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庭事苑卷第八
睦庵 (善卿) 编正
●十玄谈
序
丛林所行十玄谈皆无序引。思曩游庐阜。得其序於同安影堂。今录之。云。夫玄谈妙句。逈出三乘。既不混缘。亦非独立。当台应用。如朗月以晶空。转影泯机。似明珠而隐海。且学徒有等。妙理无穷。达事者稀。迷源者众。森罗万象。物物上明。或即理事双祛。名言俱丧。是以殷勤指月。莫错端倪。不迷透水之针。可付开拳之宝。略序微言。以彰事理。
辨题目
窃观十玄谈所作题目。不无深旨。而后人輙自删改。盖由不知当时命题制作之由。妄建私意。良可叹也。而传灯又复削去祖意.转位二题。所幸者。后之四首不失旧目。若夫不明祖意。何由得造玄机。果未回机。安能转位。此传灯之误也。而又近世题目。全不与颂意相符。学者宜自考之。
立题
一.心印。二.祖意。三.玄机。四.异尘。五.佛教。六.还乡曲。七.破还乡曲。八.回机。九.转位归。十.止位前。
心印
达磨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三贤十圣 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十圣者。即十地圣人。一.欢喜。二.离垢。三.发光。四.焰慧。五.难胜。六.见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
涅盘云。菩萨位阶十地。尚不能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邪。譬如醉人欲涉远路。蒙笼见道。十地菩萨於如来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尚未那能
丛林商搉。往往谓行布差殊。语言颠错。殊不知作句有声律。命意无渐次。如断句云莫问西来及与东是也。虽然。愚读至此。未尝无惑焉。顷游京师。俄於檀越刘氏书府中得故本禅录。书尾有十玄谈。而不见序引。其第二章曰。三贤固未明斯旨。十圣那能达此宗。予得此句。涣然冰释。方知后人传写之误。
三乘
一.声闻。二.缘觉。三.菩萨。
次第演
佛初成道。三七日思惟已。便往仙苑及诸住处。十二年间说诸有为法。缘生.无我然犹未说。然无我理名初时教。即阿含等一藏小乘经是矣。次依诸徧计所执。说诸法空。然於依它圆成犹未说。有名为空教。次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名中道教。即深密等经是矣。次开示一切众生如来知见。会三乘为一乘。会权归实。名同归教。即法华经是矣。临入涅盘。说一切众生乃至阐提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常乐我净。名常教。即大涅盘经是矣。
龙宫
按华严疏。佛灭度后六百年。龙树菩萨入龙宫。见华严大经。凡有三本。上中二本非凡力所持。遂诵出下本。流於天竺。此土晋译成五十卷。唐译成八十卷。然於下本四十八品。止有三十九品。余九品未至此土。
满字
梵书制文有半字.满字者。字义未足。方有半偏。犹汉文月字亏其傍也。理既究竟。文义圆满。犹汉文日字满而实也。半字恶义。以譬烦恼。满字善义。以譬常住。又半字为体。如汉言字。满字为体。如汉语字。两合即满之例也。言字单立即半字例也。半字虽单。为满根本。缘其半字而成满字。譬凡夫无明为因。而得常住。因字制义。皆此类也。
鹤树
世尊临般涅盘。其娑罗林垂覆宝床。时即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故曰鹤树。
终谈
涅盘捃拾残机。为众经之殿后。故曰终谈。
优钵罗
此云黛华。又曰青莲花。此华叶似梨。而果大如拳。其味甘。无华而结子。亦有华而难值。故经中以喻希有者也。
●释名谶辨
七佛 传灯叙七佛。引长阿含偈及云黄故事。断自七佛。而下文意粗略。未能通晓。如增一阿含四十二云。阿难白佛言。如来亦说过去恒沙诸佛取灭度者。如来亦知当来恒沙诸佛方便来者。如来何故不记尔许佛所造。今但说七佛本末。佛告阿难。皆有因缘本末故。如来说七佛之本末。过去恒沙诸佛亦说七佛本末。将来弥勒之徒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师子膺如来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柔顺佛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名号。若无垢佛出现世时。亦当记迦叶之本末。若宝光佛出世时。亦当记释迦文之本末。由此因缘故。如来记七佛名号尔。
又圭峰密禅师答裴拾遗云。若据真谛。本绝名数。一犹不存。何言六七。今约俗谛。有其所表。如国立七庙。七月而葬。丧服七代。福资七七。道释皆同。经说七佛持念遍数坛场。物色作法方便三绕。请僧之限皆止於七。过则二七.三七。乃至七七。不止於六。不至八九。顺世生信。何所疑焉。然圭峰之说虽冥合世谛。亦未能必信於后人。故引此经以为证焉。
传灯
