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嘉兴大藏经 大藏一览
大藏一览卷第九
宁德优婆塞陈 实 谨编
秀水居士姚舜渔校正重刊
第八门
四十九年苦口 末后一笑收功
教相品
世尊七日作思惟 大梵三勤而请说
释迦谱云。如来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于七日中思惟。我所得法甚深微妙。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一切众生愚痴邪见无有智慧。云何能解我所得法。我今若为转法轮者。彼必迷惑不能信受。而生诽谤当堕恶道。我宁默然入般涅槃。尔时大梵天主。礼足围绕白言。世尊。久住生死。舍于国城妻子头目髓脑。为求法故。今日法海已满。法幢已立。开导正时。云何涅槃。三请说法。(彩字函)。
总十二部修多罗 别分三藏经律论
涅槃云。佛说十二部经。谓修多罗。祗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磨。优波提舍。何等名修多罗经。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何等名祗夜经。如佛为众说契经竟。复有众生后至。佛因本经以偈颂曰。何等名受记经。如来说时。为诸天人。受佛记莂。何等名伽陀经。除修多罗。及诸戒律。其余有说四句之偈。谓。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何等名优陀那经。佛从定起。无问自说。何等名尼陀那经。知其本末因缘。而说偈言。何等名阿波陀那经。如戒律中所说譬喻。何等名伊帝目多伽经。如佛所说。名曰戒经。何等名阇陀伽经。说佛因地修诸苦行。何等名毗佛略经。大乘方等其义广大。何等名未曾有经。说佛初生能行七步。至入天庙令像起礼。何等名优波提舍经。分别广说。辩其相貌。(一字函第三卷)。
阿毗昙论。问。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三藏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皆从一智海说故。复有说者。亦有差别。为分别心。名修多罗。为分别戒。名为毗尼。为分别慧。名阿毗昙。复次为初入法名修多罗。已入法中。为受持戒名曰毗尼。已受戒者。为令正解。名阿毗昙。
○问曰。迦旃延尊者。以何因缘造作此经。答曰。饶益他故。若是受持通利忆念。所有烦恼。及诸恶作不现在前。以此勤修能入法相。譬如有人。欲饶益他。于黑闇中。然大灯明。为有目者。见种种色。尊者亦尔。佛亦如是。为饶益他。说十二部经。所以者何。若是众生。虽有内因。无外缘者。终不能修胜进之行。若遇外缘。则能修行。譬如闇室。有种种物。若无灯照。终不可见。有灯则见。众生亦然。虽有内因。若无外缘。终不能修胜进之行。若遇外缘。则能修习。佛即说偈曰。
譬如闇室中 虽有种种物 若无灯明照
有目不能见 若人虽有智 不从他闻法
是人终不能 分别善恶义
(京字函第一卷)。
○藏师初判作五乘 ○长者复分为十教
合论云。唐藏法师。立五乘教。一小乘教。声闻缘觉之学。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始终二教。并随地位。渐次修成。俱为渐教。四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从地位渐次而说。五圆教。真俗互融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
○长者立十教。
○第一时。说小乘。有教者。为诸凡夫。系着世法。以为实有。随于色尘。作诸不善。以不善故。堕于恶趣。还将有法。辔勒彼心。以戒防护制诸不善。故名有教。
○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说小乘实有。戒其身口意业。令住善法。方说法空。破彼系着渐向法身。
○第三时。说解深密经。为和会空有教者。令彼空有不滞一边。为不空不有教。以二乘人灭识证寂。住寂无知。为回彼故。寄说阿阤那识。为第九纯净识。如五六七八等识。常依九识以为依止。凡愚不了妄执为我。如水瀑流不离水体。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识常以净识为依。何故安立九识为净识者。为二乘人久在生死业种。六七八识。有怖畏故。恐彼难信。方便于生死种外。别立净识。使令悲智渐渐得生。达识成智。
○第四时。说楞伽经。明假即真教者。直为大乘根堪之者。顿说第八业种之识。名为如来藏识。明与无明其性不二。此教虽说无明业种成智。犹希出俗。未现同廛也。
○第五时。说维摩经。即俗恒真教者。破前四种教中。声闻菩萨染净未融。常忻出俗。即以净名俗士。明即俗常真。使三乘众。净相心亡。出俗入廛。平等无碍。方明实德也。
○第六时。说法华经。引权归实教者。为罗汉随空会寂。缘觉会十二缘。生法。皆无体性。如是二人皆心识灭三界业灭。智慈不生。又有析法明空。以空破惑。乐生净土。及留惑润生。菩萨并不了一切众生。无明诸惑皆从一切如来根本智性之所生。所以见有净土秽土。自佛他佛若忻若厌。不称真理。引此三根。令归本智故。
○第七说涅槃经时。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者。以前三乘。慢不信故。不得成佛。此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与佛无异。舍权就实相。尽见性之门。
○第八说华严经时。于刹那际。通摄三世圆融教者。性智本无时故。法界体无碍故。如圆珠无方。如明镜顿照。该括始终。一际圆满。无成无坏。无出无没。常转法轮。
○第九共不共教者。说大乘经。人天三乘虽是同闻。得益各别。如声闻在华严会上。若盲若聋。是名共不共教。
○第十不共共教者。华严经中。十方云集诸来菩萨。方来虽异。共会说法。是名不共共教。
○如是辨明教相差殊。使始学之流知其权实也(第三卷)。
但原观色之一法 随机立教有多般
宗镜云。故知立教。皆为对机。机宜不同。教分多种。且如观色一法。五教证入不同。
○初小乘见是实色。不说性空。
○初教见此色法。从缘所成。必无自性。即空无所有。如波归水。
○终教见色空无碍。以真空不守自性。随缘成色。即是幻色虚相无体。是故色即空而常泯。空即色而常存。要由自尽之色。方是空色。成色之空。乃是真空。举体互融。无有障碍。如水入波。
○顿教一色法无非真理所收。是故此色即真理一味。更无别法。而可显说。水波双绝。
○圆教起即全收。一多互摄。同时成立。一块圆明。随举即色。随举即空。义味自在。随智取用。何以故。随举一门无不显现。古德云。皆本一心而贯诸法。(车字函第七卷)。
医王用药分三品 如来逗教亦复然
又云。譬如上医。以非药为药。中医以药为药。下医药成非药。且非药为药者。如云无有一物不是乎药。揽草皆成。如行非道而通佛道。即烦恼而成菩提。以药为药者。即应病与药。随手痊愈。附子治风。橘皮消气之类。如观根授法。思觉多者。修数息观。淫欲多者。修不净观之类。药为非药者。不识病源又增其疾。如说法者。不逗其机。则醍醐上味。为世珍奇。遇斯等人翻成毒药(富字函第三卷)。
因其中道以辞遥 遂设化城令暂息
法华经云。佛告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譬如五百由旬险恶之处。有一导师。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至珍宝处。所将人众。中道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愍彼。舍大珍宝。以方便力。于险道中。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莫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前入化城。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而灭化城。语众人言。宝所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如来导师亦复如是。知诸生死恶道悬远。若诸众生。闻一乘者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怯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应当筹量。所得涅槃。未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方便说三。(竹字函第三卷)。
