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六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六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诗下

五言绝句

登西山(蔡酉山先生读书处四首)

昔人谢俗氛。结架龙岩下。古砌余荒草。寒蛩夜复夜。

此岩[穴/幻]然虚。中可席而卧。我暂假偃息。不知风雨过。

寻得古残碑。云埋在幽谷。揩摩至再三。毕竟不能读。

闻说最胜处。名为读易台。路荒不可往。日暮风悲哀。

溪楼晚眺(二首)

碧水浸残日。虹桥断落霞。渔人沽酒去。茆店酒旗斜。

江空云影澹。岸远柳烟迷。扁舟何处客。泛月过城西。

乞食

持钵入王城。几回还自顾。归来雨忽暴。溪涨不能渡。

临川道中

遇晚思投宿。风寒日又斜。苍烟浮竹外。疑是野人家。

题茆斋壁

云隐岩前屋。深埋一死人。北窗长偃卧。休道葛天民。

空亭独宿

独宿空亭下。虚窗足细风。一声清磬落。秋露月明中。

山斋即景(二首)

楞严方读罢。挥尘对斜晖。山静松花落。庭空燕子归无事支颐坐。檀云惹衲衣。祇为无心久。野雀自依依。

春日游南涧

漫缘石崖下。散坐飞花地。贪听溜石声。不知春雨至。

入东林

独步碧云里。披衣漫游戏。道人自何来。持得烹茶器。

城南有感(二首)

十里城南路。桃花与杏花。野人数亩地。留得种桑麻。

衰草荒烟里。垒垒古墓多。一杯黄土下。贵贱竟如何。

六言绝句

屴崱峰

村底群峰尽伏。方知身入层霄。笑看闽越旧国。兴替浑如海潮。

凤池

灵境逈开天际。池空凤去何年。青蒲白鸟如故。黄独新种云边。

灵源洞

桥上山云乍散。洞前海月初圆。白猿夜过西涧。喝水岩头打眠。

舍利窟

小径斜通别岭。深源忽见孤村。云中鸡犬出没。古树半掩荆门。

七言绝句

罗参军归隐东山(二首)

自昔参军推俊逸。归来遁迹白云隈。黄庭读罢寻芝去。日落山空一啸回。

林下而今喜见君。石边倚杖课耕耘。逢人但道桑麻长。塞北风烟未忍闻。

叶茂才请题画(二首)

数曲春溪野树浑。沙头处处隐烟村。一竿独钓垂杨下。几片桃花逐浪奔。

芙蓉秋老练江空。翠壁丹崖返照中。何处扁舟江上客。横将短笛弄西风。

秋夜怀翁仲实文学

偶因月色便登楼。顾影萧然忆旧游。不识杜林书帐下。残编料理几时休。

怀陈荩臣文学

百尺楼前风雨寒。元龙高卧几能安。自惭山野无长虑。地放圆蒲学壁观。

讲经台(三境俱在博山)

天半嵾嵯石壁开。林光掩映法王台。经声祇许孤峰听。不用天华动地来。

禅那窟

大唐国里岂无禅。一窟云中却宴然。坐断千峰天地黑。一声鸡唱日孤悬。

灵源桥

潺湲曲曲泻银河。横架飞虹蘸绿波。试探灵源深几许。白云幽渺碧萝多。

庵居杂咏(六首)

