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碑传选集目录

多尔衮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传郑虎文(一)

多铎和硕豫通亲王多铎传冯培(九)

豪格和硕肃武亲王豪格传郑虎文(一二)

图赖议政大臣昭勳公图赖传冯培(一七)

佟图赖勤襄公佟图赖传李绂(一九)

张朝璘浙闽总督张朝璘传(「八旗通志」)(二一)

张存仁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直隶山东河南諡忠勤张公存仁传李绂(二九)

黄宗羲黄宗羲传钱宝甫(三五)

陆彦龙陆征君彦龙传柴绍炳(三九)

李世熊寒支先生传蓝鼎元(四一)

黄晋良黄晋良墓志铭郑梁(四三)

顾炎武顾宁人小传李光地(四五)

王夫之王先生夫之传余廷灿(四六)

恽日初恽先生日初传(子格附)汤修业(五三)

魏祥先伯兄魏祥墓志铭魏禧(五九)

魏禧魏禧传邵长蘅(六二)

彭士望彭先生士望传陆麟书(六四)

吴伟业吴先生伟业行状顾湄(六六)

济尔哈朗和硕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传郑虎文(七○)

佟养甲佟养甲传(「盛京通志」)(七七)

刘武元刘武元传(「宛平县志」)(七八)

耿仲明怀顺王晋封靖南王耿公仲明墓表朱彝尊(八○)

孔有德定南武壮王孔有德传(「八旗通志」)(八二)

李栖凤李少保栖凤传潘挹奎(九二)

陆振芬陆振芬传王昶(九五)

鄂穆图诰授光禄大夫内秘书院学士张佳公鄂穆图墓志张玉书(九六)

魏裔介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加一级柏乡魏公裔介墓志铭徐干学(九八)

太子大傅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魏公传任启运(一○六)

王士祯资政大夫刑部尚书王公士祯暨配张宜人墓志铭宋荦(一○七)

刑部尚书王公传孙星衍(一一一)

王命岳王命岳传陈寿祺(一一五)

成性成性传章学诚(一二九)

周亮工名宦户部侍郎周公亮工传林佶(一四三)

吴六奇少傅左都督顺恪吴公六奇传(启爵附)(「广东通志」)(一四六)

郑之文台州守备郑公之文传刘大櫆(一四八)

郎廷佐郎廷佐传(盛京通志」)(一五○)

梁化凤梁敏壮公化凤崇祀名臣祠碑李因笃(一五二)

梁敏壮功绩记略张英(一五六)

李率泰忠襄公李率泰传冯培(一五九)

王之鼎光禄大夫提督四川左都督世袭伯赠太子少保谥忠毅王公之鼎墓志铭黎士宏(一六二)

柯尔崑诰授光禄大夫护军统领兼佐领世袭拖沙喇哈番柯尔崑公神道碑张玉书(一六六)

李国英总督川陕军务勤襄李公国英传(「四川通志」)(一七二)

赵廷臣浙闽总督赵廷臣传(节录)(「八旗通志」)(一七四)

金世德直隶巡抚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金公世德墓志铭顾汧(一七七)

杰书康良亲王杰书传郑虎文(一八○)

福喇塔惠献贝子福喇塔传何石云(一八二)

宁海将军惠献贝子功德碑王恕(一八六)

李之芳相国李文襄公之芳传赵士麟(一九○)

李相国文襄公传杜臻(二○二)

诰授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拖沙喇哈番谥文襄李公墓志铭张玉书(二○八)

李文襄公传沈德潜(二一三)

范承谟范忠贞传戴震(二一七)

戴玑广东参议戴公玑传汤斌(二一九)

尚可喜平南敬亲王尚可喜传(「盛京通志」)(二二一)

黄芳度海澄公赠王爵忠勇黄公芳度传朱珪(二二四)

耿昭忠额驸将军勤僖耿公昭忠墓志铭徐干学(二二六)

李光地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贞李公光地墓碣杨名时(二二八)

故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李文贞公事状彭绍升(二三二)

姚启圣姚少保启圣传王源(二四○)

吴兴祚两广总督吴公兴祚传(节录)鲁曾煜(二四六)

陈昂广东副都统陈公昂墓志铭方苞(二四八)

