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重法界观

──十一年春作──

一 三重法界义  二 观圣教三学  三 观佛华三法  四 观法相三性  五 观天台谛观  六 观贤首法界

华严宗立四重法界:一、理,二、事,三、理事无碍,四、事事无碍,而统以一真法界。今以其所言者未切符心境,另立三重法界为法本,回互交络以观其义。

一 三重法界义

何谓三重法界?一、物我法界,二、心缘法界,三、性如法界。

一、物我法界者:物谓“各个体相”,我谓“个体主意”。不越此各个体相及个体主意之范围者,则谓“物我法界”。若异生及二乘但见佛之应化身土,则虽观佛亦不越于物我之域,观余更可知矣。故二乘之涅槃必灰身泯智而后证,即彼观佛亦未至灰身泯智,则不越物我之范围也。依此以观之,则法界者物我而已矣。举心动念无越于物我者,故契经云:‘汝才举心,尘劳先起’。又云:‘以生灭心辨净圆觉,彼净圆觉亦同流转’。盖除尘劳流转无心境也。

二、心缘法界者:心谓“虑知灵觉”,缘谓“转变依持”。观一切法,无有越于虑知灵觉所转变依持之域者,则谓“心缘法界”。在佛大士,虽观地狱亦心识所变所缘境,于其自住三摩地境更可知矣。故登地大士,证法界不离心故,见佛身土相好无量。经云:“诸识所缘,唯心所现”。又云:“无有少法,取于少法”。盖法界无非灵妙变通之心心所缘境耳。

三、性如法界者:性表“常遍真实”,如遮“变异虚幻”。都非变异虚幻之一切法,而一切法唯是常遍真实,强名“性如法界”。离名言相,离心缘相,法界泯绝,无说无证。

今用此三重法界观,以略观诸教义。

二 观圣教三学

甲、单观:

物我法界………………戒、唯依此以辨持犯  心缘法界………………心、唯依此以辨定乱  性如法界………………慧、唯依此以辨真妄

二乘法中三增上学,要唯如此:戒唯止持,借作助止;心唯静定,观化取静;慧唯灭真,厌生欣灭。由灭证真,灭尚非真。盖但悟物我法界之患之空,未悟余二法界之德之不空,故灭有患而取灭有患所成之空也。

乙、复观:

┌───────┐  物我法界──┴──────戒│  ┌──────┘│  心缘法界──┴──────定│  ┌──────┘│  性如法界──┴──────慧┘

大乘凡位三增上学,大致如此:戒曰心戒,定曰性定,慧曰空慧。若三论宗之慧当属于此,利者能见性德不空,钝者但见物患之空。

丙、圆观:

  物我法界→A B C      戒A  心缘法界→A B C      定B  性如法界→A B C      慧C

  大乘圣位三增上学,义见于此:一、物患泯乎心性,性德充乎物心,心光炳乎物性,故曰金刚心地宝戒。二、心离乎物而契乎性,性持乎心而显乎物,物现乎心而寂

  乎性,故曰海印三昧。三、性周遍乎心物,物交彻乎性心,心含照乎性物,故曰法界海慧。

  三 观佛华三法

  甲、单复观:

  物我法界─────────众生法  ┌───────┘  心缘法界─┼───────心 法  └───────┐  性如法界─────────佛 法

  举一心为众生,亦举一心为佛;心虽非生非佛,可为生佛交通,故得成无差别之义。

  乙、复圆观:

  ┌物我法界─┐  │    ┌┴────心生灭相………众生法  心法……众生心┤心缘法界┘ ┐  │      ├───心真如性………佛 法  └性如法界──┘

  大乘起信论之一心二门,可作如此观法。

  丙、圆圆观:

  物我法界→A B C      众生法A  心缘法界→A B C      心 法B  性如法界→A B C      佛 法C

  心者物之用,性者物之体,未有不具体用之众生者,故众生法全摄心法、佛法,平等平等。物者心之相,性者心之性,未有不具性相之心者,故心法全摄众生法、佛法,平等平等。心者性之智,物者性之境,未有不具境智之佛者,故佛法全摄心法、众生法,平等平等。如此乃极成三无差别义。

  四 观法相三性

  甲、单观:

