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怎样赴龙华三会

  究竟真实的佛法,是唯亲证的诸佛乃能知之,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决非我们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言语文字之所能到的。不过慈悲为怀的佛陀,欲摄化一切众生皆证其所自证之法,推己及人,故随各人的根性不同,所好各别,而从不可思议的第一义谛中,方便施设无量的教法,千差万别。

  佛法在我们中国,现在总算是普及的了,对佛法稍有认识的人,皆知有“龙华三会”一语;就是平常寺院里唱的“佛宝赞”中,也有这么一句:‘龙华三会愿相逢’。所以、现在就关于龙华三会的命名和意义及怎样赴龙华三会,略为说明。

  一、什么是龙华三会

  “龙华三会”的意义,须从弥勒佛将来下生此土的关系上来说明。因为弥勒佛当来下生成佛,是在龙华树下,亦犹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果一样。其树名龙华者,言其枝干高大如龙盘空,且能开灿烂之华,结丰硕之果。言三会者,亦与释迦牟尼佛的三转法轮相似。其转第一次法轮,遇弥勒佛听经闻法授记度脱者,是为龙华初会;经若干时期,有若干众生,又闻弥勒佛说法而得超凡入圣者,是为龙华二会;到最后一会,则大转法轮,凡为弥勒佛所度之机,皆度尽无余。是为龙华三会。其实、弥勒佛当来下生人间说法何止这三次呢?不过是指大会而言,其第一大会度脱人天无量众生,乃至第三大会亦度脱人天无量众生罢了。从这第一、第二、第三会中,由听闻正法、依教修行、而得证果的无量无边众生,是谓龙华证果。

  现在的大藏经里,有弥勒上生经与弥勒下生经的两部中。关于弥勒如何成佛?他的世界是怎样的庄严妙丽,清净快乐?其土是如何的平正?众生的性情如何和善?寿命如何的延长?皆有精详的说明。同时、在弥勒下生经里,亦曾说明当来下生的时间,距离现在尚很远。而现在的中国,我们时当听到有许多人普遍传言说:“弥勒佛快要下生了,人间的浩劫将临了,你们须要信仰什么道或什么教,不然、即将遭劫”!甚至亦有听到这么说:“末劫将临了,你们快拿出洋钱到我的什么道或什么教里来买一位置,以防不测之祸,否则、将来位置卖完了,眼看你们遭遇浩劫呀”!这些、都是捏造谣言,惑乱人心,藉以诈取利养的人们所为之事,或许是对佛典不明而起附会所致的原故,各位切莫相信!依据佛典证明,弥勒佛当来下生人间说法的时间,离今实远。弥勒未成佛前亦称菩萨,在弥勒下生经里说释迦佛时代就有这位菩萨,而且曾经释迦佛授记:‘汝弥勒受我记后,将来成佛度脱人天’,是为弥勒做菩萨时代的历史。弥勒上生经中佛告优婆离云:‘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是即从释迦佛过去不久间,弥勒菩萨从人世而生天上,说法度生,故今兜率天中有“内院”为其所依住。又说:‘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是即说明弥勒菩萨距今二千五百余年前生天后,须经过人世五十六亿万岁的悠久年代,才能下生人间在龙华菩提树下成佛,击大法鼓,转大法轮。是知弥勒下生的年代,距今远甚,非特涸溯已过去了的时间如此长久,即数到将来下生我们现在所居的地球──阎浮提──上,其中的时间,亦如此长久;因人间千年,祗当兜率天上一日,如此计算,阎浮提五十六亿万岁数完了,弥勒菩萨方才天上寿终,下生人间,成道说法。由是考测龙华三会,尚须经过渺远的时间;那末,浩劫将临的话,可断定其是谣言惑众了。

  二、怎样赴龙华三会

  上文已说明什么是龙华三会的意义,现在当更进一步研究怎样能赴龙华三会。由何种原因而达到目的──结三会之果呢?依弥勒上生经和下生经等所说,弥勒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此界授记成佛的弟子,他所教化的世界,亦是释迦牟尼佛所化的世界。故现在的人,应当依现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而修行,亦如将来世界的众生,依将来世界教主本师弥勒佛的言教而修行一样。释迦佛曾将其未曾度尽的众生,皆付嘱于当来下生的弥勒佛,故现在的人,凡是在释迦佛法中生关系者,皆已与弥勒佛发生关系,将来龙华三会皆得授记作佛。那么、现在在座诸位,皆是在释迦佛法中生关系者,将来皆为弥勒佛所摄受,赴龙华而证果是无疑的了。今日的我们,便是将来龙华三会中的我们,必有同赴龙华三会的一日,也是无疑的了。但是龙华有三会,到底怎样分判呢?解答这个问题,就在释迦牟尼佛法中发生关系有深浅、大小、胜劣而使然了。其关系深大而胜者,则赴初会;其次则赴二会;其浅小而劣者则赴三会。是则虽说人人皆可赴龙华三会,而胜者精进赴初,劣者懈怠落后,其时间之长短,功果之大小,则不可不区别了。其在释迦佛法中,由深刻的了解而起坚固的信仰,如大乘起信论说的起大乘正信之心,修大乘六波罗密行,即得大乘菩萨之果。六波罗密即六度,修六度即能对治六弊:布施对治悭法,持戒对治恶业,忍辱对治嗔恚,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智慧对治愚痴。无论其为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倘能于释迦佛法中起大乘正信心,修大乘六度行,则此生临终,必得上生兜率内院,亲觐弥勒如来,依教修行;将来亦随弥勒如来下生,闻法起行,而得初会证果。故各位如能发大乘心,修六度行,不但为自己个人离苦得乐,而且为普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求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则将来必赴龙华初会,得大胜果。那末、如何是初会不证果而待二会证的呢?是由于释迦佛法中亦能起决定信心,皈依三宝,虽不发大乘心,修六度行,而因信仰决定,乐善好施,守持三皈五戒,由三皈而对佛教三宝起信仰心,而成为三宝弟子,由遵持五戒成为人类中的有道德者,故虽不能赴胜妙的龙华初会,而于二会亦得闻法修行,超凡入圣。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即与儒的“五常”相近,如表:

