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三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

召请钵天说事分第八

复次若欲召请钵天来下说事者。彼钵天下处而有数种。所谓手指铜镜清水火聚。平正地琉璃地。灯焰童子虚空中。及诸供养器等处。皆是钵天下处。若有行人请得来已。于前所说下处。自说天上人间过去未来现在。乃至具说超越三世善恶等事。若是行人请召之时。不依仪则于法有阙。或所诵真言文字讹略。或是阙剩又或不具正信。不读大乘经法。或不陈供养。设有供养随于处所不求清净之地。或时童子头面眼目或手或足。及诸身分无端严相。若如是者彼诸行人。虽复勤劳而钵天不下。非唯召请不来。而亦返得不吉祥事。若持诵行人欲作请召钵天者。当须修先行法。先行法者。谓先持诵钵天真言。一洛叉遍或三洛叉遍。然后取白月吉祥之日其日不食。求净土衢摩夷等相和。涂地作坛如牛皮量。此是下钵天处。若欲于童子下者。即将童子澡浴清净。著新白衣与授八戒。内外清净讫。坐坛中心面西而坐。以香花等而为供养。行人自亦于坛内。布吉祥草面东而坐。诵本天真言一心祈请定获成就。若欲令于镜中下者。先取好镜圆满无损缺者。用净灰揩拭七遍。或八遍或十遍。令其莹净安坛中心。钵天若下即于镜中现世出世之事。若欲令于指上下者。即先用紫矿水洗染大指。后用香油涂摩。彼钵天乃下。若欲令于水中下者。即取新水仍须滤过添于瓶内。钵天乃下于中现事。若欲令于空地及诸尊像前。灯焰火聚处下者。即先持诵真言加持净水洒之钵天即下。若于如上之处请得下已。即奉种种香花而为供养。令钵天欢喜。天欢喜已乃于梦中说善恶等事。若或具修诸法而天不下者。当更发大慈大悲利乐之心。一日不食复受八戒。于殊妙尊像前或舍利塔前。布吉祥草端身正坐。不动不摇一心专注。持诵本部母或本部主真言。一洛叉遍或二洛叉遍。得数满已再作此法。当诵忿怒王真言。及呼我唵字者。至于枯木亦可令入。何况人处。若欲令于童子处下者。当先求取童儿十人或童女十人。如数不足或八或六或四或二并通。须年十岁或十二岁。又须是身相圆满遍身血脉。及诸骨节悉皆不现。肤色鲜白头顶端正。发黑光润面如满月。眼目修长牙齿齐密。手臂纤长佣圆可爱。两乳隆起身毛右旋。心复之间有三约文。脐深平正腰细端直。乃至股肱膝腨踝指及跟。诸相端严悉皆具足。人所见者爱乐不舍。若得如是童子或童女。即取白月八日或十四日。或十五日或别吉祥日。即先令澡浴清净著新白衣。或著真珠之衣而为庄严。严饰毕已仍与授八戒讫。将于坛中面东而坐。行人其日自亦不食。澡浴清净著新白衣。具种种香花花鬘涂香烧香燃灯。及上妙种种饮食。供养本尊及护八方天神。又别置供养。奉献天人阿修罗及潜行鬼类。如是作已持诵行人。复以妙花。散彼童子。然后手执香炉念钵天真言。其真言首当先呼吽字。中间复加屹哩(二合)诃拏(二合)之句。至此以花投于童子。又呼阿鼻含字(三遍)又呼乞涩(二合)钵啰(二合)如是诵者。彼钵天须臾即来入童子身。亦须审知其相。若是来者其童子颜容熙怡。目视不瞬无出入息。即知是其钵天来已。便可烧香及献阏伽。心中当须忆念最胜明王真言。礼拜供养然可请问。尊是何天劳屈至此。我今于自于他。有所疑事愿为速说。仍须速问不得迟疑。而彼钵天一一皆说。多说三世善恶之事。若苦若乐得利失利种种之事一一皆说。如是说已宜应信受勿生疑惑。所问事毕速须依法供养。劳谢发遣请还本位。