要集云。昔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彼有美水。王敕日日送水。村人疲苦。悉欲逃移。村主语之。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世间之人。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倦便欲舍离。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进德求度。如彼村人。亦复如是。(帐字函第二卷)。
说诸法相分三种 依他遍计与圆成
瑜伽论云。如来说诸法相。略有三种。一者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二者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三者诸法圆成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渐渐修集乃至菩提。方证圆满。如眩翳人眼有翳病。遍计执相。当知亦尔。如眩翳人青黄等相。差别现前。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净眼人离眩翳患。本性所行。无乱境界。圆成实相。当知亦尔。(缘字函第六卷)。
语默视瞬皆为说 见闻知觉岂非听
宗镜云。语默动静。无非佛事。如云台宝网尽演妙音。毛孔光明皆能说法。香积世界。餐香饭而三昧显。极乐国土听风柯而正念成。丝竹可以传心。目击以之存道。既语默视瞬皆说。则闻见觉知尽听。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说。如琴中传意于秦王。脱荆轲之手。相如调文君之女。终获随车。帝释有法乐之臣。马鸣有和罗之技。皆丝竹传心也。目击道存者。庄子云。夫子欲见温伯雪子。久而不见。及见。寂无一言。及出子路怪而问曰。夫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何以寂无一言。子曰。若斯人者。目击而道存。亦不可以容声者矣。若云台。若宝网。若毛孔。若光明。皆能说法者。华严经中可见。(富字函第四卷)。
善哉若有闻法人 由斯无一不成佛
宗镜举法华经偈云。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昔泥蛤闻法而生天(故事见十善品)。厩象听经而悛恶(故事见杂缘品)。比丘信受而获果。女人思惟而悟空(故事见禅定品)。○(富字函第六卷)。
或因恶境接众生 譬若莲华开烈日
大乘论云。有时菩萨正居王位。或现种种逼恼众生。是以安立于戒律中。
○释曰。众生有二种。或宜欢喜教化。譬如拘物头花因凉月开敷。或宜逼恼教化。譬如莲花因烈日开敷。菩萨亦尔。如那罗王。及善财童子。或现可爱事。或现可畏事。安立众生于善处。(与字函第四卷)。
然佛从来平等法 接物何尝贵贱分
大庄严论云。佛难波斯匿王。分别出家贵贱。我不以为贵选择王贤等。亦度下贱优波离等。我不齐为大富长者须达多等。亦度贫贱须赖多等。我不齐为大智舍利弗。亦为钝根周离槃特等。我不齐为少欲知足摩诃迦叶。亦为多欲婆难阤等。我不齐为耆旧宿德优楼频螺迦叶。亦为幼稚须阤耶等。我不齐为憍慢婆迦赖等。亦为极恶鸯掘摩罗。我不齐为多智男子而为说法。亦为浅智女人而为说法。佛告波斯匿王。若娶妇嫁女。应择种姓。此佛法中。唯观宿世善恶因缘。不择种姓。唯观信施。不观珍宝。索戒清净。不索家门清净。偈曰。
佛法无偏党 平等示正道 为一切众生
作安隐正路 譬如大市中 示买一切物
我法市亦尔 不择其种姓
(君字函第七卷)。
岂是文殊不知者 俯为众生故问之
涅槃经云。佛答文殊。譬如轮宝上下回转。如来说法亦复如是。能令下趣诸恶众生。上生人天。乃至佛道。是故汝今不应赞言。如来于此更转法轮。文殊白佛。我于此义非为不知。所以问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一字函第三卷)。
若受如来所说法 甘投火聚愿求闻
华严经云。菩萨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况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一切地狱众苦。何况人中诸小苦恼。菩萨如是求于佛法。如其所闻观察修行。非但口言而可清净。(爱字函第五卷)。
听法之人不宗敬 如斯之辈莫与谈
菩萨戒经。人在高处。己身处下。不应说法。除为病患。心不信者。不应为说。不厌生死者。不应为说。人在己前。人覆头者。求过失者。不应为说。何以故。诸佛菩萨。恭敬法故。若说法者。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生宗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是名清净说。(贤字函第三卷)。
按教明心指标月 由文见义色因灯
圆觉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楞伽经云。佛告大慧。善于语义。知语与义。不一不异。义之与语。亦复如是。若义异语。则不应因语而显于义。而因语见义。如灯照色。大慧。譬如有人持灯照物。知物如是。在如是处。菩萨亦尔。因语言灯。入离言说。自证境界。(四字函第四卷)。
灯虽显色见由眼 眼非见性乃由心
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染字函第一卷)。
依趣于义不依文 依趣于智不依识
宝积经云。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于四依趣善能具足。所谓依趣于义不依趣文。依趣于智。不依趣识。依趣于了义经。不依趣不了义经。依趣于法。不依趣数取趣者。云何名为依趣于义不依文。所言文者。谓世间法。传习文词。所言义者。谓通达出世间法。乃至如来所演八万四千法藏声教。皆名为文。诸离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说。是名为义。云何依趣于智。不依趣识。谓善巧了知诸有言教数取趣义。是名为识。此不应依。诸有言教。如法性义。即是于智。此应依趣。云何不依趣不了义经。依趣了义经。若诸经中。说世俗谛。名不了义。说胜义谛。名为了义。乃至经中所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云何依趣于法。不依趣数取者。若有依止数取之见诸所缘法。如是之相名数取者。如来依世俗谛为众生说。若有众生于此言教起于执着。如是等类。不应依趣。何以故。如来欲令于彼正依趣故。说如是法。汝等依趣诸法实性。无宜依趣彼数取者。何等是为诸法实性。谓无有变异。无有增益。无作。无不作。不住无根本。如是之相。是名法性。(官字函第二卷)。
摄心归一魔无便 如龟藏六狗难伤
宗镜举禅门中云。不怕念起。唯虑觉迟。又云。瞥起是病。不续是药。是以初心摄念为先。是入道之阶渐。昔佛在世。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目色耳声。身静意游。曾无宁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门。往至其所。树下共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水狗饥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啖龟。龟缩头尾。及其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啖。水狗少远。复出头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乃得脱。于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门答言。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即说偈言。
