。

    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猜你喜欢
  卷三十八·佚名
  甲一 序 分·太虚
  佛说楼阁正法甘露鼓经·佚名
  征集大林寺四十八愿文启·太虚
  二无我论·太虚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第四卷·宗泐
  四分律卷第五十七(第四分之八)·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卷上·佚名
  卷第一百七十九·佚名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八卷·龙树
  卷第十四·雷庵正受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澄观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心空境寂时,何境界之有·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场·田汉

    报告员:杜甫的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一天虽不是三月三日,可是由于中国飞机访问“孤岛”,上海黄浦江边也来了好几位丽人。〔警报声未断。〔新群和苦英从容地走过来。梁若英 从慕尔鸣路走出来,我不知往哪

  • 世宗纪五·薛居正

    显德五年春正月癸未朔,帝在楚州城下,从臣诣行宫称贺。 《隆平集·马仁瑀传》:世宗征淮南,登楚州水寨飞楼,距城百步,城卒诟骂,左右射莫能及。召仁瑀至,应弦而毙。 乙酉,降同州为郡。右骁卫将军王环卒。丙戌,右龙武将军王汉璋奏,攻

  • 卷一百五十一 慶曆四年(甲申,1044)·李焘

      起仁宗慶曆四年七月盡是年八月   秋七月癸亥,詔以冬至有事于南郊,羣臣毋得上表請加尊號。   甲子,燕王宮火。   丙寅,降知石州、洛苑副使劉舜臣為禮賓副使,坐盜用公使酒醋,法當死,上以邊臣特寬之。   丁卯,詔廣西

  • 第一百十七回 吴司令计败段芝贵 王督军诱执吴光新·蔡东藩

      却说徐树铮带领卫队,直入京师,将演逼宫故事,一面至将军府,强迫各员,联衔进呈,请即褫夺曹锟、曹锳、吴佩孚官职,下令拿办。曹锳为曹锟第七弟,曾任近畿旅长,故小徐亦列入弹章,并推段祺瑞领衔,呈入总统府,大有咄咄逼人的气势。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三·徐乾学

    宋纪三十三【起者雍敦牂正月尽屠维恊洽十二月凡二年】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譲徳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天禧二年春正月乙未朔永州大雪六昼夜方止江陵溪鱼皆冻死 己亥以赵安仁为御史中丞兼尚书右丞左右丞兼中丞始此【考异防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二·佚名

    正统九年冬十月丙午朔日食○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井之神○以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 献陵 景陵○命大同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宁夏总兵官都督同知黄真镇守延安绥德都督佥事王祯守备偏头关都指挥马贵巡视塞外先是真奏乞于天暖草青

  • 卷之八百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史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四三九 江苏巡抚杨魁奏续缴应毁书籍折·佚名

    四三九 江苏巡抚杨魁奏续缴应毁书籍折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十九日江苏巡抚臣杨魁谨奏,为续缴应毁书籍,仰祈圣鉴事。窃照伪妄遗书并沈德潜选辑之《国朝诗别裁集》,钦奉谕旨均应查缴销毁,前经臣节次收获违碍书一百种,及各项重复

  • 王昙首传·李延寿

    王昙首,是太保王弘的弟弟。幼年就有自己平素的好尚,兄弟分财物,王昙首只要图书。后来被任用为琅笽王大司马的下属官员,跟随府公修复了洛陽陵园。和堂弟王球一齐到了宋武帝那里,武帝说:“你们都是富贵世家,竟然能屈志从军。”

  • 商文毅疏稿·商辂

    明 商辂 撰辞免学士疏题今日该吏部奉圣防陞臣本院学士臣窃思学士系近侍重职非学问老成弗克称此臣自揣性资愚鲁学术疎浅累防恩宠无所补报方切怀惭今又防骤陞重职益増兢惕伏望圣恩怜悯令臣仍旧职办事以圗补报实为万

  • 卷七十六·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七十六雍正六年十二月上谕二十八道初三日江苏廵抚尹继善题参前任吴县知县蔡益仁贪婪不法奉上谕蔡益仁着革职其贪赃各欵及本内有名犯证该督一并严审究拟具奏蔡益仁系陈时夏奏请带往苏

  • 卷一百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一乐考【臣】等谨按马氏乐考序以为声音之道与政通故审乐以知政其兴衰治乱固未必由乐是则然矣乃谓议乐必如师旷州鸩有自得之妙无法可传後之君子

  • 二年·佚名

    (庚子)二年大明永樂十八年春正月1月1日○庚子朔,上率群臣,行賀正禮于仁政殿,停百官朝賀。群臣獻鞍馬,各道奉箋稱賀畢,獻方物,又獻遞手帕于恭妃殿。上詣移御所,率百官行賀禮,進表裏、鞍馬,又獻遞手帕于大妃殿。上乃入內獻壽。○大

  • 商书·仲虺之诰·佚名

    汤归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诰。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仲虺乃作诰,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

  • 论语通卷三·胡炳文

    <经部,四书类,四书通__论语通>钦定全书四库论语通卷三      元 胡炳文 撰朱子集注公冶长第五此篇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葢格物穷理之一端也凡二十七章胡氏以为疑多子贡之徒所记云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

  • 普曜经卷第七·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观树品第二十一  佛告比丘。以成正觉诸天皆来。嗟叹佛已。如来正坐一心观树。目未曾瞬。禅悦为食解慧为浆永安无横。宿夜七日观道场树以报其恩。过七日已。欲行天人各共赍持万瓮香水。色行

  • 杜征南集·杜预

    文集。西晋杜预(222—284)撰。一卷。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著作家。司马懿之婿,仕魏历相府参军、镇西长史。入晋累官河南尹、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灭吴有功,封当阳侯,死

  •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法藏

    唐法藏撰。一卷。依据《华严经》,各分十门讲“普贤观”和“普贤行”,前者是观想思考的义理,后者是具体的修行内容。“普贤观”分十门:(1)“会相归性门”,指“观一切法自性皆空”,根据“理”而进行思考,达到“摄散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