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韵语阳秋卷十

宋 葛立方 撰

李白乐府三卷于三纲五常之道数致意焉虑君臣之义不笃也则有君道曲之篇所谓风后爪牙常先太山稽如心之使臂小白鸿翼于夷吾刘葛鱼水本无二虑父子之义不笃也则有东海勇妇之篇所谓淳于免诏狱汉主为缇萦津妾一棹歌脱父于严刑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虑兄弟之义不笃也则有上留田之篇所谓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顦顇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虑朋友之义不笃也则有箜篌謡之篇所谓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峯管鲍久巳死何人继其踪虑夫妇之情不笃也则有双鷰离之篇所谓双鷰复双鷰双飞令人羡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窻绣户长相见徐究白之行事亦岂纯于行义者哉永王之叛白不能防身而去于君臣之义为如何既合于刘又合于鲁又娶于宋又携昭阳金陵之妓于夫妇之义为如何至于友人路亡白为权窆及其糜溃又收其骨则朋友之义庶几矣送萧三十一之鲁兼问稚子伯禽有髙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之句则父子之义庶几矣如弟凝錞济况绾各赠诗以致其雍睦之情则兄弟之义庶几矣惜乎二失既彰三美莫赎此所以不能为醇儒也

人之事亲当以敬为主故孔子告子游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束晳作补亡诗于南陔白华二篇毎以为言南陔曰养隆敬薄惟禽之似白华曰竭诚尽敬亹亹忘劬可谓得孔子之防矣今之人恃亲之爱巳而忘其敬者多故表而出之以为事亲之戒

王稚川调官京师母老留鼎州久不归侍尝阅贵人歌舞有诗云画堂玉佩萦云响不及桃源欵乃歌山谷和韵讽之云慈母毎占乌鹊喜家人应赋扊扅歌可谓尽朋友责善之义山谷至孝奉母安康君至为亲涤厠牏浣中裙未尝顷刻不供子职泊贬黔南不能与亲俱则赠王郎诗云留我左右手奉承白发亲至贑上食莲有感则曰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亦可见其孝诚矣余闻无瑕者可以戮人则其吿稚川之语未为过也老杜送李舟诗非不归重而其中亦不能无讥焉所谓舟也衣防衣告我欲逺适倚门因有望敛袵就行役南登吟白华已见楚山碧何时太夫人堂上防亲戚岂非讥其无方之游耶孔子云父母在不逺游游必有方则山谷少陵之诗皆有孔子之意也

王勃尝言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又以虢州多药草求补叅军故示助弟诗云自余反初服无情想髙盖报国情岂忘从亲心所大则勃于亲亦可谓厚矣然不能立身持巳私匿官奴而杀之以致其父从坐逺适交阯岂得为孝乎孟子曰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僇勃其近之矣

陈绎奉亲至孝尝作庆老堂以娱其母介甫赠之诗云种竹堂疑出冬笋暗用孟宗事涌寒泉暗用姜诗事

张劒州以太夫人丧劒州归荆公予之诗并示女弟云乌辞反哺颠毛黑鸟引思归口舌丹又有张劒州至劒一日以亲忧罢诗云白头反哺秦乌侧流血思归蜀鸟前所赋皆一时之事而语意重复如此何耶

荆公初去临川诗云马头西去百霑襟一望亲庭更苦心巳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曽参赴调西【阙】时诗也非仲叔则自伤不能养口体不如曾参则自伤不能养志也人士一官所驱乃尔为志亦岂得巳哉后又有诗云古人一日养不以三公换正为此尔

唐人与亲别而复归谓之拜家庆卢象诗云上堂家庆毕顾与亲恩迩孟浩然诗云明朝拜家庆须着老莱衣

谢师厚生女梅圣俞与之诗曰生男众所喜生女众所丑生男走四邻生女各张口男大守诗书女大逐鸡狗又云何时某氏郎堂上拜媪叟盖戯师厚也陈琳杜甫诗及杨妃外传其说异焉琳痛长城之役则曰生男戒勿举生女哺用脯杜甫伤闗西之戍则曰生女犹是嫁比隣生男埋没随百草杨妃专宠帝室金印盭绶宠遍于铦钊象服鱼轩荣均于秦号当时遂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君看女却为门楣之咏而乐天长恨歌亦云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今师厚之女毓质儒门不过求贤士以为之配尔固不至负薪如翟妇饷舂如孟光亦岂能预知其必大富贵光宗荣族如蒲滓之妇人乎宜其圣俞以为戯也