四望千峰黛色迷。春莺哈哈向人啼。山头昨夜添新雨。流得桃花出小溪。

春雨如膏春树浓。烟花缭乱醉春风。牧童偶为寻牛至。草长云深不见踪。

万仞峰头祇一家。岚光翠色映袈裟。下方有路人难到。石险林深日又斜。

长空云卷桂轮低。错落河星映玉溪。竹坞风清莲漏永。一声孤鹤数峰西。

山前何事苦纷纭。爆竹声声彻夜闻。闲杀阇黎无个事。挑灯戏作送穷文。

燃松煮石白云边。遮莫春秋暗自迁。破壁烂苫浑旧岁。客来却道是新年。

残蕉

伶仃已折翻风叶。憔悴犹存傲雪容。早惜清姿难久住。岂堪岁暮更相逢。

赠清凉山僧

山头剩有千年树。涧底犹藏百尺氷。坐对嶒嶙忘夏日。冷云深处一闲僧。

顽石过访。索余旧稿。为占二绝

琴书抛散忍离群。几载横眠楚地云。败鼓何曾堪再击。论交岂敢仍谭文。

圣世自甘同散木。浮生唯合任虚舟。暗中检点无长处。却似多君一指头(顽石因参禅〔不荐断其一指〕)。

湖山堂

楼台影落空明外。钟磬声传紫翠中。白日一庭歌舞地。萧萧菰蒋已秋风。

送百拙座主住山

直拨重云去卓庵。好将松石结同参。如今世路风波险。黄独深煨且学憨。

往崇福道中

古城禾黍尽离离。转入深林翠欲迷。扶得短筇过野水。松云半掩小招提。

宿崇福院

数椽禅室倚松开。北岭岚光扑面来。夜静凉风来月下。桂花吹落点苍苔。

石林即景

石林精舍傍云开。见说青松尽手栽。翠长已堪巢白鹤。乘风飞去更飞来。

白云洞

凌霄孤岫影重重。载月凭风掩翠容。大地山河成片雪。浑疑天目访高峰。

达摩洞

天开古洞碧岩头。吐月吞云事事幽。石壁迸流甘露滑。何须断臂夜深求。

达磨洞次闻大师韵

孤嶂嶙峋拟少林。洞中窈窕集云深。客来对月尝新茗。共论当年面壁心。

示素谦上人

松龛石壁荆为门。晨夕烟云任吐吞。待得洞中和气洽。自然春色满乾坤。

咏甘露松寿我白居士

矫矫云边出处高。苍鳞翠鬣弄风涛。春秋历尽浑如昨。甘露霏霏又几遭。

题石船(二首)

渡海何人驾石船。而今高阁白云边。祇因到岸无人问。解缆停桡不记年。

解缆停桡不记年。风吹日炙暮笼烟。静思藏壑终难固。夜半冥趋亦可怜。

过雒阳桥(二首)

稳渡狂澜不用愁。谁驱巨石锁洪流。海天漠漠潮声急。日落风生古岸头。

荷锡横过海上桥。端明遗像独当潮。银钩铁画摩观罢。愁对烟波万里遥。

闻黄克念居士别馆灾。以二偈奉讯

半生珍惜不胜浓。此夕如何便变空。火焰应知能说法。白牛稳驾疾如风。

每逢作赋喜登楼。笑傲江天等小沤。此夕亲知元不住。一轮月挂旧楼头。

题黄季弢先生读书处

南台翠壁削天高。台上岚光映布袍。读罢凭栏云满地。海天万里送寒涛。

山居(五首)

古佛岩头绝往还。月明时复到松关。焚香煮茗无余事。搔首云边对鹤闲。

山南山北炊烟少。庵后庵前虎迹多。中有幽人守贞独。谁来同唱紫芝歌。

楖栗横担入白云。深山寂寞鹿为群。夜来独坐小楼上。笑听村童读梵文。

雨后青山翠欲滴。云间流水碧如苔。客来借问庵中主。倚杖岩前看落梅。

茅火深煨折脚铛。灰头土面度残庚。窗前漫展遗经读。忽听金鸡叫一声。

岩居(八首)

