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提行经卷第四

    圣龙树菩萨集颂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诏译

  菩提心般若波罗蜜多品第七

  如来智慧仁  为一切世间

  令求远离苦  是故智慧生

  真如及世间  今说此二法

  知佛真如故  说法而智慧

  彼世间凡夫  见二种相应

  害及胜害等  乃世相应事

  彼二事见已  见之乃为智

  智见世间性  是喻于真如

  此说无去来  智者无不见

  色等甚分明  乃世相应事

  不净而为净  智者喻有利

  为知世间故  是说世间性

  为见于真如  见以刹那住

  世间行相应  此行无过失

  知女人不净  异世诸害事

  谓佛福虚幻  使我云何信

  有情若幻境  云何复生灭

  彼因集和合  乃得于幻缘

  有情种子生  云何有真实

  杀彼虚幻人  无心性等罪

  平等心虚幻  罪福得生起

  真言力等持  幻境心无著

  以彼种种幻  种种因业生

  何有于一人  得于一切力

  若住于真如  或住于净戒

  如是即佛行  谁云菩提行

  因缘当断尽  幻化不可得

  因缘若断尽  无生而自得

  若不住疑妄  幻境而不立

  幻境若彼无  一切不可得

  如是即真如  得现于心体

  心如是若分  虚幻何由见

  心不自见心  世尊之所说

  如剑刃虽利  虽利不自断

  自性由若斯  复喻如灯光

  破闇然得名  而不云自照

  又若水精珠  体本唯清澈

  因青而有青  影现随众色

  非青而现青  如心而自作

  又如彼灯光  智者知此说

  智慧此开通  知者何所说

  虽开而不开  如人无所睹

  石女义不生  与此义不二

  亦同无心识  缘念无所得

  非念而别生  虚妄念如毒

  谓若因若果  为法而自说

  有谈眼药方  见瓶而无药

  若见闻觉知  此有而非有

  念断于苦因  此实念当念

  念念而无别  此心当平等

  前尘常惑人  了之无所有

  如幻而不实  妄心而自见

  住尘处轮回  喻空无所依

  住尘性亦然  亦无有所得

  若与不善俱  不善汝所得

  若心有取舍  施一切如来

  如是用心意  而有何功德

  幻境一切知  烦恼云何断

  于彼幻三毒  远离而不作

  知于烦恼心  彼作而未尽

  于彼得见时  空有意无力

  烦恼性非尽  与空而相杂

  至彼无所学  彼后乃得尽

  彼性而无得  亦复不能见

  彼性若无住  云何住此身

  若性而无有  身住于无性

  是性如去来  随现而无著

  劫树与摩尼  能如意圆满

  佛变化亦然  当为斯行愿

  喻法咒林树  咒成而枯坏

  毒等虽久害  彼彼皆消除

  菩萨之修行  所作诸事业

  菩提行最胜  佛树能成就

  以彼平等行  而住于寂静

  及作不思议  供养得何果

  随彼所行因  而得于彼果

  供养等真实  得果而称实

  云何得法空  实得解脱法

  不离牟尼道  当得于菩提

  汝不求大乘  何法求圆满

  二乘得成就  成就非圆满

  若彼所作因  怖畏于大乘

  别怖怖非实  此怖实名怖

  此法要当知  大乘之所论

  离此为他法  知彼外道论

  法乃僧根本  僧知法出离

  心若有著处  涅槃不可得

  解脱心无著  烦恼得消灭

  烦恼业消除  斯由解脱力

  爱取不相缘  以此无执持

  爱业而羸劣  是无有痴爱

  受爱得相缘  此受而有得

  安住有著心  是得名处处

  若心之不空  复得名为著

  心性若云空  如识而无得

  如应正等觉  所说之妙法

  是义乃大乘  大乘行平等