老杜北征诗云经年至茒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顔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方是时杜方脱身于万死一生之地得见妻儿其情如是洎至秦中则有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之句至成都则有老妻忧坐痹防女问头风之句观其情悰巳非北征时比也及观进艇诗则曰昼引老妻乗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江村诗则曰老妻画纸为碁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其优游愉悦之情见于嬉戯之间则又异于在秦益时矣

白乐天元微之皆老而无子屡见于诗章乐天五十八嵗始得阿崔防之五十一嵗始得道保同时得嗣相与酬唱喜甚乐天诗云腻剃新胎发香绷小绣襦玉牙开手爪苏颗防肌肤微之云且有承家望谁论得力时又云嘉名称道保乞姓号崔儿后崔儿三嵗而亡白赋诗曰怀抱又空天黙黙依前重作邓攸身伤哉微之五十三而亡按墓志有子道防年三嵗而卒以嵗月攷之即道保也孟东野连产三子不数日皆失之韩退之尝有诗假天命以寛其忧三人者皆人豪而不能忘情如此信知割爱为难也若使学道者遭此则又何必黒衣巾者闯然入其户而后喻哉

陶渊明命子篇则曰夙兴夜寐愿尔之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其责子篇则曰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天运茍如此且进杯中物告俨等疏则曰鲍叔管仲同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而况同父之人哉则渊明之子未必贤也故杜子美论之曰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懐抱然子美于诸子亦未为忘情者子美遣兴诗云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又忆防子诗云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得家书云熊儿幸无恙骥子冣怜渠元日示宗武云汝啼吾手战观此数诗于诸子钟情尤甚于渊明矣山谷乃云杜子美困于三蜀盖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宗武失学故寄之渊明尔俗人不知便为讥病所谓痴人面前不得说梦也

李义山作骄儿诗时衮师方三四嵗尔其末乃云儿应勿学耶读书求甲乙况今西与北羗戎正狂悖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窟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袠夫兵连旤结生民涂炭以日为嵗之时而乃望三四嵗儿立功于二十年后所谓俟河之清人夀几何者耶

元微之诲侄书云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家不曾于喧哗纵观至陜府诗乃有一生自恣之语至云那知我少年深解酒中事能唱犯声歌偏精变筹义含词待残拍呌噪掷骰盘等语则诲侄之言殆虚语也

钱起题杜牧林亭诗云不须耽小隠南阮在平津南阮谓杜悰也史载悰更立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怏怏不平以至于卒审尔则牧之岂肯受其料理哉然宗族贵官河润者非一枯苑升沉时命存焉何至怏怏如是可以知牧之量不宏也

文选载嵇叔夜赠秀才入军诗李善注谓兄喜秀才入军而张铣谓叔夜弟不知其名考五诗或曰携我好仇或曰思我良朋或曰佳人不在皆非兄弟之称善铣所注恐未必然尔

杨六尚书白乐天妻兄也初除东川节度代妻贺兄云覔得黔娄为妹婿可能空寄蜀茶来又寒食寄诗曰蛮旗似穴行随马蜀妓如花坐绕身不使黔娄夫妇看夸张富贵向何人皆责望之言也

王福畤之子勔勮勃皆有才名故杜易简称为三珠树其后助劼劝又皆以文显勃于兄弟之间极友爱自乡还虢诗云人生忽如客骨肉知何常愿及百年内花蕚常相将无使棠棣废取譬人无良观此语意岂兄弟中有不相能者耶及观诫功劲云欲不可纵争不可常勿轻小忿将成大殃此二人者似非处于礼义之域者棠棣废之诗疑为此二人设也

陆机作诗赠贾谧几三百言无非极其褒讃方谧用事生死荣辱人如反覆手其褒讃亦何足怪然其间亦有寄意讥诮人未能推其意者按臧荣绪晋书谧父韩夀母贾充少女也充平生不议立后后妻郭槐輙以外孙韩谧袭封帝许之遂以谧为鲁公则是贾谧非充子也故机诗云诞育洪胄纂戎于鲁言诞育则以讥非已生也又曰惟汉有木曾不逾境谓橘逾淮则化为枳言如螟蛉之化蜾蠃无异也夫谧势熖熏灼如此而机敢为廋词以狎侮之真文人之习气哉