般若四百八云。大者善现谓舍利子言。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如来为它宣说法要。与诸法性常不相违。诸佛弟子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由是为它有所宣说。皆与法性能不相违。故佛所言如灯传照。
祖师
涅盘云。复至它方有诸烦恼毒箭之处。示见作祖为其疗治。又期城太守杨衒之礼问达磨大师云。西土五天竺国。师承为祖。其道如何。曰。明佛心宗。寸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复成偈曰。亦不观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愚而近贤。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
禅师
善住意天字所问经。天子问文殊师利。何等比丘得名禅师。文殊曰。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名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后世。不取三世。至一切法悉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名禅师。无少取.非取.不取。於一切法悉无所得。彼无忆念。若不忆念。彼则不修。若不修者。彼则不证。故名禅师。
长老
今禅宗住持之者。必呼长老。正取长阿含经有三长老中。所谓了达法性。内有智德之人。以训领学者。
祖偈翻译
禹门太守杨衒之名系记略云。东魏兴和年中。高僧云启往西域求法。至龟兹。会天竺三藏那连耶舍欲传法至东夏。云启曰。东夏佛法未振。宜且留此。耶舍遂出祖师传法偈梵文与启翻译。既而启游印土。耶舍乃将新译华言祖偈至于西魏。值时多事。乃入高齐。齐文宣帝延居石窟寺。以齐方受东魏禅。未暇翻译。耶舍乃将龟兹所译祖偈授于居士万天懿。天懿闻魏有西域三藏吉迦夜.昭玄寺沙门昙曜所译付法藏传缺於佛祖传法偈。遂写本进于魏。梁简文帝闻魏有本。乃遣使刘玄运往魏。传归建康。唐贞元中。金陵沙门慧炬同西竺胜持三藏编入宝林传。云启。一名昙启。龟兹。或云屈随。音丘兹。禅。音缮。
注祖师谶 诸祖谶偈自云启翻译。编於智炬宝林传。编二十八首。般若多罗十一.那连耶舍一十三.竺大力一.志公一.达磨一.六祖一。虽录于传。而罕知其由。或闻仰山笺注颇详。竟不获见。
晚於云门曜禅师录中。得曜所注十八首。般若多罗止有三首见注。今并录于后。禅师讳重曜。嗣天台韶国师。名振当时。为钱氏礼重。其谶注手泽尚存。今閟于会稽云门雍熙之影堂云。
般若多罗 昔在天竺授达五不偈一十一首。见注者三。
其一曰。
路行跨水忽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此谶达摩西来始终之事。达摩始来见梁武帝。帝名衍。衍从行。从水。故云路行跨水。帝既不契。祖师遂有洛阳之游。故云逢羊。羊。阳声相近也。祖师不欲人知其行。是夜航苇西迈。故曰暗渡江也。祖师西来。见梁.魏二帝。此言日下双象马也。九年面壁於少林。故曰二株嫩桂也。久。九声之近也。
其二曰。
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米。供养十方罗汉僧 此谶马大师得法於让和上之缘。无别路。其道一也。故马大师名道一。儿孙。嗣子也。脚下行。所谓一马驹子踏杀天下人也。金鸡衔米。以让和上金州人。鸡知时而鸣。以觉未寤。罗汉僧。马祖生汉州之什仿县。受让师法食之供。
其三曰。
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
此谶周武帝名邕。破灭佛教。至庚子兴复。故云小鼠。寂寞。谓邕也。
未见注八首 其一曰。路上忽逢深处水。等闲见虎又逢猪。小小牛儿虽有角。青溪龙出总须输。
其二曰。八月商尊飞有声。巨福来群鸟不惊。怀抱一鸡来赴会。手把龙蛇在两楹。
其三曰。寄公席脱权时脱。蚊子之虫惭小形。东海象归披右服。二处蒙恩总不轻。
其四曰。日月并行君不动。郎无冠干上山行。更惠一峰添翠岫。王教人识始知名。
其五曰。高岭逢人又脱衣。小蛇虽毒不能为。可中井底看天近。小小沙弥善大机。
其六曰。大浪虽高不足知。百年凡木长乾枝。一鸟南飞却归北。二人东往却还西。
其七曰。可怜明月独当天。四个龙儿各自迁。东西南北奔波去。日头平上照无边。
其八曰。鸟来上高堂欲兴。白云入地色还青。天上金龙日月明。东阳海水清不清。
首捧朱轮重复轻。虽无心眼转惺惺。不见耳目善观听。身体元无空有形。
不说姓字但验名。意寻书卷错开经。口谈恩幸心无情。或去或来身不停。
耶舍
那连耶舍。作谶偈一十三首。授五戒优婆塞万大懿。其一曰。
尊胜藏今古。无肱又有肱。龙来方受宝。奉物复嫌名
此偈谶二祖也。尊持胜事。今古自藏。遇大圣人。即能发见。祖既断左臂以求法。即达摩大师有股肱矣。龙象西来。即可祖获法宝之日。奉物。即易名慧可。嫌名。神光不足道也。其二曰。
初首不称名。风狂又有声。人来不喜见。白宝初平平
此偈谶三祖也。师初以白衣谒二祖。竟不称名氏。示有风疾。来继祖位。人所不喜。以赤头璨名之。白宝。师名僧璨也。初平平。师虽已传二祖之道。初不显赫。已当周武灭教之时也。其三曰。
起自求无碍。师言我勿绳。路上逢僧礼。脚下六枝生
