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身心之病及其医药

──十五年三月在江苏省立医科大学讲──

现在所提出来的题目,因为、我觉得佛学与医学有相通之点。但是命题所包括之范围极为广泛,于此短小时间不能细为分析,只好撮其概要,共诸君略作讨论。通常有一譬喻,佛陀如医师,佛教徒──菩萨、罗汉、比丘、比丘尼等──如看护人,佛所说之法如药品;此谓佛法僧三宝,即医师、药品、看护人。名之曰譬喻,毋宁谓之为指事。玆将身心之病及医药,分数项于下:

一、人身自然的病及其医药  自然之病,如饥饿、淫欲、风雨、虫兽、盗贼、怨敌。而医此之医药:一、以饮食、男女、屋衣床被、军警、政刑治:此等自然之病,谓人身生来就与之俱来,沿习成惯,常人不觉得是病,其实稍一观察,何一而非病。如孩提初生,自然就要求乳,因为身上发生自然的饥饿病,所以佛说饮食是药品,为疗形枯,岂可当他是滋味福口之物!确因有此饥饿的病发生,自不得不服饮食之药品以疗之耳。到青年时代,有两性之爱情,因为身上发生自然的淫欲病,于是有男女婚姻之制度。佛制在家五戒,许遵依礼制之正式夫妇,不许越轨之邪淫。确因有此淫欲的病发生,自不得不设方便,施以男女婚姻之药以疗之耳。但以我人渺乎小哉之一身,孤立于广宇长宙之间,杂处于万有不同之中,对于外界自然发生种种关系,于是有风雨、虫兽、盗贼、怨敌等病,其实尚不止于此,此不过举其大而且显者。既发生此等自然的病,必须备具种种药以疗之。故对于风雨、虫兽的病也,则有房屋以蔽之;对于寒暑、冷热的病也,则有衣服以御之;对于困倦、睡眠的病也,则有被床、卧具以安之。然饮食、男女、屋、衣、床被,非个人身力所能致,于是有群策群力互助互输之必要焉。因合群也,就自然发盗贼、怨敌等病,于是更设警军、刑政之药以疗之,所以维持平安之社会,建立强大之国家,使各个人民体魄健壮,均有征服自然病症之能力,不为自然病所缠缚。由此说来,将医学原有范围尽量扩充,放大其眼光而观察宇宙万有人事始终,无一而非自然的病症,无一而非自然的药品。浅视之,似乎假设譬喻,彻底而说,却是真病真药。然此种药,不过是临时救急品,非能根本铲除于病根者。超而上之,则有第二种之药品。

二、以义礼禅定治:义礼云者,超乎警军、政刑。道德义礼是世间治本之药,警军政刑是世间治标之药。故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禅定为治身之药品者,就是通常所谓静坐修养法,故禅定非佛教独有。如中国、印度各国之先哲,均有静中修养;近今催眠术等,亦有赖于静定功夫,其作用能疗自他的病。换言之,即精神界和平统一,谓之禅定。惟其入手方法有多种不同,其所得功夫亦成多种之异,不能一贯圆融,致其功效亦等于零,故佛法目之曰外道禅定。因治此等自然的病,尚非究竟故。要使自然的病永远不发生,除非无有色身。老聃曰:‘我所以有大患者,为有我身,我若无身,我有何患’!印度外道实现老氏的思想,入无色界定,惟有精神而无物质。但是定力衰、寿命尽,依旧还落欲界、色界,自然的病仍不能免其发生。故应更进一层,穷其究竟!