黄性震黄太常性震传蓝鼎元(二四九)

黄太常传沈德潜(二五四)

杨捷诰授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昭武将军提督江南总兵官三等阿达哈哈番谥敏壮杨公捷墓志铭张玉书(二五六)

施琅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内大臣靖海将军靖海侯赠太子少傅施公琅墓志铭王熙(二六○)

靖海侯施琅传陶元藻(二六三)

施将军逸事李光地(二六六)

朱天贵荣禄大夫浙江平阳镇总兵官左都督赠太子少保朱忠壮公天贵墓志铭彭启丰(二六八)

吴英威远将军福建水师提督吴公英墓志铭(代李安溪)李绂(二七○)

蓝理福建提督蓝公理家传蓝鼎元(二七四)

杜臻杜尚书臻传伊汤安(二八二)

赵士麟吏部左侍郎赵先生士麟行状徐文驹(二八三)

殷化行殷公化行武略记潘耒(二九七)

朱宏祚光禄大夫总督福建浙江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四级朱公宏祚行状张贞(三一一)

郭世隆郭世隆传(「八旗通志」)(三一八)

王万祥太子少保敏壮王公传史贻直(三三二)

卫台揆郡守卫公台揆德政碑记陈璸(三三五)

张伯行诰授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加二级赠太子太保谥清恪敬庵张先生行状费元衡(三三六)

张尚书传杭世骏(三六五)

劳之辨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诰授中宪大夫劳公之辨墓志铭杨瑄(三八○)

冯协一中宪大夫福建台湾府知府冯君协一墓志铭赵执信(三八六)

陈璸追授礼部尚书署闽浙总督福建巡抚清端陈公璸传吴兰修(三九○)

陈清端公传贺代伯(三九二)

福建台湾府台湾县邑侯陈公功德碑记张雄(三九二)

陞授偏沅巡抚都察院台厦道陈公去思碑(三九四)

陈汝咸大理寺少卿陈公汝咸墓志铭蔡世远(三九六)

大理悔庐陈公神道碑铭全祖望(四○○)

俞兆岳吏部左侍郎俞公兆岳传李文藻(四○六)

阮蔡文阮骠骑蔡文传蓝鼎元(四一○)

刘献廷刘处士献廷墓表王源(四一四)

刘继庄传全祖望(四一六)

邵廷采族祖邵先生廷采行状邵晋涵(四二○)

邵先生墓表朱筠(四二七)

沈近思资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赠太子少傅礼部尚书沈端恪公近思墓志铭彭启丰(四三二)

都察院左都御史端恪沈公神道碑杭世骏(四三五)

蔡世远礼部侍郎蔡公世远墓志铭方苞(四三八)

觉罗满保兵部尚书总督浙闽觉罗公满保墓表蔡新(四四一)

汪太君贞节汪太君传蓝鼎元(四四四)

费俊荣禄大夫福宁总兵官加赠左都督费公俊神道碑铭杭世骏(四四六)

蓝鼎元蓝鼎元传(陈梦林附见)陈寿祺(四四八)

蓝廷珍福建水师提督蓝襄毅公廷珍家传蓝鼎元(四五二)

林亮林元戎亮传蓝鼎元(四五七)

游崇功游游戎崇功传(蔡章琦附)蓝鼎元(四六○)

李茂吉李弁茂吉传蓝鼎元(四六二)

汪继燝奉直大夫巡视台湾吏科给事中汪君继燝墓志铭方楘如(四六五)

吴廷华朝议大夫吴先生廷华行状沈廷芳(四六九)

史贻直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溧阳史文靖公贻直墓表汤右曾(四七三)

沈起元故中大夫光禄寺卿前直隶布政使沈公起元事状彭绍升(四七六)

李元直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李公元直墓志铭袁枚(四八○)

王恕太原王先生恕传略沈大成(四八二)

陆广霖故广西恭城县知县署百色同知陆君广霖墓志铭赵怀玉(四八五)

恭城县知县陆君祠版文张惠言(四八九)

陈大受陈太保大受碑(为海宁相国作)胡天游(四九二)

协办大学士两广总督文肃陈公传朱珪(四九五)

罗君(失名)陕西西安城守参将罗君墓志铭齐召南(四九八)