此谶四祖也。祖初见三祖。即求解脱法。谓无碍法也。三祖云谁缚汝。即勿绳也。路上。道也。逢僧礼。信也。师名道信。脚下六枝生。四祖之下旁生一枝。相继六世。即牛头懒融也。其四曰。
三四全无我。隔水受心灯。尊号过诸量。从嗔不起憎
此谶五祖也。三四。七也。师七岁见四祖。问答相契。达无生无我之法。隔水。谓四祖所居隔一水之间。心灯。所传法炬也。尊号。佛也。过诸量。祖也。不起憎。师名弘忍也。其五曰。
奉物何曾奉。言勤又不勤。唯书四句偈。将对瑞田人
此谶六祖也。奉物何曾奉。言勤又不勤。师名慧能也。四句偈。对北秀作颂。因以传衣。瑞田。即神秀也。其六曰。
心里能藏事。说向汉江滨。湖波探一月。将照二三人
此谶南岳让和上。心里藏事。怀让也。汉江滨。弟子马祖生汉州。探一月。谓师於曹溪画月也。二三人。师尝谓门人曰。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常浩得吾眉。善威仪。智达得吾眼。善顾盼。坦然得吾耳。善听理。神照得吾鼻。善知气。严峻得吾舌。善谈说。道一得吾心。善古今。其七曰。
领得珍勤语。离乡日日敷。移梁来近路。余气脚下途
此谶马祖也。珍勤。谓得让师法宝。勤而受用。有本作弥勒语。非也。离卿。南也。日日。昌也。马祖阐化於南昌。有本作日月。非也。移梁。度人也。来近路。被洪州连帅路嗣恭之请。入城说法也。余气。我息也。言传法之子息。犹我而行天下也。其八曰。
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毛分
此谶北宗神秀也。艮地。东北也。神秀於五祖下。别出一枝於北京。通尊。国赐大通之号也。媚亦。秀也。三九。秀下相承。凡一十二人。足下。五祖下也。一毛分。号北宗也。其九曰。
灵集媿天恩。生牙二六人。法中无气味。石上立功勋
此谶荷泽神会也。灵集。荷泽之旧名。天恩。荷泽也。二六。即神会门弟子十二人也。法中无气味。所谓知解宗师也。石上立功勋者。盖当时有北秀弟子普寂。说法盛於京都。倚恃势位。谓神会邪法惑众。义当摈逐。会因有南阳之行。寂乃毁能大师丰碑。别竖神秀行状。为传法六祖。寂自为七祖。至天宝五年。侍郎宋融知其前非。复奏请召会归洛居荷泽寺。却毁秀碑。竖六祖石刻。其十曰。
本是大虫男。回成师子谈。官家封马领。同详三十三
此谶印宗和上。本讲经论。为教之虎。晚参心宗。为师子儿。官家封。印也。马领。宗也。三十三。华梵祖师下自六祖。凡三十三人。印宗嗣六祖也。其十一。
九女出人伦。八个绝婚姻。朽床添六脚。心祖众中尊
此谶嵩山老安和上。九女。少室也。嵩少安所居也。八女。为安字。朽床。老安也。六脚。安之甚也。众中尊。则天礼安为国师也。其十二。
走戊与朝邻。鳼乌子出身。二天虽有感。三化寂无尘
此天忠国师。走戊。六师越人也。朝邻。东二也。鳼鸟。即鹅州也。越之诸暨。昔号鹅州。国师出身处也。二天。肃宗.代宗二帝兴敬也。三化。第三次问大耳三藏。老僧在甚么处。三藏茫然。是寂无尘也。戊。王伐切。鳼。三云切。其十三。
说少何曾少。言流又不流。山若除其草。三四继门修 此谶石头希迁和上也。说少。希也。何曾少。道付於斯人也。言流。迁也。又不流。希迁也。山除草。石头也。三四继门修。未详。
右十三颂即那连耶舍之谶。
达摩
一首。授期城太守杨衒之。以谶服毒之缘。
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
谓流支.光统密毒於吾。所以致九十也。
竺大力
一首。谶吴主孙权帝祚。
青宵吃饭。云间斗走。十二二年。逢猪闭口
青宵吃饭。天口也。口天为吴。云间斗走。各争天下。十二二年。止有十四之数。逢猪闭口。至亥年绝也。
志公一首 仰观雨扇。[伭-〦+一]腰捻钩。九乌射尽。唯有一头。
至则不至。要假须刀。逢龙不住。遇水即逃。
此谶未见注。
辨楞伽经 宝林传.传灯录。皆谓达磨以楞伽四卷之经传於学者。何得禅宗谓之教外别传。答。此盖慧炬编修之率略。后人看阅之不审也。传灯。达摩谓学者曰。吾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盖方便逗接初机。令其生信尔。故马祖示众曰。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自有之。故楞伽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夫是岂可祖师专以一经递相传授。此后人看阅之不审也。又况此经但觉大慧等。谈佛性义。意激发二乘。令舍小慕大。安足为祖门之要道邪。此经即宋元嘉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之所译也。岂可宋经而反使梁菩提达磨持来。以此考之。谬妄之论。不待考而自破矣。
●语缘
禅家流声前体道。岂涉言诠。然古人接物应机。不无兼带。聊出数缘。以示来学。
阿閦国 总持尼所证语缘。摩诃般若二十二云。佛於大众前而现神足变化。一切大众皆见阿閦佛国种种功德成就。佛摄神足。皆不复见。不与眼作对。佛告阿难。如是。阿难。一切法不与作对。法法不相是。法法不相知。如阿閦佛国亦如是。何以故。一切法无知无见.无作无动.不可捉不可思议。如幻人无受.无觉.无真实。菩萨如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亦不着诸法。
