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法是否哲学

──十四年初春在武院讲──

佛法是哲学抑非哲学?在通常人之心目中似无研究之必要。无如乐道探玄之士,从幽渺之心曲中放其智慧之光焰,必欲照澈宇宙之谜以为快,于是佛法是否哲学遂成问题。又若佛法,大家公认其为哲学,则不生问题;或大家公认其非哲学,则亦不成问题;奈现在学界诤论不已,各执一端以衡量佛法:例如内学院之欧阳竟无居士则以佛法为非宗教、非哲学;章太炎居士则谓佛法是哲学;北大教授梁漱溟亦曾持此说以拟议佛法。其一是一非,究竟谁为当理,则成为问题矣!吾人虽雅不欲附和任何方面以鸣其得意,然既身处佛化之中,责任所在,则佛法是否哲学,不得不辨。夫名字之界说不定,最足以引争端;故孔子从政,必先正名。盖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自然之理、必然之势也。今此问题,譬如因明之宗体,以是否二字缀成敌对之二宗。而佛法与哲学,则应为先极成之宗依,若于宗依有含混,则宗亦非真能力也。故现对于佛法,约略下一定义如左:

一、佛开示之法,斯又分二:一曰、教为能开示之法,乃如来所现之身,所说之言,亦即众生所见所闻者。二曰、理为所开示之法,即教之所诠表者,亦即众生依圣教而研索以求之者。所谓教也、理也,名义虽异,而皆为佛如来所开示之法则同。二、佛悟入之法,此亦分二:一曰、能悟入之法,如四众弟子、三乘圣贤,本戒定慧三学所起种种之行也。二曰、所悟入法,此在佛法上所谓如来之果,为我佛如来亲所证得之果法也,亦即三乘圣众所汲汲以求之者;要言之,亦不外于佛所悟入之法。由上以观,可知依佛开示之教理而起万行,希圣希贤以及所有自利利他之一切言行,皆佛法也。

佛法之界说既明,且言哲学之概要。哲学一语,出自日本转译西洋语而来。若我国所有之学,三皇、五帝之所授受,姬、孔之所阐演,诸子之所发明,要皆可称道学。迨后有魏晋人之玄学,宋明儒之理学,他若圣学,性学等,而未有哲学之名也。自西洋之学说流行,东亚学子见其有似我国向时之道学、理学等而研究之,仍日人转译,亦曰哲学。探本而论,在英文为‘裴洛所裴’(Philosphy),译为哲学。其原文出自希腊古语,实合裴利亚(Fhileo)及所裴亚(Sobphia)二语根而成,其义即求知之意,亦有译为爱智者。即形容斯学之专由爱乐智识而来,在目的上专为求得真确之智识耳。盖凡人之性情莫不欲有所为,而欲有所为必先有所知,以无所知则无能为也。故求知之冲动,实人类之天性,亦即学术之动机也。哲学原语虽远源于希腊,然用为学术之名,则自柏拉图始。其言曰:‘惟神有智,人则止能爱乎智而已’。又曰:‘已有智者及愚昧不学者,均不得谓之哲学者’。此殆现时译义择意之滥觞欤。以上所述,哲学之语义虽略为解释,然于哲学之定义则觉难以置辞。盖凡世间一切学问皆含有求智之冲动,乃至日常生活应用之智识,人类道德实践之轨范,与夫物质生长萎顿分化凝聚之故,诸如此类,凡足以引吾人思想之索求,无不可归诸哲学旗帜之下。其意义之宽泛,又岂片言只字之所能概其蕴耶?虽然,所谓求知,非求人类谋生活之常识,亦不问所学之实利为如何,与夫能否合宜于时世潮流;其学虽涵含一切学术思想,而独于观察事物之理上透澈一层,于吾人之常识上高深一级,以探其本源之理也。茍疑吾言,请喻以譬:夫昭昭者吾知其为日月矣,苍苍者吾知其为天空矣,团团者吾知其为地球矣,莽莽天地一群动物,日相逐于不识不知,吾亦知其为若者角、若者羽、若者毛、若者鳞矣。然此物类之有从何来?无复安往?何以角者不可以为鳞?毛者不可以为羽?其演化之因果何在乎?其显现之形形色色果如何存在乎?即如吾人之心,托六尺之躯以为庐,寄百里之感以为思,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果大化之赋形乎?抑有物牵引为然乎?天地万物本有造物主乎?抑偶然而成形,突然而来生,宇宙万有为复个个相离独立而不倚乎?抑本有不可深议之势力而冥冥为之统属乎?吾人为善若归,嫉恶如仇,实吾人意志之自决乎?抑为外来之势力所迫、目的所诱而然乎?凡此问题,皆所谓于事物上透澈一层,于常识上高深一级,以穷其原理也。是即求真确知识之本义,亦哲学之真诠也。