三、究竟的无身界、法性身治:究竟除尽身自然的病,须是小乘罗汉果位,子果缚断,灰身泯智,入无余涅槃,色身永无,病从何生?不受后有,无再病时。若是起慈悲心,现度人身,则非小乘所摄,而已回入大乘矣。此小乘既无自然的病,自不须自然的药,但不合我人初心本愿耳。我人本心所希望达到之目的,在有其身而无于病。真能得践此实际者,其惟大乘佛果法性身,诸自然病断尽无余,湛然常恒,永久安乐。

二、人身不自然的病及其医药不自然的病,即平常所谓之病。治此病之医药:一、平时卫生的预防,及病时医药之疗法:平常所谓之病,即感受风寒湿热等症,佛经名曰四大不调,致全身或一部分之病,非是常态,乃变态也。医治之法有二:一、卫生,居日常之中,作合宜之调度,或家庭卫生,或公众卫生,预防其不自然之病,不使发生。二、医药,若不自然的病发生时,则须用医学疗治之法,故医学是学问中甚深之一科,乃贵校专有之任务,今置而不论。

二、以义礼禅定治:义礼能疗人身病者,如个人对于群众或独居时,有道德礼义之观念,躬行而实践之,不自然的病亦自然减除,所谓富润屋、德润身也。禅定能疗人身不自然的病者,若能深入禅定,万物不能挠其外,感情不足惑其中,精神界得其和平统一,便发生一种不思议的功用,不自然的病无从发生。纵使发生,亦可用禅定力以治之,如催眠术能治人病。故佛教修习禅定之人,有病时无须医药,即禅定为药品,且能疗人之病。如对病人说一句话,使病者得精神之愉快,病即消除。故耶稣说人脚无病,病脚者即能行路。此他无,因其有禅定之力,故获此等之功效,亦无若何之希奇也。总上二种医药,俱非究竟。假使入无色定,尚不免旧病复生,况其余乎?三、以究竟的无身界、受用身治:究竟使人身不自然的病断除尽净,不复萌生,须是无身如小乘涅槃。无身无病,惟非我人初心本愿。要得金刚身无诸病患,独有大乘佛果受用身,所谓四智菩提身,究竟清净尽未来际也。

三、人心自然的病及其医药  人心自然的病,即俱生我执的烦恼障,与俱生法执的所知障。治此病之医药:一、科学、哲学、艺术、宗教、政治、法律:此人心的人字,是普遍指一切动物,佛家术语即是众生。俱生我执的烦恼障,俱生法执的所知障,是佛学专有的名辞,就是我人不期然而然各有各的自私自利的我见。如我的身命,我的财产,我的眷属,我的团体,我的国家,我的种族;对于非我的欲攘夺排除,于是起争斗的烦恼,此之谓人心自然我执烦恼的病。更有一般思想深远超过常识的人,求其我之所以为我,利用分析的方法,以求何者为我,肉体细胞无有我,精神知觉无有我,团体组织无有我,宇宙现象无有我,于是明白乎无我。但我虽无,其分析至于极际底原质不可无,故常识认为实有者,超常识认为非有,超常识认为实有者,常识认为非有。就其超常识的各个人方法眼光有不同,其研究结果所得亦有不同,彼以为是者此以为非,此以为是者彼以为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各曼衍至乎无穷。孟子云:“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殆常人习而不察耳。此之谓人心自然法执所知障的病。科学、哲学、艺术、宗教、政治、法律,皆是对治我执、法执二种病症之临时救济药品,用之得法,可以有相当效验,用之不得法,恐愈增其病耳。

二、以生空观、法空观的戒定慧等治:我人要去自心俱生二执的病,是在佛法修习止观,所谓生空观治俱生我执烦恼障的病,法空观治俱生法执所知障的病。依二空为主导而修戒、定、慧之三学,施、戒、忍、进、禅、慧之六度,自资粮位、加行位至于通达,分分修证,分分去病,虽未得跻究竟,亦迥超乎其昔矣!

三、以究竟的无心位、妙觉位治:究竟去此内心自然的病,在无心位。如平常的人熟眠无梦时,或外道修无想定、罗汉入灭受想定等地位,以无心故似无此病,惟非究竟耳。究竟者,罗汉无余涅槃。无心无病,不过非我人初心本愿所希望之有心无病,惟至大乘妙觉心,凡心所有自然的病症,一概断尽无余,心上自然所有的功用,一概圆净精纯,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人初心希望达到之目的,始终集中于此。故前所讲人身自然不自然的病,亦须在人心上除去之;以身由心有,心病故身病,心若无病,身亦无病也。