一石凭虚盖上方。八窗空洞射天光。海云无意随风入。长伴山僧卧石床。

岩头双鹤冲风去。海上孤帆破浪来。独向蒲团耽宴坐。天花一任点苍苔。

闲来倚杖碧峰头。一啸云中万壑幽。璀璨千林浑是玉。休从海上觅丹丘。

风送海涛来异国。月移松影入岩房。楞严注罢无余事。宝篆还添一炷香。

九夏炎炎日正悠。绿云千亩见龟畴。夜来骤得如膏雨。笑看芭蕉叶又抽。

小窗分得洞中天。日借余光阅梵篇。茶灶烟消香满室。客来踏破旧苔钱。

南去沧波险莫穷。北来瘴雾仍迷空。为僧宜学龟藏六。嬴得清风满洞中(古有藏六禅师居此)。

忽鼓松涛万壑喧。密云混合昼犹昏。须臾雨散云收后。海岸依然见远村。

玉林八咏

何年浮出碧峰头。吐月吞云事事幽。受得灵山藏六诀。世间休咎付东流(六眸洞)。

仙鹤归来不记年。蹁跹长在白云边。莫言城郭犹如故。沧海桑田几更迁(双鹤岩)。

松际风来漏正深。岩头箕踞自披襟。划然一啸千山响。独见银钩挂晚林(啸月台)。

石楼长吸海山云。独枕云中半似醺。睡起搔头无个事。笑看四壁自成雯(醉云楼)。

昔代双垂法乳泉。溶溶如玉注阶前。我来一滴才濡口。涤尽尘心不用禅(法乳泉)。

石边涌出老龙身。矫矫云中若有情。肯念众生枯槁甚。日垂甘露洒焦尘(甘露树)。

见说轮王髻上珠。将军战胜亦难图。而今突出孤峰顶。烁地辉天鉴也无(髻珠石)。

金剎曾将玉作关。白云长护锁青山。千秋截断红尘路。不许凡踪妄往还(碧玉关)。

晚登开宝庵(二首)

数里透回小径斜。山头开徧石莲华。新营半亩云中宅。坐对诸峰映晚霞。

百雉城头过晚鸦。四围秋色蔼人家。僧归懒说城中事。却羡山中乐事赊。

莆田道中(二首)

平畴漠漠绕莆城。水色林光相映明。行过小桥烟雨霁。隔林听得卖花声。

荷锡端明学士乡。萧萧古道澹斜阳。许多贤达归何处。只见丰碑竖道傍。

渡马头江

马头江上浪翻空。巨舰横过趂晓风。潮落潮生经几险。鼓山尚在白云中。

西湖有感

柳外烟浮日正晡。坐看虾蠏翻春蒲。满前尽是新歌舞。谁为君王吊旧都。

题画

云迷幽谷冷如氷。古木寒岩破衲僧。樵采归来日正午。一声啸出碧萝嶒。

送某法师归闽

一发千钧势最孤。法门寥落几人扶。君归故旧如相问。但道天寒霜满颅。

题王回庵(二首)

春来烂熳染青山。几度花开映竹关。住久不知身是客。笑看云出与云还。

楖栗横担入碧山。焚香静对掩松关。有时漫踏落花去。又向前山采蕨还。

到庄屏庵次前韵

飘渺云笼万迭山。数椽草屋掩柴关。空林寂寂花如雨。一锡云中独往还。

几重翠霭几重山。尽日无人祇闭关。漠漠轻烟迷古道。万松影里一僧还。

秋思(四首)

久坐渔矶放直钩。沧江烟水几经秋。金鳞不遇收纶去。黄叶西风满地愁。

黄叶西风满地愁。狸奴倒挂树梢头。漫天张网成何事。深悔当初不早休。

深悔当初不早休。吴山越水空淹留。何如稳卧荷山顶。破衲蒙头老一丘。

破衲蒙头老一丘。千钧巨鼎付东流。绿萝深处无人到。虚院沉沉月满楼。

辛巳仲秋归闽。度仙霞岭(二首)

