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鲁迅读古书

关于鲁迅与古书的问题,普通有两种绝不相同的说法。甲说是主张用古文的一派:你们佩服鲁迅,他的新文学固然好,但那正是从旧文学出来的,因为他读得古书多,文学有根柢。乙说根据鲁迅自己的说法,在《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时候,他竭力劝青年不要读中国古书,免得意气销沉下去。这两种说法都不能说不对,可是也不全对,因为是片面的,不可能作为依据。我们现在客观的来评判一下,甲说的用意不好,利用鲁迅读古书的事实,来替古文张目,所以把事实歪曲了,是不足凭信的。乙说呢,事实是没有错,但我们知道那时正是北洋政府的反动时代,社会上复古空气很浓厚,提倡古典文学,就会被复古派所利用,有害无益,鲁迅反对读古书的主张是对于复古运动的反抗,并不足证明他的不读古书,而且他的反对青年读古书的缘故正由于他自己读透了古书,了解它的害处,所以才能那么坚决的主张。现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客观的看来,鲁迅多读古书,得到好处,乃是事实,而这好处可以从消极和积极这两方面来说。

我们先来说第一点。所谓消极的好处,便是他从古书里发见了旧中国的病根,养成他反封建,反礼教的思想,发动伟大的思想的革命,这影响是很大的。中国的封建礼教思想过去有长远的历史,浸润在一切文物里边,凡是接触着的人,容易感染,不加救治就将成为痼疾。历代学者能够知道并且揭穿这个毛病的,屈指可数,汉末孔融与嵇康,明季李卓吾,清朝戴东原与俞理初这几个人而已。鲁迅同一般读书人一样,在古书堆里钻了多年,却能独自觉悟,这是什么道理呢?或者有人说这是科学知识的力量吧,事实却并不是如此,因为有好些科学家对于礼教并不反对。古语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鲁迅便是因为身入虎穴,这才明白了老虎的真相的。话虽如此,钻到古书堆里这正与入虎穴相似,是颇为危险的事情,他有什么方法,才能安全无事的进去又出来的呢?这个理由有点不易说明,但事实总是这样,他在古书里摸索,黑暗中一手摸着了“礼教”(有如童话里的“老虎外婆”)的尖利的爪牙,使他蓦地觉悟,以后留心看去,到处看出猛兽的形迹,从这里发展下去,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打虎将,那是很自然的顺序了。

鲁迅读古书还有一方面是很特别的,即是他的看佛经。一般文人也有看佛经的,那大半是由老庄引伸,想看看佛教的思想,作个比较,要不然便是信仰宗教的居士。但鲁迅却两者都不是,他只是当作书读,这原因是古代佛经多有唐以前的译本,有的文笔很好,作为六朝著作去看,也很有兴味。他这方面所得的影响大概也颇不小,看他在一九一四年曾经捐资,托南京刻经处重刊一部《百喻经》,可以明了。梁任公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一文中曾说道:

