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斥谬

近人不师先觉多尚胸臆聋瞽后生其过非浅余丁此时不容缄默遂书条件以示来学有类此者佥可斥之则使。

五祖之道恢如也。

玉岑颐庵 善喜 书

近代有人说圆觉经乃同华严别教一乘以圭山第十钞云序及玄谈已明言此是别教一乘非法华通教一乘若圆觉即别教一乘者华严何得谓逈异余宗圆觉大疏第一云除无量乘中一一圆融之义及一乘中主伴无尽之义余皆摄也既不摄圆融主伴之义何云别教又云诸佛依正自在尘沙大用及一切诸法法尔互相即入重重融摄等义此经不说彼既不说何云别教又况圭山第三钞自云此是四乘中之一乘约权实相对而料拣非通相但一之一乘此三外之一也华严普机岂见有三祖云一切三乘等本来悉是彼一乘法不见有三故问何故分相门云别教一乘别於三乘答此约本来彰异故举三乘对彼决之显华严与余教异也祖云别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与彼三乘教施设分齐全别不同非别机所见耳佛祖皆以圆觉为顿教一乘又况大钞自云明言此是顿教不属三时五时之教及设难释义皆约顿教何恃固执为别教耶彼云普眼章约法界三观说岂非圆觉经耶答大疏第一云谓一轴之文二十八纸义具终教顿教此二正是所宗之旨空宗相宗亦该小乘兼含圆别大钞第三云该及含者虽有小乘及圆教之义而非其宗故文义甚明如何却云圆觉是别教一乘此言大谬。

又云圆觉亦谈性起者行愿钞第一云性起门即别教义逈异诸教缘起门即同教义普摄诸教又云云全拣诸宗即别教性起义全收诸宗即同教缘起义今圆觉亦谈性起何以逈异余宗耶问圭山叙万法虚伪已下直至性起等岂非圆觉谈性起耶答大钞第一配摄诸教后三句但是一心初终教心寂而知次顿教目之圆觉最后一句结成经宗义当圆教以此经分同华严故不的配则知圭山经旨教眼不乱矣。

又曰顿教不谈性起圆觉经乃谈性起此亦非也傥说性起自属华严非圆觉所谈也圆觉疏云染净俱融合法界性起唯性起故无断尽如华严说若圆觉所谈岂云如华严说耶如何便谓圆觉谈性起耶岂不碍教门宗旨乎。

又云圆觉不属法华破会引大钞第二云圆觉等四十余部文中皆少说事缘无三车除粪化城由缘可会也执此之说例使孔目教章皆不破会又云教章所诠差别中但引楞伽维摩般若等经未尝引圆觉等故知不会又曰法华破会不尽此言悞矣若谓圆觉在圭山大小疏钞故无破会之文如何例将孔目教章皆不破会若云教章孔目即无所引圆觉经等便不破会者除今章中所引外余一切经应不会耶汝谓孔目教章不引圆觉等经者意旨如何则知俱不通晓又曰法华但会三乘今圆觉乃属一乘如何破会若谓圆觉是一乘终不以一乘破会一乘决无此理若破会者当如清凉彰今异昔科中谓昔日虽有大乘亦说如来藏性涅盘法身真常之理未曾显说一切众生皆悉具有如来知见则一乘三乘昔权今实於理昭着既云昔权则法华以前皆昔权也如何却云破会不尽以此验之真不晓也然恐入道浅者犹豫故作斥谬以辨之。

又云圆觉圭山判顿教为一乘者乃有所由似至相孔目三一章顿教独一所以判属一乘诸主皆为至要之说此言非也彼约五乘有三种人天共一等顿教独一一乘独一上三与二种共下二但单约一种故云独一岂是将顿教为一乘乎彼又曰楞伽为离相一乘且如教章乘教中列一乘有五岂谓教章以始终顿为一乘耶况孔目问答未尝曾将顿教为一乘又彼下文云若约顿教即一切行位皆不可说以无相故此据三乘方便说何曾将顿教为一乘耶但寡参前哲耻於下问出言垂训故多诖误。