○总持。号也。讳明练。梁武之女。事达磨为弟子。悟道示灭。塔云少林五里许。事具褚询望所写塔碑。
弥勒说法
西域记曰。无着菩萨与弟世亲.弟子师子觉二三贤哲。每相谓曰。凡修行业。愿觐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其后师子觉先舍寿。三年不报。世亲菩萨寻亦舍寿。时经六月。亦无报命。无着於初夜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忽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空而下。即进阶庭礼无着足。着云。尔来何暮。分名何谓。对曰。从此舍寿命。往睹史天慈氏内众莲花中。莲花才开。慈氏曰。善来广慧。善来广慧。旋绕才周。便来报命。无着曰。师子觉者。今在何处。曰。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着欲乐。无暇相顾。讵能来报。无着曰。慈氏何相。演说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说妙法。义不异此。然菩萨妙音清畅和雅。闻者忘倦。受者无厌。
宾头卢见佛
杂阿含云。无忧王集诸圣众。问佛如何。宾头罗汉以手举眉。语王曰。佛如金山。巍巍堂堂。难可名也。
多子塔 青莲目顾视迦叶处也。辟支论曰。王舍城大长者。财当无量。生育男女各三十人。适化游观。到一林间。见人斫於大树。枝柯条叶繁美茂盛。使多象挽不能令出。次斫一小树。无诸枝柯。一人独挽都无滞[得-彳]。
见是事已。即说偈言。我见伐大树。枝叶极繁多。稠林相钩挂。无由可得出。世间亦如是。男女诸眷属。爱增系缚心。於生死稠林。不可得解脱。小树无枝柯。稠林不能[得-彳]。观彼觉悟我。断绝於亲爱。於生死稠林。自然得解脱。即於彼处得辟支佛。以至现通入灭。时诸眷属为造塔庙。时人因名多子塔。
信位行位 传灯。信位即得。行位即未。
金刚三昧经。佛言。从阐提心乃至如来。如来实相住五等位。一者信位。信此身中真如种子为妄所翳。舍离妄心。净心清白。知诸境界。意言分别。二者思位。思者观诸境界。唯是意言分别。随意显现。所见境界。非我本识。知此本识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三者修位。修者常起能起。起同时故。先以智导。排诸障难。出离盖缠。四者行位。行者离诸行地。心无所舍。极净根利。不动心如。决定实性。大般涅盘。唯性空大。五者舍位。舍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相不住如。三藐三菩提虚空不证。心无边际。不见处所。是至如来。善男子。五位一觉。从本利入。若化众生。从本来处。
长养圣胎
仁王护国经。佛言。善男子。初伏忍位起习种性。修十住行。初发心相有恒河沙众生。见佛法僧於十信。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愿心.护法心.回回心。具此十心而能少分化诸众生。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是为菩萨初长养心为圣胎故。
赤县神洲 达磨初观赤县神洲。有大乘种气立世。毗昙藏二云。四大洲各有八洲围绕。南八洲曰牛洲.羊洲.椰子洲.宝洲.猴洲.象洲.女洲.神洲。
张衡虑图云。昆仑东有赤县之州。风雨有时。寒暑有节。苟非此土。南则多暑。北则多寒。西则多阴。故圣王不处焉。
又史记邹衍着书云。中国於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赤县。内有九州。禹之叙九州是也。
师子咬人
大般若论云。有掷块於犬。犬逐块也。块终不止。有掷於师子。师子逐人。其块自止。
为蛇画足
战国策曰。昭阳适楚伐齐。齐王使陈轸见昭阳。曰。臣切譬。楚王有祀者。赐其舍人酒一卮。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蛇。蛇先成者饮。有一人先成。引酒且饮。乃右手持杯曰。吾能为之足。未成者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今伐齐。乃为蛇画足耳。
入水见长人
见云门录下。
看楼打楼
见八方珠王集王漏。
纪信诈降
项羽急攻紫阳。汉王甚患之。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於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羽见纪信。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怒亨纪信。
李广上霸桥
广自匈奴生得至汉。当斩。赎为庶人。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上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天子乃召拜广为北平大守。广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二鼠侵藤