夷考西洋古代对于宗教、哲学、科学之界限,未甚严明,故其言哲学也,不唯宗教、科学皆含混于其范围之内,且几欲将世间一切智识与事物之说明,亦归其统属之下。其荦荦可举者,约有以下数种:一曰、神论,二曰、宇宙万有现象论,三曰、本体论。是为包宗教、科学之哲学也。

一学说之起源,非突如其来,要亦有其所自来之原因。吾人欲求此起源之澈底而得一真正无妄之答案,又非一蹴所能获,于是、骋其固有之好奇心,以努力于探讨宇宙之谜。迨至思路告竭,神情惊恐,于是不得不委之于人格之神。此殆宗教之所由起,而为神论之滥觞?沿宗教而言哲学──指求知──最高之对象,即为宗教之神。固不能不施以推究与探讨,且于吾人能知之本体,亦以为出自神赋,不可方拟,毋容思考;或竟以为属于神之一部分。而人类之灵性本为哲学重要之说明,遂亦归之于神论焉。

所谓宇宙万有现象论者何?即就天地人物构成之次序,及其现象上变化之过程,而加以系统之说明也。学者凭其所见闻,施其推考,欲以穷宇宙之真相,尽事物之变化,而哲学所含益宏;其研究天象上日月星辰之位置时,有天文学;其研究地球上万物之现象则有理化学等;研究人生实际上、社会上安宁与幸福者,则有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故包含一切之科学也。所谓本体者何?据普通之解释,谓在推究实在之本质。夫万象陈列,其大归不出二种:即占位置于空间之物质,与超时空之精神是也。然试问所谓万有者,果由物质、精神二者而成欤?此二者之根本为同出于一元欤?欲求其解答,于是唯心、唯物之二元论,及不可知之一元论杂然而起。二元论以万有有全然相异之二种,即物与心也。斯说也,流俗信之,然哲学者恒排二元论而求趋于一元。且别为三:其以物为究竟之实在者,曰唯物论;以心为究竟之实在者,曰唯心论;非物非心而不可思议者,曰不可知之一元论。派别愈分愈多,几令学者无所适从;然其最高之目的,为研究万有之本体则同,此说在哲学中最占重要之地位,久为学者所公认。然所谓哲学者,舍研究万有本体之外,果别无所研究者乎?研究本体,果足为哲学之专职乎?此盖不能无疑也。况彼所想像之本体,殆非吾人五官之所能感觉,是其所谓万有本体者,巳直超乎吾人经验之外矣。然此颇有学者谓吾人之学问、知识,皆由感觉、经验而来,如英国之洛克。然则吾人果何能以研究此超经验以上之事乎?此又一疑问也。有此诸端,遂形成后述之变迁。