复次钵天自身来下。当有证验。可知彼天作童子相两目圆莹。于黑睛外微有赤色。面首端正颜容熙怡。视物不瞬无出入息。有意气大人之相。若如是者是真钵天来下。若是障魔来下者。其状亦如童子无出入息。颜容丑恶眼圆多赤。作嗔怒相张口怖畏。若睹是相当知是魔。罗刹及龙潜行鬼类。既审知已速须作法除遣。持诵行人即于坛所。读诵吉祥伽陀或大力明王经。及三摩惹经及秽迹忿怒明王真言。乃至大乘诸陀罗尼而发遣之。如是不去当诵师子座真言。用阿里迦木及波罗舍木为柴。榅酥蜜酪并稻谷花或胡麻等。护摩百遍。然后诵忿怒军拏利真言护摩。三遍或七遍。彼障魔更不敢住自然退去。诸有智者。当须解了如是之法一一修行。若为是事勿令辛勤无所灵应。

妙臂菩萨所问经说诸遮难分第九

复次妙臂菩萨问金刚手言。行人修行持诵有何罪障不获悉地愿为宣说。当令未来诸修行人一一了知。于诸修行而无疑惑。

尔时金刚手菩萨告妙臂菩萨言。妙臂若有行人。于过去世乃至今生。于身口意不能善护造诸重罪。是故修行法难成就。所谓杀阿罗汉及杀父母破和合僧。以嗔怒心出佛身血。及毁坏佛塔或杀菩萨。或强以不净行污阿罗汉母或使人或自作逼夺三宝财物。如是之过。佛说此为五无间罪。若有是过于法难成。何以故以此重罪。当堕地狱受苦一劫。乃平先罪方得出离。故说此人虽复勤苦。以业障故于诸真言终不成就。又复于诸如来所说经法。以其嗔心或火烧。或水溺或方便毁坏。或谤法身或杀持戒僧尼。或无故杀持戒男子女人。或以嗔心纵火焚烧伽蓝。若有此罪虽复勤劳亦不成就。若或于佛法僧。所兴损害心不限多少。我今说彼受报少分。如是之人当堕无间地狱。毕是罪报复生人间。以余业故设得人身生贫贱种。或遇善友劝发无上菩提之心。后又不定返却归依外道天等。彼外道天虽见归依。亦复不喜返生嗔害。若此之人持诵修行终不成就。若复有人从初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从是之后诸天。及人宜应供养。何以故彼人即是荷担一切有情。能于有情施无畏故。乃至于三宝种能继嗣故。是以不应返礼诸天。又复不得作猛害之过及杀仙人。又复不应于真言明互相破坏。又或以嗔心故不供养真言明主。又或乃至以足践莲花及诸印契。又或无故手折草木之类。又复礼拜诸恶药叉之类。或吃供养残食及供养鬼神残食。或吃弃地之食。又或于畜生女行不净事。或与女人于伽蓝清净之处行不净事。或以禁咒或用药力害诸蛇虫。或乘象马牛驴。欲令急速强鞭支之。又于病患之人及苦难之人。不发慈悲救济之心。如是等人于真言明终不成就。

复次行人譬如虚空不可量度。若复有人于三宝所而行损害。后感其报不可度量亦复如是。又复行人曾以罗网伤害有情。畜养猫儿捉杀虫鼠。乃至笼禁鹦鹉飞禽之类。如是之人不得成就。又不得受用供养佛物。又不得礼拜大自在天。及日天月天火天那罗延天。设使遭其苦难亦不应礼拜。彼诸天等所有教法不应持诵亦不应供养行彼法人。于彼等法不嗔不喜。亦不随喜彼法仪则。或有财宝欲行惠施者。即先发大慈悲心。先当礼拜一切诸佛。次礼菩萨缘觉声闻之众。何以故彼菩萨等。如月初生已超众曜。后渐圆满明照世间。彼菩萨等亦复如是。虽在地位终当取证无上菩提。是故应须礼拜如是之众。又菩萨等乃是荷负一切有情之者。所有发大慈悲欲救济者。宜应先礼此菩萨等。又复世间有可愍者。愚痴下劣有情。于菩萨等不肯礼拜。彼菩萨等具大精进神通难测。行人若不礼拜。非只所持诵法不获成就。亦乃轻于诸佛。何以故譬如世间一切果实从花而得。花喻菩萨果喻菩提。是故行人宜应信礼。若有菩萨为利益故。于贪欲者示现行欲。乃至于善人恶人实无爱憎之心。以慈悲故方便赞毁。云何行人于菩萨等不生信礼。彼诸菩萨或复示以种种真言明主之相。为欲随愿满足有情之心。是故应须信礼一切真言明主之师。