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车字函第八卷)。
四相人我寿众生 四病作止并任灭
(附理事障)。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助深记注云。我相谓于自身不计为我故。人相不计我转趣。余趣为人故。众生相不计我盛衰苦乐。为众生故。寿者相不计我。一报命根不断。为寿者故。今菩萨既亡四相。已达身空。即除我执。又有注云。无我者。则无色受想行识之见也。无人者。了四大不实。终归地水火风也。无众生者。则无生灭心也。无寿者者则我身本空。宁有寿者。四相既空。法眼明矣。
圆觉经云。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一者作病。有作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有作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有作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有作是言。我令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悉当离之。
○又云。理事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若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二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
有为无为善巧修 有余无余涅槃界
般若经云。菩萨于一切法。遍摄有为无为应修善巧。云何名有为。谓妙善身语意行。是名有为。云何无为。即以如是妙善身语意行。回向于萨伐若(此云一切智)是名无为。
○又复有为。即是积集五到彼岸。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是名有为。若由般若波罗蜜多。无为智故。则五到彼岸。如此妙智。及以回向。一切智智。是名无为善巧。(官字函第三卷)。
增一阿含经云。佛告比丘。有二涅槃。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于是灭五下分结。不还此世。是谓有余涅槃界。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无余涅槃界。(阑字函第七卷)。
宗镜举思益经云。诸佛出世。不为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但是度生死涅槃之二见。(富字函第六卷)。
善财能发菩提心 弥勒称扬佛种子
华严经云。弥勒菩萨指善财童子。告大众言。此长者子曩于福城受文殊教。展转经由诸善知识已。然后来至我所。发心救护一切众生。为四流漂汩者。造大法船。为被见泥没溺者。立大法桥。为被痴暗昏迷者。然大智灯。为行生死旷野者。开示圣道。为婴烦恼重病者。调和法药。为遭生老死苦者。饮以甘露。为入贪恚痴火者。沃以定水。近恶友者。示其善友。乐凡法者。诲以圣法。着生死者。令趣智城。此长者子。恒以此行救护众生。发菩提心未尝休息。善男子。余诸菩萨经无量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乃能亲近诸佛菩提。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具足成就。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犹如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世间法故。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给诸贫乏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如那罗延。能摧一切我见敌故。菩提心者。如勇将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菩提心者。犹如涌泉。生智慧水无穷尽故。菩提心者。则为所归。不拒一切来者故。菩提心者。则为义利。能除一切衰恼事故。菩提心者。则为妙宝。能令一切心欢喜故。菩提心者。如大施会。充满一切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善男子。如人学射。先安其足。后习其法。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先当安住菩提之心。然后修行一切佛法。善男子。如人护身。先护命根。菩萨摩诃萨。护持佛法。亦当先护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有人命根若断不能利益父母宗亲。菩萨摩诃萨舍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善男子。譬如王子。虽于臣佐之中。未得自在。已具王相。不与一切诸臣佐等。以生处尊胜故。菩萨摩诃萨。虽于一切业烦恼中。未得自在。然已具足菩提之相。不与一切二乘齐等。以种性第一故。善男子。譬如金刚。虽破不全。一切众宝。犹不能及。菩提心金刚。虽复志劣。少有亏损。犹胜一切二乘功德。善男子。譬如金刚。非凡人之所得。菩提心金刚。非劣意众生之所能得。善男子。譬如金刚。不识宝人。不知其能。不得其用。菩提心金刚。不知法人。不了其能。不得其用。善男子。譬如金刚。余不能持。唯金刚之所能持。菩提之心。声闻缘觉皆不能持。唯趣萨婆若者。善男子。若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获如是胜功德法(臣字函第八卷)。
又善财参弥伽大士。白言。我已先发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弥伽遽即下座。于善财前散花作礼。赞言善哉。能发菩提心者。则为不断一切佛种。则为成熟一切众生。乃至则为一切天龙礼敬。如是赞已。还升本座。为善财说法(首字函第三卷)。
法界观通大千卷 六相义圆无量门
法界观云。华严大教浩博难明。杜顺和尚文殊应身。以自智见华严一真法界。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其中诸佛众生。若国土若庄严。义境无量。于无量境集其义类。总举色空理事为例。束为三重观门。一曰。真空法界。二曰。理事无碍。三曰。周遍含容。若达此三门。则法界重重。纵横达矣。第一真空观(理法界也。原其实体但是本心。今简非虚妄念虑故云真也。简非形碍色相故云空也)。复开四句。
○一会色归空(以色等本是真如一心与生灭和会。名阿赖耶识等。变起根身器界。今推之都无其体。归于真心之空。非断灭空)。二明空即色(凡是真空必不异色。真空既不异色。亦不易一切法。以上二观复开八门。毕竟不出此理。冗不尽录。详见本文)。三空色无碍(谓色举体全是尽色之空。则色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全尽空之色。则空即色而空不隐也。若色是实色即碍于空。空是断空即碍于色。今既色是幻色故不碍空。空是真空故不碍色)。四泯绝无寄(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迥绝无寄。非言所及)。
第二理事无碍(所观)观(能观)。○(前虽说色。是简情计以成真空。空色无碍泯绝无寄。唯是真空观门方为真如之理。至此理事无碍观门始显真如之用)。一理遍于事门(谓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二事遍于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之事于无分之理全同。非分同。如全一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于大海而波非大。同时全遍于诸波而海非异。俱时各匝于大海而波非一)。三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要因真理而得成立。如波要因于水能成立故)。四事能显理门(由事揽理。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如波相虚水体露现)。五以理夺事门(事既揽理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如水夺波。波无不尽)。六事能隐理门(真理随缘成诸事法。遂令事显理不显也。如水成波。动显静隐)。七真理即事门(谓此真理举体皆事。如水即波。静而非动)。八事法即理门(缘起事法必无自性。无自性故举体即真。如波即水。动而非静)。九真理非事门(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异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动湿异故)。十事法非理门(全理之事。事恒非理。相性异故。如全水之波非水。以动义非湿故)。