  物我法界………遍计执性………妄执唯空  心缘法界………依他起性………从缘幻有  性如法界………圆成实性………本有如真

  乙、复圆观:

  ┌遍计执性→A B   物我法界A→D F   情有理空D──遍计执性┐  唯识│                              │贤首  三性┤依他起性→A B C  心缘法界B→E G   相有性空E──依他起性├三性  │                   理有情空F─┐    │  └圆成实性→B C   性如法界C→D E F G 性有相空G─┴圆成实性┘

  丙、圆圆观:

  (圆成实)→A B C 物我法界A→D E F H 名有实空D─┐  迷有悟空E─┴遍计执性  境空心有F─┐  (依他起)→A B C 心缘法界B→D F G I       ├依他起性  真空俗有G─┘  物空如有H─┬圆成实性  (遍计执)→A B C 性如法界C→E G H I 缘空性有I─┘

  如此方尽三自性、三无性之理。

  五 观天台谛观

  甲、单观:

  假观俗谛境………物我法界………真谛空观智  中观中谛境………心缘法界………俗谛假观智  空观真谛境………性如法界………中谛中观智

  初观、从假入空,从俗入真,则从物我法界到于性如法界,证性如法界之空观真谛境,成物我法界之真谛空观智。次观、从空出假,从真出俗,则从心缘法界又到物我法界,证物我法界之假观俗谛境,成心缘法界之俗谛假观智。三观、从二入中,则从物我法界到性如法界,同时又从性如法界到心缘法界,故证心缘法界之中观中谛境,成性如法界之中谛中观智。此为次第谛观。

  乙、复观:

  物我法界─┬─真谛空观(此通大小乘,钝者住偏空,利者入假中。)  └─┐└────┐  心缘法界─┬─俗谛假观  │  └─┐     │  性如法界─┬─中谛中观  │  └───────┘

  此亦次第三谛三观:

  丙、圆观:

  ┌物我法界→A B C  一真空一切真空、无俗假中中不真空A  一境一心┤心缘法界→A B C  一俗假一切俗假、无真空中中不俗假B  └性如法界→A B C  一中中一切中中、无真空俗假不中中C

  此为一境三谛、一心三观之圆融谛观也。

  六 观贤首法界

  甲、单复观:

  物我法界──事  法  界─┐  心缘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性如法界──理  法  界─────────┴一真法界

  乙、复复观:

  物我法界─┐  ├─事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心缘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一真法界  ├─理法界─┘  性如法界─┘

  丙、圆圆观:

  ┌物我法界→A B C 事 法 界A┐  一真法界┤心缘法界→A B C 无碍法界B├事事无碍法界  └性如法界→A B C 理 法 界C┘

  兹仅略明其致,广开其义无尽。要之、“物我”者业所集生之假相,非体能覆于体,无用能碍于用,诸浮现世间者皆是。“心缘”者,果所由起之实用,非体能缘于体,无相能起于相,诸世间转依者皆是。“性如”者,非业非果之真体,非相不住于相,无用不舍于用。若能心不随物,心契乎性,则“物我”覆碍空,“性如”朗显,“心缘”自在!成佛之要,无捷于此。(见海刊三卷四期)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五·澄观
  佛教徒如何雪耻·太虚
  卷第十·佚名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七·佚名
  现代青年与佛教之关系·太虚
  卷第十八·佚名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九卷·龙树
  宗镜录卷第五十·延寿
  卷九·佚名
  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三·佚名
  传法正宗论卷下·契嵩
  一 集·佚名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下·祩宏
  卷三十六·佚名
  成唯識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古诗源卷八·沈德潜

    ○晋诗  刘琨  越石英雄失路,万绪悲凉,故其诗随笔倾吐,哀音无次,读者乌得于语名间求之!  答卢谌  琨顿首。损书及诗。备酸辛之苦言,畅经通之远旨。执玩反覆,不能释手,慨然以悲,欢然以喜。昔在少壮,未尝检括,远慕老庄之齐

  • 南宋襍事诗卷五·佚名

    仁和赵昱撰鳯阙蟠空入画图天开佳丽定鸿模六飞新驻称行在诏进词臣赋二都【徐一防宋行宫考在杭州鳯皇山下即唐以来州治也咸淳临安志建炎三年髙宗诏以杭州为行宫时执政奏屋宇隘陋髙宗以百官六军未得其所不御正寝绍兴元年