晋嵇康赠弟秀才四言诗云感悟驰情思我所钦则以所钦为弟陆机赠从兄车骑诗云寤寐靡安豫愿言思所钦则以所钦为兄又赠冯文罴诗云慷慨谁为感愿言懐所钦则以所钦为友

魏武于诸子中独爱植丁仪丁廙杨修之徒为植羽翼几代太子丕而植狂性不自雕励又太子御之有术故易宗之计不行盖非逊丕位也洎文帝即位植屡求试用不报益怏怏帝欲害之卞太后曰汝已杀任城不得复杀东阿故止从贬爵则植岂能无怨怼乎尝观植所作豫章行云他人虽同盟骨肉天性然周公穆康叔管蔡则流言子臧逊千乘季札慕其贤意谓已素为武帝所爱忌之者众故有管蔡流言之说然乃自以季札为比亦诬矣岂其掠美之言哉

月轮当空天下之所共视故谢庄有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句盖言人虽异处而月则同瞻也老杜当兵戈骚屑之际与其妻各居一方自人情观之岂能免闺门之念而他诗未尝一及之至于明月之下则遐想长思屡形诗什月夜诗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防继之曰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百五日夜对月云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继之曰仳离放红蘂想像嚬青蛾江月诗云江月光于水髙楼思杀人继之曰谁家挑锦字烛防翠眉嚬其数致意于闺门如此其亦谢庄之意乎顔延之对孝武乃有庄始知隔千里明月

予曾祖通议兄弟四人取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义作四并堂于东园故通议诗云华圃控秋习射寒窻留烛夜抄书良辰美景饶心事欢日相并乐起予先祖清孝公兄弟六人取三荆同株之义作倍荆亭于西园当时篇咏无存者清孝安遇集中有倍荆亭记

其畧云西推输无亭观【阙】欲紏合叔季同耳目之适于是基盈尺之髙宇一筵之广列楹为亭号曰倍荆至先人文康公罢官南阳适当兵扰复还复栖奉伯父工部居焉别建二老堂于宅南秦望田里诸山皆在目植花竹于四隅命某日治馔往往乐饮竟日某尝赋诗云去家才隔水一股二老堂成三百弓鸰原暮下沙渚暖雁行夜落霜天空竹根酌酒不妨醉花蕚断诗如许工坐久与闗笻竹杖出门人指两仙翁

猜你喜欢
  刘性初·唐圭璋
  卷九·阮阅
  解人颐 达观集·钱德苍
  逃禅词 全文·扬无咎
  声调谱卷三·赵执信
  卷三·汪广洋
  卷一百二十六·徐世昌
  卷303 ·佚名
  卷一百三十一·冯惟讷
  卷二十七·沈德潜
  卷之十三·佚名
  卷二百九十·曹学佺
  卷三百九十四·陈廷敬
  卷八百六十九·佚名
  ●洛水悲·沈泰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佚名

    (孛老同旦儿上)(孛老云)老汉王文用的父亲。自从孩儿做买卖去了,至今不见回还。天那,我这河南人多少在外做客的,怎么再没一个顺便稍封信儿来家也?(旦儿云)父亲且自宽心,这早晚回家也不见的。(邦老上,云)某乃铁幡竿白正。自

  • 乾集之下·钱谦益

    蜀献王六首【送希直先生还汉中诗】嵋山峨峨,江水泱泱。我疆我理,俾民以康。靡言匪衣,靡善匪得。阅士孔多,我敬希直。谦以自牧,卑以自持。雍容儒雅,鸾凤之仪。有学有识,乃作乃述。追之琢之,金玉之质。侍我

  • 卷一七·郭则沄

    长沙张文达师《金台感事》诗云:“圆明宫殿閟苍苔,镇日烟霞锁未开。福海衣冠忠义尽,淀园风雨鬼神哀。只今跨水分岩地,不见开云镂月台。闻道垂裳三圣主,一时同驾六龙来。”伤淀园之劫也。其地初为世宗邸园。

  • 文信国集杜诗·文天祥

    宋 文天祥 撰社稷第一三百年宗庙社稷为贾似道一人所破壊哀哉南极连铜柱【送李晋肃】煌煌太宗业【北征】始谋谁其问【舟中苦热】风雨秋一叶【李光弼】理宗度宗第二先皇弓剑逺【送覃二判官】永懐侍芳茵【送汝阳郡王】