第三周遍含容观(事如理融。遍摄无碍。交参自在)。一理如事门(事法既虚。相无不尽。理性真实。体无不现)。二事如理门(谓诸事法与理非异。如一微尘溥遍法界。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三事含理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含摄无边法界)。四通局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远即近。即遍即往。无障无碍)。五广陕无碍门(谓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六遍容无碍门(谓此一尘望于一切。由溥遍义即是广容。以镜灯喻。如四方四维上下各安一镜。中安一灯。即十镜互交。如一镜遍九镜。时即容九在一内也)。七摄入无碍门(谓彼一切望于一法以入他故。即是摄他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内。同时无碍。如九镜入彼一镜中时。即摄彼一镜还在能入九镜之内。同时交互故云无碍)。八交涉无碍门(谓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如东镜为能摄。一切如九镜为所摄)。一切摄一。一切入一(文势一一反上释之)。一摄一。一入一(如东镜摄彼西镜。入我东镜中来。即我东镜便入彼西镜中去)。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但以言不顿彰故假前三句。用此句圆满也)。九相在无碍门(谓一切望一亦有入有摄。此与前句不同。前但此彼同时摄入。今则欲入彼时必别摄余法带之将入彼中。发起重重无尽之势也。亦有四句)。摄一入一(如东镜能摄南镜。带之将入西镜之中。即东镜为能摄能入。南镜为所摄。西镜为所入。此即释迦摄文殊入普贤中也)。摄一切入一(如东镜摄余八镜。带之将入西镜中时。即东镜为能摄能入。八镜为所摄。西镜为所入也。则一佛摄一切佛。一切众生带之同入一众生中)。摄一入一切(如东镜摄南镜。将入八镜中也)。摄一切入一切(此明诸法互相摄入。一时圆满重重无尽也。但入一灯当中之时。即镜镜中一时各有多多之灯。无先后也。即诸佛菩萨六道众生不有即已有。则一刹那中便彻过现未来十方一切凡圣中也)。十溥融无碍门(谓一切及一溥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圆明显现称行境界无障无碍。深思之)。
长者合论。欢喜地中六相义。
此一字中有六相。一切字。一切法。皆有此六相。若善见者得智无碍总持门。于诸法不滞。有无断常等障。可以离情。照之可见。此六字义。阙一即理智不圆。是初欢喜地中观通世间一切法门。故此六字有三对法。一总别一对。二同异一对。三成坏一对。总不相离。不可废一留一。亦不可双立双舍。总是断常生灭。今以人类之。余。可准知。
○谓如一切众生。名为总相。愚智区分。名为别相。皆同佛智。名为同相。随报业异。名为异相。作业受报。名为成相。心无所依。名为坏相。
○又如人身具足名为总相。手足眼耳名为别相。一空无体。名为同相。应用有殊。名为异相。共成一身。名为成相。无体无相。名为坏相(五十七卷)。
又宗镜云。譬如一舍是总相。椽等是别相。椽等诸缘和同作舍。故名同相。椽等相望一一不同故名异相。椽等相成。故名成相。椽等自法。本不作故。故名坏相。(驾字函第六卷)。
但了人空与法空 便达此岸为彼岸
金刚经颂。
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离一非。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宗镜云。祖佛大意唯说二空。证会一心。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云何一切法。所谓心法。云何二无我。所谓人无我。法无我。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驾字函第五卷)。
阿含经。云何此岸。云何彼岸。谓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身邪灭是。(斯字函第六卷)。
又云。佛告婆罗门。邪见者非彼岸。正见者是彼岸。(川字函第八卷)。
当知实性非空有 未偶斯文堕断常
宗镜云。真实之性。非一非异。非有非空。此宗镜奥旨自在圆融。谓欲一则一。欲异则异。欲存即存。欲泯便泯。异不碍一。泯不碍存。方为自在。常一常异。常存常泯。名为圆融。又如弄珠铃之者。其珠不住空中。不落地上。不在手里。既不在三处。亦不住一处。然不住空中。即喻不住空观。不落地上。即喻不住假观。不在手里。即喻不住中观。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则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斯为妙矣。未偶斯旨。所有见闻。皆堕断常(车字函第八卷)。
若是真心无滞碍 宛同水性善炎凉
宗镜云。皆同一性。所谓无性。良以心境同一性故。是以真心不守自性。举体随缘。成诸万法。性即体也。以诸法唯心所现各无自体。虚假相依无决定性。以无性故。能随异缘成立一切。若有定性。犹如金石。各有坚性。不可令易。今此无性犹如于水。遇冷成冰。逢火便暖。故中论偈云。
集若有定性。先来所不断。于今云何断。道若有定性。先来所不修。于今云何修。
故知若有定性。一切诸法皆悉不成。若无定性。一切皆成。若众生各各有性。自体不移。则永作众生。无因成佛(侈字函第四卷)。
性空无而且不无 缘会有而终非有
又云。万法从缘。无自体耳。体而无自。故名性空。性之既空。虽缘会而非有。缘之既会。虽性空而不无。是以缘会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无。无而不无。何者。会则性空。故言非有。空则缘会。故曰非无。今言不有不无者。非是离有别有一无也。亦非离无别有一有也。如是则明法非有无故。以非有非无名耳。不是非有非无。既非有无。又非非有。非非无也。如是则何独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也。如是则名体既空。言思自绝。可谓万机泯迹。独朗真心矣。真谛性空之理。空而不空。俗谛幻有之事。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不碍空。不空之空。空不绝有。彼此无寄。递互相成。若心内定一法是有。即堕常。若心外执一法是无。即沉断。俱成见网。不入圆宗。(侈字函第二卷)。
心灭诸法以皆灭 心生万境以从生
又云。问。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言灭。答。实然。今言灭者。但心相灭。非心体灭。如水因风而有动相。以风灭故。动相即灭。非水体灭。既水体不灭。所以动相相续。释曰。种种心境。皆由无明薰习力起。然依因依缘。因是不觉。缘是妄境者。只谓不觉自心。妄生外境。故知境无自性。从心而生。和合而起。故云。心生即法生。因灭则缘灭矣。以水体不灭。动相相续者。此况真心自体。非动非止。因无明风起。生死动摇。若妄风息时。心之动相即灭。非心体灭。以心体是所依。万法是能依。若无所依。能依非有。故知一心之体。为群有之依。犹如太虚。作万象之体。(车字函第三卷)。
又举。昔东国。元晓义相。二法师。同来唐国寻师。遇夜宿荒。止于冢内。元晓法师因渴思浆。见一泓水。掬饮甚美。及至天明。观是死尸之汁。心恶吐之。豁然大悟。乃曰。我闻。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知美恶在我。实非水乎。(侈字函第一卷)。
