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中观释论 第八卷

大乘中观释论 第八卷

安慧菩萨造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观先分位品第九

前品中说。如作者作业。彼能取所取二法。亦互不相离施设有性。非胜义谛故。有异宗说此颂言

眼耳等诸根  受等心所法

彼所取若成  有取者先住

释曰有一宗人作如是说。彼说有因。故下颂言

若无彼先住  何有眼耳等

释曰。此中意乐先有物体。譬如织者。故下颂言

以是故当知  先已有法住

释曰若彼所取见等有法先住。乃有所取。如造器用

复次颂言

眼耳等诸根  受等心所法

有法先住者  以何可了知

释曰。彼宗意者。应知有其他法能取。即有所取可得

论者言。彼眼等根别异。所取先无其体。此义不成。此遣法差别。若或施设所取不有。即所施设物性无体。如无经纬即[叠*毛]等不成。此遣法自相

复次颂言

若离眼等根  有法先住者

释曰见闻及受者。此等诸法若有先住。故下颂言

应离眼耳根  有见等无疑

释曰。今此非有。其眼根中无有见法可得和合。非离眼根有见法故。如是所说。余义亦然。离眼等根而有何法。若取若舍若异眼根。何有见闻。若无所取。或见或闻。云何可知。此是所见所闻。此是能见能闻。亦非眼等先有能见及受者可成。此复云何差别。见性不有体故。何以故。若离眼等有法先住能成见闻者。此即无住。若不离眼等有法先住。此乃见即是闻。亦非道理。非见分位灭故。若或如是能见眼根与所见相不相离者。是故离眼等根亦无所取。何有能取。若见若闻。若离所取。复何能取。或有颂言

一切眼等根  实无法先住

释曰。云何一一根有法先住。故下颂言

眼等根所取  异相复异种

释曰。此非眼等彼一一根先有法住。复次颂言

若眼等诸根  无法先住者

彼眼等诸根  当云何先有

释曰。若一一根决定有法而先住者。此乃先复有先。若尔为即为离邪。今此如是。亦非眼根之前先有彼余耳等诸根。彼等未有成故。此复云何。故下颂言

若见即闻者  闻者即受者

一一有先住  如是非道理

释曰。非离见分位中有彼闻者受者而得和合。亦非先有眼等诸根见性可得。眼等相违故

复次颂言

若见闻各异  受者亦复异

见时若能闻  即成多我体

释曰。若眼等一一根。先各有异。即见闻各异。受者亦异。若或见等次第所成。如是若有见即能闻者。此乃因见有闻。此复云何。以各别相续成多我体。若言别有取者。此应观察。彼宗引云。如佛所言。名色缘六处。而彼色者四大所成。即有能取所取。是故实有取者分位。由眼等根与六处和合次第。乃有受法生起

复次颂言

眼耳等诸根  受等心所法

彼从诸大生  彼大无先住

释曰。彼能取性毕竟说者。云何离彼所取先有大种所成。若尔即非所取。以能取非所取成故。若所取如是决定有彼所取性者。如秤低昂。即因果生灭离所取法。彼同时性如是决定。能取差别即有多性可得。非无差别一性同生。以离所取有所成故。若或大种所取随生。即无法先住。若彼大种无先住者。云何大种所成眼等诸根有其所取。亦非能取所取中间决定有法可得

复次颂言

眼耳等诸根  受等心所法

若无先住者  眼等亦应无

释曰。若眼等诸根无法先住者。即无有法能取所取。即何有眼等能取相待因性

有人言。应知能取无性可得。此即是为发生正见舍离邪见。如佛所言。若法有性皆如幻化。此即正见。若法无性如幻化者。此即邪见。此中颂言

彼眼等先无  今后亦复无

以三时无故  有性皆息灭

释曰。诸有分别于胜义谛中悉不成故。若有分别皆是世俗施设所得。胜义谛中即无分别。遣有性故。世俗谛中有所得法。皆如幻化。如前所言。有法先住者。即是邪见所说。此无相违

观薪火品第十

复次所作。如说薪火物体有性。非如作者作业一向对待所成。若薪火二法决定有性无性。如作者作业此即不成

此中应问。若欲令其薪火二法物体有性者。为一性邪。为复多性有所得邪。此义云何。是故颂言

若火即是薪  作作者一性

释曰。有所安立。此说毕竟。此言薪者。因薪能作于火烧时此有薪之业用。薪火非一。是故作者作业非一性故。如陶师与瓶。此遣法自相。薪火若一性者。即能烧所烧薪火二法不得和合。此遣法差别。故下颂言

若薪异于火  离薪应有火

释曰。此中意者。若异法异性现事止息。即无能烧所烧。若火烧时薪即不有即无所起。此应思择。若无起时彼即无性。亦非无薪有火可见。若异于薪亦不见有因待之法。是故无异。如无经纬即[叠*毛]等不成