  • 第十二回 组政党笑评新总理 嗾军人胁迫众议员·蔡东藩

      却说唐绍仪既赴天津,方具呈辞职,呈文中亦不说甚么,但说:“因感风寒,牵动旧疾,所以赴津调治,请即开职另任”云云。袁总统当发电慰留,并给假休养,暂命外交总长陆征祥代任总理,一面遣秘书长梁士诒,赴津劝驾。  唐决意辞职,再

  • 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十七·佚名

    玄宗三宇文融王鉷【子由 孙之翰 范祖禹】李林甫【范祖禹 孙之翰 张唐英】杨国忠【范祖禹】高力士【范祖禹】宇文融王鉷苏子由论宇文融曰开元之初天下始脱中睿之乱玄宗励精政事姚崇宋璟弥缝其阙而补其过庶几贞观之

  • 评鉴阐要卷十一·乾隆

    明仁宗帝诏朕若法外用刑法司执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执奏必允乃已目法令之当否详审至于再三斯已可矣即虞廷克允亦惟杀之三宥之三而止必令法司五奏往复虽多徒滋烦冗究之五又何异于三乎且人主详求庶狱反覆披览轻重自无遁

  • 一一三 复辟前后二·周作人

    当初在绍兴的时候,也曾遇见不少大事件,如辛亥革命,洪宪帝制等,但因处在偏陬,“天高皇帝远”,对于政治事情关心不够,所以似乎影响不很大,过后也就没有什么了。但是在北京情形就很不同,无论大小事情,都是在眼前演出,看得较近较真,影

  • 王僧辩传(附王..传)·姚思廉

    王僧辩,字君才,是右卫将军王神念的儿子。天监年间,王僧辩随父亲一起来投奔梁武帝。起初任湘东王国的左常侍。其后湘东王萧绎做了丹陽尹,王僧辩也转为府中的行参军。湘东王出任会稽太守,王僧辩兼任中兵参军事。湘东王迁任荆

  • 二十四年·佚名

    (戊寅)二十四年清康熙三十七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丁丑,以閔鎭周爲都承旨,李健命爲執義,尹弘离爲掌令,魚史徽爲持平,李喜茂爲修撰。1月2日○戊寅,引見差使員、還下去守令,問民事,勉勵以送。○淸許開市,粟米四萬石,分運水、陸,使其吏、

  • 第一 捭阖 3·王诩

    【原文】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①,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②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③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④;阖而捭之⑤,以求其利。【注释】①有差:因层次不

  • 卷六十九(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菩萨见实会第十六之九广果天授记品第二十二尔时八亿广果诸天。见诸阿修罗伽楼罗龙及龙女鸠槃茶乾闼婆夜叉紧那罗摩睺罗伽。诃罗伽阇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摩天。光音天

  •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全文·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及大菩萨摩诃萨众。尔时慧命舍利子,往至慈氏菩萨摩

  • 卷十(临济宗)·佚名

    教外别传卷十(临济宗)南岳下十五世(临济下十一世)径山宗杲禅师(昭觉勤法嗣)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宣城奚氏子。年十二。入乡校。一日因与同窻戏。以砚投之。悞中先生帽。偿金而归。曰大丈

  • 变形的陶醉·茨威格

    《变形的陶醉》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首次出版于1982年。克莉斯蒂娜是奥地利某小镇一个邮局女职员,生活单调,工作枯燥,薪金菲薄,环境寒碜,只能在贫困中度日。忽然某日,阔气姨妈和姨夫将从美来欧,邀

  • 虎爪山王·还珠楼主

    《虎爪山王》为民国武侠小说名家还珠楼主所著的小说之一,该书一集四回4万字。1947年9月起在上海《永安月刊》连载五期,略有删节;12月由正气书局出版单行本,全一册。

  • 记胡也频·沈从文

    长篇传记。沈从文著。1932年5月上海光华书局初版。这部作品最初分34次连载于1931年10月4日~11月29日的上海《时报》,前11次由编者加有小标题,总题为《诗人和小说家》,自12次始取消了小标题,总题亦改为《记胡也频》,前后均署

  • 别译杂阿含经·佚名

    佛教经典。后秦失译。十六卷。共收阿含经不同传本三百六十四部。形态与《杂阿含经》相同,绝大部分经亦可在《杂阿含经》中找到,但编排顺序不同。研究者或谓各部派《杂阿含经》似有含专门教理与不含专门教理之别,本经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