又云西域立二宗以清凉叙西域云即令性相二宗元出彼方谓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德一名戒贤二名智光后圭山就此方立三宗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此说非也法界无差别等疏除小乘自有三宗一真空无相宗依般若等经中百等论立三时教是龙树圣天等立二唯识法相宗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亦立三时教是弥勒天亲等立三法性宗依楞伽等经起信等论所立是马鸣坚慧等立上三皆西域所宗也况圭山大疏全依清凉叙西域云性相二宗元出彼方亦指戒贤智光略疏中如何却拣三宗之异又况清凉叙戒贤依深密等立三种教叙智光依般若等经亦立三时教清凉自云然此二三时并不能断一代时教以各有据互相违故既以智光为法性宗如何却云二三时并不断一代时教然智光顺性乃合性宗非以宗为性也文理显然何昧之甚也。

近人因说圆觉除圆顿称性教外等学者问除几教答除一教他日又问答除两教问答无准今略决之问文云除圆顿称性教外自有三宗兼小乘为四总名为渐如来藏缘起宗既属於渐圆融具德宗乃事事无碍即华严经今圆觉退非渐教进非圆教未审属何教耶答即除圆顿二教之外自有三宗然如来藏缘起宗自有二义一众生相尽唯是法身二法身缘起全是众生起信立义分中谓如来藏心含於二义一约体绝相义即是真如门二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随缘起灭义即终教总名为渐今圆觉当约体绝相义为顿教略钞云然法性宗有顿有渐而渐教所依之经是法华涅盘等顿教所依之经华严圆觉之类其理自明但不考祖文义多臆说。

清凉云总所双绝双存为圆中同教可堂同教册云若单取但离之终顿非同教也近代有云如行愿钞十礼中第八大悲礼单约终教亦得为同教演义约恒沙性德为同教以恒沙性德正在终教岂非单取终教耶答十礼中后三门总为一乘圆教第八门犹是同教一乘义同於终教约能礼人一具一切故属圆教未显事事无碍故非圆中之别教也犹约能同同於所同故云同教岂单取终教乎演义恒沙性德通於三教今云同教意亦约能同同彼岂单取终教耶若尔者清凉尚为所排足见识智高远也。

又云法华依清凉圭山判为渐教之终极故当终教既判法华为终教若依至相贤首孔目教章并将终顿为三乘法华在孔目教章定属三乘此说非也若终顿为三法华不在终顿孔目教章皆云此当同教一乘如法华经说何尝判法华为三乘耶问孔目普贤章如何指法华为三乘答孔目因说普贤人解行等以法华不显无尽故相对料拣如经回三归一等即是趣向一乘之正解既云趣向一乘之正解岂判法华经为三乘清凉云谁敢判法华为不了耶岂不招谤法之愆若以方便正乘言之当在何位若为方便法华乃开方便门岂居方便若在正乘则为同别一乘分判也或分本末法华乃摄末归本末即余经归华严矣祖曰法华宗意在於一乘何惑之甚耶。

又曰连珠不合将同别判心经其徒咸遵此说则有眼如盲连珠因引诸祖判般若具五教之义会通同别连珠自结云以戒贤智光所判真谛之空非第一义空故不摄此义当后三故言实摄又引清凉无相宗含於三教今经正当顿实明若执炬数指何[言*比]谬之太甚。

又谓圆觉亦说三圣圆融故举舍那普贤文殊配同华严此言极谬华严乃十身卢舍那圆觉乃三身中报身尚且三十不分况为人师吾祖曰文殊三事融通隐隐即普贤三事涉入重重此二不一不异方为普贤帝网之行圆觉大小疏钞并无此说华严以普贤为长子今圆觉先举文殊如何滥涉华严野谚曰师盲弟子瞽摘植难索路。