  说法之一时  了一切过患

  一味之平等  诸佛无不说

  迦叶大尊者  如言之不知

  彼汝云不觉  不受当何作

  解脱力若怖  轮回得成就

  迷彼苦空事  而得于此果

  迷空彼若此  不得谤于法

  此空审观察  是故得不疑

  离闇知烦恼  因法知于空

  欲速一切知  彼言审观察

  若物生于苦  是苦怖得生

  彼苦因空作  彼何得生怖

  若于彼物怖  斯即名我所

  如是我无所  苦怖云何得

  牙齿发爪甲  骨肉并血髓

  鼻洟唾脓涎  脂肪及肠胃

  便痢汗热风  九漏并六识

  如是诸法等  一切皆无我

  说彼智与声  声恒受一切

  若说声智离  彼离云何知

  若智之不知  彼智难知故

  彼智既决定  乃近于智智

  此智非声受  彼声何以闻

  彼声近于心  彼知色如是

  若受于色声  而色复何受

  如彼一父子  思惟无真实

  有情尘所翳  无父亦无子

  知声色如是  亦无于自性

  彼色如是知  喻乐暂和合

  彼自性如是  彼一而言有

  余色咸不实  此说色下品

  彼一切智心  烦恼悉清净

  思惟一觉心  彼等彼若无

  爱若虚不实  云何住于见

  无我而无心  此心喻画像

  是心智相应  清净愚痴破

  如是之自心  彼作云何作

  彼愚痴无行  此我而虚作

  有行自出离  而无恶业果

  破坏业若为  善果云何得

  此二之行果  互相破成就

  彼说知不虚  彼自而无事

  因果定相应  恶见要不生

  此行而实住  作受今当说

  过去未来心  彼我无有生

  此心生我破  我无复生起

  如芭蕉作柱  无所能胜任

  我心生亦然  是得善观察

  有情若不有  此行云何为

  彼行今若为  而为有痴事

  有情何实无  痴喻其爱事

  若灭于苦恼  当断于痴事

  我慢为苦因  痴是得增长

  彼事心不回  观空为最上

  无足无胫膝  无腰复无腿

  无臂亦无肩  无脐无胸背

  无肋兼无胁  无手亦无鼻

  无项复无头  骨锁等皆尔

  观此一切身  不行于一处

  彼行于处处  何处自安住

  以彼身手等  一切处皆住

  彼一身如是  乃至于手等

  无内无外身  何独身手等

  手等无分别  云何彼复有

  彼既无痴身  宁云意手等

  住已近殊胜  观者知人喻

  若彼因和合  木人此可同

  若了如是相  彼身同此见

  如是舍足指  手指亦皆舍

  彼初观节合  后见节自离

  此身破已竟  彼住分别见

  分别见此身  得喻如虚空

  如是之梦色  智者何所乐

  设施若无身  何有男女等

  若喜真得苦  此者何不解

  观察此云何  爱乐深烦恼

  乐者之不实  如彼无执受

  汝苦复云何  如彼自无得

  彼有苦微细  既微而不说

  以彼微细故  不说令他喜

  因嗔而苦生  既生而有灭

  若于定有见  于生自不受

  如是而既知  如是观因果

  禅爱或相应  得生彼疑地

  善根之所利  皆为于何人

  彼此何和合  和合而何得

  人喻于虚空  虽合而无入

  无入而非合  是无分别行

  不求和合名  若见而无见

  和合彼不求  云何名得生

  有物非和合  如导而先知

  而彼识无相  不住于和合

  彼触法如是  何受而得生

  我今何所为  而得于苦害

  若不得所受  苦害而不觉

  此位彼得见  何爱不远离

  今见此梦触  自心之幻化

  既见彼触性  彼受汝亦得

  先世与后世  念念而无受

  若此观自身  受亦无所得

  所受既不实  彼即知无有

  若此无自身  云何如是害

  色性之自住  无根无中间

  无内无外色  别处亦不得

  身若无异处  无合无分别

  有情之自性  寂静彼无所

  智者若先知  云何而有著