宗、哲、科三部之中,其主要之工具,厥维知识,而在古昔哲人从无专究知识之学。盖以能知之知识或属之物,别无知识;或属之神,而神实非人智之所能拟议;此殆为哲学与宗教、科学相混未分之故也。其后哲学离宗教而独立,且进而排斥宗教之神,于是哲学之职务亦渐缩小,而但为宇宙之说明,及本体之探讨,而神论则付之宗教矣。方中世纪基督教强盛之时,一切政学大权皆在掌握,宗教之盛,世无与比!哲学至此,已局促如辕下驹。故凡与基督教有益者,皆由教徒随意收容附会,否则,淹没之惟恐不甚!其时学术之黑暗,教祸之剧烈,亦实千古所罕觏者。噫!迨后教权渐衰,宗教在社会之势力与信念日微,古希腊之哲学侵成自由研究之风,渐脱宗教之羁绊而独立。其哲学中之神论,亦斥归宗教之列,而哲学乃趋重说明宇宙万有之现象及探究其本体。近代科学发达,凡天文、物理、生物、人事之学,日渐分离独立而为一科一科之学科,所分愈多,哲学之领域亦愈狭。而向来对宇宙万有之解释,亦不为科学家信任,而宇宙万有现象之阐明,则科学负其全责矣。至是、哲学所事,不过取科学之原理,总合之、联缀之而加以条贯,施以统系之表述耳。所以、宇宙万有现象论,亦转属于科学旗帜之下,而其真确之知识,亦在彼而不在此也。其为哲学留一席地者,唯本体论;是唯心、唯物、一元、二元,所言虽以日繁,仅作万有现象以上之探求与敷说,在科学家之心目中,实成过眼烟云,空中楼阁!即此一点,哲学之血胤亦岌岌乎不保朝夕。于斯时也,英国哲学家洛克,有人类知识之发表,专探究人类知识之构成与可知之限度。于是、知识顿成重要,而直认哲学上所言超越感觉经验为不可知之臆测,而人类真确之知识,乃唯科学的知识而已;其未知者,亦唯用科学为能发明。至是、岂非将哲学上之本体论根本取消乎?此时有大哲学家继起,康德即是,彼之言曰:人类之知识非仅赖经验之认识为已足,故必有其超经验以上之最高原理焉。吾人将直观所得之经验而一一施以先天的范畴,即知识之所事。一方认全体世界为超时空之物,而又承认绝对的神之存在,且认灵魂为不灭,恒欲以唯理的精神与宗教的信仰加以调和。然专以考研本体之存在,固已久为科学家所诟病,哲学必以认识本体为可能,应亦有认识之方法。试观彼辈果何所供献于世?夫亦一味颟顸,拾科学家唾余以自圆其说耳。由康氏之说,虽能矫前此哲学家蹈空之弊,斯学余韵,赖以复振。然以固步自封,卒未能探造化之极,遂不免前后矛盾。先于纯粹理性批判,既为万有之本体亦非人类之知识所能认识;后于实际理性批判,又谓吾人实际之理性上,则有此认识本体之要求,以阐明万有之真相。若能本斯目的以尽人类之灵,未始非斯学前途之大幸,无如其不能也!其后科学全盛,几公认本体为不可知,弃而不讲,哲学于是乎穷!

夫哲学家依之以为生命者既去,则不得不反依能认识之知识为立足地,而以说明知识之知识论为哲学专职。然科学中之心理学,亦自谓能说明认识知识之本性,于是一勺余润,复为科学的心理学家攫去,哲学本身几无完肤!虽然,认识论之不长进,且日窒其生命,然本体之为本体,则自若也。哲学家无勇气,不能履行职务,且招科学家之揶揄;然哲学之为哲学,亦自若也。顾全在乎吾人研究之方法为何如耳!于此之后,西方哲学者有倡为说曰:汝心理学上之所发见者,非活动不居之知识本体也,而能活动之知识本体,乃为映摄全宇宙之中心;此非科学之所能窥测矣。此近代哲学家说也。诚如是,则哲学之在学术上自有其相当之位置,而宇宙万有之中心说与本体论,其命运要非绝无再生之期。夫古代诸哲,其学在当时,非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然终不免为人所诟病者,亦良由其取材异也。藉使借科学之精英而施以哲学之推论。亦未必遂为科学所穷。故晚近哲学家如柏格森、罗素、欧根之伦,率多依科学所得而立哲学之基础。如依生物学、数学、心理学,以说明一家之哲学者是。但斯学虽兴,而专言科学者,则不认哲学之存在;以其所依真确之知识,仍不外生物学、数学等范围也。故哲学虽经种种之变革与过程,而哲学之出发点亦仍不出平常人常识之范围,且较科学之经验为浅薄;科学则差强人意,凡物之不可以目赌者,则有显微镜以窥其微,望远镜以穷其远,非若哲学者对于高深玄远之理,专持常识以施其推论,一一以理想出之也。故其于大地之起源,列星之轮转,与夫生物之存没等等,终无以与吾人适当之答覆。可见哲学之基础完全建于推论悬想之上,非有实际之证验,故与科学较已望尘莫及,遑论乎佛学!