老病归来晚度关。危峦久磴强跻扳。关头一片青苔石。冷笑行人几往还。

白云黄叶万山秋。飒飒西风动客愁。世路从来如趂鹿。可怜老死不知休。

山门晚眺

松头日落洞天昏。月色梅花掩寺门。独立石桥凉露下。渔灯明灭照江村。

似李可甫居士

青凤山头翠欲流。鹧鸪声里雨如油。客来若问山中主。祇是疎慵老比丘。

似李羽吉居士

青凤山头树色苍。乔松古栢间新篁。有时直上孤峰顶。一啸天空云渺茫。

赠元佐裴将军

知君本是将家种。逸气英标压万人。好为皇家勤股肱。金戈铁马靖边尘。

宝善杂咏(四首)

宝善山深云气凉。秋风飒飒度松窗。蝉声啼到无声处。一片氷轮挂上方。

宝善山深客到稀。琅玕林外采新薇。门前小犬无人吠。知是青猿抱子归。

宝善山深雨乍晴。焚香独坐月初生。虚堂寂寂无人到。惟有流萤晴自明。

宝善山深小径斜。[蓝*毛]毿草色映残霞。松头喜见归来鹤。不问青宵云路赊。

宿剑津

禁城楼上漏声残。水面霜飞苦被单。疑是昔年双剑气。至今犹逼斗牛寒。

秋九月既望。菊尚未开。为赋二绝

金风虽冷放花迟。误却幽人泛酒期。细看早开还早萎。何如忍耐守寒枝。

篱间寂寞晚风斜。独见南山映落霞。翻忆昔年陶处士。高名岂在对黄花。

山中闻警(二首)

羽檄纷驰海国惊。山中犹有木鱼声。为僧不识封疆事。祇爇旃檀愿太平。

棋上江山那用求。无端苦战几时休。东村野老愁难诉。泪渍黄泉尚未收。

采茶(四首)

雷雨频催春满丛。紫茸迸出笑东风。指头不觉难收拾。又入前坡翠雾中。

子规声里展旗枪。雨霁云收满目苍。逐队不辞山路峻。携篮归去带天香。

春晚山居事正勤。歌声岭上几回闻。登高摘得迎风叶。却笑浑身惹白云。

出门遥望碧云层。淑气氤氲枝上凝。两两三三同摘取。咏归喜见月初升。

春雨

阴雨淋漓阴雾浓。百花洗尽昨宵容。许多艳美终难久。何似青青岭上松。

春晴

烟消槛外日初晴。谢豹花开布谷鸣。因过前山寻笋蕨。回头又见白云横。

题狮子庵(二首)

剎竿高竖石溪东。半掩松云翠色浓。日午金经方读罢。一声狮吼白云中。

峰回地迥境偏幽。曲径端宜客[尸@(敲-高+(冰-水+〡))]游。金磬一声僧出定。茶烟每伴白云浮。

赠心闲上人住闽安万寿寺

南来历尽几关津。驻锡缘归闽海滨。读罢华王禅剎寂。超然世外一闲身。

戏赠樵者

伐木丁丁春鸟鸣。蹴鳌桥畔落花轻。等闲踏入云烟里。几见青猿抱子行。

反催牡丹

春来百卉竞妍时。独有花王出更迟。尊贵自宜居最后。诸人何必费催诗。

反赠牡丹

醉饱春风国色成。娇姿元自惹凡情。须臾零落归何处。转忆前贤咏独精。

世难(六首)

世难如今苦莫瘳。兵围十月尚难休。资生竞取沟中瘠。千佛闻之尽泪流。

锋镝场中战血鲜。况今斗米已千钱。漏卮未可沃焦釜。百万苍生几得全。

每见贵人叹金玉。不如勺米可疗饥。妻孥散去浑闲事。犹恐孤身亦莫支。

颓垣败瓦见荒村。十灶炊烟九不存。草长齐腰迷客路。凄凄风雨暗销魂。

旌旗两载蔽江干。路绝民逃乞食难。自古河山经百战。云霓望断几能安。

忍饥忍冻度残庚。日夜惟闻鼓角声。四野横尸谁解掩。风吹日炙怨难平。

怀徐希虞广文(二首)