  智者同智故  彼生何得著

  是智是后得  是智云何得

  如是一切法  虽生而无得

  如是法若无  是法云何二

  彼余法若是  有情皆寂静

  彼他心有疑  于自即无有

  彼定彼后有  此法无彼此

  思惟于自心  是二互相住

  如得于正住  一切智者说

  若有诸智者  获得于智智

  智者得是智  彼即是无位

  智者得是智  有得而无住

  无住即无生  彼说于涅槃

  若彼之二法  如是极难住

  若法由于智  智者何因有

  是智由于知  知者无所得

  二法互相由  是有情无性

  无父定无子  欲子生何得

  有父而有子  彼二法亦尔

  芽从种子生  种子得何求

  知从智所生  彼实何不行

  芽从智种生  知从智芽有

  若彼知不知  何得有智智

  一切人因缘  彼前皆已说

  因果所生起  等喻如莲花

  因果何由作  皆从于过去

  此果云何得  由过去业力

  世间因自在  自在彼何说

  如是得后有  彼彼名何杂

  是事唯不定  非心非贤圣

  过恶无善报  彼何得自在

  不见如虚空  不见自过去

  自在不思议  此理不应说

  彼主何最上  彼亦自无定

  善恶各自性  智者知无边

  因业有苦乐  彼说何等作

  先因若不有  果报谁云得

  云何不作恒  彼无于别见

  彼作既无别  何得见彼彼

  若见和合因  无复云自在

  此和合无主  彼法乃无主

  彼爱不自爱  此爱而无作

  所得而由他  何云自在作

  彼不作过去  谓若恒不灭

  爱此最上数  谓世间恒常

  有情尘闇蔽  住此恶功德

  谓此说最上  此说世间恶

  一三之自性  不合而无有

  是德无所有  彼各各三种

  功德虽无声  此声有还远

  如衣等无心  由此生快乐

  色性之亦然  观之性无有

  彼等快乐因  有无若衣等

  此衣等快乐  此乃性快乐

  彼等之快乐  不能得久远

  彼得是微细  云何彼粗细

  快乐如是实  思惟何不受

  离粗得微细  微细不久远

  一切物亦然  久远何不得

  快乐得不粗  快乐不常定

  彼无有所生  此说不真实

  彼真实德生  彼得无欲住

  为食不净食  而有于因果

  爱无价之衣  买睹罗种子

  不爱世间痴  彼住真如智  彼智世间有  云何而不见

  同彼世间量  若此分明见

  世量而非量  彼无妄言说

  是故观真如  彼空而不生

  知性之不触  是性而无执

  彼性实非实  是故非实性

  是故彼梦觉  此疑彼无有

  彼性若见有  乃不实生者

  是故知彼性  无因即无所

  一切皆无主  因缘中安住  由彼无别异  不住复不去

  于实彼若迷  返为世间胜

  为从因所生  为从幻化作

  何来彼何去  了知而若此

  若此而了知  乃见彼无性

  云何知假实  同于影像等

  性若云自有  是因何所立

  彼若是不有  彼因故不用

  有无之性相  因俱胝百千

  彼位云何性  何得于别性

  彼性无性时  是性何时得

  无性即无生  当依彼性行

  性无过去性  而由性不生

  无有性无性  喻幻化和合

  一切有无性  有如是不灭

  此一切世间  是故不生灭

  知行空不实  喻梦喻芭蕉

  分别灭不灭  一切不可得

  性空乃如是  何得而何受

  不实恒若斯  彼彼云何得

  何苦何快乐  何爱何不爱

  彼爱何所爱  要当知自性

  世间亦可知  何名为无上

  何人何所亲  何生而何得

  一切喻虚空  彼此受皆失

  欢喜嗔相对  因喜或斗诤

  嗔恼诸邪行  一切令破坏

  罪恶自爱乐  是得恶趣名

  死即堕恶趣  得苦而无悔

  或往来天中  生生而得乐

  舍于多罪崖  谓真实如是