宾头卢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云。我今为王略说譬喻。王至心听。昔日有人行在旷路。逢大恶象。为象所逐。狂惧走突。无所依怙。见一丘井。即寻树根入井中藏。上有黑白二鼠。牙啮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三大毒龙。旁畏四蛇。下畏毒龙。所攀之树其根动摇。树上有蜜三两滴堕其口中。于时动树敲坏蜂窠。众蜂散飞唼螫其人。有野火起。复来烧树。大王。当知彼人苦恼不可称计。而彼人得味甚少。苦患甚多。大王。旷野者喻於生死。彼男子者喻於凡夫。象喻於无常。井喻於人身。根喻於人命。白黑鼠者喻於昼夜。树根者喻念念灭。四毒蛇者喻於四大。蜜者喻於五欲。众蜂喻恶觉。野火烧者喻其老迈。下有三毒龙喻其死去堕三恶道。是故当知欲味甚少。苦患甚多。
蚌含明月
月望则蚌蛤实。余时则虚。故选曰。蚌蛤珠胎。与月亏全。
兔子怀胎
论衡云。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一说北人捕兔。剥其皮毛。资用为笔。常同中秋月夜。如无云翳。则其年多兔矣。云兔向月有孕。
弓落醆 晋乐广。字彦辅。善谈论。群贤美之曰。此人如水镜。见之莹然。若坡云雾睹青天也。
尝有亲客。久闻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壁上有角弓。漆画作蛇。广杯中即角影也。复置酒於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意豁然意解。沈痾顿愈。故借用此缘答疑不疑问。
秦无人
春秋.文传十三年。秦大夫绕朝谓土会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尔。
华表柱
古今注曰。尧设诽谤之木。即华表也。以横木交柱头。如华形。如桔槔。大路交衢悉设焉。或谓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亦表识衢路。秦乃除之。至后汉重修。
木鹤飞
搜神记云。辽犬城门外有华表柱。忽有一白鹤集头。时有一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去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载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冲天而上。今人以木肖之。以置於杵上。
金鸡鸣
见怀禅师前录。
●杂志
志。记也。积记其事。故曰杂志。如世书.律历.食货.五行皆有志也。
宗门
谓三学者莫不宗於此门。故谓之宗门。正宗记略云。古者谓禅门为宗门。亦龙木祖师之意尔。亦谓吾宗门乃释迦文一佛教之大宗正趣矣。但其所谓宗门之意义者。散在众经。隐覆故今。未如章章见于天下也。大凡其人预吾教者。尽当务此秘密极证。乃为之正见。涅盘曰。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能为汝等作大依止。是岂非谓而今而后皆可依止於迦叶无上妙微密法而为之正乎。出世者。乃据是妙心密语。以为后之明证也。若智度论曰般若波罗蜜非秘密法者。其旨亦在大圣人之遗意。以妙微密法为其教之大宗也。欲世世三学之者。资之以为其入道之印验标正。乃知古者命吾禅门谓之宗门。而尊於教迹之外殊是也。
禅居 自达磨来梁。隐居魏地。六祖相继至於大寂之世。凡二百五十余年。未有禅居。法州百丈大智禅师怀海方且创意。不拘大小乘。折中於经律法。以设制范。堂布长床。为禅宴食息之具。高横椸架。置巾单缾钵之器。屏佛殿。建法堂。明佛祖亲属受。当代为尊行。普请法。上下均力。置诸寮务。各有司存。齐粥二时。宾主均徧。示法食之平等也。
后世各随所宜。别立规式。呜呼。禅居之设。其益殊甚。今当代主者。果不能遵守而自为己利。诚何心哉。诚何心哉。椸。音移。屏。音饼。
住持
子潜子云。教谓住持者。何谓也。住持也者。谓藉人持其法。使之求住而不泯也。夫戒定慧者。持法之具也。僧园物务者。持法之资也。法也者。大圣人之道也。资与具。待其人而后举。善其具而不善其资不可也。善其资而不善其具不可也。皆善可以持而住之也。昔灵山住持以大迦叶统之。竹林住持以身子尸之。故圣人之教盛。圣人之法长存。圣人既隐。其世数相失茫然久乎。吾人儌幸。乃以住持名之.势之.利之。天下相习沓焉。纷然几乎成风成俗也。圣人不复出。孰为正之。外卫者。不视不择。欲吾圣人之风不衰。望圣人之法益昌。不可得也。悲夫。吾何望也。
开堂
开堂乃译经院之仪式。每岁诞节。必译新经上进。祝一人之寿。前两月。二府皆集。以观翻译。谓之开堂。前一月。译经使.润文官又集。以进新经。谓之开堂。今宗门命长老住持演法之初。亦以谓之开堂者。谓演佛祖正法眼藏。上祝天算。又以为四海生灵之福。是亦谓之开堂也。
拈香 世典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曰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是以释氏之作佛事。未尝不以拈香为先者。是所以记香而表信。经曰。信是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此其意也。