数载分齑读典坟。妙峰一别便离群。何时再剪西窗烛。彻夜同君细论文。

喝水岩头一望间。故人官舍眼前山。祇因衣带长年隔。浩渺烟波绝往还。

赠本智上座

一入空山万虑灰。巾瓶那肯近尘埃。浮云几见穿林去。又逐西风入洞来。

赠跬存上座

北岭云边翠色浓。松窗竹几寂寥中。焚香默坐惟观息。一任山花白与红。

赠一中上座

万仞峰头只一家。重重翠色映袈裟。金经读罢无余事。汲水亲烹谷雨茶。

送黄植三司马北上取藏经(二首)

旌旆翩翩向北游。西风吹徧白苹洲。瞿昙大宝如探得。法海汪洋彻底收。

灵鹫遗言贝叶传。等闲流布在人天。惟除巨力能担荷。甘露门开灌大千。

送税担净辉二禅人请藏经(二首)

秋日乘风出石门。白云缥缈隐江村。关津历尽原非远。拄杖全担佛祖言。

飞飞黄叶满山秋。金锡穿云踰岭游。取得龙宫无价宝。祥光早映鼓山头。

为李窹生居士。题峨眉山图

万迭巉岩一旦开。普贤大士放光来。灵源洞里发深省。如侍山中说法台。

读周栎园司农瑞莲记(二首)

义方垂训已多年。清慎居官世共传。瑞发庭前双老笑。应知儿再近尧天。

世途自古多迍蹇。长使英雄泪满襟。空里白毫光照处。灵枝瑞瓣见贞心。

横山夕照

石壁横开古岸边。山光倒影水中天。一僧扶杖归来晚。笑指残阳带暮烟。

锦江夜钓

月印寒江一色秋。小船移过白苹洲。锦鳞未遇风烟冷。千尺丝纶敢自休。

建溪春色

勒马山前锁翠烟。嵓花簇簇锦文鲜。黄鹂唱尽华亭偈。笑杀渔人尚醉眠。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六

猜你喜欢
  目次·宗密
  兜率龟镜集卷上·弘赞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七·佚名
  舒州投子青禅师语录序·投子义青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佚名
  第九十三章 玛耶达奴等二王·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五·玄奘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一卷·佚名
  佛本行经度宝称品第十八·佚名
  卷四十六·佚名
  卷九十一·佚名
  心意品法句经第十一(十有二章)·佚名
  释氏蒙求 下册·佚名
  卷三百二十三·佚名
  卷第十六·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任昉·唐圭璋

      昉字少明,太学生。   雨中花慢   事往人离,还似暮峡归云,陇上流泉。奈向分罗带,已断么弦。长记歌时酒畔,难忘月夕花前。相携手处,琼楼珠户,触目依然。   从来惯共,锦衾屏枕,长效比翼文鸳。谁念我,而今清夜,常是孤眠。

  • 滕甫·唐圭璋

      甫字元发,东阳人。后避宣仁太后父高遵甫讳,改名元发,字达道。生于天禧四年(1020)。皇祐五年(1053)进士。嘉祐四年(1059),官大理评事。召试,授太子中允、集贤校理。历御史中丞、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出守郡。元祐五年(1090),以龙图

  • 卷七 节士第七·刘向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焉。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位而问焉,曰:“昔者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焉,尧授舜,吾子犹存焉。及吾在位,子辞诸侯而耕,何故?”伯成子高曰:“昔尧之治天下,举天下而传

  • 第三十三回 畏虎将准部乞修和 望龙髯苗疆留遗恨·蔡东藩

      却说罗卜藏丹津远窜后,投奔准噶尔部,依策妄阿布坦。清廷遣使索献,策妄不奉命。是时西北两路清军,已经撤回,惟巴里坤屯兵,仍旧驻扎。雍正五年,策妄死,子噶尔丹策零立,狡黠好兵,不亚乃父。雍正帝拟兴师追讨,大学士朱轼,都御史