  如是真无性  复互相憎爱

  说彼将来恶  溺无边苦海

  色力并寿命  彼得而唯少

  虽获于快乐  而由饥困者

  眠睡灾昏迷  如虚幻和合

  当尽彼虚幻  若此而难得

  彼学何所作  何行何断除

  彼彼诸魔事  斯为大罪崖

  于彼多正道  难胜而不行

  复于刹那中  难得生觉悟

  过去未来苦  难竭烦恼海

  而于此苦海  我恨苦求离

  如是此安住  若自不乐住

  如须臾须臾  入火而澡浴

  见如是自利  而受于此苦

  无老死自在  彼行因如是

  从彼恶法来  感恶而前死

  苦火热如是  我何时得息

  自作于快乐  福云生缭绕

  以我何见知  而说知慧空

  稽首具足知  稽首福德重

    菩提行经菩提心回向品第八

  菩提行若此  思惟于行福

  菩提行庄严  一切人皆得

  乃至一切处  身心苦恼者

  彼得此妙福  欢喜快乐海

  若有不自在  而处轮回者

  使得世间乐  及得菩提乐

  若有世界中  乃至于地狱

  而令彼等人  悉受极快乐

  寒苦得温暖  热苦得清凉

  菩萨大云覆  复浴法水海

  铁树铁山峰  剑林光闪烁

  一切成劫树  罪人喜安乐

  喻迦那摩.迦啰拏  鸳鸯鹅雁声适悦

  池沼清净无浊秽  微妙诸香生喜乐

  地狱炉炭聚  而得摩尼聚

  热地水精严  复宝山和合

  以如是供养  善逝宫皆满

  炭火热剑雨  今后洒花雨

  彼剑互相杀  今后花互散

  烂捣诸身肉  喻君那花色

  肉骨与火同  弃堕奈河水

  以我善力故  令得天宫殿

  彼光如千日  彼满那枳你

  焰魔之狱卒  见者不惊怖

  乌鹫等飞类  悉离恶食苦

  爱彼普快乐  此得何善生

  福喻于虚空  观此上下等

  如见金刚手  速灭除灾患

  降彼花香雨  破灭地狱火

  云何名快乐  云何名欢喜

  处彼地狱者  得见观自在

  同一切威德  俱胝髻童子

  大悲菩提心  救度于一切

  以彼天供养  天冠及天花

  乃至悲心花  适悦宝楼阁

  天女之言说  百千种歌咏

  赞大圣文殊  及普贤菩萨

  以此善功德  同于地狱者

  大圣观自在  观察地狱苦

  无量苦可怖  手出甘露乳

  济彼诸饿鬼  与食与洗浴

  令饱满清凉  离苦得快乐

  如彼北洲人  色力并寿命

  聋者得闻声  盲者得见色

  妊娠及产生  喻摩耶无苦

  虽衣虽饮食  庄严而清净

  一切随求意  得利复得益

  怖者不受怖  不乐而得乐

  烦恼得无恼  见者皆欢喜

  病者获安乐  解脱一切缚

  无力而得力  爱心互相施

  安乐于十方  行道一切至

  恶事皆灭尽  当成就好事

  乘船商贾人  得满所求意

  安乐到彼岸  亲等同嬉戏

  饥馑时路行  得伴无所畏

  不怖贼与虎  复不怖迷醉

  旷野无病难  耄幼无主宰

  贤圣悉加护  诸烦恼解脱

  悲愍信智慧  具足相修行

  恒得宿命通  而得无尽藏

  乃至虚空藏  无缘无方便

  无少才不喜  有情乏名闻

  当得大名称  出家若丑陋

  当得具色相  若彼有三界

  使彼得丈夫  亦离高下品

  当破我慢意  今我一切福

  利诸有情等  常离一切罪

  恒作善利事  菩提心所行

  菩提行不退  远离我慢业

  当得佛受记  一切有情等

  得无量寿命  寿命得恒长

  破坏无常声  劫树苑适悦

  一切方皆得  妙法而适意

  同佛佛圆满  彼诸高下石

  如掌而平坦  柔软琉璃色

  一切地皆得  诸大菩萨众

  普遍诸国土  以自住光明

  庄严于大地  诸树及飞禽

  光明于虚空  说法声不住

  诸有情常闻  佛及佛子等

  彼彼恒得见  无边供养云

  供养于世尊  天雨依时节

  谷麦咸丰实  世间得具足