四、人心不自然的病及其医药  人心不自然的病,即分别所起二执二障及狂醉等。治此病之医药:一、科学、哲学、艺术、宗教、政治、法律等为药剂:分别所起二执二障狂醉等病,既曰人心不自然的病,非先天的乃后天的。就是因受世间不正当之学说,起错误的思想,所谓邪教、邪思维,起我、法二执。或因生理的变态,而有狂醉乱心等,或受外界惊恐悲痛等而起,或因修禅定不得其方法,暗入邪途,如楞严五十种阴魔等,皆是人心不自然的病。在世间、用普通科学、哲学、艺术、宗教、政治、法律之药剂以治之;或从生理上治,如身体饥饿饮食以治之;或从心理上治,如知识饥饿,学问以治之。凡此等等,无非是治病的药品。若在佛法眼光看来,总不能成一健全的心灵,故皆非究竟的治法也。

二、以佛法之闻、思、修治:欲正本清源,使人心不自然的病永远断尽,必依闻思修三慧,所谓闻佛正法而起思维、修习也,闻而不思,依旧茫然,思而不闻,易入歧途。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即闻也。既闻思矣而不修习,徒增知见,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故曰:闻而不修,与不闻等。故须闻佛正法,起正思维,修真实行。真实行者,戒、定、慧是。戒以御其外非,定以治其内乱,慧以破除内外分别所起二执二障也。

三、以究竟的无心位、圣道心治:若要达到究竟无病之目的,是在小乘无余涅槃无心位。不过、非我人所欲得有心无病之本愿,惟大乘圣道心──登地菩萨──以上,此等病既不复发生,渐获究竟佛果圣道四智菩提心。不独对于心的不自然病不起,即身的自然、不自然与心的自然病,皆根本拔除,且圆满成就乎身心上不思议之大用矣。(象贤记)(见海刊七卷四期)

  


猜你喜欢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二卷·佚名
  卷第五·佚名
  佛说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佚名
  聪明品第三·佚名
  佛说梵网经卷上·佚名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四·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八·王亨彦
  卷第十(月字号)·朱时恩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八·玄奘
  第二十八卷·佚名
  卷第四十一·佚名
  山铎真在禅师语录·山铎真在
  禅警语序·元来
  示法舫书(二通)·太虚
  卷之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一·彭定求

        卷21_1 【相和歌辞·子夜春歌】王翰   春气满林香,春游不可忘。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   桑女淮南曲,金鞍塞北装。行行小垂手,日暮渭川阳。   卷21_2 【相和歌辞·子夜冬歌】崔国辅   寂寥抱冬心,裁

  • 巻九·顾瑛

    钦定四库全书草堂雅集卷九元 顾瑛 编郭翼字熙仲姑苏之昆山人明敏博学不屑为举业专志为古文诗尤精悍缙绅先生无不爱重之人言娄东之能诗者必曰东郭生云题张戡画瘦马图瘦骨锋棱珠汗落卧痕半襍古苔烟未脱将军金匼匝又防

  • 谷响集卷三·善住

    元 释善住 撰五言絶句丹阳夜泊趋程前路逺极望雨冥冥夜宿官河口闲田鬼火青钓者江上正风雪归来且揜扉白鸥无觅处终日绕渔矶幽兰【二首】日长深谷静萧艾漫同居莫道闲花草仲尼曽下车猿啸楚山晚月明湘水寒湿香吹不起风叶

  • 卷507 ·佚名

    章甫 送王纯仲 客里因依三日语,爽气津津见眉宇。 自云纵酒少年场,抛掷黄金如粪土。 倏焉四十发斑斑,手板青衫才一官。 江湖陈迹不复梦,食贫月俸仍酸寒。 别去不劳重叹息,富贵有时君努力。 青

  • 心跳·闻一多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棹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唼呷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

  • 卷三百三十·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三十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五十 朱经【字仲谊】 题芦花散人小像 朔云化石忽五彩石也能言泣真宰玉堂调笑辞金鱼月冷西湖醉魂在风流忆尔承平时接?倒着驴倒骑仙游何处惊堕影秋空冥冥