  • 卷三·张九成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巻三宋 张九成 撰梁惠王章句下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佚名

    弘治六年九月壬辰朔户部以南京赃罚丁字二库诸物缺少损坏者多请行南京原委查盘官会奏究治从之○山东郯城县地震有声○甲午卯刻南京木星昼见于己位○乙未 孝恭章皇后忌辰 上祭 奉先殿遣驸马都尉杨伟祭 景陵○初晋府庶人

  •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十 紫禁城的末日·溥仪

    这次整顿内务府宣告失败,并不能使我就此“停车”。车没有停,不过拐个弯儿。我自从上了车,就不断有人给我加油打气,或者指点路标方向。 遗老们向我密陈恢复“大计”,前面说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例。在我婚后,像那样想为我效

  • 马重绩传·薛居正

    马重绩,字洞微,年轻时学习了天文、历法、占卜等知识,明白了太一、五纪,八象、三统正历,住在太原。在晋朝任官时,担任太子右赞善大夫,后又迁任司天监。天福三年(938),马重绩上书说“:历法天象,是称帝的人用来调正统一节气的大事,

  • 廉惠山海牙传·宋濂

    廉惠山海牙,字公亮,布鲁海牙之孙,廉希宪之侄。其父阿鲁浑海牙曾任广德路达鲁花赤。廉惠山海牙年幼丧父,由母亲一人抚养,家境贫寒,但他并不以破衣粗食为耻。二十岁时,大臣欲使他入宫禁宿卫,他推辞,一心想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入国学

  • 陶凯传·张廷玉

    陶凯,字中立,临海人。受至正乡荐,任命为永丰教谕,没有上任。洪武初年,因推荐而被召入宫,参予编修《元史》。书成以后,授予翰林应奉,教习于大本堂,教授楚王经书。三年(1370)七月与崔亮同为礼部尚书,各有陈奏。军礼及品官坟茔之制

  • 第五十章 “七七事变”与上海、南京保卫战·李宗仁

    一“七七卢沟桥事变”,实为日本帝国主义有计划的挑衅行为所发动,消息一出,全国民气沸腾,一致主张全面抗战,不再让步。此时蒋委员长正在庐山举行谈话会,邀请著名教授和社会名流聚论国是。与会人士也多数认为只有发动

  • 心隐第二十二·佚名

    二仪之大,可以章程(廿九年为程限也)测也,三纲之动,可以表里度也。雷霆之声,可以钟鼓传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和也。故其象可观,不能匿其影;有形可见,不能隐其迹;有声可闻,不能藏其响;有色可察,不能灭其情。夫天地阴阳之难明,犹可以术

  • 卷之十五 兵略训·高诱

    兵,防也,防乱之萌,皆在略谋,解喻至论用师之意也。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略,获得也。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距,有角者触,有齿者噬,有毒者螫,有蹄者趹,喜而相戏,怒而相害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读解】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行舍藏”或“用舍行

  • 禁藏第五十三·管仲

    禁藏于胸胁之内,而祸避于万里之外。能以此制彼者,唯能以己知人者也。夫冬日之不滥,非爱冰也;夏日之不炀,非爱火也,为不适于身便于体也。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不听钟鼓,非恶乐也,为其伤于本事,而妨于教也。故

  • 卷二十六·吕祖谦

    <经部,书类,增修东莱书说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说卷二十六  宋 时澜 撰君奭第十八      周书召公不疑周公前辈辨之悉矣于其盛满而欲去周公反覆留之不遗余力后世权位相轧之际排之使去则多有之挽之使留盖亦

  • 朝圣者之歌·黑塞

    散文集,黑塞的一切作品都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对个体的关怀上。他的作品总是捍卫着个体和人性和人格,为之呐喊、为之请命。在他看来,个体面对的是力量强大的群体,各种权威在限制着个体的发展。黑塞的主要作品

  • 穰麌梨童女经·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佛在祇园,为苾刍说香醉山童女,所宣陀罗尼,能治世间一切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