        ┌不  杀──仁┐        │不  盗──义│佛家五戒┤不邪淫──礼├儒家五常        │不妄语\/智│        └不饮酒/\信┘

倘只初会与二会,则普度众生必不广,因初会范围甚小,祗度利根之机;二会范围稍广而非遍;故扩而大之普度一切,则唯龙华第三会了。凡与佛法稍生关系者,如偶起一念善心、欢喜心,或举一手、低一头,乃至于游嬉中无意生关系者,如入寺瞻礼佛像,念一佛,诵半偈,无论其为见闻佛法僧三宝者;甚至或见三宝生不信心、不愿心、轻慢心者,亦由此而和佛法发生关系;若信不信,若敬不敬,凡在释迦佛法中生关系者,皆已为佛所付托与弥勒者;将来皆能赴龙华三会,授记作佛。上面是指在家佛教徒而说,若出家佛教徒,好的不消说,即如为释迦佛弟子而违背佛法,毁谤佛法,破坏佛法,造种种恶业,祗要将来能闻弥勒佛名,或见三会说法,生一念欢喜心,往昔罪业皆悉冰消,而得证会解脱;是知龙华三会所度众生无量无数。故现在世间有塑画佛像,流通经典,削发为僧,表现三宝功德于人间,无非想世人见相作福,与佛法发生关系;如草木种子落土必抽芽,佛法的种子落于八识田中,其发芽生长亦正如此。依释迦佛的大悲愿力,凡于佛法中生关系者,皆已付嘱于弥勒佛者,龙华三会皆得度脱。法华经所谓‘或能举一手,或复小低头,……若入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此之谓欤?不特此也,小孩于游戏中无意间见三宝形像,印象落于心田,将来因缘成熟,种子皆得发芽生长而开花结果;不过“只争来早与来迟”而已。这样说明如何赴初会,如何赴二会,如何赴三会的原理,则知现在在座诸位,将来皆是龙华三会中人。现在若发大乘心修六度行,将来即赴初会;纵不能做到六度,即修三皈、五戒、十善的道德,亦得赴二会超凡入圣;即使初会、二会都不赴,则如现在入寺者,甚至或闻一声暮鼓晨钟,印象深印于识田,播下种子,结了因缘,将来皆得于龙华三会,证圣无遗。

但是、虽人人皆得为将来龙华三会之众,而在弥勒佛未下生之前,尚须经历长久的空间和时间,似乎渺茫又渺茫,我们将赖何为依住呢?这有一个最切近的方法,在弥勒上生经说:‘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就是现在释迦佛法中闻是菩萨名字,知其在兜率内院说法,发愿身心皈依,为其摄受,则此生临终必得上生内院,见佛听法,是为最切近而现身得著归宿的方法。同时、将来亦得随弥勒佛下生而授记作佛,故上生经又说:‘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诸佛前授菩提记’。

今日,说明什么是龙华三会,怎样赴龙华三会的方法和捷径。愿大家认识自己是龙华三会中人,宜于释迦佛法中发大心修大行;今生求生兜率内院,将来赶赴龙华初会。

(守志记)(见海刊十五卷三期)

 


猜你喜欢
  禅林宝训卷第三·净善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五·楚石梵琦
  佛说拔除罪障咒王经一卷·佚名
  唐梵两语双注集·佚名
  赵州和尚语录卷上·从谂
  附刻原疏·朱时恩
  宗镜录卷第六十二·延寿
  卷第二·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第六卷·宗泐
  解脫道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僧伽求学之要·太虚
   第八十二則 智法答非所問·胡兰成
  卷十八·性音
  解深密經卷第五·欧阳竟无
  卷第十二·李遵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三十二·彭定求

        卷832_1 【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贯休   十万里到此,辛勤讵可论。唯云吾上祖,见买给孤园。   一月行沙碛,三更到铁门。白头乡思在,回首一销魂。   雪岭顶危坐,乾坤四顾低。河横于阗北,日落月支西。   水石