  王法得依行  药力倍增盛

  明力皆成就  罗刹拏吉你

  斯等皆悲愍  无有苦有情

  无罪复无病  不轻慢下劣

  烦恼无所得  读诵而自在

  随意而行住  众集乃恒常

  成就于僧事  苾刍住净戒

  复得一切解  观察于心业

  舍离诸烦恼  苾刍所得利

  当远离斗诤  诸出家亦然

  不得破禁戒  得戒而守护

  恒乐尽诸罪  若彼不破戒

  得益往天趣  若彼持钵者

  为得于善利  得清净种子

  名闻满诸方  永不受罪苦

  恒行无苦处  无边诸有情

  供养一切佛  当受一天身

  彼成佛世间  不思议有情

  乐佛而得乐  愿为于世间

  菩萨得成就  彼尊若思惟

  彼有情令得  辟支佛安乐

  及得声闻乐  天人阿修罗

  意重而恒护  若彼宿命通

  出家此恒得  若彼欢喜地

  文殊师利住  我若以彼位

  随力而能与  若知和合住

  得生于一切  若有欲见者

  及有欲闻者  如是彼得见

  文殊师利尊  如日照十方

  为一切有情  彼文殊修行

  我得如是行  彼或住虚空

  或住于世间  今我住亦然

  得坏世间苦  世间若有苦

  彼一切我得  世间一切善

  菩萨之乐得  一药救世间

  一切皆富乐  一切同利养

  佛教而久住  以善意清净

  归命于文殊  我说善知识

  清净此增长

    菩提行经卷第四

猜你喜欢
  宗镜录卷第三十二·延寿
  佛说九横经·佚名
  卷一·印光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二·湛然
  佛说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佚名
  华香品法句经第十二(十有七章)·佚名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佚名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一卷·佚名
  实际主义批评·太虚
  卷四十一·性音
  高僧傳卷第十三(興福經師導師)·慧皎
  佛说善法方便陀罗尼经·佚名
  卷十七·道世
  卷三百六十四·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圆悟克勤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在火车中一次心软(译诗)·徐志摩

    哈代 原作在清朝时过一座教堂,再过去望见海滨的黄沙,正午过一处烟黑的村庄,下午过一座森林,黑橡与赤杨, 最后瞥见了在月台上的她:她不曾见我,这光艳的妙影。我自问,“你敢在此下车,为她?”但我坐在车厢里踌躇未定,车

  • 卷一百四十四·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四十四  明 冯惟讷 撰 外集第四 鬼诗 紫玉歌 【搜神记曰吴王夫差小女名玉悦童子韩重欲嫁之不得乃结气而死重游学归往吊之玉形见於墓侧顾重延颈而歌曰】 南山有鸟北山张罗意欲【一作志

  • ●卷十一·周密

      ○黄德润先见   黄洽德润事阜陵为台谏,执政未尝有大建明,或讥其循默。淳熙末,上将内禅。一日,朝退,留二府赐坐,从容谕及倦勤之意,诸公交赞,公独无语。上顾曰:"卿以为何如?"对曰:"皇太子圣德,诚克负荷。顾李氏不足母天下,宜留

  •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十六·佚名

    台阳集台阳集唐赞衮光绪十七年,奉调渡台,权台澎道兼按司篆,于七月二十二日履任;旋补台南府知府:在台将及四载矣。窃思红毛辟地,赤嵌营城;自建行省,如适乐土。三千界外,白浮吉贝之花;九十峰前,红醉槟榔之酒。听羊更于老衢之岭,浪静