鲁迅摸着礼教的爪牙,这事出现在他很小的时候,具体的说是在初看《二十四孝》的时候。《二十四孝》据说是南宋大儒朱晦庵所编的,这事固然尚待查考,未可信凭,但在民间很有力量,是“三纲”中“父为子纲”的宣传书,那是人人皆知的。那里边所说的大抵离奇古怪,不近人情,其中老莱子彩衣娱亲,画作一个须发浩白的老人倒卧地上,手持有耳小摇鼓,鲁迅的故乡叫作“摇咕咚”的玩具,样子十分可笑,鲁迅文中已经大加嘲笑,尤其荒谬的要算那一幅郭巨埋儿的故事了。因为要孝养父母,嫌儿子养育花钱,决心去掘土坑,想把儿子活埋了事,画里郭巨正在挖坑,郭巨的妻子手里抱着那小儿站着,小儿手里也正捏着一个摇咕咚。这使得鲁迅看了发生怎样的悲愤,在他后来所写的“二十四孝”那篇文章中可以清楚的感到,我们这里可以不必重复多说。鲁迅在小时候就从孝道的教科书《二十四孝》上了解了古来礼教的残忍性,就立定了他的观点,随时随地都加警惕,从古书中更多的发见资料,书读得愈多,也就愈加证明他见解的正确。这个结论便是“礼教吃人”,直到五四前后在《新青年》上才有机会揭出这个事实,表现在文学上的即是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在《二十四孝》上发见了封建礼教的残忍性,又从种种子史古书上得到了大量的证明材料,这里可以稍加说明。他在书房里很早就读完了四书五经,还有工夫来加读了几经,计有《周礼》,《仪礼》以及《尔雅》。可是这些经书固然没有给他什么好教训,却也还不曾给了他大的坏印象,因为较古的书也较说的纯朴,不及后代的说得更是严紧,凶狠。例如孔子在《论语》里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汉朝学者提出了“三纲”,说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人就更是干脆,说什么“君叫臣死,不得不死,父叫子亡,不得不亡”了。所以鲁迅的材料大都是在汉以后,特别是史部的野史和子部的杂家。举出具体的例来说:他看《玉芝堂谈荟》知道了历代武人的吃人肉,看《鸡肋编》知道了南宋山东义民往杭州行在,路上以人肉干为粮,看《南烬纪闻》知道了金人的淫虐,看《蜀碧》知道了张献忠的凶杀,看《明季稗史汇编》里的《扬州十日记》知道了满人的屠杀,至于国朝典故残本《立斋闲录》里录存明永乐的上谕,凶恶得“言语道断”,(这里不再征引,)更是使得他生气,他总结起来,说中国书上鲜红的写着二字曰“吃人”,岂不是正当的么?他这篇《狂人日记》,形式是小说,实际是反对封建礼教的一篇宣言,也可以说是他关于野史和笔记的一则读书笔记。鲁迅在借了小说对于封建礼教开火以后,一直没有停过,在《祝福》里又开始了第二次总攻击。我们不能说鲁迅文章的好处是从古文中出来,但是说他攻击礼教这个意思乃是从古书中得来,即是出于古书的赐予,也是可以的吧?

上边我们只说得消极的一面,其实在积极的一方面他也从古书得到不小的好处。这用现代的一句话来说,便是他因此理解了祖国的伟大的文化遗产,至于供给他后来在文艺研究的基础那还在其次。在鲁迅生存着的期间,国内有着什么保存国粹的口号,最明显的是刘师培黄侃的《国故》和吴宓胡先骕的《学衡》两次运动,但那是复古派所发动的,借了这个名称来维持旧礼教和古文,大家多反对它,觉得他们所谓国粹实在乃是些国滓国糟,因此连这个名字也有点厌恶,不愿意用了。可是试问,国粹这物事有没有呢,我想这是有的,不过不必说得那么玄妙,只如现今所说文化遗产,就十分确当。鲁迅读书从经书起头,于四书之外又读了八部经,可是如上文所说,这对于他大概没有什么影响。正史方面有一部明刊十八史,以备查考,也不曾好好读过。他小时候读过《古文析义》,当然也读《东莱博议》,但他与八大家无缘,“桐城派”自然更不必说了。《诗经》是硬读的,因此难以发生兴趣,韵文方面他所喜爱的有一部《楚辞》,此后是陶渊明,唐朝有李长吉,温飞卿和李义山,大家如唐之李杜,宋之苏黄,却并不着重,只有一部《剑南诗稿》,那大抵还是因为同乡的关系也未可知。对于“正宗”的诗文总之都无什么兴味,因此可以说他所走的乃是“旁门”,不管这意思好坏如何,总之事实是正确的。文章方面他喜欢一部《古文苑》,其中一篇王褒的《僮约》,他曾经选了来教过学生。他可以说爱六朝文胜于秦汉文,六朝的著作如《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华阳国志》,本来都是史地的书,但是文情俱胜,鲁迅便把它当作文章看待,搜求校刻善本,很是珍重。纯粹的六朝文他有一部两册的《六朝文絜》,很精简的辑录各体文词,极为便用。他对于唐宋文一向看不起,可是很喜欢那一代的杂著,小时候受唐代丛书的影响,后来转《太平广记》,发心辑录唐以前的古小说,成为《钩沉》巨著,又集唐代“传奇文”,书虽先出,实在乃是《钩沉》之续,不过改辑本为选本罢了。这一方面的努力即是研究小说史的准备,北京大学请他教书,只是一阵东风,催他成功就是了。