复次颂言

异即应常然  火不因薪故

薪即复无功  此业用相违

释曰。虽有他法不相因待。不因彼薪火自烧故

复次颂言

火若常然者  然火功相违

此如先所说  离薪别有火

释曰。若无其薪火常然者。此即无因。若尔离薪常然乃可安立。若火常然能发起者。彼然火具等诸相施作而悉相违。如是即无作业功用。有薪亦无因待起处。即所烧相业用无体。若谓烧时离火有薪。火不灭时异薪无体。若无有异。此岂无过。云何烧时中有其薪。若无所烧之薪异火有者。当火烧时薪亦遍有。火若遍有。如是当知。薪无异性。此应思择。若言烧时不有薪者。是故薪火俱无异性。若谓烧时有薪。此非道理

复次颂言

异火即不到

释曰。与到相违故。如别物体。故下颂言

不到即不烧

释曰。譬如别薪。故下颂言

不烧即不灭

释曰。若薪尽即火灭。其或离薪即然火不成。故下颂言

不灭即常住

释曰。若自体常然者。如积土块。云何离火而有薪邪。以异不到故。若言薪在火中。此亦不然

复次颂言

若异薪有火  即薪能到火

如此人至彼  彼人至此人

释曰。如是决定与到相违。若如是说喻即不成。此乃有所得相违之言

复次颂言

若异薪有火  欲令薪到火

彼二互相离  薪火何能到

释曰。如彼人此人勿以一性异性取其物体。彼若有者。即互相因待若其无体。如石女儿。若法因待而有。如是乃有能取所取。亦不可说一性异性。物体有性此即成就

复次颂言

若因薪有火  亦因火有薪

释曰。能烧所烧二不可得。故下颂言

二何法先成  薪火相因有

释曰。此毕竟说。彼二先后俱无体故。此意即。是无相因待。若彼二法有异性先成。即有薪火相因。若其无者。此非道理

复次颂言

若因薪有火  火即成复成

释曰。此中何因有彼薪火。相因道理。故下颂言

亦非不有薪  而有火可得

释曰。火不因薪。彼无体故。火亦如是。若先有所成。复因薪而有。此即云何。二法互相因待先后可得。若此所得同时发起。亦非互相因待道理。此复云何。故下颂言

若法有因待  是法还成待

释曰。若彼二相因者。即彼薪火二相还成待法。此应思察故下颂言

二法无所成  已成云何待

此义云何

复次颂言

若未成有待  未成当何待

释曰。未成即无体。因待亦无体。故下颂言

若因待有成  自待非道理

释曰。若自体有成复。何所成彼。薪火相因是。义不成

复次颂言

二因成无体  无不因薪火

释曰。若不因薪。火应常然。故下颂言

因薪火亦无

释曰。先后相因而不成故。故下颂言

因火亦无薪

释曰。亦非烧时有薪。彼无体故

复次毗世师言。有不见相极微之火。有业及业用。二法差别。是中先有一分和合。如是乃有薪一分来发起火相。故颂遣言

火不余处来

论者言。今此何因业用和合。以差别因性所生故。若有分位业用生起。即彼分位。彼彼方处各各差别。汝先说言一分和合。此非道理。以业无依故。亦非起时。若合若离差别因性业用分位有所生起。亦非离所起时别有对待因性可得。生时如是果体作用。此中亦非先无差别。亦非法差别因。中间一分无体。亦非中间一分而得和合。于差别中若有一分和合。即俱时分位所作相违。亦无坏其业用。所生道理或有害故。若计灭有所得。即彼物体还复堕于差别法中。是故当知。火不从彼余处而来。亦无如是自差别所作一分有体和合。云何于彼差别不差别中。计着多性。又一分中亦有所著。又于无分位中着火有性。如是薪火二法。此应思择。如前已说。次下颂言

薪中亦无火

释曰。离火亦无差别因性。彼火因果无异性火故。此应思择。又复能取发起所得。彼即不有。是故无别异性薪从余处而来至火。亦非无火。故下颂言

余法亦复然  如去来品说

释曰。若或无薪。云何得有能烧所烧。若有所烧时。非无能烧。亦无能烧中有能烧发起。若有能烧时。非无所烧。是故无能烧所烧亦非相离◎

猜你喜欢
  大乘中观释论 第六卷·安慧
  学佛者应知行之要事·太虚
  卷中(二)·道宣
  卷第七(二诵之一)·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六卷·李通玄
  卷十二·赞宁
  卷二十八·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道宣
  金刚仙论 第四卷·佚名
  卷第二十九·居顶
  为武昌难民呼吁·太虚
  卷一·水鉴慧海
  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佚名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一·石雨明方
  卷第十八·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黄静淑·唐圭璋

      静淑,宋宫人。   望江南   君去也,晓出蓟门西。鲁酒千杯人不醉,臂鹰健卒马如飞。回首隔天涯。   云黯黯,万里雪霏霏。料得江南人到早,水边篱落忽横枝。清兴少人知。