妙臂菩萨所问经说胜道分第十

复次持诵行人。于所修行勿生疑念。当以八正道常为资持。行此道者于真言行定获悉地。又复当来常生天上人间胜妙之处。过去诸佛修行此道得成正觉。现在未来诸佛世尊亦复如是。以身口意所修功德。常依佛言不生疲劳。如是修行名为正业。以其饮食汤药衣服卧具。诸所受用不生爱著是名正命。于自于他不赞不毁。远离嗔恚如避火聚。又如猛虎见火惊怖。惧诸过咎常令如此是名正行。不学占相男女吉凶等事。不学天文地理阴阳之法。乃至降龙及调象马。书算弧矢之艺。能远斯过是名正分别。不应往观斗象马牛羊鸡鹤飞禽之类。及诸男子相扑之戏。能离斯过是名正念。乃至不应言说王法国政。及地方论兵战相持之事。淫坊淫女耽著之论。亦不谈说谜语。亦不谈说往昔所经之事。乃至世间一切无益文字言论等事。持诵行人当须远离如是种种之过。又若持诵求悉地者。至成就间。不应时入城廓村落塔庙伽蓝。及外道所居神祠宫观。如是之处皆不应往。若为持诵事不获免。当于如上之处随求一处清净胜地。或即别求山间或是池侧。成就空舍或故神祠。或树下或河岸。乃至山泉之侧。离诸喧杂无人之处专心持诵。又复一年之内。唯除三月夏安居时不行余外。若春雨时并及余时。随意游处山林泉池。乃至如上一切胜处专心持诵。行人若是修先行法诵数虽满。夏安居时不得作成就之法。譬如苾刍夏安居时。一切不作安坐寂静。持诵行人亦复如是。唯于持诵不得间断。夏满之后如法护身方作成就。

复次欲求悉地者。持诵数满须作护摩。作护摩炉亦有数种。所谓莲花相团圆相。三角相四方相。如是四种所用不同。并须虔心制造当令如法。欲作炉者先求净土及衢摩夷。相和作泥泥炉。炉须有唇极令牢固。亦须四面作基陛相。为供养圣贤之位。若作善事及求财宝。乃至息灾及爱重法者。须作圆炉。若为求一切事。至于童女给侍之类。须作莲花炉。若为调伏诸龙及一切鬼类。或令火烧或令苦痛者。须作四方炉。若为作恶法欲令冤家心生怖畏。驰走远避不敢来近者。须作三角炉。所造炉并须如法依仪制作。讫于炉四面遍敷吉祥草。应是护摩之物。并须安置炉外基下。有衢摩夷涂处。然后于彼炉边散种种花。涂香烧香诸饮食等。供养三宝及本部大金刚族。明主真言主等。供养讫然后于炉内生火。其火不得口吹。用扇子扇火。得火著已。先用稻花或用胡麻与酥相和。诵本部明主真言。一诵一掷或七遍或八遍。乃至或二十遍掷于火中。此名护摩供养明主。供养讫。然后依法护摩以求悉地。行人先自拥护。用忿怒军拏利真言。咒吉祥草或七遍或八遍或二十遍。结作络腋护身讫。然后敷吉祥草面东而坐。将酥蜜酪和白芥子。器内盛之以所用柴榅两头诵本尊真言掷于火中一诵一掷。火初盛著先观火焰。知其吉祥及不吉祥之相。其火若是不扇自然而著。又得大炽无烟。复无灹声焰峰众起。一向右旋如日昭然无诸障蔽。其色如金或如珊瑚。或广或长相状多异。或如虹霓或如电闪。或如孔雀尾或如莲花朵。或如护摩杓或如金刚杵。或如三叉或如横刀。或如幢幡或如瓶螺。或如拂或如车。又或如诸乐器鼓笛等声。至于香气亦如烧酥。若得如是种种吉祥之相。当知速获广大悉地。又复其火初便难著。虽著多烟。其焰不能广大炽盛。渐却微劣以至烬灭。设得不灭与烟相兼无红赤色。又如日轮在于云中不能明显。或得火焰上腾。即作牛头之状或如驴马之状。或即大灹迸烧行人。或即火气如烧死尸。行人若是得此相状了知不吉。所求悉地定不成就。行人便须再以稻花白芥子酥蜜相和。即诵赤身大力明王真言。及秽迹忿怒明王真言等作护摩。前不吉祥相自然不现一切消灭。又复行人不应以刀剃三处毛。亦不应用药涂落。亦不应以手拔弃。譬如有人手持利刃。若无智慧速当自损。若人持诵不依仪法。非唯法不成就。亦当别招自损。若是行人持诵修行不依仪则。或不持戒或不清净。彼大明主终不嗔害。所有明主侍从眷属。见其过故便即损害。