凡一切法皆佛法 总万行门一心门
问。如何是一切法皆是佛法。答。一切法唯心。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如学人问忠国师。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杀害还是佛法不。答。一切施为。皆是佛智之用。如人用火香臭不嫌。亦如其水净秽非污。以表佛智也。是知火无分别。兰艾俱焚。水同上德。方圆任器。所以文殊执剑于瞿昙。鸯掘持刀于释氏。岂非佛事乎。若心外见法。而生分别。直饶广作胜妙之事。亦非究竟。(侈字函第三卷)。
夫一心者。万事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车字函第七卷)。
问。法门无量。何故偏赞一心。答。此是起惑之初。发真之始。故经云。心作天堂。心作地狱。但了一心。万法皆寂。如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乃至十方如来。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乃至成佛。悉由自心。(驾字函第二卷)。
了知法法皆平等 自然物物非短长
又云。以齐而齐不齐者。未齐矣。以齐而齐于齐者。未齐焉。余闻。善齐天下者。以不齐而齐天下者也。何须夷岳实渊。然后方平。续凫截鹤。于焉始等。故知但了法法皆如。自然平等。则青松绿蕙。不见短长。鹏翥蜎飞。自忘大小。如肇论举经云。诸法不异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无异哉。诚以不异于异。故虽异而不异耳。乃至经云。般若与诸法。亦不一相。亦不异相。信矣。庄子南华经云。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以明境智虽异而同。不待同而后同也。若能如上了达同异二门。或诸佛出世不出世。众生可度。不可度。乃至有无高下。皆绝疑矣。(富字函第三卷)。
无量劫时弹指顷 十方世界一毛中
问。悟此心宗。修行之人。得圆满普贤行不。答。一切理智。无边行愿。皆不出普贤一毛孔。若实入华严境界。乃至凡圣之身。一一毛孔。皆能圆满普贤之行。如海幢比丘入于三昧。从其身分。出十法界身云。又如善见比丘。一念之中。一切世界皆悉现前。又如喜目观察众生。夜神。一一毛孔出无量种变化身云。又如普贤一一身分。一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风轮。地水火轮。江海山林。村落城邑。地狱鬼畜。色欲等界。昼夜年劫。诸佛出世。菩萨众会。如是等事。悉皆明见。如见此界。十方世界悉如是见。如见现见十方世界。前际后际。十方世界亦如是见。各各差别不相杂乱。如说海幢身分之上。善见一念之中。普贤毛孔之内。尽十方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凡圣境界。净秽国土。靡所不现。无法不含。如卷大海之波澜。收归一滴。撮十方之刹土。指在一尘。(车字函第十卷)。
又云。须弥纳芥子。而无增减亦不迫迮。此义难解。有师言。神力能尔。有师言。小无小相。大无大相。故得入也。今谓小是小。大是大。是自性大小。不得相入也。如华严云。一微尘中。大千经卷。今观众生一念无明心。即是如来心。若见此心。则能以须弥入芥子。无相妨也。
玄珠有意定难求 罔象无心而乃得
又云。法无动念。不可以有念求。又非无念。不可以无心得。应可玄会耳。如赤水求于玄珠。罔象而得之。故云。藏于身。不藏于川。在于心。不在乎水。故庄子云。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昆仑之丘。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智索之而不得。使离娄索之。而不得。乃因罔象得之。夫真不可以定求。故无心以得之。如弄珠吟云。罔象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然虽不落于见闻。又且非无觉与知。(车字函第七卷)。
又问。无心者。为当离心是无心。即心得无心。答。即心得无心。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问。岂不辨知也。答。即辨知无能所。是无心也。岂浑无用始是无心。譬如明镜照物。岂有心耶。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境鉴辨。皆是实性自尔。非是有心。方始用也。(驾字函第五卷)。
又举宝藏论云。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是以执身为身者。则失其大应。执心为心者。则失其大智。故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彼执着。乃入真实。譬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若执有身者。则有身碍。有身碍故。则法身隐于形 之中。若有心者。则有心碍。有心碍故。则真智隐于念虑之中。故大道不通。妙理沉隐。六神内乱。六境外缘。昼夜惶惶。无有止息矣(同上卷)。
求佛不可无念成 证道安可以功得
又举。永嘉云。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若以息念归无念。如同寒木死灰。与木人何别。岂有成佛之期。然无念者。即念而无念。以念无自性。缘起即空。又缘起者。皆是真性中缘起。岂属有无。乃至即生无生。即灭无灭。亦复如是。故宝藏论云。若言其生。无状无形。若言其灭。今古常灵。又云。是以斩首灰形。其无以损生。金丹玉液。其无以养生。故真生不灭。真灭不生。可谓常灭。可谓常生。其有爱生恶灭者。斯不悟常灭。爱灭恶生者。斯不悟常生。华严疏云。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之生。业果宛然。是知若即念存有念。即是常见。离生求无生。即是断见。皆不达实相无生无灭之理。若正了无生。则无生无不生。岂定执有生无生二见乎。
○又云。玄道者。不可以设功得。圣智者。不可以有心知。真谛者。不可以存我会。至功者。不可以营事为。忘言者可以道合。虚怀者。可以理通。冥心者。可以真一。遗智者。可以圣同。虽云道合。无心于合。合者合焉。虽云圣同。不求于同。同者同焉。无心于合。则无合无散。不求于同。则无异无同。超非于百非之外。非所不能非焉。忘是于万是之前。是所不能是焉。是所不能是则无是矣。非所不能非。则无非矣。无异无同。则怨亲不二。无非无是。则毁赞常一。是以忘言者。舍筌蹄也。虚怀者。离取着也。冥心者。不己见也。遗智者。泯能证也。若运心合道。则背道。若起念求同则失同。若为是所。是则没是。若为非所。非则沉非。但得直下无心。则同异俱空。是非咸泯。斯泯亦泯。兹空亦空。此犹寄言。因迹对待。若得绝待。顿悟一心。唯契相应。不俟更说(车字函第七卷)。
虽然迷悟之本同 争柰时节之有异
又云。究之于心。尘劳为菩提之妙用。失之于旨。常乐作生灭之苦轮。故知染净非他。得丧在我。似手反覆。如人醉醒。何者。反亦是手。覆亦是手。要且反时非覆时。覆时非反时。然俱不离手。醉亦是人。醒亦是人。要且醉时非醒时。醒时非醉时。然不离醉有醒。亦不即醉是醒。如迷亦是心。悟亦是心。要且迷时非悟时。悟时非迷时。然迷悟非别。即时节有异。唯在般若转变临时。一体匪移。千差自别。迷之枉遭沉没。念念成凡。悟之本自圆明。心心证圣。(肥字函第五卷)。
先修后悟功生灭 已悟方修用不虚
又云。学人问本净和尚云。师还修行也无。对云。我修行与汝别。汝先修而后悟。我先悟而后修。是以若先修而后悟。斯则有功之功。功归生灭。若先悟而后修。此乃无功之功。功不虚弃。若具智眼之人。岂得妄生叨滥。况似明目之者。终不堕于沟坑。古人云。一生可办。岂虚言哉。(侈字函第三卷)。
持诵品
为何言教戒休看 秪恐牛皮遭觑破