  • 晁端礼·唐圭璋

      端礼字次膺,其先澶州清丰人,家彭门(今馀州)。生于庆历六年(1046)。举熙宁六年(1073)进士。两为县令,忤上官,坐保早事中以危法,废徙。政和三年(1113),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卒,年六十八。词有闲适集,不传。今传者有闲斋琴趣外篇六卷

  • 一星弱火·徐志摩

    我独坐在半山的石上,看前峰的白云蒸腾,一只不知名的小雀,嘲讽着我迷惘的神魂。白云一饼饼的飞升,化入了辽远的无垠;但在我逼仄的心头,啊,却凝敛着惨雾与愁云!皎洁的晨光已经透露,洗净了青屿似的前峰;像墓墟间的磷光惨淡,一星的微

  • 失败·闻一多

    从前我养了一盆宝贵的花儿,好容易孕了一个苞子,但总是半含半吐的不肯放开。我等发了急,硬把他剥开了,他便一天萎似一天,萎得不象样子。如今我要他再关上不能了。我到底没有看见我要看的花儿!从前我做了一个稀奇的梦,我总嫌他

  • 卷一百十九·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晚唐拾遗六 张建封 竞渡歌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凖马前已被红旗引两?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

  •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司马迁

    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昆

  •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三·佚名

    卷二十三   康熙十五年四月甲寅,诏诸将不时奏报军中情形。上谕兵部:逆贼吴三桂死守湖南,我师不能骤进,相持日久。顷大将军安亲王克取萍乡、直逼长沙,湖南诸贼震动;顺承郡王既已渡江,贝勒尚善等复遣舟师败贼于洞庭。又据报

  • 一一六○ 安徽巡抚书麟奏换缴《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情形折·佚名

    一一六○ 安徽巡抚书麟奏换缴《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情形折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安徽巡抚臣书麟跪奏,为换缴《通鉴纲目续编》数目,遵旨汇奏事。窃照《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应行抽改之处,前于乾隆四十八年四月内钦奉上

  • 一九一一年一月卅日至十月卅日·胡适

    (在康乃耳大学农学院)一九一一年一月卅日(星一)辛亥元旦。作家书(母四)。考生物学,尚无大疵。今日《五尺丛书》送来,极满意。《五尺丛书》(fivefootshelf)又名《哈佛丛书》(harvardclassics),是哈佛大学校长伊里鹗(eliot)主编之丛书,

  • 穆修传·脱脱

    穆修字伯长,郓州人。幼年即爱好读书,但不死背章句。宋真宗东封泰山,下诏书选举齐、鲁懂经学品行端庄之士,穆修得以参选,被赐以进士出身,调任为泰州的司理参军。但穆修恃才傲物,与同僚经常发生矛盾,州通判猜忌他,就暗中指使人诬

  • 陈淳传·脱脱

    陈淳,字安卿,漳州龙溪县人。少年时代学习科举之业,林宗臣见到他后对他的才智感到很惊奇,又说:“这不是圣贤的事业。”因此,向他传授《近思录》,陈淳因此改读此书,于是全部抛弃了他原来的举子之业。到朱熹来他们乡居守的时候,陈

  • 刘安世传·脱脱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父亲刘航,进士及第,历任虞城、犀浦知县。虞城多奸猾之徒,喜欢掠夺盗窃;犀浦百姓懦弱而驯服。刘航为政,宽猛缓急不同,两县都太平。任宿州知州。监督相伴西夏使臣,使臣多所要挟请求,执礼不恭敬,而且想穿皮衣饰

  • 丁崇吉·周诒春

    丁崇吉 字艗仙。年五十七岁。生于浙江定海。永久通信处。上海赫德路三十四号。已婚。子五。女二。初学于上海出洋局。同治十二年。以官费游美。入麻省某高等学校。习文科。光緖六年。入哈佛大学。光緖七年回国。研究

  • 卷二十四·陆陇其

    <经部,四书类,四书讲义困勉录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二十四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大全辩卓庵张氏曰左传于孔子生卒岁月皆谨书之司马迁作孟子列传独不详生卒岁月何与或云孟子谱云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二日孟子生

  • 卷十三·普济

      青原下四世云岩晟禅师法嗣洞山良价禅师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会稽俞氏子。幼岁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曰:“吾非汝师。”即指往五泄山礼

  • 锯陀身施缘品第十四·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尔时世尊。身有风患。祇域医王。为合药酥。用三十二种诸药杂合。令佛日日服三十二两。【白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当时世尊身患风病

  • 书林清话·叶德辉

    叶德辉(1864—1927)撰。叶氏毕生致力于古书的收藏和整理研究。该书从大量古书文献中收集有关图书版本知识与历代图书版本的源流、掌故资料,按照其性质分门别类,组织成篇。全书共126篇,每篇皆有篇题,每篇之首,先载明作者自

  • 全金诗·郭元釪

    金诗总集。74卷。清人郭元釪编,康熙五十年(1711)奉敕重篇。本书全名为《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书前有康熙五十年玄烨御制序及郭元釪序。玄烨在序中说,久欲得金诗之全,以补《金史》之所未备,卓然成一代之书,“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