今开堂长老必亲拈香者。以所得之法。必有所自。所行之道。其外卫者。必藉乎王臣。俾福慧双资。必图报於此日。岂偶然乎。然古今尊宿拈香。多云一瓣。瓣。皮苋切。瓜辨也。以香似之。故称焉。或作[片*分]。步还切。片也。后世相袭。皆为此言。何必尔也。当云一片.一炷。庶免薄俗之讥。
白椎
世尊律仪。欲辨佛事。必先秉白。为穆众之法也。今宗门白椎。必命知法尊宿以当其任。长老才据座已。而秉白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长老观机。法会酬唱既终。复秉白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此盖先德之真规。皆不失佛意。且见丛林多举世尊升座。文殊白椎。或谓徧阅藏乘。不见其缘。然秉白仪范既出圣制。复何区区求文殊之说。以恣无益之论耶。
上堂
或问。每质诸佛经。所集四众。未尝不坐。今禅门上堂。必立而听法。何谓也。曰。此百丈禅师之深意也。且佛会说法。四众云萃。所说法义。不局性相。所会时节。未知久暂。今禅门自佛教东流后六百年。达摩祖师方至汉地。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接学者俾於一言之下顿证无生。所聚之众非久而暂。故不待坐而立也。百丈曰。上堂升座。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扬宗要。示依法而住。此其深意也。
入室参问 祖师传云。五祖大师至夜密令侍者於碓坊召卢行者入室。遂传衣法。
又法华云。着如来衣。入如来室。
阿含经云。佛告苾刍。吾欲两月宴坐。汝等不须参问。唯除送食及洒地时可至。於此应知佛祖当时有入室参问之仪也。
巡寮
僧祇云。世尊以五事故。五日一桉行僧房。一.恐弟子着有为事。二.恐着俗论。三.恐着睡眠。四.为看病僧。五.令年少比丘观佛威仪庠序。生欢喜故。禅门巡寮。正拟大圣之遗范。今天下率丛林为师匠者。莫不遵依此式。
小参
禅门诘旦升堂谓之早参。日晡念诵谓之晚参。非时说法谓之小参。夫是皆以谓之参者。何乎。曰。参之为言其广且大矣。谓幽显皆集。神龙并臻。既无间於圣凡。岂辄分於僧俗。是以谓之参也。其主法者。以平等一心。应勤植万类。令法久住。岂曰小补。或以小参为家训。愚未之前闻。
首座
即古之上座也。梵语悉替那。此云上座。此有三焉。集异足毗昙曰。一.生年为耆年。二.世俗财名与贵族。三.先受戒及证道果。古今立此位。皆取其年德干局者充之。今禅门所谓首座者。即其人也。必择其己事已辨。众所服从。德业兼备者充之。
监寺 僧史曰。知事三纲者。若网罟之巨绳。提之则百目正矣。梵语摩摩帝。此云寺主。即今之监寺也。详其寺主。起於东汉白马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至东晋以来。此职方盛。今吾禅门有内外知事。以监寺为首者。盖相沿袭而然也
大集等经云。僧物难掌。佛法无主。我听二种人掌三宝物。一.阿罗汉。二.须陀洹。所以尔者。诸余比丘皆不具足。心不平等。不令是人为知事也。更复二种。一.能持净戒。识知业报者。二.畏后世罪。有诸惭愧者。今吾禅门必择心通法道而不着诸有。身忘利养者。以掌僧务。此先德之遗意也。
维那
寄归传云华梵兼举也。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略梵语。删去羯磨陀三字。此云悦众也。又十诵云。以僧坊中无人知时。限唱时至。及打楗椎。又无人涂治扫洒讲堂.食处。无人相续铺床。众乱时无人弹指等。佛令立维那。又声论翻为次第。谓知事之次第者也。今禅门令掌僧藉及表白等事。必选当材。
典座
桉僧史。谓典主床座九事。今举一色以摄之。乃通典杂事也。今禅门相沿以立此名耳。
直岁
桉僧史。谓直一年之务。故立此职。今禅门虽不止定岁时。立名亦法於古制也。
辨服色 禅家所服黪衣。按宝林传。达摩所传屈眴衣。此云第一布。正青黑色。盖祖其先制也。律本无文。或多讥毁。然梵语迦沙。此云不正色。且佛制毁形坏色。固欲异俗而有惭媿。今之黪色。俗所不用。又非正色。道人服之正得其宜。且林下禅人既远城市。染衣犹难。黪淡之色不繁不费。又从其简也。
如诚法师云。律有三种坏色。谓青.黑.木兰。钞云。青谓铜青。黑谓杂泥。木兰即树皮。注云。此说坏杂衣之色。今云染色。亦无出此三也。今详禅僧多着黑黪衣若染色者。可是律中皂黑衣摄缘用墨靛与杂泥不远故。若淡而青白者。可是律中青衣摄以用铜青板缘杂墨染故。正符律意。安得谓之无文邪。
西方服色。佛灭后亦随部类不同。有部博通敏智。道利法化。应着绛色衣。经部奉持重戒。断当法律。应着皂衣。上座部精勤奉决。承护众生。应着木兰色衣。弥沙塞部禅思入微。究畅玄理。可着青色衣。摩诃僧祇部勤学众经。敷演义理。应着黄色衣。
僧史云。后梁有慧朗法师服青衲。志公预记云。兴皇寺当有青衣开士广行大乘。至朗。果符其言。唐末。豫章有观音禅师。见南方禅客多搭白纳。常以瓿器盛染色。劝令染之。今天下皆谓观音衲也。近有衣白色者。失之太甚。佛记迦沙变白不受染色。此得非是乎。或有识如法众生夺之而坏其色。真谓有力之胜士也。