宗镜。问。若欲明宗。只合纯提祖意。何用兼引诸佛菩萨言教。以为指南。故宗门中云。借虾为眼。无自己分。只成文字。圣人。不入祖位。答。从上非是一向不许看教。恐虑不详佛语。随文生解。失于佛意。以护初心。或若因诠得旨。不作心境对治。直了佛心。又有何过。只如药山和尚。一生看涅槃经。手不释卷。时有学人问。和尚寻常不许学人看教。和尚为什么自看。师云。只为遮眼。问。学人还看得不。师云。汝若看。牛皮也须穿。且如西天第一祖师。是释迦牟尼佛。首传摩诃迦叶为初祖。次第相传迄至此土六祖。皆是佛弟子。今引本师之语训示弟子。令因言荐道。见法知宗。不外驰求。亲明佛意。得旨即入祖位。谁论顿渐之门。见性现证圆通。岂标前后之位。若如是者。何有相违。且如西天二十八祖。此土六祖。乃至马大师。忠国师等。并博通经论。圆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诚证。终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陈。是以绵历岁华。真风不坠。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凭有据。故圭峰云。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达磨过来。以楞伽经印众生心。楞伽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心为宗者。即心即佛。无门为法门者。达本性空。性无有相。亦无有门。时有禅客问曰。阿那个是佛心。师曰。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并是佛心。禅客曰。与经大相违也。经云。离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名为佛性。今云一切无情之物。皆是佛心。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人即别。悟人不别。禅客曰。又与经相违也。经云。善男子。心非佛性。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未审此意如何。师曰。汝自依语不依。义。譬如寒月结水为冰。及至暖时。释冰成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汝定执无情之物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故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今且问汝。无情之物。为在三界内。为在三界外。为复是心。不是心。若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若是心者。又不应言无情无佛性。汝自违经。我不违也。
○若欲研究佛乘。披寻宝藏。一一须消归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语生见。直须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则无师之智现前。天真之道不昧。如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之力。初心安可暂忘。细详法利无边。是乃搜扬纂集。(禄字函第一卷)。
详夫看教。应验甚多。山笔海墨。书亦不尽。今且略引金刚华严二典数则。庶使未闻者闻。
虚空写处堪逃雨 屋宇俱焚不坏经
益州新繁县。王李村。隋时有书生荀氏。善工书而不显迹。尝于村东。空中书金刚般若经。乃曰。此经拟诸天读诵。人初不觉。后经雷雨。书经之地。殊无点湿。可有丈许。村人怪之。每雨。樵夫牧儿。皆逃其中。武德中异僧。谓乡人曰。此地空中有金刚经。诸天于上设宝盖覆之。不可轻犯。自尔周回栏楯。以防人畜履践。每至斋日。四远皆来。就设佛供。常闻天乐耳。
○唐吴郡陆怀素。贞观二十年失火。屋宇并灭。经函乃至标轴亦尽。唯金刚经字如故。见闻者莫不加额。其异若此。
○无常大鬼难亲近 ○力士金刚密护持
唐王陀。因病断荤血。发心念金刚经。日日五遍。后染瘴疾。见群鬼来。陀即急念。鬼闻皆退。遥曰。王令追汝。且止念经。陀即为歇。鬼得向前。陀乃昏迷欲绝。又见一鬼来报。念经人。王令权放。既醒。日夜持诵不息。乃闻空中曰。汝以持经功德。寿九十矣。竟如其言。
○梁钟山开善寺沙门智藏。有野姥工相人。为记吉凶。百不失一。谓藏曰。命可三十一矣。时年二十有九。闻斯促报。竭诚修行。探得金刚般若。毕生受持。至所厄暮年。香汤沐浴。净室诵经。以待死至。空中告曰。汝往年三十一者。是报至之期。由般若力。得延倍寿。藏后出山遇前相者。乃大惊曰。沙门诚不可相。后寿六十有五。于是江左道俗。普诵此经。
○唐魏恂。为监门卫大将军。精持金刚。时京师有蔡策者。暴亡复苏。云。初至冥司。怪以追人不得。将挞其使者。使云。将军魏恂。持金刚经。善神拥护。追之不得。即别遣使再追。须臾还报并同。冥官曰。且罢追。恂闻尤加精进。
非特救夫淹巨浪 也能援子脱深蕃
宋衎江淮人。为盐铁院书手。月雇两千。适有押纲者。且不识字。请衎同去。通管簿书。月给八千。衎谓妻曰。我数月不得八千。苟一月而致。极为利也。妻杨氏甚贤。劝不令往。曰。舟路险恶。身或惊危。利亦何救。衎不纳而去。殆至其所。果遇暴风。群船尽没。唯衎入水。扪得粟稿一束。泛之达岸。抱稿谢曰。吾之微命。尔所赐也。存殁不舍。负带而归。行数里宿一孤姥鬻茶之店。明旦解稿略晒。于中得一竹筒。开之金刚经也。姥曰。汝妻自汝来后。诚写是经。蓬头礼念。故能救汝。衎感泣达家。见妻愧谢。惊问何知。详告始末。杨氏怪之。衎曰。经为何记。曰。写时执笔者。误罗汉数字。请禅和尚添入。以老目昏。点划过浓。此十来日。失不知所。开验如说。衎呜咽拜妻。转加精勤礼诵。遂遣人致谢河滨之母。询问此处。何尝有人与店。乃神化也。数岁相国郑公絪。为东都留守。召衎并妻。问于始末。与其男武职事。月给五千。因求其经。至今为郑氏所尊奉敬。
○唐永泰初。丰州烽子。因陷西蕃。自此有功转近牙帐。赞普子。爱其了事。遂令执纛。因与酪肉。悲泣不食。赞普问之。云。有老母。频夜梦见。赞普颇仁。闻之怅然。召帐中语曰。蕃法严。无放还例。我与汝马力者二匹。于某道纵汝归。无言我也。烽子得马。极骋俱乏死。遂昼潜夜走。为刺伤足。倒于碛中。忽风吹物。窣窣过其前。辄收裹足。觉不复痛。试走如故。到家见母尚存。悲且喜曰。自汝一失我。唯念金刚经以祈相见。今果其誓。因以取经。见断数幅。不晓其由。子言。碛中伤足。母令解看。厥疮已愈。所裹疮纸。正母所失之经。殊圣乃尔。
灭于佛法愆深重 存乎功德福非轻
隋开皇中。太府寺丞赵文昌。死而复活云。有人引至阎罗王所。王问。一生以来作何福业。答云。家贫无力可营功德。唯持金刚般若。王闻合掌赞言。善哉。功德甚大。即放还生。使人引至南门首。见周武帝。在门侧房中。三重钳锁。唤昌云。卿既还家。为吾向隋皇帝说。吾诸罪并欲辩了。唯灭佛法罪重。未可得竟。为营功德得出地狱。及出门外。见大粪坑。有人头发上出。问引人云。此是秦将白起。罪犹未了。昌归得活。遂奏其事。敕天下为周武帝转金刚经。设大供。仍入隋史。
○唐开元中。敕天下佛堂。小者除拆。功德移入大寺。不信之徒。望风除毁。有豫州新息令李虚。贪酒好杀。行事违戾。当时非惜佛屋。偶以醉中限严而怒。故令界内存之。虽存亦不为意。岁余病死复生云。阎王未坐。先见阶前判官。乃新息吏也。吏曰。长官平生。唯以杀害为心。不知罪福。今当受报。将如之何。虚大惧请救之。吏曰。去岁拆佛堂。长官界内独存。此功弥天。少顷引虚见王。王索李明府善恶簿。读曰。虚曾杀羊割肉。王曰。何割他肉。虚答。有敕拆佛堂。毁佛像。独虚界内存之。可折罪不。王曰。是不。吏覆福簿在天堂。检至读之。果有合折一生中罪延年三十。仍生善道。言毕罪簿出火烧之殆尽。令人送还。遂苏(以上九则金刚感应传)。
既诵华严凡冠圣 因遗盥掌蚁生天
永徽年中。太白山有两僧。名道祥。慧悟。祥持涅槃。悟授华严。忽有居士作礼。请一僧斋。僧云。二人。不知请谁。居士云。请华严师。悟乃赴请。于是居士置悟于衣上坐。令其冥目。只闻耳飕飕风声。少顷放地。开目不知到处。唯见屋宇严丽。延悟入堂。礼佛才毕。忽五百僧。翔空而至。悟遂下坐。居士语曰。此日斋意在师一人。虽五百罗汉。临时请耳。师持华严。是佛境界。何得于小圣下坐。引悟坐于圣众之上。斋罢。居士令一童子送还。童子请悟开口。飞入口中。悟即腾身空中。谓祥曰。神仙请斋。遂获神通。今欲暂之金阙。升空而去。
○昔有三藏梵僧至京。时藏公犹为童子。顶礼三藏。请受菩萨戒。众谓三藏曰。此童子诵得华严。兼解其义。三藏惊叹曰。华严一乘。是诸秘藏。尚难遭逢。况通其义。若有人诵得净行一品。已得菩萨净戒俱足。不复更受。西域传记。有人转华严经。以洗手水滴一蚁子。命终生天。而况人能受持通义。此子后必广大。饶益众生。
○积功可救眉须厄 ○一偈能停地狱酸