  • 第四十一章 眞君驱邪·屠隆

    【高阳台引】〔外扮许旌阳眞君带将吏金童玉女上〕奉道明王。授书谌姆。净明忠孝为则。绾授旌阳。符箓神丹施德。救灾恤苦苏黔首。渐三千八百崇积。斩蛟螭手握靑蛇。大江波赤。【前腔】叨蒙上帝金册。拜高明太史。上淸

  • 第二十三章 眞君显圣·屠隆

    【瑞鹤仙】〔外带将卒上〕靑史铮铮者。论英雄义烈。眞倾夷夏。炎精欲灰也。待只手风云。双擎日月。古今正气不消磨。列名天阙。只灵台一点。皈依三宝。莲花座下。三天上将万神钦。仗剑皈依功德林。淘洗得来惟净业。消

  • 韵语阳秋卷十·葛立方

    宋 葛立方 撰李白乐府三卷于三纲五常之道数致意焉虑君臣之义不笃也则有君道曲之篇所谓风后爪牙常先太山稽如心之使臂小白鸿翼于夷吾刘葛鱼水本无二虑父子之义不笃也则有东海勇妇之篇所谓淳于免诏狱汉主为缇萦津妾一

  • 《词综》(卷五)·朱彝尊

    宋词七十首临江仙 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清商怨 晏几道庭花香信尚浅,最玉楼先暖。梦觉香衾,江南

  • 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司马迁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请,得毋

  • 卷六十九·表第七·部族表·脱脱

        ◎部族表   司马迁作《史记》,叙四裔于篇末。秦、汉以降,各有其国。延续疆此界,道里云邈。不能混一寰宇,周知种落,邻国聘贡往来,焉能历览。或口传意记,模写梗概耳。   辽接五代,汉地远近,载诸简册可考。西

  • ◎洋车夫大骂冯督军·宣南吏隐

    冯玉祥,字焕章,安徽籍,外人许之为中国之模范军人,亦即直系中一等一之要人也。自为河南督军以来,街上遍贴格言,禁止酗酒吸香烟,宿娼赌博,着绸衣丝袜缎鞋等事。苟有犯者,严罚不贷。如犯赌,则将叉麻雀四人共扛赌台,台上仍有一百三十

  • 卷七·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七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帝学下【亲儒生】上神宗乞择经术耆艾之士以备顾问钱 勰臣伏见汉制侍中左右曹诸吏常侍给事中皆加官多至数十人或得入禁中掌顾问应对唐制供奉学士以文学言语出入侍从因

  • 卷八 本经训·刘安

    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推而无故,在内而合乎道,出外而调于义,发动而成于文,行快而便于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侻而顺情,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是以不择时日,不占卦兆,不谋所始,不议所终,安则止,激则行,通体于

  • 卷十八·吕祖谦

    <经部,诗类,吕氏家塾读诗记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十八宋 吕祖谦 撰南陔之什南陔【古哀反】孝子相戒以飬【余尚反】也白华孝子之洁白也华时和嵗丰冝黍稷也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毛氏曰有其义而亡其辞【孔氏曰

  • 卷五十六(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月藏分第十二星宿摄受品第十八尔时佛告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天王言:过去天仙云何布置诸宿曜辰。摄护国土养育众生。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天王等。而白佛言:过去天仙分布安置诸宿曜辰。摄护国土养育众

  • 释迦氏谱·道宣

      唐 道宣撰释迦氏谱序终南山释氏古德流言。祖佛为师。羞观佛之本系。绍释为姓。耻寻释氏之源。以今据量颇为实录。既云革俗义匪凭虚。昔南齐僧祐律师者。学通内外行总维持。撰释迦谱一帙十卷。援引事类繁缛神襟。

  • 第六品 缘行相分别·佚名

    一 经分别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渴爱,缘渴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则愁悲苦忧恼而发生。如是便有彼全苦蕴之集。此中,如何为无明耶?乃于苦

  • 水经·桑钦

    《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全国范围内河川水系的专著。作者说法不一:《唐六典·工部·水部员外郎》注作汉桑钦撰。《隋书·经籍志》作晋郭璞注。《旧唐书·经籍志》作郭璞撰。《新唐书·艺文志》则称此书为“桑钦水经

  • 阳春集·冯延巳

    一卷。冯延巳撰。马令《南唐书·冯延巳传》谓延巳“著乐章百馀阕”。宋嘉祐三年(1058)陈世修编为《阳春集》,其《阳春集序》称冯延巳为其“外舍祖”,“公薨之后,吴王(李煜)纳土,旧帙散失,十无一二。今采获所存,勒为一

  • 大乘四法经释·佚名

    一言立所宗者。世间宗见揔有其二。一外二内。彼外宗见虽有众多不出二种。谓断及常。广说如论。内宗见者。大师在世。同一师学无有差别。佛灭度后。大小乘宗分成多部。小乘宗见有二十二。如宗轮论一一广明。

  • 四十二章经疏·宋真宗

    佛典注疏。宋真宗撰。一卷。是《四十二章经》的注释书。书前有宋程辉撰《佛教西来玄化应运略录》、元溥光撰《四十二章经序》及宋真宗撰《注四十二章经序》。书后附唐宗密撰《题焚经台诗》。疏文先举经文,后逐段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