金溶浙江督粮道金公溶家传卢文弨(五○○)

陈宏谋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陈文恭公宏谋墓志铭彭启丰(五一○)

东阁大学士陈文恭公传袁枚(五一七)

吴士功吴中丞士功传董邦达(五二○)

巡抚福建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吴公墓志铭郑虎文(五二二)

杨景素直隶总督杨公景素别传焦循(五二六)

杨愚朝议大夫广西柳州府知府杨君愚墓志铭赵佑(五二九)

于从濂宁夏分巡水利兵备道于公从濂墓志铭林有席(五三二)

曹绳柱通奉大夫福建布政使曹公绳柱墓志铭沈廷芳(五三四)

周大本寿张令周君大本赞张洲(五三六)

李师敏朝议大夫福建台湾府知府武定李君师敏墓志铭蔡新(五三八)

孙永清兵部侍郎广西巡抚孙君永清墓志铭王昶(五四一)

蓝元枚台湾统兵参赞大臣福建陆路提督世袭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蓝公元枚墓志铭蔡新(五四五)

汤大奎福建凤山县知县世袭云骑尉汤君大奎墓表赵怀玉(五四八)

史谦敕授登仕佐郎凤山县典史恤赠云骑尉从祖叔父史府君谦家传史兆兰(五五○)

周太纶周县丞大纶传(子琦、陈德、叶友伯附)焦循(五五二)

寿同春书寿同春、李乔基死事张士元(五五五)

李乔基李乔基传(子端柏附)吴修兰(五五五)

刘满姑烈女刘满姑传贺代伯(五五七)

书刘烈女事张士元(五五八)

赵翼贵西兵备道赵先生翼家传姚鼐(五五九)

陈寿祺隐屏山人陈编修传阮元(五六一)

梁上国诰授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广西提督学政梁公上国墓系铭陈寿祺(五六六)

谢金銮敕授文林郎安溪县学教谕谢君金銮墓志铭陈寿祺(五六九)

郑兼才台湾县学教谕推陞泉州府学教授郑君兼才墓志铭陈寿祺(五七一)

李长庚建威将军浙江提督总兵官追封三等壮烈伯忠毅李公长庚神道碑文陈寿祺(五七四)

浙江提督李公墓阙铭恽敬(五七九)

壮烈伯李忠毅公传阮元(五八三)

浙江提督总统闽浙水师追封三等壮烈伯谥忠毅李公行状王芑孙(五九二)

孙尔准赠太子太师谥文靖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闽浙总督金匮孙公尔准墓志铭陈寿祺(五九八)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二十八·脱脱
  越绝卷第十五·袁康
  卷中·刘餗
  附录一:后汉纪佚文·袁宏
  第十一回 女官和宫女·德龄
  贫士传下卷·黄姬水
  卷之九百·佚名
  卷之五百四十八·佚名
  卷之五百二十九·佚名
  卷之二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四十三·佚名
  第二二二移光绪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一一五○八--一·佚名
  八七 祭书神·周作人
  苏绰传·令狐德棻
  卷二十二·陆宗楷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火车擒住轨·徐志摩

    火车擒住轨,在黑夜里奔:过山,过水,过陈死人的坟;过桥,听钢骨牛喘似的叫,过荒野,过门户破烂的庙;过池塘,群蛙在黑水里打鼓,过噤口的村庄,不见一粒火;过冰清的小站,上下没有客,月台袒露着肚子,象是罪恶。这时车的呻吟惊醒了天上三两个星

  • 节孝集补钞·吴之振

    徐积淮之水示门人马存淮之水,淮之水。春风吹,春风洗。青於蓝,绿染指。鱼不来,鸥不起。潋潋艳艳天尽头,只见孤帆不见舟。斜阳欲落未落处,尽是人间今古愁。今古愁可奈何,莫使骚人闻棹歌。吾曹自是浩歌客,笑声酒面春风和。爱爱歌

  • 卷一百五·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五辛替否辛替否字协时京兆万年人景龙中为左拾遗以直谏名睿宗朝迁右台殿中侍御史开元中终頴王府长史诗一首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洪慈均动植至德俯深玄出