至宗教虽高下不一,然其心中要皆有修证所获之特别境地。此非常人之所能经验,则其基础不同哲学之在常识也。宗教之最有价值而为现在思潮之所急需者,莫佛教若也。欲于此荆天棘地之人生而施以平坦大道,维佛法为能!欲于此恍恍惚惚之哲学界下以适当之解决,亦舍佛法莫属!

佛法之真义既如前述,其所谓教、理、行、果,以与哲学较量为何如?佛教之教,乃从证智流出之教,此教非哲学之所有;有之、则惟推论悬想之理耳。然彼所谓理,惟凭常识与官感之见闻觉知而施以比度,推想所得,故亦终不脱理窖与悬谈,而无以起行,亦无从证果。佛法则不然,其教乃如来真智等流之教,教所诠理,亦称智证所得之理;故理与实际如如相应,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本斯无碍之理,可起而行,可行而证,故诸行自在,果亦圆满。所谓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于一亳端现宝王刹,世间谁与比耶?如斯种种,哲学皆无,故非佛法。哲学之非佛法审矣,但佛法未尝不可以包哲学。何则?佛法之徒,依佛圣教推究其深义,阐明其玄理,皆由思维比度而成高深学理,此盖首依比量之智以讲明学理,略同哲学之性质;而由理起行,则又非哲学之事也。

总之、据佛法中闻思二慧,学者推理之所得,则佛法一分可云哲学;据教及行证言,则世间之哲学皆无,故哲学非佛法。(善长记)(见海刊六卷三期)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 第十卷·佚名
  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佚名
  卷第二十·道宣
  降象品第二十五·佚名
  第十二 小诤·佚名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一卷·世友
  佛说金刚手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卷中·佚名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佚名
  卷二十·佚名
  目录·志明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佚名
  荆州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序·水鉴慧海
  彰所知论序·佚名
  卷第三十四·德清
  法华义疏卷第十·吉藏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施元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施注苏诗>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五 宋 苏轼 撰 施元之原注 武进邵长蘅删补 诗六十九首 【起熙宁壬子以後通守钱塘作 施注缺今补】 焦千之求惠山泉诗 兹山定空中乳水满其腹遇

  • 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三·赵尔巽

      徐用仪 许景澄 袁昶 立山 联元   徐用仪,字筱云,浙江海盐人。由副贡生入赀为主事,官刑部。咸丰九年,举顺天乡试。同治初,充军机章京,兼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累迁鸿胪寺少卿,以忧归。光绪三年,起太仆寺少卿,迁大理寺卿,直

  • ●崇禎長編卷之二十·汪楫

      崇禎二年四月   ○崇禎二年四月   崇禎二年四月丙戌朔帝親祭太廟   免朝   兩廣總督王尊德上粵東事宜四事一有司勸懲宜力一海防重任宜擇一將領選用宜慎一賊棍窩主宜察章下所司   大清遣兵至鉄山索

  • 卷之一百·佚名

      ○顺治十三年。丙申。夏四月。己酉朔。享太庙。遣内大臣公额尔克戴青行礼。  ○庚戌。多罗信郡王多尼等会议吏户二部议朱世德一案。尚书宗室韩岱、戴明说、侍郎甯古里、苏纳海、白色纯、袁懋功、毕立克图、海