又云教章云奘三藏依解深密经等立三种教即三法轮是也又云此三法轮但摄小乘及三乘中始终二教探玄中云以深密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今合之总为一教即始教也何故在章通始终在探玄但云始教彼自通云此同立一音教何者举人不举法举法不举人以唐三藏立三时真谛立三轮举唐三藏之名不举唐三藏之法举真谛之法不举真谛之名此说有其二过一奘三藏立三轮者依彼自宗但许不变湛然之有非随缘之有也今判始终者以深密经三轮义宽非法相宗意二例同一音举人不举法者此昔人谬说今复古已出则二祖各引一偈依流支引前偈依罗什引次偈复古若扬日月而行盲者不睹非日月之咎也。

又云易简依圭山叙大乘与一乘异法相宗学人多不信之故藏和尚制五教义章有十义差别等焚薪引贤首与海东书以和尚义丰文简致使后人多难趣入等二师皆引祖据如何去取彼出意云在贤首虽有法相一宗苦未甚盛故贤首不辨圭山正谓法相繁兴不得不辨此说谬矣贤首作章引二十余部经论证之却云不辨圭山出贤首意引多经论证者乃谓法相宗也不言为彼而作章则知二祖之意俱失后之学者当审其是而已矣。

斥谬(终)

猜你喜欢
  重刻佛法金汤编叙·岱宗心泰
  佛说华手经卷第六·佚名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佚名
  光赞经卷第七·佚名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四·子璇
  卷第八十九·霁仑超永
  卷第二十一·佚名
  十八不共十种力品第十二·佚名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八·佚名
  宗镜录卷第四十五·延寿
  卷四十六·佚名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三·明佺
  佛说乳光佛经·佚名
  阿育王传卷第一·佚名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出 品花·李渔

    〖紫苏丸〗(小生上)琴书落魄无生计,撞花街日寻佳丽。竭心神博得美人怜,只愁金尽欢难继。转眼春归便是秋,如何年少不风流。黄金虽尽犹堪贷,腊典生绡夏典裘。小生侯隽,字永士,姑苏人也。少负才名,眼空一世,等科名于拾芥,轻富贵若浮

  • 唐诗镜卷一·陆时雍

    <集部,总集类,古诗镜__唐诗镜>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一 明 陆时雍 编 初唐第一 【唐之胜於六朝者以七古之纵七律之整七絶之调此其故在气局声调之间而精神材力未能驾胜以五律视昔相去远矣声不逮韶色不逮丽神不逮晬

  • 卷十二·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後集卷十二     宋 陈起 撰胡仲弓 仲弓字希圣清源人仲参之兄有苇航漫游藁按江湖集诸人唱和诗苇航诗名颇着於仲参而诸选家无一及者永乐大典载其集甚夥此乃陈起所选者也 杂兴 百年一瞬息万事

  • 卷七十三·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七十三杜牧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宰相佑之孙悰之从弟擢进士又举制科沈传师亷察江西宣州辟从事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推官掌书记擢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授宣州团练判官入朝歴膳部比部员外郎并兼史职出

  • 御选明诗卷三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三十五言古诗十五陈体文杂诗林间慈鸟鸟哺母声呜呜城上双鸱枭破巢还啄雏韝鹰饱食肉劲翮翻平芜不击城上鸱但击林间乌汉家有通儒穷经三十年腰下解尺组囊中无一钱出门逢高车呵者当其前问之彼为谁牧

  • 卷九 前赵录九·崔鸿

    王弥 王弥字子固东莱人也家世二千石祖颀魏玄莵太守武帝时至汝南太守弥有才干博涉书记勇略善骑射膂力过人青州人谓之飞豹然少游侠京师处士陈留董养见而谓之曰君豺声豹视好乱乐祸若天下有事不作

  • 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九·焦竑

      南京刑部二(侍郎 郎中 司獄)   侍郎   郎中   司獄   ◆侍郎   南京刑部侍郎俞公士吉傳   嘉議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武進?公民墓誌銘(楊士奇)   南京刑部右侍郎金公紳傳   又傳   南京刑部左侍郎阮