复次持诵行人。若欲持诵速悉地者。所有仪法不得纤毫阙犯。使诸魔障而得其便。当须随力办种种饮食香花果子等。当祭天阿修罗药叉。及龙揭路荼揭吒布单曩乾闼婆部多一切诸鬼魅等。以祈拥护不为障难。备祭食已。即须虔心一一呼名。启请愿各降临。受于供养助成悉地。即诵此启请真言真言曰。

祢(引)嚩(引)阿酥啰(引)夜叉部[外/曰]誐(引)悉驮(引)哆(引)叉也(二合)酥波啰拏(二合引)羯吒布怛曩(引)室左(二合)巘达里嚩(二合)啰刹仡啰(二合)贺惹多野室左(二合)曳(引)计(引)唧部冒(引)尾曩扇帝祢尾也(二合)你也(二合)悉带(二合引)迦惹努必里(二合)体尾多隶(引)憾讫里(二合)怛嚩(二合引)拏隶尾惹拏(二合引)波夜(引)弭旦(引)睹补怛啰(二合)捺奶(引)娑贺部里(二合)怛也(二合)僧契(引)酥噜(二合)怛嚩(二合引)伊贺演(引)睹阿努誐啰(二合)贺(引)啰探(二合)喻弭不里(二合)瑟致(二合引)你挽帝部哆(引)曳(引)难那你(引)曳(引)左酥啰(引)罗曳(引)数曳(引)冒(引)那夜(引)悉帝(二合引)啰满祢里(引)数曩誐里(引)数萨里吠(二合引)数唧曳(引)嚩扇帝娑里醋萨里嚩(二合引)酥左僧誐弥(引)数啰怛曩(二合引)罗曳(引)左(引)闭讫里(二合)多(引)地嚩(引)娑(引)嚩(引)闭多拏(引)诣(引)数左波罗嚩(二合)隶(引)数俱吠数湿嚩(二合)部里(二合)数左你里惹(二合引)里(引)数曳(引)誐啰(二合引)摩具(引)世(引)布啰迦(引)曩你(引)嚩(引)输你也(二合引)罗闭(引)祢(引)嚩誐里(二合)呬(引)数曳(引)左尾贺(引)啰唧(引)怛也(二合)嚩娑他(引)室啰(二合)弥(引)数摩滞(引)数舍(引)罗(引)左供惹啰(引)赧(引)曳(引)部部里(二合)哆(引)唧多誐里(二合)呬(引)数扇帝啰他也(二合)酥尾体数左左怛嚩(二合)里数曳(引)再迦没里(二合)刹(引)数摩贺(引)钵体(引)数摩贺(引)舍摩(二合)舍(引)你(引)数摩贺(引)嚩你(引)数僧呬(引)怛里娑(二合)乞叉(二合引)尾喻(二合)史哆(引)酥曳左嚩扇帝具(引)啰酥摩贺(引)吒尾酥祢尾(二合)闭(引)数祢尾曳(二合引)数讫里(二合)哆(引)罗夜(引)室左(二合)祢(引)噜(引)舍摩(二合)舍(引)你(引)你嚩扇帝曳(引)左诃哩(二合)瑟吒(二合引)钵啰(二合)娑怛曩(二合引)娑啰(二合)惹巘驮摩(引)罗焰(二合)度波末邻祢波努帝左婆讫怛也(二合引)誐里(二合)恨赧(二合)冻部[外/曰]睹闭挽睹再鑁伊难左迦里摩(二合)娑颇楞祖产睹[目*壹]鑁睹讫里(二合)怛嚩(二合引)誐啰(二合)贺布惹喃睹祢誐里左(二合)曩怛吠(二合引)迦摩曩(引)睹俱里也(二合)印捺啰(二合引)睹嚩日哩(二合)娑贺部多僧契(引)伊[牟*含]睹誐里(二合)恨赧(二合)睹末邻你悉里(二合)瑟吒(二合引)阿诣你(二合)里也(二合)冒(引)乃(引)里帝部钵帝室左(二合)阿鑁(引)波底里嚩(二合引)喻嚩曩(引)地嚩