“试细检藏中马鸣所著之《佛本行赞》,实一首三万余言之长歌,今译本虽不用韵,然吾辈读之,犹觉其与《孔雀东南飞》等古乐府相仿佛。其《大乘庄严论》则直是《儒林外史》式之一部小说,其原料皆采自四阿含,而经彼点缀之后,能令读者肉飞神动。马鸣以后成立之大乘经典,尽汲其流,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极微眇之教理,若《华严》《涅槃》等,此等富于文学性的经典,复经译家宗匠以极优美之国语为之移写,社会上人人嗜读,即不信解教理者,亦靡不心醉于其词缋,故想象力不期而增进,诠写法不期而革新,其影响乃直接表见于一般文艺。”这一段有地方不免稍有夸张,但大体说得还对,现在借用了来作为鲁迅读佛经的说明,倒是极为适合的。

鲁迅有一个时期也很搞过“文字学”,特别是《说文解字》,如《域外小说集》中那些文言译的短篇上,很留下些痕迹,特别在集里那短短的引言上。但是那只是暂时的,到了用白话写作的时候,这就全然不见,所以这里也从略了。

(《读书月报》)

猜你喜欢
  卷七十二·列传第十·脱脱
  卷五百十九 列传三百六·赵尔巽
  奢纵第二十五·吴兢
  卷四百八十 元祐八年(癸酉,1993)·李焘
  靖難功臣錄·佚名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十·倪在田
  卷之七十四·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七十五·佚名
  卷之四百六十七·佚名
  提要·吴伟业
  ◎叶德辉之文艺谈·李定夷
  二五○ 暂护贵州巡抚韦谦恒奏遵旨搜买旧书折·佚名
  卷二十四·佚名
  陈宜中传·脱脱
  26.范蠡和文种·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一出 误擒·李渔

    〖夜行船〗(小生上)钓倦归来天尚早,无个事出步林皋。听水心闲,看山目饱,处处逢吾所好。我莫渔翁别了谭生,不觉又是半载。他因地方多事,不便携家,把内眷送来,托我替他看管。且喜我家内人与他情投意合,竟与姊妹一般。老夫坐在家中

  • 卷三百四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四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雪林删余张至龙字季灵建安人博经史工文章一时江湖诗人多与倡和与静佳朱继芳居同建安生亦同岁投契尤笃至龙寄怀诗有借箸数同庚是也其诗用意逺而语亦

  • 清苑斋集补钞·管庭芬

    清苑斋集补钞赵师秀和陈水云湖庄韵粼粼水增波,叠叠云弄影。昔夸春径研,今爱秋塘静。芳筵集宾彦,清宴除艳靓。时当新雨馀,苍翠献林岭。既忻冲抱舒,复快远目骋。聊嘉钟鼎人,而迺眷箕颍。深营察高趣,雅咏发沈景。独使和者难,一夕

  • 一二三九 谕内阁签出《读画录》等书违碍字句之详校官着交部议叙·佚名

    一二三九 谕内阁签出《读画录》等书违碍字句之详校官着交部议叙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十一日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十一日内阁奉上谕:现在覆勘文渊等阁所藏四库全书,据详校官祝堃签出周亮工《读画录》、吴其贞《书画记》内有违碍

  • 四○○ 直隶总督周元理奏覆查办应行发还书籍情形折·佚名

    四○○ 直隶总督周元理奏覆查办应行发还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二年七月初七日直隶总督臣周元理谨奏,为遵旨查明覆奏事。本年七月初一日承准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内开,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奉上谕:云云。钦此。到臣。伏查直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十六·阿桂