  • 补遗·杨基

    眉庵集补遗怀旧业春馆坐微雨午牕兰气清以兹鱼鸟性遂适园林情佳树细花落清池圆叶生芳辰与幽赏欣此一来并小孤山江流西来如箭急孤峰横截江心立桃花水涨势相争峡口瞿塘犹不及山神堂堂心胆麄当是人间伟丈夫江头庙里青绫帐

  • 卷七百七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七十五崔江【诗一首 以下世次爵里俱无考】宜春郡城闻猨怨抱霜枝向月啼数声清绕郡城低那堪日夜有云雨便似巫山与建溪李伉【诗一首】谪宜阳到荆渚汉江江水水连天被谪宜阳路几千为问【一作

  • 15、装妓·蒲松龄

    江城上云嫁作南城荡子妻,深闺风雨冷凄凄;人生岂好生闲气?只为男儿不服低。 自从合气之后,公婆把他儿郎唤着,俺夫妻分院而居,这也罢了。近来听的他夜夜合老婆同睡,这样光棍到容易打哩。不知虚实,待俺再访。 [耍孩儿]打了仗开

  • 路史卷三十五·罗泌

    发挥四九合诸侯事不白则教不成齐侯之为会十有五云九合者在葵丘之会言之也淮之会固出其后而贯谷之举又非其盛者乃若兵车之会则有之矣庄之十四年伐宋二十八年救郑僖之元年救邢四年侵陈蔡六年伐郑与十五年之救徐首止之

  • 卷十五·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十五雍正二年冬十月癸酉靖逆将军富寜安疏报吐鲁番等处屯田收获麦糜五千五百四十石有竒奏入得防下部知之命议叙勦抚花海子功赏防有差上谕兵部曰奋威将军岳钟琪具奏副都统达鼐阿尔什总

  • 第六章 神、鬼、人·林语堂

    縱然蘇東坡才華熠煜,在仕途上他仍須由低級而上升。在仁宗嘉佑六年(一0六一),朝廷任命他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有權連署奏摺公文。在唐朝,因行地方分權之制,形成藩鎮割據,國家頗蒙其害,最後釀成叛亂,陷國家於危亡,而藩鎮大員

  • ·解犯兼配哨船议·丁曰健

    台属积压未起解人犯,亟须清理。前蒙训诲周详,业经遵照备文申请监核;一面催提陆续起解,计已先后到省。惟入冬以来商船稀少,即有一、二配渡者,各船户颇为苦累,不能搭解多名,监犯依然壅滞。因思班兵哨船时有内渡,前

  • 卷三十二、西南诸囯之宾服·黄鸿寿

    高宗乾隆三十二年,春三月,诏明瑞以将军兼云贵总督,前往永昌,接办缅甸军务。缅甸,古朱波地,为后印度半岛诸国之一,自古不通中国。宋宁宗时,始见史志。元世祖尝往征,责贡赋。明时设三宣慰司以羁縻之,然万历二十二年后,朝贡久虚,自康

  • 二十三年(上)·佚名

    (戊子)二十三年大明嘉靖七年春正月1月1日○甲戌朔,宗、宰二品以上,承政院、弘文館、兩司、侍講院,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郞官及四所衛將、部將等,供饋于闕庭,賜樂一等。大妃殿、大殿,幷賜宣醞。○傳曰:「官木綿、官正布各五同

  • 第九 摩健地耶经之义释·佚名

    一 爱与不乐贪 见此三魔女 尚我对于淫 我已无此欲 秽身充粪尿 此之将何为 以足触于彼 此事尚不欲(八三五)“爱与不乐贪,见此三魔女”者,是见、观已此爱、不乐、贪[三人]恶魔之女。对于淫之法已无欲、贪、

  • 2889年 一个美国新闻界巨子的一天·凡尔纳

    作者儒勒.凡尔纳 ,29世纪的人生活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表面却一无所感似的。他们对奇迹美景已经厌倦,面对日新月异的进步成果十分淡漠。他们觉得一切都自然得很。然而,倘若同往昔比一比,他们便会更珍惜我们的文明,并重视走过

  •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佚名

    一卷,宋法天译。因外道之问而说一切法如梦如幻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