天授二年。曾州牧宰。迎请藏公讲释华严。因论邪正。时有小道士在侧。归观云。讲师诽毁道尊。观主甚怒。领众来至讲所。面兴愠色。口发恶言。谓藏公曰。但自讲经。何故论道门事。藏曰。贫道自讲华严。无他论毁。观主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平等耶。藏曰。诸法亦平等。亦不平等。观主又问。何法平等。何法不平等。答曰。一切法。不出二种。一者真谛。二者俗谛。若约真谛。无此无彼。无自无他。非净非秽。一切皆离。故平等也。若约俗谛。有善有恶。有尊有卑。有邪有正。岂得平等。道士词穷无对。犹瞋不解。于如来所。生毒害言。归去经宿。明朝洗面。眉发俱落。通身疮疱。方生悔心。归敬三宝。求哀藏公。誓愿受持华严经一百遍。犹有十遍未毕。忽感眉发重生。身疮顿愈。
○昔京师郭神亮。死去七日。复还云。使者追至平等王所。问罪福已。送入地狱。见一僧云。我今救汝。地狱之苦。教诵一偈。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
○神亮志心。乃诵此偈数遍。神亮及同受罪者。数十万人。皆得离苦。不入地狱。当知此偈。能破地狱。是时藏法师云。出在华严经十行品。尘律师叹曰。才闻一偈。脱千万人苦。况受持全部。讲通深义耶。
○威灵可以降天敌 ○俗眼那能辨圣凡
圣历中有沙弥。名弥伽。虽未受具。身意清净。专诵华严。一日帝释遣使迎请。伽曰。未审天帝。何缘见命。使曰。帝与修罗时战。欲求法力加被。纵有罗汉。未办斯事。唯见法师专持华严。可为人天福田。所以见迎耳。于是受请。闭目俄顷。便至天宫。延请入殿。诵华严经。坐于宝台。乘空而行。向其敌所。修罗军众。睹此威灵。怖窜藕孔之中。帝喜。迎师还宫供养。施以七珍异宝。又白师言。若须长生之药。当以奉上。师曰。割爱出家。求无上道。世间珍异。及长生事。非所志焉。帝释礼谢。曰。成菩提时。愿相救度。遣使送还。
○上元中洛州敬爱寺。有律僧归觐。及郑州界。迫暮投店。次有僧至。不知其名。并房安泊。其后来僧。谓主人曰。贫道疲馁。酒酤三升。肉买一斤。饮啖迨尽。律师怒而诃之。身披法服。恣啖酒肉。不知惭愧。其僧默而不答。少顷索水嗽口。端身趺坐。缓发梵音。诵大方广佛华严经。入如是我闻。至寂灭道场。其僧口角两边。俱发光明。透射房舍。洎至三更。犹闻诵经。声声不绝。光明转炽。诵至六帙。即歇收光。其僧乃卧。天明律师涕泣忏过。轻谤圣贤。愿罪消灭(以上六则出华严感应传)。
○诵持无验为如何 ○种植有亏安可得
妙臂所问经云。行人持诵。不获成就者。譬如种子。因地因时。风雨不愆。溉润无失。乃可生芽。以至成熟。或种子不以其时。不植于地。使彼芽茎。无由得生。何况枝叶及果实耶。持诵行人。若不依法。又不清净。于诸供养。曾无虔洁。于其所诵真言文字。或有阙剩。至於呼吸。讹略不正。是以悉地。而不现前。不获成就。亦复如是。(八字函第二卷)。
○因甚言教益非益 ○良为众生勤不勤
华严经云。文殊师利。问勤首菩萨言。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诸烦恼缚。而得出离。或有利益或无利益。勤首以偈答曰。
○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
○复问法首菩萨言。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能断烦恼。何故受持而不断者。法首颂答。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平字函第三卷)。
○佛法岂非无果证 ○善根成熟在他生
智度论。问。若佛法得今世果。何故诸佛弟子。有无得者。答曰。行者能如佛所说。次第修行。无不得报。如疾病人。随良医教。将和治法。病无不差。若不随佛教。不次第行。破戒乱心。故无所得。非法不良也。复次诸未得道。今世虽不得涅槃。后世得受福乐。若速若迟。当得涅槃。终不虚也(建字函第二卷)。
○法不受人忘记报 ○业消诵彗顿明心
佛说处处经云。朱利槃特学道。经二十四年。得五言解。何以故。宿见五百佛。悉通众典。闭藏经道。不肯教人。后病二十四日。临死乃悔。呼人教之。有是一福。故知五言。何况具足教人。得福不可计。(无字函第四卷)。
又阿含经云。佛弟子朱利槃特。世尊使执扫彗。汝诵此字。是时槃特。若诵得扫。便忘于彗。若诵得彗。复忘于扫。诵经数日。以此扫彗。复名除垢。槃特作念。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垢者灰土瓦石也。除者清净也。世尊以此教我。我今思惟此义。我身亦有尘垢。我自作喻。缚结是垢。智慧是除。我今可以智慧之彗。扫此结缚。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证阿罗汉。(斯字函第一卷)。
○惭愧螺蚌尚知经 ○可悯最灵蹉过佛
真歇禅师。跋金刚经。验云。昔王待制。船自汉江。为风浪击作。危急之甚。遂将平昔所诵金刚经。投于水中。而风息浪静。后至镇江。见舟尾百步外。似有一物。出入无时。使渔者取之。即无数螺蛳团成一毬。剖之外。湿而内干。视中。乃昨所投金刚经毫发无所损。叹曰。且汉水会于九江。至南徐动数千里。穷古逮今。舟船往来不可数计。然未闻有持是经。自彼而至此者。螺蛳一见而不舍。其为名耶。利耶。财耶。色耶。将必求于脱轮回生死也。呜呼。万物之中。唯人最灵。其有毕生。不闻是经。有闻而不见。见而不信。信而为名利财色荡没。不能受持者。尚螺蛳之不如。谓之最灵者。孰与之哉。
懈怠耕者经云。有一耕人。见佛行过。心中虽喜。不去礼佛。乃云。田耕未竟。种又未下。若要见佛。须待闲暇。佛难值遇。懈怠如此。已过六佛。不得度者。此即非今世也。(自释迦至弥勒。方见二佛。蹉过六佛。不知几多劫。甚字函)。
○当知经书即赦书 ○可免铁围并铁棒
佛日禅师普说云。有任观察。倾心释氏。遍参知识。每叹曰。余幸得为人。其形体不全。及不识所生父母。想前世轻薄于人。招此报应。誓遇休日。归私家。绝人事。炷香礼佛。刺血写华严经一部。每一字礼三拜。愿来生识所生父母。忽一日有客相访。任出迟。客怒曰。人来相访。何懈怠如此。任笑曰。在家中写一卷赦书。客询其故。乃露诚出经示之。曰。此阎老子面前。吞铁丸吃铁棒底赦书。客闻其语。扣头回舍。亦如任写经。
○迷诵千章何所益 ○洞明一句乃成功
出曜经偈云。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闻可得道。
(殿字函第五卷)。
问曰。作如是说。有看经而不晓理者。徒劳何益。答曰。看经岂是无益。第恐随行数墨。只贪遍数为功。不穷其义。义既不穷。安得成道。问曰。吾佛谈玄说妙。众生根有利钝。终竟不能穷其义者。又作么生。答曰。义虽未明。其诚若至。足可扶危益算。亦为入道之初。如今生根钝不明理趣者。盖于前世生中。教典未尝入手。夙既不览。今曷强明。但且随分看去。下个最初种子。乃为后世苗裔。次第结果。成佛有分。岂不见善财龙女。古今知识。才出头来。一闻千悟。盖已致力于多生。岂此一旦顿能成办尔。
○宝闇无灯曷得知 ○佛法虽慧莫能了
华严经偈云。
譬如闇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平字函第六卷)。
○古者为法丧形躯 ○今人何幸现公案
宗镜云。仰思旷古。求法之人。释迦文等。投身大火。翘足深林。析骨剜身。剥皮刺血。乃至常啼东请。善财南求。药王烧手。普明刎头。皆是知恩报德之人。为法亡躯之士。今劝后学。生殷重心。勿得自轻。虚掷光景。(车字函第四卷)。
又云。圆宗罕遇。若芥子投于针锋。正法难闻。犹盲龟值于木孔。若非夙熏乘种。久积善根。焉偶斯文。亲得传受。所以古人重教轻财。则输金若市。或亡身为法。则立雪幽庭。且金是身外之浮财。岂齐至教。命是一期之业报。曷等真诠。(富字函第六卷)。
○利之至险尚可求 ○道既在心何难得
又举管子云。利之所在。虽在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不远。利在前也。渔人入海。海水百仞。冲波迸流。宿夜不出。利在水也。此乃世间勤苦。求利之志耳。如或坚求志道。晓夕忘疲。不向外求。虚襟澄虑。密室静坐。端拱凝神。利在心也。如利之所在。求无不获。况道之在心。信无不得矣。故知训格之言。不得暂舍。可以镂于骨。书于绅。染于神。熏于识。所以楚庄轻千乘之国。而重申叔一言。范献贱万亩之田。以贵舟人片说。此乃成家立国。尚轻珍重言。况宗镜中。言下契无生。闻之成大道。宁容轻慢乎(同上)。
○虽然流出大藏教 ○争奈元无一字谈