今长老披绛色大衣。世谓红绡。及碧色衣。乃西方道人多被此服。如西域记云。商那和修九条衣。绛赤色。入灭时。以智愿力。留待遗法尽方坏。奘云。今已少有损。详此传法大士所被绛色衣。乃绍传授之风。所谓法衣者。如法之衣也。碧色衣者。或谓则天尝取曹溪衣入内供养。以碧绢[袖-由+衣]之。故后世当位者尚之。
又法眼传通记云。衲衣。或青绢者。或贴相者。始於唐肃宗诏南阳国师入内。衲衣损坏。宫嫔以青绢帮紫绢贴相。国师多着。由此相承矣。靛。音殿。以蓝染也。瓿。蒲口切。小[賏/(几@(冰-水))]也。
辨制衣 世尊制比丘畜六物。其三皆衣也。一.安陀会。二.郁多罗僧。三.僧伽梨。僧伽梨。大衣也。自九条.十一条.十三条。皆两长一短。谓之下品。窃见禅人多作九条衣。而不问长短之数。但取方整可观。而不顾佛制。良可悲也。
比又见作墨黪短回。此盖取宣律师感通传问天人黄琼之说。其略曰。比见西域僧来。多缝衣叶者何。答。此佛灭后二百年。北天竺僧与外道同住。外道嫉之。密以利刃内衣叶中。同往王所。外道告王。沙门释子衣藏刀刃。将欲害王。因即捡获。由是普诛一国比丘。时有耶舍罗汉。令诸比丘权且缝合。为绝命难。此乃北方因事权且立制。非佛所开。今有南方比丘。皆亦缝合。无识者亦学缝之。黄琼又曰。西国比丘披着迦沙。多不齐整。诸离车子讥言。无有威仪。所披衣服。状如淫女。犹如象鼻。佛因此制上安钩纽。又曰。今以衣角达于左臂。置於左腋之下。不得令垂如上过也。宣曰。子备闻雅论。前后宪章纵无此示。情或广之。五分律云。余方为不清净者。虽制不行。据此可依准的。况复天人赐降。周统制开。恨知之晚也。
愚详读宣公驾天人之说。为覼缕之论。意易其旧制。以衣角达于左臂。置於左腋之下。嘻。借如正揲右角使其不露。置其左臂之上。行於此方。何为不清净邪。又谓南方比丘缝合衣叶。有违佛制。以学之者为无识。今以衣角置左腋之下。又岂得谓之佛制耶。其学以从之者。必得为有识者乎。且耶舍之制缝合衣叶。所以避绝命之难。又以见昔之存叶不为置物而然也。虽缝之。盖未失为福田之相。今使挂衣腋下。复何缘乎。置衣色於腋下。则援引虽制不行之文以为准的。缝衣叶以防难。而余方不为清净之言。岂不然乎。
唐玄嶷有言。天上人间境界全别。非唯净秽有异。谅亦言语不同。至於文字尚好。是事悬隔。但方域之言。随地改革。万里之外。音音不通。况在诸天。固殊声韵。今禅人不问乎然与不然。但取便於披挂。辄作此衣。何无识之甚邪。嶷。鄂力切。
易挂子名 诚法师云。挂子。或呼络子。此盖先辈僧始创。后僧效之。又亡衣名。见挂络在身故。因之称也。今南方禅僧一切作务皆服。以相不如法。诸律无名。几为讲流非之。予因读根本百一羯磨第十卷云。五条有三品。上者竖三肘横五肘。下者减半。二内名中。又佛言安陀会有二种。一者竖三肘横五肘。二者竖二肘横四肘。此谓守持衣。最后之量限。盖三轮。上盖脐。下揜膝。因详。颇是今挂子之量。若作之。但五幅一长一短。或褶或贴。呼安陀会。即色谤。一切处着。合律无过。实胜空身矣。
予每观此说。益见法师之公议。而嗟乎丛林禅人凡所制作。未尝取此为则。而又不更挂络之名。复何意邪。世典尚云必也正名。况释氏乎。褶。音折。
打包 毗柰耶杂事云。时有苾刍作三衣竟。置在肩上。随路而行。遂被汗沾并尘土污。佛言。应以袋盛。其袋可长三肘。阔一肘半。所置之衣。常用者在上。非常用者在下。
今禅人腰囊虽装束小异。亦乃承佛之制。游方之人。束囊之时。亦当念佛祖遗德之重。无自忽也。言肘者。准佛肘也。尺则用姬周尺为准。人长八尺。佛长丈六。今言三肘。即六尺也。
行脚 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证悟也。所以学无常师。徧历为尚。善财南求。常啼东请。盖先圣之求法也。永嘉所谓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岂不然邪。
中阿含帝释偈云。我正恭敬彼。能出非家者。目在游诸方。不计其行止。往则无所求。啀无为为乐。又高僧慧乘。事祖强为师。年十六。启强曰。离家千里。犹名在家沙门。请远游都鄙。以广见闻。强乃从之。夫是行脚之利。岂不博哉。
挂锡
西域比丘。行必持锡。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於壁牙上。今僧所止住处。故云挂锡。二十五威仪。具锡杖经。
展坐具 僧史云。昔梵僧到此。皆展尼师坛。就上作礼。后世避烦。尊者方见开尼师坛。即止之。便叙暄凉。又展犹再拜也。尊者还止之。由此只将展尼师坛拟礼为礼之数。所谓蓌拜也。如此设恭。无乃太简乎。然随方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今丛林尊宿亦行此礼。所未便者。僧方展坐具。即反答一拜。实为倒置。往往輙谓一展即当二拜。不知据何而为此言。所谓蓌者。诈也。卑以诈拜。而尊实答之。既重轻之不分。使后世将何以为法邪。而今而后。慎勿言答拜之礼。以取笑於傍观。蓌。祖卧切。
钵囊
佛在施鹿林中。有一苾刍手擎钵去。在路脚跌。钵堕遂破。因斯缺事。以缘白佛。佛言。苾刍不应手擎其钵。便以衣角裹钵而去。废亦同前。佛言。应作钵袋盛去。苾刍手携。招过如上。佛言。不应手持。应可作襻。挂膊持行。若异此者。得非法罪。跌。音凸。襻。普患切。
净缾
四分律云。有比丘遇无水处。水或有虫。渴杀。佛知制戒。令持触净二缾。以护命故。