  • 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六·赵尔巽

      恩铭孚琦 凤山 端方弟端锦 刘燧 赫成额 松寿 赵尔丰冯汝骙 陆锺琦子光熙等   恩铭,字新甫,于库里氏,满洲镶白旗人,锦州驻防。以举人纳赀为知县,累官至知府。光绪十一年,权知兖州,晋道员。二十一年,改官山西。二十六年,署

  • 元明事类钞卷八·姚之骃

    官品门【一】内阁十八入相 元明善集安同年十八入相荐用端良职任汉士天子嘉之曰安同为相朕寝乃熟元名臣事畧安童十八登庸在相位前后二十年海内号为极治案元史俱作安童花马平章 元史布延特穆尔持身亷介常乗花马时称花

  • 卷之一千四百五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五百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论开诚之道·陈亮

    臣尝观自古大有为之君,慷慨果敢而示之以必为之意,明白洞达而开之以无隐之诚。故天下雄伟英豪之士,声从响应,云蒸雾集,争以其所长自效,而不敢萌欺罔之心,截然各职其职,而不敢生不满之念。故所欲而获,所为而成,而卓乎其不可及也。

  • 卷三十九·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三十九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晋世家第九 唐叔虞者周武主子而成王弟【索隐唐叔以梦及

  • 睿宗传·宋濂

    睿宗景襄皇帝,名拖雷,太祖第四子,太宗之弟。太祖驾崩时,太宗正在霍博,由拖雷暂时管理国事。太宗于元年(1229)夏还京,八月即皇位。第二年秋,太宗伐金,命拖雷率军同行,破天城堡,拔蒲城县,渡黄河攻凤翔。太宗三年破洛阳、河中诸城。

  • 孝烈方皇后传·张廷玉

    孝烈皇后方氏,是明世宗的第三位皇后,江宁人。世宗即位十年,仍没有儿子。大学士张孚敬劝世宗说“:古代天子立后,并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所以才多子嗣。陛下正值壮年,为了子嗣之计,应当广求淑女。”世

  • 卷二十八田赋七·冯煦

    芦课皖省芦课每年应征正脚银四万七千八百五两二钱二分一厘,随征耗银四千七百八十两五钱二分一厘。省志载,怀宁、桐城、宿松、望江、贵池、青阳、铜陵、东流、当涂、芜湖、繁昌、无为、和州等十三州县暨安庆卫,原额计上中

  • 常棣·佚名

    ——兄弟亲情面面观【原文】常棣之华①,鄂不韡韡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③,兄弟孔怀④。原限裒矣⑤,兄弟求矣。脊令在原(6),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7)。兄弟阅于墙(8),外御其务(9)。每有良

  • 卷第六十三·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法光明法门,深信趣入,专念于佛,不断三宝,叹离欲性,念善知识普照三世,忆诸大愿普救众生,不著有为,究竟思惟诸法自性,悉能严净一切世界,于一切佛众会道场心无所著。渐次南行,至自在城,求觅

  • 褐衣男子·阿加莎·克里斯蒂

    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唯一一次以生活里的人物为原型创作一个书里的角色,而且是应一位朋友的要求——爵士的秘书一角的原型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前夫的朋友、邀请阿加莎一家去南非旅行的贝尔彻,在题词中,阿加莎也将本书献给

  • 古小说钩沈·鲁迅

    古小说总集名。鲁迅辑录。古小说散佚很多,辑者从古代类书及其他著作中广为搜录,上起周代的《青史子》,下迄隋代侯白的《旌异记》,共辑36种。隋唐以前散佚小说的主要部分都已入录。体例严谨,收罗宏富,辑文完善,考订精

  • 五王经·佚名

    佛说五王经,一卷,失译。佛对五王说世间之八苦。五王同出家。五王共相友善,四王各说世乐,惟普安王说出世乐,因引四王见佛,佛为说世间八苦,遂同出家修道。

  • 释门正统·宗鉴

    佛教史书。南宋嘉熙元年(1237)宗鉴编纂。八卷。据此书卷七载,原为宋嘉定年间(1209—1224)吴克己撰,未脱稿而病故。宗鉴得吴本后,搜罗增益,重新分类,勒成八卷。此书参照正史体例,以记述天台宗师资源流和人物事迹为重点