室左(二合)伊舍(引)曩部哆(引)地钵帝室左(二合)祢(引)冒(引)乌里叹(二合)睹赞捺啰(二合引)里迦(二合)闭哆(引)摩贺室左(二合)祢(引)嚩(引)三摩娑哆(二合引)部尾曳(引)左曩(引)誐(引)驮啰(引)玉呬也(二合)誐奶(引)娑弥(引)哆(引)钵罗(二合)底钵啰(二合)底怛吠(二合)曩你吠(引)那难睹娑嚩(二合)迦娑嚩(二合)迦(引)岁(引)嚩祢舍(引)酥部怛嚩(二合引)誐里(二合)恨赧(二合)睹睹瑟吒(二合引)娑嚩罗(引)娑赛(引)你也(二合引)娑补怛罗(二合)那(引)里(引)娑嚩(二合)惹乃(引)娑弥(引)哆(引)度波末邻补瑟波(二合)尾隶(引)波难左部[外/曰]睹惹也(二合)伽览(二合)睹闭挽睹再鑁昧(引)怛啰焰(二合引)弥剑(引)悉弟弥[牟*含](引)祢扇睹[目*壹]鑁睹药萨里嚩(二合)你拏(引)左啰(引)赧(引)迦噜(引)怛也(二合)惹娑览(二合)末邻迦里摩(二合)迦(引)里焰(二合)

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三

猜你喜欢
  卷中·道宣
  成大乘论·太虚
  卷第十一·道原
   第六十則 雲門柱杖化龍·胡兰成
  教观纲宗释义·智旭
  菩 萨·太虚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卷下·佚名
  卷第六·水鉴慧海
  杂阿含经卷第十四·佚名
  卷第一·朝宗通忍
  嘉言录题词·印光
  卷五百五十九·佚名
  卷第六·佚名
  道利品法句经第三十八(十有九章)·佚名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二·坚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田间诗学卷十二·钱澄之

    鲁颂谱畧【谱曰鲁者少昊挚之墟也国中有大庭氏之库则大庭氏亦居兹乎其封域在禹贡徐州大野蒙羽之野成王以封周公元子伯禽十九世至僖公当周惠王襄王时遵伯禽之法养四种之马牧于坰野修泮宫守礼敎僖十六年冬防诸侯于淮上谋

  • 第二折·郑光祖

    (夫人慌上,云)欢喜未尽,烦恼又来。自从倩女孩儿在折柳亭与王秀才送路,辞别回家,得其疾病,一卧不起。请的医人看治,不得痊可,十分沉重,如之奈何?则怕孩儿思想汤水吃,老身亲自去绣房中探望一遭去来。(下)(正末上,云)小生王文举,自与小姐在

  • 卷三百三十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三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五十五 张楷【字式之慈谿人】 李陵咏 李陵入匈奴自恃将家子眼空沙漠羣气弱天下士转战驱懦兵贪功入深垒杀气惨云日笳鼓昏未已苦将死敌争坐使家声靡堂