楞伽经云。大慧白佛。如世尊说。我于某夜。成最正觉。乃至某夜。当入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语。佛言。大慧。依二密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自证法。及本住法。云何自证法。谓诸佛所证。我亦同证。不增不减。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云何本住法。谓法本性。如金在矿。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大慧。譬如有人。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旧道。即便随入。止息游戏。大慧。于汝意云何。彼作是道。及以城中种种物耶。白言。不也。佛言。大慧。我及诸佛。所证真如。常住法性亦复如是。是故说言。始从成佛。乃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重说颂言。
某夜成正觉。某夜般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自证本住法。故作是密语。我及诸如来。无有少差别。
(四字函第四卷)。
唐梵品
○南无佛陀并菩萨 ○乃至声闻八部天
南无(此云归命。信顺故。约法以南为离。离中虚。虚无即明也。表心达虚无之理。即心智明故。出合论)。佛(此云觉。出合论)。婆伽婆(亦名薄伽梵。此云成就众德。皆佛之异称。出阶字音)。释迦牟尼(释迦此云能也。牟尼此云寂默。即心体本寂。弁字音)。弥勒(此云慈氏。即真慈应物)。阿弥阤(此云无量寿。即真如性无尽故)。(已上二出富字函)。菩提萨埵(萨埵秦言众生。以求菩提未得故名为菩提萨埵。此方好略即名菩萨。形字函)。摩诃萨(摩诃此云大。即大菩萨也。立字函)。须陀洹(此云预流。预圣之流。更七生天上人中。得尽苦际)。斯陀含(此云一来。谓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取寂灭)。阿那含(此云不还。只此灭度不复更还)。阿罗汉(有四义。一者杀贼。二者远恶。三者应供。四者不生。总言杀烦恼贼。远离诸恶。堪应供养。更不受三界生也)。健达缚(亦云乾闼婆。此云音乐神也)。阿素洛(亦云阿须伦。此云阿修罗)。揭路荼(亦云迦楼罗此云金翅鸟)。紧捺洛(亦云紧那罗。乃歌神。头作马头。亦言是人非人)。牟呼洛(亦云摩睺罗伽。此云腹行蟒神)。药叉(又云阅叉。此云夜叉)。(以上十弁字音)。苾刍(香草具五德比出家人。日字音)。僧伽(此云众。今略称僧。以和合故。出要览)。优婆塞(亦云邬波索迦。此云近事男。优婆夷亦云乌波斯迦。此云近事女。谓在俗亲近三宝。尽寿持五戒也。日字音)。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数数往来生死。虞字音)。摩纳婆(此云年少净行。翔字音)。达絮(此云微信佛法人)。篾隶车(此云全不信人)。(以上二巨字音)。阐提(此云无善心。火字音)。旃荼罗(此云执恶屠杀之者。丽字音)。补羯娑(担粪弃死尸之贱类。水字音)。刹利种(此云守田主。此方国王之称)。婆罗门种(亦云梵志。远离恶法入山求道)。居士种(在家修业)。首阤罗种(伎艺生活)。(以上四种混沌初时总分四姓。履字函)。
○经具因缘十二分 ○修证菩提多种门
修多罗(亦云素怛缆。此云契经)。祗夜(此云重颂)。弊迦兰那(此云受记)。伽陀(此云不重颂)。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尼陀那(此云因缘)。阿波陀那(此云譬喻)。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阇陀伽(此云本生)。毗佛略(此云方广大乘)。阿浮陀达磨(此云胜法)。优波提舍(此云分别广说)。(以上十二参殷一两函)。阿毗昙(此云无比法。仙字音)。摩诃衍(摩诃此云大也。衍此云乘也。弁字函)。檀波罗蜜多(此云施也。有信有财有福。三事和合破悭能舍。是名檀也。波罗蜜此云彼岸也。多此云到也。总言施能到彼岸故)。尸罗(此云清净戒。亦云毗尼。此云调伏。谓调三业不造恶。故亦名波罗提木叉。此云解脱生死)。羼提(羼初眼反。此云安忍)。毗梨耶(此云精进)。禅那(此云静虑)。般若(此云慧)。(以上六出弁字音)。阤罗尼门(此云总持门。冬字音)。楞严(此云健行定。孝字音)。三昧(或云三摩提。或云三摩地。此云正定。谓任缘一境离诸邪乱也。亦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阶字函)奢摩他(亦云寂静。此云止息)。三摩跋提(此云在定)。毗婆舍那(此云种种观察)。(以上三羽字音)。三摩钵提(此云从幻起行。出圆觉)。瑜伽(此云相应。谓一切乘境行果皆与心相应。一李字音)。阿兰那行(此云无诤。翔字音)。杜多(此云修治。谓修心治行弃贪。夜字音)。那罗延(此云坚固。弁字音)。阿鞞跋致(此云不退地。羽字音)。萨婆若(若汝者反。此云一切智。夜字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耨奴沃反。藐弥略反。阿此云无也。耨多罗此云上也。三藐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觉也。总言无上正等觉故。弁字音)。
○涅槃建塔附杂缘 ○地里时分诸数量
般涅槃(具云般利涅槃那。谓般利普也究竟也。涅出离也。槃那烦恼也。合言普究竟出离诸烦恼故。弁字音。又云。涅而不生。槃而不灭故)。茶毗(亦云阇维。此云焚烧。宾字音)。设利罗(此云舍利。暑字音)。宰堵波(上苏没反。亦云聚相。此云塔。临字音)。支提(此云可供养处。亦云灵庙。制底塔庙皆其一也。翔字音)。制多(此云可供养。巨字音)。僧伽蓝(此云众园。纳字音)。精舍(息心所栖之处。仙字音)娑婆(此云堪忍)。震旦国(或云支那。或云真丹。此翻为思惟。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计作。即今汉国是也)。因阤罗(此云帝)。(以上三弁字音)。琰魔(或云阎罗。此云双也。谓苦乐并受。导字函)。捺洛迦(捺洛此云人。迦此云恶。恶人生彼故。亦云泥犁。此云无喜乐故。皆地狱之异名。对字函)。薜荔(此云饿鬼。服字函)。阿赖耶(此云根本意识。孝字函)。羯逻蓝(此云和合。谓和合精血受胎七日。亦名歌罗逻。亦名頞浮阤。参有草二音)。萨迦耶见(此云身见。谓于五取蕴随执为我或为我所故。尽字函)。波罗夷罪(上云弃诸善法永无忏悔。其余轻重罪名突吉罗。等义并见本集持戒品)。忏悔(忏谓忏摩。此云请忍。谓请前人忍受我悔罪也。弁字音)。布萨(此云我对说。谓相向说罪也。陛字音)。羯磨(此云作法办事。纳字音)。曼阤罗花(此云杂色花)。瞻卜花(此云黄色花)。优钵罗花(此云黛色花)。波头摩花(此云赤莲花)。芬陀利花(此云白莲花)。苏末那花(此云黄白色花)。拘物头花(此云地喜花)。(以上七弁字音)。摩尼宝(此云离垢宝。合论)。钵和罗饭(此云自恣食。纳字音)。药石(古人以石为针。今人以铁。皆谓疗病也。陛字音)。吽(合口鼻中出声呼。万字音)。歌罗分(此云柝一毛为百分中之一分也。或云十六分中之一分也。弁字音)。一肘(二尺。果字音)。一仞(高七尺。师字音)。逾缮那(亦云由旬。此方四十里。云字音)。牟呼栗多(此云须臾顷。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洛叉(此云万)。俱胝(下珍迟反。此云亿)。那庾多(此云兆)。那由他(此云京)。(以上五弁字音)。垓劫(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垓。乃大数也。阶字音)。无鞅(无尽之数。河字音)。阿僧祗(阿此云无。僧祗此云数。合言无数。形字函。亦云僧企耶。翔字音)。
大藏一览卷第九(终)
猜你喜欢 目录·佚名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正文·佚名 佛说太子慕魄经之二·佚名 卷十六·佚名 卷第八十三·佚名 卷第五·佚名 论臂香·印光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六·知礼 卷一·佚名 卷第七·霁仑超永 卷八·赞宁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九·欧阳竟无 法相唯识学概论·太虚 佛说盂兰盆经新疏·智旭 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