  • 卷之八百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史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纪昀

    列传宋 【七十六】○宋七十六刘锜吴玠吴璘【挺】李显忠 杨存中 郭浩杨政刘锜吴玠吴璘李显忠杨存中郭浩杨政△刘锜刘锜字信叔秦州成纪人泸州军节度使仲武第九子也美仪状善射声如洪钟尝从仲武征讨宣和闲授合门祗候高

  • 160.南霁云借兵·林汉达

    睢阳太守许远地位比张巡高,但是他知道张巡善于用兵,智勇双全,就请张巡指挥守城。叛将尹子奇带了十三万人攻城,张巡、许远的兵力合起来才六千多人,双方兵力相差很大。张巡带兵坚守,和叛军激战十六天,俘获敌将六十多人,歼灭敌军

  • 卷二·高诱

    钦定四库全书淮南鸿烈解卷二汉 高诱 注俶真训【俶始也真实也说道之实始於无化育于有故曰俶真俶音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所谓有始者繁愤

  • 论语学案卷二·刘宗周

    (明)刘宗周 撰○上论八佾第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圣人诛乱臣贼子往往就处心积虑处摘发他真种子出来使他罪状无逃亦便指点他良心开以自新之路于季氏八佾则曰是可忍也于宰予短丧则曰于女安

  • 卷十二·余萧客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沈卷十二长洲余萧客撰礼记二月令始雨水自壁八度至胃一度谓之降娄之次雨水春分居之鲁之分野蔡章句【注补后汉书三】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祀于髙禖髙尊也禖祀也吉事

  •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七章 太上·林语堂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语译最上等的国君治理天下,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所以人民不知有国君的存在;次一等的

  • 左传折诸卷二十六·张尚瑗

    <经部,春秋类,三传折诸__左传折诸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二十六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定公乃盟于琐琐经作沙元城县东南有沙亭李廉曰此齐衞合党之始自此以后次五氏次垂葭次渠篨至哀元年而伐晋矣夫当晋楚皆衰齐景公果

  • 指月录卷之一·瞿汝稷

    那罗延窟学人 瞿汝稷槃谈集吴郡天池山人 严澄道澈甫较后学梅岩释 开慧 捐资重梓后学  释 义行 重  阅七佛 ▲毗婆尸佛(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

  • 宗镜录卷第十四·延寿

    夫释迦文佛。开众生心。成佛知见。达磨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体此一心。云何是成佛之理。答。一心不动。诸法无性。以无性故。悉皆成佛。华严经云。佛子。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

  • 刻金刚般若经赞述序·窥基

    我曹众生。从无始际。汩溺于生死海中。头出头没。靡有出期。大圣世尊。悯之宣畅摩诃衍法。于中演说破有之教者。摩诃般若经。四处十六会说。而此金刚般若者。其第二处第九会说。实是觉海之要津。入道之宝户也。是以支

  • 优婆塞戒经卷第七·佚名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业品第二十四之余善男子。众生作罪凡有二种。一者恶戒。二者无戒。恶戒之人。虽杀一羊及不杀时。常得杀罪。何以故。先发誓故。无戒之人。虽杀千口杀时得罪。不杀不得。何以故。不发誓故。是故

  • 慎柔五书·胡慎柔

    内科著作。明胡慎柔撰。五卷。慎柔法名住想,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幼年家贫,寄育僧舍,性喜读书,博通经史。从学于查了吾,后师周慎斋,尽得其传。归里行医,疗效显著。死前将临证手札及著述授予石震,由石震订正撰成此书。

  • 大乘庄严经论·无著

    梵名Maha^ya^na -su^tra^lam!ka^ra 。凡十三卷。无着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又称大乘庄严论、大庄严论、庄严经论、庄严论。乃瑜伽十支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