  • 卷二十·李蓘

    钦定四库全书宋艺圃集卷二十明 李蓘 编陆游九十四首明河篇明河八月转分明烱如素练西南倾年年嵗嵗见河汉坊坊曲曲闻砧声良人万里自征行砧声中有玉闗情遥知铁衣冷如水指防明河白发生碛中草死骆驼鸣万里却望长安城儿生

  • 志第二十七 经籍下·刘昫

    丙部子录,十七家,七百五十三部,书一万五千六百三十七卷。 儒家类一道家类二 法家类三名家类四 墨家类五纵横家类六杂家类七农家类八 小说类九天文类十 历算类十一 兵书类十二 五行类十三 杂艺术类十四 事类十五

  • 卷六十八 夏录三·崔鸿

    赫连定 赫连定小字直獖勃勃之第五子也凶暴无赖凤翔元年封平原公雍州牧镇长安既而率众赴安定进爵为王迁大将军领司徒昌为魏所败定遂收其余众数万还据平凉遂僣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殊死已下改承光四

  • 卷之一千三百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八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七·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唐纪十九光化元年正月韩建为修宫阙使【实录建以行宫卑痹无眺览之所表献城南别墅建初修南庄起楼观疏池沼欲为南内行废立之事其叔父丰见其防扈谓建曰汝陈许间一民乗时危乱位至方镇不能感君父之恵而欲以同

  • 第十三章 精查清点·林语堂

    我必须清查一下儿我的作品。我的雄心是要我写的小说都可以传世。我写过几本好书,就是:《苏东坡传》,《庄子》;还有我对中国看法的几本书,是《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还有七本小说,尤其是那三部曲:《京华烟云》,《风声鹤唳

  • 吴隐之传·房玄龄

    吴隐之字处默,濮陽郡鄄城人,曹魏侍中吴质六世孙。吴隐之仪容丰美,善于谈论,博览文史,因是博学的儒者而著名。刚成年时便与众不同,具有崇尚廉洁的情操,即使每天进餐仅食豆羹,决不享用非分之粮,粮食没有一点储备,也不谋求不当的来

  •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吕思勉

    华盛顿会议,是民国十年十一月十四日,在美国的华盛顿开会的。因为所议的都是太平洋问题,所以一称太平洋会议。欧战以前,日、俄、英、美、德、法,在太平洋上,本来都有势力的。欧战以后,德国在海外的属地,业已丧失净尽。俄国承大

  • 指物論·谢绛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物我殊能,莫非相指。故曰:物莫非指。相指者,相是非也,彼此相推,是非混一歸於無指,故曰:而指非指。  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指皆謂是非也,所以物非指者,凡物之情,必相是非,天下若無是非之物,則無一物而可

  • 思辨録辑要卷十二·陆世仪

    治平类治天地人之道一而已天无纪治之以纬度地无纪治之以经界人无纪治之以礼法故纬度也经界也礼法也皆所以为分数也分数理也理者条理也有治人无治法此言虽是然后世每每借此为言废法不讲则非也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又曰

  • 士容论第六 务大·吕不韦

    务大原文:二曰:尝试观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而逾

  • 贤首五教仪卷第一·续法

    清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录贤首大师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不出三时十仪五教六宗三观。言三时者有别有通。别三时者一日出先照时二日升转照时三日没还照时。华严云或日初分时入或日中分时入或日后分时入法华谓初善中善

  • 陵川集·郝经

    元代诗文别集。39卷。郝经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所附序及传记资料较多,重要的有:明正德二年(1507)陈凤梧序,元延祐五年(1318)李之绍序,中书省移江西行省咨文,以及《元史》本传、神道

  • 孝经纪事·陈澧

    《孝经》、《论语》,圣贤教人之书也。而《孝经》尤简约,朝廷以此试士,本以圣贤之教教天下,而士但以为考试题目而已。世之劝人为善者,乃至取巫觋语而刊布之,不亦慎乎?古人尊信《孝经》之事,群书所载甚多。今取其见十七史者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