  • 致吴景超梁实秋·闻一多

    景超,实秋:这几天功课做得正得劲,回到寓所来,又总有一封家乡来的信躺在桌上等我。远游异国的人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事了!昨答毅夫毓琇书,谅已见到,雷同的话就不用重述了。文学社的印刷物怎样了?我还是赞成出单行本。不过在这里我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八·佚名

    弘治七年五月戊子朔○辛卯命定西侯蒋骥岁禄一千五百石本色折色中半兼支○壬辰端午节免百官宴○癸巳赐沈府沁水王嫡第四子名曰勋湝鲁府辅国将军当氵□简嫡长子曰健桨辽世子宠涭嫡第二子曰致格沈王长子勋溱嫡第二子曰胤

  • 卷之一千一百三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六三四 浙江巡抚王亶望奏遵旨分咨查拿锺倬蒋翰情形折·佚名

    六三四 浙江巡抚王亶望奏遵旨分咨查拿锺倬蒋翰情形折乾隆四十四年七月初六日浙江巡抚臣王亶望跪奏,为遵旨覆奏事。乾隆四十四年六月十二日承准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六月初五日奉上谕:顺天府查审李英贿买顶冒四库馆誊录一案

  • 卷二十·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二十雍正八年春二月戊辰命缓安西沙州等处屯田陞科上谕陜西总督巡抚等曰安西沙州等处招民屯垦原为恵养边民之计是以累年以来备极筹画经营期其得所今从雍正六年民户到齐之日计算至辛亥

  • 何胤传·李延寿

    何胤字子季,过继给了叔叔何旷,所以改字叫季叔。八岁时,居丧,哀伤超过成人。等长大后,轻薄不羁,很晚的时候才自强好学,以沛国刘王献为师,学习《易》和《礼记》、《毛诗》。又入了钟山定林寺去听内典,其学业都能通晓。而纵情旷放

  • 后周纪一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上广顺元年(辛亥、951)·司马光

    >后周纪一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公元951>年) [1]春,正月,丁卯,汉太后下诰,授监国符宝,即皇帝位。监国自皋门入宫,即位於崇元殿,制曰:“朕周室之裔,虢叔之后,国号宜曰周。”改元,大赦。杨、史弘肇、王章等皆赠官,官为敛葬,仍访其子孙叙用

  •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晏婴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

  • 提要·康熙

    圣谕广训十六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

  • 卷七十二·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七十二    婺源江永撰刑辟   通禮二十五補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象如天之垂象以示人而典者常也

  • 卷十·佚名

    释初品中十方菩萨来之余【经】宝积佛报普明言:&ldquo;善男子,西方度如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欲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是其神力&rdquo;。【论】问曰:佛譬如须弥山,不为大海水波所动

  • 法华义记卷第一·法云

    光宅寺沙门 云法师撰释迦如来初应此土乃。欲觉悟长迷远同极圣。但以众生宿殖善微过去因弱。致使五浊障于大机。六蔽掩其慧眼。又险难长远生死无际。是故不可顿明一乘因果大理。事不得已故初诣鹿苑。开三乘异因。指别

  •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佚名

    一 我见第一无病净 由彼之见有正净 斯续知解第一知 净观者见智为解(七八八)&ldquo;我见第一无病净&rdquo;[之句中],我见净者,是我见净、睹净、眺净、省思净、普观净[云义]。第一无病者,是达第一之无病,达于安隐,达于救护所,达

  • 济公诗词选·道济

    济公(1130年或1148年-1209年),俗名李修缘,号湖隐,法号道济,台州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济公活佛”。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

  • 后山诗注·陈师道

    宋诗别集注本。宋陈师道撰,宋任渊注。十二卷。任渊的《后山诗注》与其《山谷内集注》并行,《山谷内集注》刊行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由此推断《后山诗注》问世也不会晚于此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中说:“原

  • 朱子年谱·王懋竑

    全书共十卷,《年谱》四卷,《考异》四卷,《附录》二卷,并为清王懋竑撰。王懋竑字子中、舆中,号白田,宝应(今属江苏)人。康熙进士,补安庆府教授,授翰林院编修,以老病归里。少从叔父王式丹学,精研朱熹之学,归里后杜门著述校书。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