  • 第三十一回 二竖监军黎利煽乱 六师讨逆高煦成擒·蔡东藩

      却说仁宗即位,改元洪熙,立命将夏原吉、黄淮、杨溥等,释出狱中,俱复原官。应二十九回。原吉入朝奏对,大旨以赈饥蠲赋,罢西洋取宝船,及云南交趾各路采办,仁宗一一依行。未几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皆东宫旧臣,忠实

  • 序·杨懋建

    英雄老去,东山丝竹之场;妇女生愁,北地燕支之色。结真赏于牝牡骊黄而外,居然翰墨生香;定品题于须眉巾帼之间,毕竟人才难得。宦游如梦,空留镜面之缘;傀儡登场,重演石头之记。文章憎命,岁月催人,此渴司马未免有情,醉太傅于焉增感也。

  • 张元传·李延寿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祖父张成,代理平原郡太守。父亲张延亻隽,在州郡做官。逐步升迁功曹主簿。都因非常淳朴受到乡里的推崇。  张元生性谦虚谨慎,孝顺父母,稍稍涉猎经史,但是却精通佛家经典。六岁那年,他的祖父因为夏日

  • 黄尊素传·张廷玉

    黄尊素,字真长,浙江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任命为宁国推官,精敏强干。天启二年(1622)提拔御史,请假回家。第二年冬天回到朝廷,上疏请求召回余懋衡、曹于汴、刘宗周、周洪谟、王纪、邹元标、冯从吾,而弹劾尚书赵秉忠

  • §第四章 论中国自取瓜分之由·梁启超

    《孟子》曰:&ldquo;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rdquo;亡印度者,印度之酋长也,非英人也。亡波兰者,波兰之贵族也,非俄、普、奥也。譬之人身,使元气内充,肤革外盈,风寒妖邪,孰得而侵之!其有遇魍魅感疾疠者,必其内先有以自召之者也,金堤千

  • 汉纪四十四 孝顺皇帝下阳嘉三年(甲戌、134)·司马光

    汉纪四十四 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 [1]夏,四月,车师后部司马率后王加特奴掩击北匈奴于阊吾陆谷,大破之;获单于母。 [1]夏季,四月,汉朝驻车师后王国的车师后部司马,率领后王国国王加特奴,在阊吾陆谷向北匈奴发动突然袭击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三 洪武十七年秋七月丁酉朔。 戊戌,敕内官毋预外事,凡诸司毋与内官监文移往来。上谓侍臣曰:“为政必先谨内外之防,绝党比之私,庶得朝廷清明,纪纲振肃。前代人君不鉴于此,纵宦寺与外臣交通,觇视

  • (五)·钱穆

    第五目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如上四目,可见中国人为学主在学为人,学为一理想人。天地生人,固属平等,然由于学与不学,则有君子小人邪正善恶品格之分。西方为学尽在外,其在人群中,只求不犯法,法之外每一人各可自由。求富求贵,则必争

  • 毕竟品第八十三·佚名

    於是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毕竟耶为不毕竟。佛报言:菩萨摩诃萨为毕竟不为不毕竟。世尊,为毕竟何乘。报言:不毕竟於二乘毕竟於佛乘。世尊,毕竟佛乘者,是初发意菩萨耶。是十住菩萨耶。佛报言:初发意菩萨亦毕竟。阿

  • 长爪梵志请问经·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余苾刍苾刍尼。近事男近事女。国王大臣。沙门婆罗门。外道之类。天龙药叉人非人等。瞻仰而住。  尔时世尊。为

  • 丁晋公谈录·丁谓

    或作《晋公谈录》,宋代文言琐谈小说。记录北宋真宗时宰相丁谓(封晋国公)言谈,作者不详,一说为丁谓甥潘延之。一卷。《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 《宋史·艺文志》均著录。今有《百川学海》本、明刻本、 《历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