  • 卷四·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四        宋 苏辙 撰殷本纪殷契帝喾之子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也为帝喾次妃见鸟堕其卵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事尧舜为司徒舜命之曰百姓不亲五品不孙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寛封于

  •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司马迁

    王延海 译注【说明】本文是汉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的合传,主要记述卫青七出边塞,霍去病六出北疆,指挥千军万马,攻讨匈奴,扬威大漠的经历和赫赫战功。匈奴奴隶主屡犯中原,严重破坏了汉匈人民的和平生活,给百姓

  • 世宗本纪·脱脱

    (上)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讳名雍,本名叫乌禄,是太祖的孙子,睿宗的儿子。他的母亲是贞懿皇后李氏。天辅七年(1123),乌禄诞生在上京。乌禄身体伟岸,相貌奇特,须髯很美,长过腹部。他的胸部有七个颗粒状的痣,排列好像

  • 卷十一·黄训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名臣经济录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録卷十一明 黄训 编保治【嘉靖】谢存问疏【王鏊】臣窃念古之圣君贤相共成至治之隆者盖起于上下之交而近世之多起于上下间隔所以为上下之交其道有二一曰

  • 卷一百六·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六宋 赵汝愚 编财赋门荒政上真宗乞赈给河北饥民  田 锡臣今月二十五日所进实封爲覇州乾寜军死伤人户等自二十六日至今又据莫州奏饥死一十六口沧州奏全家饥死一十七户虽有指挥下转运

  • 卷十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十九旗分志十九八旗佐领十九【正白旗蒙古佐领 正红旗蒙古佐领】正白旗蒙古佐领正白旗蒙古都统所属左右参领各一右参领下佐领十五左参领下佐领十四右

  • 卷三·刘逢禄

    名例第五隐元年:春,王正月。传: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注:文王,周始受命之王,方陈受命制正月,故假以为王法。不言谥者,法其生不法其死,与后王共之。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注:云天王者,时吴楚上僭称王,王者不能正而上自系

  • 卷三·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三     宋 王与之 以九两系【音计】国之民郑康成曰两犹耦也所以恊耦万民系连缀也【○贾氏曰谓王者于国之中立法使诸侯与民相合耦而聨缀不使解散也】

  •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佚名

    尔时坚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从昔来。瞻视顶礼无量菩萨摩诃萨。皆是大不可思议。神通智慧广度众生。是地藏菩萨摩诃萨。於诸菩萨誓愿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萨於阎浮提有大因缘。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度

  • 致 蒋 主 席 书·太虚

    ──三十三年元月──介公主席兼院长睿鉴:去春太虚呈行政院令主管官署督导各级佛教会健全组织,以现存僧寺财产──佛教教产──十分之二兴办慈善公益,引生一般国民对于佛教寺僧之好感;以十分之二兴办僧教育及各种振兴佛教

  • 卷第九·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九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八若非我我见。于五见何见摄。何见所断。答有身见摄。见苦所断。问何谓非我。答一切法。问何缘外道于彼计我。答愚去来等

  • 卷七·聂先

    续指月录卷七六祖下二十三世临济宗杭州天目中峰明本禅师钱塘孙氏子。母梦无门开老人。持灯笼至家而生。才离襁褓。便跏趺坐。能言即歌赞梵呗。凡嬉戏必为佛事。九岁丧母。年十五。求出家。阅传灯录。至庵摩罗女问曼殊

  • 宝文堂书目·晁瑮

    目录书。晁瑮撰。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与《红雨楼书目》合订。明清无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有明冯本,卷首稍有残缺,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据以排印出版,与《红雨楼书目》合订,并辑《晁氏宝文堂书录》,汇集焦竑《国

  • 谲觚十事·顾炎武

    清朝顾炎武撰。时有乐安李焕章,伪称与炎武书,驳正地理十事,故炎武作是书以辨之。其论孟尝君之封於薛,及临淄之非营邱诸条,皆於地理之学有所补正。《谲觚十事》一文是顾炎武针对李焕章《与顾宁人书—辩正地理十事》而作。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