戒刀 根本杂事云。佛在室罗伐城。苾刍欲裁三衣。便以手裂。衣财损坏。佛言。可刀子裁。六众便以杂宝饰之。加以太长。佛制。不听。此是大刀。不是刀子。汝等应知有三种刀子。谓大.中.小。大者可长六指。小者四指。二内名中。其状有二。一.如鸟羽曲。二.似鸡翎。不应尖直。
僧史云。比丘畜刀名戒者。盖佛不许斫截一切草木。坏鬼神林故。草木尚戒。况其它也。
拄杖
佛在鹫峰山。有老苾刍登山上下。脚跌倒地。佛言。应畜拄杖。闻佛许已。六众即便以金银杂彩等物雕饰其杖。俗旅嫌贱。苾刍白佛。佛言。苾刍有二种缘应畜拄杖。一.为老瘦无力。二.为病苦婴身。又制大小不得过粗指。正如今禅家游山拄杖。或乘危涉险。为扶力故。以杖尾细怯。遂存小枝许。串铁永者是也。行脚高士多携粗重坚木。持以自衒。且曰。此足以御宼防身。往往愚俗必谓禅家流固当若是。岂不薄吾佛之遗训乎。
拂子
佛在广严城猕猴池侧高阁堂中。时诸比丘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抓搔不息。俗人见已。问曰。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许。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诸苾刍畜拂蚊子物。是时六众闻佛许已。便以众宝作柄。牦牛尾为其拂。俗人既见。此是何物。答言。佛令苾刍畜拂蚊子物。是故我持。彼言。圣者仁虽剃发。贪染未除。以缘白佛。佛。有五种祛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周[宋-木+林]作。三.用细裂[迭*毛]布。四.用故物。五.用树枝梢。若用宝物。得恶作罪。牦。音茅。祛。音墟。举也。
眠单 时佛在给孤园。有一比丘赤体而睡。不护旃褥卧具。人皆讥嫌。佛言。宜令着卧具。即今禅家所用眠单是矣。
寄归传云。礼拜敷坐具。五天所不见行。其所须者。但拟眠护它旃席也。若用它物。新故并须安替。不令汗染。亏损信施。
枕子 寄归传云。南海十岛.西国五天。并皆不用木枕支头。神洲独有斯事。西方枕囊样式。其类相似。或取帛或布染色。随意缝为直袋。长一肘半。宽半肘。中间财者。随处所出。或可搷毛。或盛麻缊。或蒲黄柳絮等。或决明麻豆。随时冷热。量意高下。斯乃取适安身。实无坚强之患。然为木枕踈硬。头下通风。致使时人多苦头疼。既而软物除风。麻豆明目。且能有益。用实无爽。又为寒乡冻顶。多得伤风。冬月鼻流。斯其过也。
今禅人多畜木桥枕。盖便於行脚收抬易然。故利时之用。亦不可革也。缊。音酝。
脚絣 律所谓护腨衣也。僧祇云。我弟子着三衣。足遮寒苦。若性不忍寒者。弊故衣随意重着。
五分云。三衣.儭身衣.被衣.雨浴衣.护髀衣.护踝护腨衣等。皆御寒。故许畜之。
然此衣最为凡下。趣得不破足矣。今见禅人行界细刺。动废时序。而又烦暑如焚。高裙紧礼。自谓雅合禅规。岂知佛为御寒而设。腨。竖兖切。腓肠也。髀。部礼切。股也。
皮鞋
央掘经云。施主买施。不见杀故。如有施主牛死。卖与屠生。转买皮令人作革屣施。许受用着。说文云。皮作曰履。麻作曰屦。黄帝臣於则制。屣。所绮切。屦。音句。
祖庭事苑卷第八(终)
睦庵卿上人作祖庭事苑
正宗为之序。其说甚详。九江道嵩禅客。以子熟游丛林。而笃信此道。持其书示予。欲传于世。予览而嘉之。然此书之出坐曲木禅床。以有心挂唇齿道着一字者。能无媿乎。若实不会。且向葛藤里看。
大观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建武军节度使同知大宗子学事上柱国谨题 绍兴甲戌季夏重别刊行
达磨西来。纯接大根。而僧群不学。例言不立文字。愚不自量。甘馁而毙。是真可闵也。三世如来始於学。终於无学。果有不学而至者。亦鲜矣。法花曰。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岂徒言哉。
祖庭事苑者。初机之善物也。异时独绝於记问之表。其由此焉。澄兄再刊。志可见矣。中间一二尚当辩。学者详之。 绍兴甲戌中秋尽庵比丘师鉴 跋
后序
睦庵道人集祖庭事菀刊行於世。于兹有年。或谓前辈以聋瞽后进。尝毁之。余曰宗门下一棒一喝。开眼蹉过。容有傅注乎。虽然玉屑碎金。苟以备药剂。待镕而成器。亦将有见月忘指者。九顶澄公得遗本。藏之箧中。住灵泉之七年。燕坐无事。义然出施缗。镂板再广其传。知我罪我。其在春秋。公之志也。故重为题其首。 绍兴甲戌夏六月玉津比丘紫云 序
猜你喜欢 卷十四·佚名 卷二十一·彭绍升 佛说大孔雀咒王经卷下·佚名 卷第七·佚名 论如皋广福寺产权有感·太虚 卷九·佚名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一·窥基 第九年海潮音继续出版之希望·太虚 佛说无量寿经要义(附科目)·太虚 卷四百二十九·佚名 恶行品第十七·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五·澄观 卷五百一十·佚名 卷四百五十·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卷·宝亮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