    三月戊辰富德奏言本月初九日准将军阿桂行咨令将存下兵丁仍留绒布驻守查头二起兵丁一千启行已越三日仍令副都统徳赫布带往宜喜备用余俱撤回派赴各要隘驻守奏入上谕军机大臣曰前因富德续派兵三千往宜喜恐南路存兵太单或

  • 卷二·郭居仁

    钦定四库全书 蜀监卷二 宋 郭允蹈 撰 曹操平张鲁取汉中 汉献帝初平二年益州牧刘焉遣张鲁袭汉中刘焉在益州隂图异计沛人张鲁自祖父陵以来为五斗米道居於蜀焉乃以鲁为督义司马掩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絶阁道杀害汉使建安

  • 二七 两个明堂·周作人

    这一进屋的前后各有一个明堂,北面的本有六间房那么长,可是因为第四进的东头三楼四底归仁房所有,在那里打上一堵曲尺形的高墙,划去三分之二,只剩三分之一宽的天井给这边,至于西头一部分还是整个的明堂,与东南的一溜天井相接连

  • 卷十五·黄佐

    钦定四库全书翰林记卷十五      明 黄佐 撰齎诏用宝国初置承勑监洪武九年以编修吴昇为承勑监令周孟东为监丞使以齎奉制敕为职寻罢之其後凡朝廷大礼颁诏天下本院官先撰诏文请旨裁定付中书舍人书写尚宝司用宝毕

  • 礼二六·徐松

    郊祀真宗景德三年十月二十四日,内出《脽上后土庙图》,令陈尧叟量加修饰,仍诏汾阴坛后土黄琮、神州地祇两圭有邸,令文思院以美玉制之。袍,设香、酒、时果、牙盘食,遥拜诸陵,命大臣以香币酒脯诣致告,后陵即别差官。」并诏恭依。

  • 附录一 收回上海会审公廨暂行章程·胡适

    第一条甲、江苏省政府就上海公共租界原有之会审公廨改设临时法庭,除照条约属于各国领事裁判权之案件外,凡租界内民刑案件,均由临时法庭审理。乙、凡现在适用于中国法庭之一切法律(《诉讼法》在内)及条例,及以后制定公布之法

  • 近思録集注卷四·江永

    【朱子曰此卷存养】或问圣可学乎濓溪先生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朱子曰此章之旨最为要切然其辞义明白不烦训解学者能深玩而力行之则有以

  • 卷七十五·道世

    △邪淫部第六(此别三部)▲述意部第一夫淫声败德,智者之所不行;欲相迷神,圣人之所皆离。是以周幽丧国,信褒姒之愆;晋献亡家,实丽姬之罪。独角山上,不悟骑颈之羞;期在庙堂,宁悟焚身之痛!皆为欲界众生不修观解,系地烦恼不能断伏。且地

  • 代序 索性做了和尚·李叔同

    今年旧历九月二十日,是弘一法师满六十岁诞辰,佛学书局因为我是他的老友,嘱写些文字以为纪念,我就把他出家的经过加以追叙。他是三十九岁那年夏间披剃的,到现在已整整作了二十一年的僧侣生涯。我这里所述的,也都是二十一年前

  • 凡夫勿妄效过量圣人所行·印光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著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复恒惭法师书二)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

  • 禅宗杂毒海叙·性音

     清 性音重编同是点画所成之字。经有心眼者。拈掇之便。能如画家点睛。令其人生气溢目。对之不觉咄咄叫绝。又如人各与镜面目。俾之了了。德山之棒。临济之喝。似犹逊此痛快。杂毒海所集。往哲偈颂。皆是物也。此真

  • 死亡草·阿加莎·克里斯蒂

    《死亡草》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死亡草The Thirteen Problems本书是关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另一大侦探马普尔小姐的华丽探案集。

  • 英吉沙尔厅乡土志·佚名

    英吉沙尔直隶厅,中国清代新疆省所辖的一直隶厅。原为英吉沙尔回城,附属于喀什噶尔城(今喀什市)。“英吉”,维吾尔语意为“新”;“沙尔”为城,英吉沙尔即新城之意,一作“英噶萨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